第1739章 援朝抗倭(七)盤點倭國水師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739章 援朝抗倭(七)盤點倭國水師

      第1739章 援朝抗倭(七)盤點倭國水師

      高務實有一支艦隊留在日本,這事兒皇帝其實是知道的。不僅如此,連高務實留了少量武裝家丁(陸師)在日本的情況,皇帝同樣有所了解。然而,這有個理解差異。

      在艦隊問題上,朱翊鈞曆來沒把海貿同盟的艦隊當成武裝力量來看。在他眼,京華的海上武力隻有最近幾年新造的那些正經軍艦才算數,所以攏共也沒幾艘。而根據他所獲得的情報,海貿同盟京華關東分艦隊頭,是隻有一艘戰艦的,其餘全部都隻是武裝運輸艦,故而戰鬥力什的恐怕很是堪憂。

      可能是武裝運輸艦的“運輸”二字太有誤導性,反正在朱翊鈞的心目中,那支分艦隊大概也就能打打海盜,正經作戰跟他們沒啥關係。這個誤會有多大,那簡直不必分析了。

      而在陸師問題上,朱翊鈞當初得到的情報是:“大司徒留家丁一千八百於臨海之三崎城,為其姻家成田氏玉繩城之奧援。”

      也就是說,朱翊鈞隻知道高務實留了一千八百人的武裝家丁在三崎城,而目的則是給妾室成田甲斐的娘家、成田氏的玉繩城壯膽。

      有一說一,如果是早幾年的時候,朱翊鈞一定會覺得一千八百人的家丁軍實力不菲,但是由於這次大明伐元之戰規模太大,出動了足足六十萬大軍,這導致皇帝竟然在戰後變得對數字不太敏感了。

      才一千八百人,那能幹得了什事,難怪隻能給成田家壯壯膽!這就讓朱翊鈞對這支所謂的陸師也明顯過於輕視了,認為這不過就是送過去一些人幫成田家看看家,頂多給三崎城這個海貿同盟在日本關東的主錨地增添一些防禦力量,其餘什的大可以忽略不計。

      但事實上呢?日本人認為京華分艦隊的實力是“巨艦三十餘艘,鐵炮精兵近萬,擁堅城,立大筒,不可輕克”。

      實際上這個估算在總人數方麵還算比較準確,因為當時派來的正規兵力即陸戰隊雖然隻有一千八百人左右,但海軍人員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十艘武裝運輸艦的隨艦人員。

      按照京華武裝運輸艦的編製,每艘武裝運輸艦定員180人,三十艘就是5400人,再加上關東分艦隊旗艦“左翼輕騎兵”號定員約300人,這就接近6000了。

      除此之外,由於早有預計,當時羅遠認為自己要需要改建三崎城,要需要直接在城之島布防,故而還經高務實批準,調了一千多名京華基建的設計工匠和強壯勞力,實際上全艦隊帶來了約9000人。

      隻不過,日本人不太清楚各艦的實際船員人數,所以估算偏低了一點點,但也無傷大雅。

      至於這些人的戰鬥力,問問當初斷了四根肋骨的豐臣秀勝,想必他會比較有發言權。

      朱翊鈞沒把這支關東分艦隊當多大事,反而問起了高務實口中的倭國水師主力,希望高務實能給他一個比較準確的倭國水師實力判斷。

      這一點高務實其實多少有點不好明言,因為現在回頭一看,所謂“倭國水師主力”,搞不好核心力量都是京華幫他們建立起來的!

      當初豐臣秀吉主動找京華密議,希望用玉繩城交換忍城,並且請京華不再支持小田原城,為此他派出了自己的弟弟豐臣秀長去和羅遠會晤,很是達成了一些合作條款。

      豐臣秀長在會晤中提到一筆大生意,他代表豐臣家向海貿同盟正式提出軍購!

      沒錯,就是盡人皆知的那種軍購:買軍艦、買火炮、買火槍、買火藥……甚至他還想引進一些生產線——當然他不知道生產線這個詞,但他的表述無疑就是這個意思:

      “為我方建設可修造相關軍艦、火炮、火槍等物之一應設施工具,如需教授訓練匠人,亦請貴方派員指導,我方願為此支付相應現銀。”然後還補充了一句:“價錢好商量。”

      可惜羅司令幹淨利落地拒絕了他,道:“在下隻是關東分艦隊司令,具體商務事宜極少涉足,但據我所知,我京華各廠均隻出售產品,並未有過出售生產技術等事。”

      豐臣秀長明顯有些失望,不過話說回來,失望歸失望,其實也在他的預料之中,所以也有後備計劃。後備計劃很簡單,生產線暫時買不到也沒法子,先買一些成品應應急也是好的。隻不過,這些成品屬於“定製服務”,也必須與京華詳談。

      以軍艦為例,京華過去隻對大明國內的海商出售武裝運輸艦,而由於高務實看重製式標準(這是從成本考慮,包括生產和維護兩個方麵),因此京華的武裝運輸艦全部是一個規格,非常統一。

      當然,具體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定製服務”,不過這種定製服務比較簡單,主要就是載炮量的差異,分為標準載炮、中量載炮、少量載炮、無載炮四類——此前豐臣秀吉訂購的三十艘武裝運輸艦就是最低標準的無載炮型號,當然那主要是因為高務實不肯賣炮給他。

      但此次豐臣家提出要購買的軍艦卻連型號都要定製,因為他們覺得武裝運輸艦太大了,各類成本算起來有些貴,他們需要小一些的軍艦。

      日本水軍因為大多是由收編海盜升級而來,他們習慣了使用較小型的船隻,而且他們目前還沒有“巨艦大炮”主義思想,故認為全部換裝京華製式的武裝運輸艦比較不劃算,所以就提出了兩款定製戰艦的計劃,希望京華能專門為其設計建造一批。

      按照豐臣秀長當時提出的計劃,豐臣家首先需要以安宅船大小為大致標準,請京華為其設計建造一批新式安宅船,主要的要求是在不降低其防禦力和運載量的基礎上明顯提高航速。

      第二個定製戰艦就是新式關船,要求則與新式安宅船相反,是在保持其航速的基礎上強化防禦力,最好還能提高一些運載量。

      理論上而言,如果造艦技術達到一定的水準,這三個標準之間無非就是你強我就弱,你弱我就強,不存在維持一個或兩個維度的前提下還能提高另一個維度。但問題是,日本的造艦技術此時頗為落後,安宅船和關船的技術水平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實際上京華是有能力為它們進行技術升級的。

      這種技術升級甚至不需要京華花費太大的工夫,因為此刻大明除了京華之外,本身的造艦水平就幾乎能夠滿足豐臣家提出的要求——當然這是指大明正規水師的軍艦水平,而非指民間造船廠的產品,那個就太複雜,而且有些良莠不齊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739章 援朝抗倭(七)盤點倭國水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739章 援朝抗倭(七)盤點倭國水師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