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七)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蟹的心 本章:虎視(七)

    (),

    勤王詔書頒行之後,依舊是通過大晉尚存的郵驛體係傳達。值此契闊喪亂之辰,大部分驛卒自然已作鳥獸散,連帶著驛站也泰半荒殘,因此過去數年,常常有發往邊遠地區的詔書經年累月方才到達的。好在這次僅餘的一些驛卒倒還忠誠,他們竭盡全力地催動馬匹,將這份關係到大晉生死存亡的詔書迅速發往四麵八方。

    最先收到詔書的,是司州範圍內的地方實力派們。

    虎牢關以東的滎陽,這一日人馬喧嘩,滿城的塵土飛揚,一支規模不的流民隊伍正從滎陽城的西門出門,將欲經鴻溝而下淮泗。這支隊伍大概有四五千人,其中老弱婦孺居多。由於道路狹窄而缺少維護,婦孺們乘坐的車輛經常會陷入到路麵上車轍的軌跡中去,因此不得不緩緩前行。二千名著粗布短衣的壯丁或者持戈衛護,或者協力推車,也分散成了長隊,踵軍已將至鴻溝,後隊猶在滎陽城的軍寨未動。

    以衣著、裝備而論,這分明是一支再尋常不過的流民隊伍,卻完全不像通常的流民隊伍那樣鬆垮。他們的兵力再怎分散,彼此以鼓角旗號互相聯係不絕,各部的協調配合卻很緊密,更有數十名中軍輕騎往來計畫指授,其令行禁止之處,就連久經沙場的官軍都有所不如。

    在隊伍中間,一名瘦削而高大的男子正皺眉看著手中一份書帛,雙眼顧盼時雖不特別明亮,卻偶爾流瀉出十餘載軍旅生涯所砥礪而出的銳氣。此人正是這支隊伍的首領,屯駐在滎陽的平陽流人領袖李矩。

    李矩字世回,平陽人。此人自幼勇毅多權略,每與孩童聚戲,必身任將率,指揮調動孩童往來衝殺,恍若久經戰陣之狀。成年以後,先為縣吏,後傳征西將軍司馬彤麾下牙門將,討伐氐賊齊萬年時立有殊勳,遂得封東明亭侯、遣還為本郡督護,後因與太守不睦而辭位。此番匈奴大軍入寇,百姓奔走逃亡,由於李矩在鄉人之中頗具威望,於是被推為塢主,南下滎陽屯駐。

    時值匈奴二十萬大軍直逼洛陽之際,中原隨時成為千百萬人埋骨之地,形勢已險惡到了極處;為了屬下宗族百姓的生命考慮,李矩不得不率眾遠離故土繼續南下,他甚至做好準備去渡淮、渡江,以求找到一處能夠安身立命之所。但李矩骨子又是誌在立功的人,素有襄讚大業、廓清海內之誌,如這般喪家之犬也似的逃亡,其實令他十分抑鬱。

    這時候,飛騎報來的勤王旨意,頓時給李矩提供了新的希望。

    他揚了揚眉,將書帛遞給站在身側的副手郭誦:“這詔命倒也寫得慷慨。看來,朝廷此番決心與胡兒死戰了。”

    郭誦一目十行地將詔書看完,微微頷首,又將之遞給身旁的族弟郭方。接著是張景、苟遠、騫韜、江霸、梁誌、司馬尚、季弘等人。這些人都屬李矩多年來糾合起的文武部屬,既忠誠,又確有非凡的才幹。

    詔書的內容經所有人看過,眾人交頭接耳地討論片刻。李矩也不參與其間,耐心等待著眾人的商議之聲漸低,才沉聲道:“此番胡兒傾師相攻,勢如狂潮烈火。我本以為依著朝廷一貫的軟弱荒唐,絕非胡人對手。然而……若朝廷居然決意與胡虜死戰,大晉億兆子民之中,難道就沒有足以力挽狂瀾的英雄?”他頓了頓,又道:“諸君隨我多年,雖宦途蹉跎,卻始終懷有立功之誌,終非老於戶之輩。卻不知今日之事,諸君以為如何?”

    郭誦看了看其餘同僚,躬身道:“唯願跟隨塢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扶風歌》,方便以後閱讀扶風歌虎視(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扶風歌虎視(七)並對扶風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