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6章 宮宮外(九)原來如此!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976章 宮宮外(九)原來如此!

      第1976章 宮宮外(九)原來如此!

      陛見結束之後,高務實依然是在劉平的陪同下從後宮出來,往內閣的方向而去。為了避免某些閑言碎語,這一次他們並未商談什細節,甚至都很默契地沒有多提陛見中君臣雙方各自的議題。

      當然,劉平還是忍不住問了問南洋皇莊的事,高務實則回答他說皇上已經表示“一切就由你和劉平商量著辦”。劉平聽後,總算是徹底放下心來。

      高務實今天才剛剛回京,而且畢竟是頂著述職的名義回來的,此刻來內閣自然不是當值,而隻是述職的一部分——堂堂經略回京述職,除了陛見皇帝之外,照例也是要見一見閣老們,聽一聽閣老們對自己的工作有何示下的。

      雖然高務實自己就是閣臣,理論上他不去“匯報工作”也沒什大不了,但畢竟頭上還有首輔和次輔,他們的資曆也更老,去一下總可以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對於名聲多多少少也有點幫助,或者說至少沒有壞處。

      巧的是,內閣諸位輔臣此刻都在小議事堂閑聊,看起來是在隨時等候宮的消息。

      王家屏見高務實前來,還真有些意外,一邊與其他幾位閣僚同時起身相迎,一邊笑著用開玩笑的語氣道:“日新這一路鞍馬勞頓,我本以為你陛見之後就該回府歇息了,怎會來內閣?該不會是擔心你走之後我等處理不好閣務,急著來督導一番吧?”

      眾人都笑,高務實也笑著回答:“元輔說笑了,此番回京既是述職,怎好不來內閣詳加陳述?”

      他這樣講,別說王家屏聽了心舒坦,就連趙誌皋和沈一貫也不由得暗道一聲厲害。這才叫位尊而不驕橫,功高而不自滿,他高務實能有今日,果然絕非幸至。

      人家如此給麵子,閣臣們自然也要懂得分寸,王家屏身為首輔,自然立刻就擺手道:“日新這話就言重了。是以閣部之尊經略平倭的,本就代表內閣,回京述職自然隻需要向皇上陛見陳述,怎又來內閣匯報詳情?那不成了自己對自己匯報,天下豈有這般道理?”

      然後也不等高務實答話,招手道:“來來來,既然來了,那就先坐下來,正好咱們借著今日大喜,談一談正國本之事。”

      其實高務實也猜到今日內閣肯定要談及此事,因此也不推辭,於是各人分座次一一落座,擺出了商議重大閣務的架勢。

      王家屏先開了個頭,道:“我萬曆朝近三十年來為了國本一事已經吵過好幾回了,以往主要的症結就在於皇上沒有嫡子,因此眾臣僚對於國本一事分作好幾種看法。

      當時,大部分同僚認為既然沒有嫡子,那就該立長,即建議皇上冊立皇長子為太子。另有一派則認為皇長子自幼體弱多病,擔心……有個萬一,因此建議立身體更加強健的皇三子為太子。

      自然,還有一派則認為皇後尚且年輕,不能因為暫時沒有嫡子便急於冊立,否則一旦在冊立太子之後,皇後娘娘又生下皇嫡子,事情就變得尷尬而且棘手了。

      在當時來看,這三派論調無論是更偏向於何種考慮,其實都有各自的道理,也因此把整件事僵住了,由此國本一事便遲遲懸而難決,直至如今。”

      他說到這,感慨地歎了口氣,然後才又接著道:“好在後來皇後休養數年,又接連產下兩位公主,證明鳳體無恙,這才勉強讓外廷臣僚多少放心了一些,也就沒有再過分催逼皇上冊立……

      不過,國本畢竟是天下大事。諸位閣僚都知道,之所以‘胡無百年之運’,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個穩定的繼承製度,我大明堂堂中國,豈能也讓國本空置久懸?”

      眾人聽到此處,都各自點頭認可,尤其是王家屏對“胡無百年之運”的解讀,閣老們無不有著統一的認識。

      遊牧民族並不是沒有形成過“大帝國”,匈奴、突厥、蒙古等等,哪一個又不曾強橫一時呢?既然強大,那為什這種遊牧帝國的國運多不過百年?

      因為即便聯合起來的草原帝國,人口也遠遠少於中原。他們維持自身強大的唯一法寶就是軍事戰鬥力。而這就需要部落首領具有強大的征戰能力,隻有這樣才能服眾。

      於是,草原部落選舉的首領必須是成年男子,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性。草原王朝的繼承製度多是兄終弟及,而不是父死子繼,就是因為同輩兄弟的年齡差更小,兄終弟及能夠更好的保障繼位首領的戰鬥力和個人能力。

      畢竟,靠軍事能力維持統一的草原部落,當然無法依靠小孩子來治理整個社會。

      大明建立,蒙古北逃之後,雖然最後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達延汗是衝年繼位,但當時能夠穩定的局麵的原因卻是因為他的妻子滿都海——滿都海比達延汗大了二十五歲(一說15歲,有爭議),論輩分甚至是達延汗的叔祖母。

      於是就出現了蒙古史料中讓後世人不知該笑還是該豎大拇指的一些記載,例如滿都海皇後經常率領騎兵,卻隻能把自己那位連路都還走不穩的丈夫綁在自己背上去騎馬打仗,想想都覺得震撼。

      而這,其實就是遊牧民族“國賴長君”的一種體現。

      無論如何,“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有一個天然的問題。就是,同輩人即便都身強體健,從即位開始算起,加起來的執政壽命也很難超過100年。而一旦同輩的成年男人都逝去,那後麵的繼承權就往往會陷入很大的爭議。

      因為,後輩的侄子往往有很多,而且到那時又都成年了。他們之間的爭論就會讓政權繼承陷入混亂和分裂,從而給中原王朝反擊帶來可乘之機。

      回溯曆史,中原王朝對草原的征服,往往也正是趁著這種分裂和危機忽然出手。或者即便草原部落在此時選擇應戰,一盤散沙的狀態也會讓他們戰鬥力大大下降,很容易被各個擊破。這就是“胡無百年之運”的一大原因。

      那,如果反過來看,倘若中原王朝因為內部擁有繼承正當性的多名皇子、宗王爆發衝突,結果難道就不是一樣嗎?是一樣的,例如八王之亂,就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這個中原王朝原本可以避免的巨大民族災難。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大明朝建立之後,之所以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早逝的情況下,寧可傳位於皇太孫,也不肯傳位於其他某個兒子,正是為了確保他建立的王朝能夠有一個最為明確、最為穩固的繼承製度,避免內亂動蕩,乃至為人所趁。

      王家屏見大家都無異議,接著道:“天可憐見,如今皇嫡子誕生,本朝以來最大的爭議總算可以告一段落,我也算是在臨別之前了去了最大的心病。”

      本來王家屏說到“本朝以來最大的爭議總算可以告一段落”時,沈一貫的臉色頓時變得很是陰沉,趙誌皋也忍不住有些皺眉,但一聽到他後麵這句“我也算是在臨別之前了去了最大的心病”,則所有人都不覺一驚。

      “對南兄此言何意?”早就決定等高務實一回京就準備“乞骸骨”的梁夢龍很是吃驚,睜大眼睛問道:“什叫臨別之前?”

      他當然知道王家屏的“臨別之前”是什意思,這樣問隻是因為過於吃驚,希望自己隻是聽岔了,或者想岔了。

      其他幾位閣老也都差不多和梁夢龍一樣,被王家屏這個說法驚呆,隨著梁夢龍的提問,齊刷刷朝王家屏望去。

      “……”一貫比較嚴肅的王家屏此刻少見的露出和善笑容,他不慌不忙,甚至半開玩笑似的地道:“臨別之前嘛,自然就是要乞骸骨了,總不能隻是回府吃飯。”

      得到確切答案的各位閣老齊齊倒抽一口涼氣,沈一貫最著急,立刻道:“眼下朝中數件大事都未抵定,元輔豈能在此時告老還鄉?再說了,元輔身子強健,也未到古稀之年,正該……”

      他話還沒說完,已經被王家屏擺手製止,口中則打斷道:“蛟門兄有所不知,家屏看似身子還硬朗,其實不過強撐而已,近來已經不成了……這一點皇上是知道的,曾派太醫上門為家屏看診了四次,確定是水飲不化,濕熱淤滯,已經回天無力了。”

      “水飲不化,濕熱淤滯”自然是中醫的詞匯,換成後世人人都聽得懂的說法,大概就是指腸胃道有腫瘤。而王家屏說太醫看診了四次且認定回天無力,那恐怕多半是已經癌變,甚至是癌變晚期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976章 宮宮外(九)原來如此!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976章 宮宮外(九)原來如此!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