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富春山居 本章:第1126章

    “…最差的集體農場,幾乎沒有動力機械參與勞作,基本采用畜力和人力,不過在集體的互助下,還是修了不少小型的公共水利工程,對於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加成,一個勞動力的糧食產量從戰前的1000公斤上升到1500-2100公斤。

    不過,這一數值和最好的機械國營農場24000-25000公斤的產值相比,幾乎還不到十分之一,可見現在我們許多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還有著極大的糧食產量提高空間。

    我們需要給農業提供更多的拖拉機、新式農具、化肥、農藥和投入建設水利灌溉工程及電力澆灌站。這樣的話,我們過去用了8年讓東北的糧食總產量翻了一番,那下一個十年就能讓東北地區的糧食產量再翻一番,從而達到3600-3700萬噸的樣子…

    吳川一邊聽著楊銓的匯報,一邊默默的在心計算了一下,今年全國的糧食產量大約在1.2億噸以上,按照4.75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505斤出頭一點,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後世印度人均糧食擁有量的標準,既然後世的印度一年能夠出口1200-1300萬噸,那中國出口個800-1000萬噸糧食應該還是可以的。

    以目前中國的工業能力來說,出口糧食大約是最快積累資本的方式了。就算現在歐洲戰爭結束了,俄國和德國也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糧食市場。當然,兩、三年以後這個情況就會改變,俄國農業一旦恢複過來,就會重新成為世界糧食的出口國。所以應該趁著糧食價格尚好的時間,用糧食把工業裝備換回來。

    想到這,吳川伸手敲了敲麵前的茶幾,讓楊銓停下了匯報後向OTg2NTc=他發問道:“這些情況你理一個詳細的報告上來,到時候給中央委員們都了解一下。下麵你再說一說,關於對國營農場經營方案的調整計劃吧。”

    楊銓於是放下了手上的文件,拿起了自己的日記本翻找了一下,便繼續向吳川匯報了起來,“之前根據一些部門匯總過來的基層信件和控訴案件,我們在各地的集體農場、國營農場也進行了核實,除了一小部分信件是不實的汙蔑之詞外,大部分信件上反映的問題是屬實的。

    一些集體農場的農戶確實不是自願加入的,而有些農戶在加入集體農場後也確實存在積極性不高的現象,他們私下抱怨最多的:一個是缺乏對於農田經營的自主權利,認為有些農場廠長完全是瞎指揮;一個是對於安排給自己的工作量感到不滿,認為存在不公平和打擊報複的現象。

    我們分析了1156個農場的生產及分配情況,調查了9210名社員的家庭情況、日常勞動量、個人報酬和他們的抱怨理由。最終我們整個計劃委員會大多數人的意見是,農場位置的差異、資金的投入量、土地條件的不同、個人能力的高下,使得我們不可能令每個農場的社員都感到滿意。

    我們也一致認為,在沒有可能讓每個農場、每個社員都處在相同的條件下生產生活時,試圖用統一的生產任務和組織方式去管理所有農場,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應當在計劃生產之外,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經營權,從而讓各農場的社員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從而減少社員們的不滿。

    另外就是健全農場的工資製度、投資製度、上繳利稅的比例,盡可能的依賴製度去管理各國營農場,而不是依賴人際關係去管理,讓農場的普通社員也能夠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比如,我們認為農場的普通職工和場長、技術專家之間的工資差別,應當確定為6級,最高等級的工資為最低等級的1.8倍,這樣普通社員的意見就會少很多。而確定了上繳利稅的比例之後,各個農場也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在完成任務之後,他們能夠留下更多的盈利作為農場的再投資或福利。”

    對於楊銓的匯報,吳川基本上是滿意的。在沒有完成農業的機械化和科技化之前,以勞動力為主要投入的農業確實很難像工業那樣,製定一個標準的工作量。而這種農業的生產方式,雖然有利於公共水利工程的修建,但是就個人來說,收益最多的其實還是村的那些老弱,對青壯年勞動力來講,他們付出的勞動和收獲其實是不對等的。

    就算你給他們分了田地,也就是分到手的時候他們感激你一下,等到他們覺得自己的收獲是自己的勞動所得,和你沒什關係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抱怨,你拿走的太多了,多的讓他們覺得這土地寧可拋荒也不給你種了。

    吳川還是明白的,現在的中國畢竟還是一個農業國,你要是不哄著農民,說不定他們就開始懷念起大清了,分到了田的農民,在大清好歹也就距離老爺一腳的差距。現在的中國距離那個瀕臨亡國滅種的時代已經有些距離了,而他和共和黨也不是那個堅定的能走完2萬5千的組織,因此還是應當從提高生產力的道路上去解決農村中的小農思想更為合適一些。

    在楊銓之後進行匯報的周澤春,確實要比江浙湖漢北楊銓匯報的內容要簡短的多,但是他匯報的問題卻比農業的問題更加的麻煩。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吳川所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就一直在推動東北的工業發展,這不僅僅在於革命委員會需要一個工業基地提供武器裝備的消耗,更在於共和黨需要一個穩定而意誌堅定的支持革命的無產階級。

    應該來說,從1912年到1914年期間,東北的工業發展勢頭良好,且快速擴大的工人群體也沒有什不滿的,因為這個時間段內,大批從關內來的農民轉化為了建築工人,他們獲得的待遇要比關內的農村雇工好的太多了。而那些表現出色的建築工人還被招募進了工廠,成為了待遇更好的產業工人,這就更沒有什不滿意的了。

    但是這一時期的東北工業總的來說都是虧本的,是革命委員會依賴貸款維持著工廠的生產,自然也不會讓工人們超過時工作日,工人在上班期間倒是有一半時間是在掃盲和進行技術培訓。

    1914年歐洲戰爭爆發,哪怕是最劣等的工業品,在市場上都成為了緊俏貨。對於那些在戰場上未必能活過三周的士兵們來說,質量低劣的軍裝和軍需品不是問題,沒有補給才是最大的問題。戰爭刺激了歐洲以外國家的生產能力,特別是對於正處在剛剛建設出成果的東北,工廠需要更多的工人才能運轉起來,而那些民營工廠也展開了對於熟練工人的爭奪戰,於是原本不應該出現勞動力匱乏的中國,在戰爭期間東北卻一直都處於勞動力不足的狀態。

    雖然關內各省有著大量的富餘勞動力,但是很少有人會搬遷過去,即便撇開關內外的社會治安及地方政府的稅收政策的差異,光是東北能夠提供的便利交通、廉價能源、充足的供應鏈和豐富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火熱的年代》,方便以後閱讀火熱的年代第1126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火熱的年代第1126章並對火熱的年代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