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江左的應對(二)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龍湖獨釣 本章:第四章 江左的應對(二)

    霸府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為君者不可不察。臣以為時機有利與不利,道路有屈有伸,假若不考慮當前形勢的強弱,一味輕舉妄動,國家危亡不過是在旦夕之間,又有何功業可言?當今之計,不如自蓄威勢以待時機。子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社稷之器不可把玩,須要慎之又慎,時時防微杜漸,方能長治久安。”

    司馬衍看到蔡謨肅然而立,言談舉止之間,一股威嚴氣勢透露而出,內心暗自敬重,便道:“中原淪陷,社稷遭難,朕身負萬千黎氓期望,總歸有朝一日要殄滅胡羯,回歸故都,以告慰列祖之靈。卿家時機有利與不利,卻不知何謂有利時機?又何謂不利時機?”

    話音剛落,大殿之內一片沉寂。

    各大世家南遷江左已非一日,距離永嘉之亂亦有三十餘年。老一輩雖然還念念不忘北伐中原,然而新成長起來的一代,沒有經曆過國破家亡之痛,已逐漸放棄了回歸故的念頭,開始在江南買田置地。在他們看來,胡族勢大,中原恐怕再無光複之日。

    如今見到皇帝雖然還未親政,內心已抱有收複失地的想法,一些大臣不由暗自慚愧。

    蔡謨見問,亦是有些沉默。他在內心暗自揣摩一番,方才道:“時機的與否在於羯胡的強弱,羯胡的強弱又係於石虎一人之身。自從石勒舉事以來,石虎常作爪牙,百戰百勝,遂定中原。如今偽趙所據之地,與前世曹魏相當。我之所據,不過東吳之地,強弱之勢短期之內無法改變,更何況石虎此人——”

    “太常此言不亦謬乎!若石虎真有百戰百勝之能,為何會被桓平北取了襄陽?”就在此時,琅琊內史桓溫走出班列,走到大殿中央,出言反駁道。

    桓平北便是平北將軍桓宣,當初趁石勒病重,趙國內政不穩之際襲了襄陽,並在趙國征虜將軍石遇的數次攻打中頑強固守了下來。此人與桓溫同出譙國桓氏,隻是桓溫出身桓氏大宗譙國龍亢,而桓宣則出身支譙國銍縣。

    龍亢桓氏祖上乃是後漢初年的經學家桓榮。桓榮祖孫三代經學傳家,先後為五朝帝師。可惜在九十年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身為曹爽智囊的大司農桓範亦受到牽連,被夷平三族,龍亢桓氏由此遭受重創。

    不得已之下,桓氏居家遷徙到宣城郡宛l縣避難。到桓溫父親桓彝之時,由儒入玄,與江左名士交結,在他的努力下,桓氏總算稍有改觀。

    當初桓彝與溫嶠交好,桓溫出生時啼聲嘹亮,令溫嶠大為驚異,直呼此兒非凡,是故桓彝為兒子取名為“溫”,以示不負溫嶠欣賞之意。

    如今的桓溫身為晉明帝司馬紹的駙馬,皇帝司馬衍的姐夫,娶了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又任琅琊內史,加輔國將軍,可謂是春風得意。

    永嘉之亂時,司馬睿為琅琊王,帶領數千家琅琊郡僑民避於江左。稱帝後,在宮城以北設立懷德縣,用來安置僑民,稍後又設立僑琅琊郡,寄寓於丹陽。司馬衍即位後,析丹陽郡江乘縣部分土地,設立琅琊郡,治金城。至此,南渡的琅琊僑民方才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

    蔡謨見桓溫打斷了自己的話,並沒有因此而生氣,相反眼神之中卻帶有幾分讚賞。身為宣城內史的桓彝被蘇峻麾下將領韓晃所殺,z縣縣令江播亦曾參與謀劃。彼時桓溫不過十五歲,得知父親死訊,枕戈泣血、誓報父仇,等了三年時間,終於讓他等到了機會。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霸府》,方便以後閱讀霸府第四章 江左的應對(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霸府第四章 江左的應對(二)並對霸府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