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邾城(二)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龍湖獨釣 本章:第二章 邾城(二)

    霸府

    張伯辰暗自感歎,司馬衍的的年紀也隻比自己大上一歲,卻已經做了十四年的皇帝。如今江左僑姓大族與吳姓大族之間矛盾突出,朝政大權由出自庾亮之手,司馬衍不過是個傀儡而已。

    自從司馬睿稱帝江左以後,荊揚二州一向相互製衡。其中荊州號稱形勝之地,若是掌控荊州之人想要造反,大軍順江而下,不一日便可兵臨都城建康。

    所以當初武昌郡公、荊州牧王敦造反,攻破石頭城,最終導致晉元帝司馬睿憂憤而死。王敦死後,荊州刺史落入長沙郡公陶侃手中,才得以保持江左數十年的穩定。甚至最終平定蘇峻與祖約之亂,也是以陶侃為盟主,糾合各方諸侯,才讓原本就動蕩不已的江東穩定下來。

    五年前陶侃病逝,如今坐鎮荊州的則是潁川庾氏家主、皇帝司馬衍之舅庾亮庾元規。庾亮若想壓製朝中反對的聲音,注定無法長久安定下去,隻有通過建功立業,才能不斷建立聲望。

    張伯辰不久前從軍中得到情報,由於庾亮的上書,江左任命桓宣為都督沔北前鋒諸軍事、司州刺史、坐鎮襄陽,正是石閔此番的主要對手。

    與此同時,庾亮為了穩定局勢,還通過朝廷任命三弟庾懌為監梁、雍二州諸軍事、梁州刺史,鎮守魏興郡。魏興郡在沔水上遊,從此地北出子午穀,三百餘即到關中,向西三百則到漢中。庾懌鎮守此處,主要目的是為了防備蜀中成漢與羯趙關中軍團的趁火打劫。

    為了策應桓宣和庾懌,庾亮又任命西陽太守、幼弟庾翼為南蠻校尉,兼領南郡太守,鎮守江陵。這樣一旦前兩路有失,便可北上支援。同時控扼大江,防止成漢從瞿塘峽順江而下。導致荊州腹部空虛。

    所有的一切部署,都是為了鞏固武昌郡位於江北的軍事要塞——邾城。

    作為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兼領江、荊、豫三州刺史,庾亮在不久前分出豫州刺史的職位,授予了州陵侯毛寶,由於庾翼轉任南蠻校尉,自動解職西陽太守。西陽太守的職位則轉給了大將樊峻。[注1]

    毛寶與樊峻率領精兵一萬人鎮守邾城,正是石閔此番南下所要拔除的目標。對於大趙王石季龍而言,東線以淮水為界,而揚州之西,則要以大江為界。隻有大江為兩國所共有,才能達成事實上的默契。

    當初長沙郡公陶侃為荊州刺史時,正是放棄邾城的守衛,才換來與趙國的息兵止戈。陶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當前江左百廢待興,根本無力北伐,隻能采取戰略守勢,來為朝廷爭取休養生息的時間。

    在與趙國的對峙中,大江已經是險,少一個邾城於大局無礙。而邾城深入江北,對於江左來,守衛邾城,至少需要派駐三萬精兵才能夠保全此地。若以此地為據點,隨時可以北上洛陽。這無異於在趙國的頭上懸掛了一把利劍。

    在沒有實力北伐的時候,此舉不過是自招凶禍。張伯辰暗自歎息,如今的江左,便是漢人的主要棲息地。若是江左被趙國攻破,漢人算是真正地亡國滅種了。

    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居然會有如此奇異的遭遇。

    庾亮除了派兵分守各地,還讓長沙郡公陶侃之子、建威將軍陶稱改任南中郎將、江夏相,進入沔中,在武昌與魏興之間遊弋。

    當初張伯辰得知消息後,曾經想過,石閔為趙國北中郎將,陶稱為中晉南中郎將,卻不知二人會不會在戰場中相遇。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霸府》,方便以後閱讀霸府第二章 邾城(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霸府第二章 邾城(二)並對霸府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