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幸南京(二十)天賜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291章 幸南京(二十)天賜

    擴大舉人群體的選官任用這件事,其實從高拱時期就是實學派的一貫宗旨,多年來也一直在推進。某種程度上來說,實學派之所以能夠形成如今的聲勢,一定程度上也和始終堅持這一政策有關。

    這樣說倒不是表示實學派的上層有多少出自於舉人階層,這是不太可能的,畢竟大明的傳統擺在那,政策慣性和個人、群體利益都擺在那——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要知道這個“潛規則”的形成,乃至於後來幾乎成了“明規則”,並不是因為皇帝認為隻有進士才有做翰林的能力、隻有翰林才有做輔臣的能力,不是這樣的。

    本質上,這種所謂的“規則”,隻是進士、翰林們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創造出來的“輿論門檻”,是為了排除更多的競爭者。

    這樣一來,經過長年累月的口口相傳或者明暗的各種輿論影響,非進士出身、非翰林出身的官員就會在心理上自我矮化,連自己都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不夠格去和進士、翰林爭奪更高的位置。

    久而久之,進士群體、翰林群體就自覺或不自覺的形成了小圈子,或者說利益階層。即便權威之盛如今日的高務實,他也沒法在沒有任何前提條件的情況下忽然站出來說:誒,我看那位舉人是個大才,我推薦他入閣輔政——這不僅是要犯眾怒的,甚至他提到的“那位舉人”恐怕自己都會打死不肯接受這種推薦,乃至於認為高務實是在嘲諷自己,然後羞愧無地,幹脆自我了斷以免受辱。

    這當然是極端化的描述和假設,但意思就是那個意思:當社會共識已經達成,那不到矛盾激化引起巨大動蕩,一般來說就不可能去輕易改變。

    那,實學派是如何依靠“擴大舉人任用”來獲得擴大派係,最終聲威日盛的呢?這就要分高拱和高務實兩個階段來說了。

    先說“高拱時期”,這個時期其實並不隻有高拱,而是從高拱算起,到蕭規曹隨的郭樸和張四維結束。由於後二人基本上延續高拱的政策,所以這隻說高拱。

    高拱到任不久即在吏部建立了嚴格的官員考察製度:“授諸司以籍,使署賢否,誌爵姓氏”,每月匯集一次,交吏部由高拱親自過目。到年終將冊籍全部匯總吏部,作為官吏黜陟的依據。

    天下大治,必須廣選人才,高拱看到天下科貢(代指舉人)占七成,製科(代指進士)僅為三,但朝廷重製科而輕科貢,他以為“崇其三而棄其七”是失措之舉,應該進士、舉人並用,惟賢是視,量才錄用。

    但舉人就選,他又主張“其年貌五十以上者授以雜官,不得為州縣之長”,因為州縣之長是地方父母之官,責任艱重,必須精力旺盛者才能承擔。

    他又認為,國家必須廣蓄人才,到了要用時才去尋覓稱職的人,那是來不及的,於是提出備才之說:“今於緊要之官,各預擇其才宜於此者,每三二人置相近之地,待次為備。一旦有缺,即有其人,庶乎不乏。”

    他還公開招賢,明令選司,“凡有所缺,悉揭諸門外,使眾見之”,各有司可以薦舉人選。

    這個做法是有明確針對的,因為過去吏部推升官吏,隻少數人的事,搞得十分隱秘,高拱盡反其道,說:“堂有侍郎,司有員外,疏皆列名而事不與聞,何居此,不過欲行其私耳。吾改其是。”於是他叫人抱牘至後堂,命人當眾揭牘,“即塚宰欲有所上下不能也”。對於被黜官員,高拱則必親“告以故”,黜者“無不懾服”。

    當時馬政、鹽政被視為閑局,朝廷輕之,因而失人廢事,使“善政無聞”。高拱體察下情,知馬鹽二政官處遠方貧薄苦寒之地,自是艱辛,遂提議改本省廉謹有才者任之,並寬其交納之額。如遇優異,則超等擢用。其官重,馬、鹽二政當自修舉,利於國家。

    高拱還製定和采取了旨在加強考察人才、選拔人才的許多製度和措施,“開王親內轉之例,複一甲讀書之規,正撫按舉劾之差,核京官考滿之實,分進士講律之會,定進官升授之條,議有司捕盜之格”。

    這些措施都得到隆慶帝的準旨,得以實施。於是使朝廷上下、各類官員中出現了人人激奮的新氣象。

    依照大明舊例,內閣輔臣,“若兼領銓選,則為真宰相,犯高皇帝厲禁矣”,但高拱先以閣臣、後以首揆掌吏部事三年之久,雖犯忌有非議,但成績斐然,利在社稷。後人隻知有張居正而不知有高拱,真不知如何評價。

    高拱這些措施,郭樸、張四維依例而行,但張四維之後朝廷進入申時行時代,心學派執掌了首輔大權,雖然申時行權威不足,很多時候和實學派的鬥法都難以占得上風,但首輔該有的權力依然是有的。

    即便吏部多數時候掌握在實學派手中,申時行依然能從大政方針掌握朝廷大勢,使得實學派在任用舉人為官一事上進入某種低潮期。不過,申時行囿於自身見識,對於有些看起來不甚重要,實際上卻很有影響的職務卻限製不多,因此實學派仍然在此期間往這些崗位上添入了不少能力出眾的舉人——比如前麵提到過的,高拱很是重視的馬政方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廣義上來說,大明的馬政,在高拱接手時期已經堪稱稀爛,即便高拱選調了許多年輕能幹的舉人進入馬政係統,本身也隻能把這稀爛的馬政往上拉到勉強能用的地步。但是,由於俺答封貢的順利進行,以及高務實的京華商社開始摻和其中,大明的馬政開始快速扭轉頹勢。

    馬政馬政,首先要有馬,然後才配施政。原先馬政難搞,一方麵當然是負責馬政管理的隊伍拉胯,但更重要的一方麵還是在於真的沒馬。

    俺答封貢之後,土默特雖然非常願意與大明互市貿易,但他們也不傻,並不願意拿出最好的馬種賣給大明,公馬母馬都不行,他們往往隻肯賣騸馬。

    後來經由高務實的“經濟影響計劃”,土默特從上層到底層,越來越離不開大明的各種生活物資貿易,進而發展到沒有足夠的錢來進行貿易。

    說是錢不夠,其實就是自家的貨物不夠。由此,高務實展開了第二階段計劃,開始說服土默特出售礦山、鹽湖等資源的開采權,以及出售“非戰馬”級別的其他各種馬匹,包括公、母馬種在內。

    此時高務實已經出任遼東苑馬寺卿兼金複海蓋兵備道,於是在高務實的運作下,朝廷開始振興馬政,首先就是在遼東試點。由於高務實很快打贏了遼南之戰,收複了遼河河套地區並晉升遼東巡撫,因此這項工作開展十分順利。

    遼東馬場的振興就從剛剛收複的遼河河套開始,高務實在那將原先炒花部的草場劃拉了至少一半,建立了新的遼東馬場,一開始就用從土默特買來的馬種培育挽馬等非戰馬類馬匹,後來又用繳獲的炒花部戰馬種馬開始培育戰馬——當然,他還有私底下的手段從土默特、嫩科爾沁乃至葉赫部搞到戰馬種馬。

    總之,“新馬政”由此起步,大明開始真正有了自己的各類馬匹培育基地。這就需要大量的人手,而且並不僅限於養馬育種的專業人士,還包括大量的管理人員。

    專業人士其實反而好辦,大明隻要肯花錢,多的是日子不好混的蒙古人願意為大明養馬——別說養馬了,投靠大明的騎兵將校都多的是,各部邊軍誰沒有幾支“達兵”(本意是韃兵,為了說得不那難看,寫做達兵)?

    笑話!李成梁也好、馬芳也罷,一直到原曆史上的吳三桂,但凡牛逼點的邊帥,誰手沒有一支充斥著大量蒙古人的精銳騎兵家丁部隊?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291章 幸南京(二十)天賜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291章 幸南京(二十)天賜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