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本德宗道章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漢)黃石公 著,劉泗 譯 本章:第五章本德宗道章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離道德。王氏曰:“君子以德為本,聖人以道為宗。此章之

    內,論務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本書以“原始”開篇,接著以“正道”章論述君子應該走的人生之路,然後以“求人之誌”論述君子的誌向發展和修身之道。本章則繼續展開論述成就人生的大道,禪敘人生的根本在於道德。

    道之於物,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深切體味道地道之真諦,才能將其出神入化地用於人道。喜怒哀樂,禍福窮通,興衰榮辱,凶吉強弱……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哪一種境況你沒有遇到過?本章教給你如何趨福避禍、逢凶化吉,習得

    走上人生坦途的經驗和教訓。

    原典

    夫誌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

    注釋

    注曰:謀之欲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於心;禮、義、廉、恥用於外;人能誌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為殷朝大相,受先帝遺詔,輔佐幼主太甲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臨朝攝政,將太甲放之桐宮三載,修德行政,改悔舊過;伊尹集眾大臣,複立太甲為君,乃行仁道。以此盡忠行政賢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誌誠正心,立國全身之良法。君不仁德、聖明,難以正國、安民。臣無善策、良謀,不能立功行政。齊家、治國無謀不成。攻城破敵,有謀必勝,必有機變。臨事謀設,若有機變、謀略,可以為師長。”

    解釋

    古今成就大事業者,無不有遠大的誌向和堅定的信仰,這是立身成名的根本。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還應該踏踏實實地做事,認認真真地做人,長於謀劃,才能有所成就。不懂得謀略,不精心策劃,什事情都做不成。

    任何人要想做一番偉大的事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孟

    子:“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這是千古不移的至

    理名言。

    《尚書·洪範》:你如果有什大的疑惑,就應該多詢,可以問自己、問下屬、問普通人,也可以占卜,多聽從他們的建議就會逢凶化吉。

    舉例

    諸葛亮輔佐劉備從困境中崛起,勤勤懇懇,一生慎重。他治理蜀國的時候,安撫百姓,製定規章,約束官吏,誠心為民,辦事公平。盡忠職守的,雖然和自己有仇也給予賞賜;觸犯法令的,雖然是親戚也要處罰;認罪伏法的,盡管罪重也可能被釋放;強詞奪理為自己辯解的,盡管罪輕也可能判死罪。隻要做了好事,雖然很也要獎賞,做了壞事,雖然微不足道也要處罰。他做事精細幹練,不破壞原則,要求下屬實事求是、以虛偽為恥辱,終於使得蜀國境內安定繁榮,人民對他既敬畏又愛戴。因此,三國的時候,雖然蜀國地處偏僻,國力也較弱,仍然能夠出兵對抗魏國和吳國,這都是諸葛亮的功勞。

    漢代張良是著名的謀士,他的祖輩世代做韓國的宰相,後來韓被秦滅了。張良發誓一定要報這個仇。他花錢請刺客去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卻遭到秦的通緝,流亡到下邳,遇到了圯上老人傳授了精深的謀略,讀書養性十年。學成之

    後,出來輔佐漢高祖劉邦,劉邦對他言聽計從,他的計謀也

    都大獲成功。劉邦打下下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

    之外,都是張良先生的功勞。”

    原典

    安莫安於忍辱。

    注釋

    注曰:至道曠,亦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寬,難容於眾;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齊家,其間能忍、能耐,和美六親;治國時分,能忍、能耐,上下無怨相。如能忍廉頗之辱,得全賢義之名。呂布不舍侯成之怨,後有喪國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解釋

    曾國藩平生最強調一個“忍”字,能否忍耐一時的屈辱可證明一個人的心胸是否寬闊、目標是否遠大。所以民間自來就有“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殃”這句俗語。

    《易經》:尺蠖的屈是為了伸,龍蛇的蟄伏是為了保存實力。

    老子也:忍受一時的屈辱是為了將來的榮耀,善於柔

    才會更強大。

    舉例

    勾踐是春秋時代越國的君主。周敬王二十六年,吳國滅了越國。勾踐夫婦被囚禁在吳國,喂牛、養馬、砍柴、掃地,什活都幹。這樣過了三年,勾踐一直謙退忍讓、低三下四,吳王放心了,終於讓他回到越國。回國後,勾踐帶頭倡導艱苦樸素,穿沒有顏色的衣服,吃飯沒有肉,與百姓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的努力和積累,讓國力變強。大夫文種獻了滅吳的七種謀略,勾踐隻用了其中的三種就滅了吳,一雪當年的恥辱。

    漢代名將韓信在沒發跡的時候,品行很差,經常吃人家的白食。有一他到集市上去,有個無賴見到了他,當著很多人的麵侮辱他:“你這家夥雖然個子很高大,還喜歡帶劍,實際上你膽子很。不怕死,你就刺我一劍,怕死,你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看了那人一會兒,低下頭,彎下

    腰,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圍觀的人都笑韓信膽子。

    原典

    先莫先於修德。

    注釋

    注曰:外以成物,內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齊家治國,必先修養德行。盡忠行孝,遵仁守義,擇善從公,此是德行賢人。”

    解釋

    現代人追求實際和利益,都不講道德,甚至把講道德的人看作傻瓜或者迂腐。實際上,這是目光短淺者的看法,不講道德、沒有修養的人隻能得到眼前的蠅頭利,做不了大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業者莫不品德高尚,因為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服眾。

    《易經》:君子應該及時地進德修業。

    舉例

    秦惠王是戰國時秦國的君主。蘇秦曾經以連橫的謀略遊他,讓他兼並六國。惠王:“我聽,羽毛不豐滿,就不能高飛;典章製度不成熟,不可以隨便殺伐;政治和教育還沒走上正軌,不可以勞煩大臣。您不遠千來教導我,我很高興,但兼並六國的事情還是將來再吧!”此後,秦國勵精圖治,為以後秦始皇統一下奠定了基礎。

    楚昭王是春秋時代楚國的君主。周敬王十年,吳國聯合唐國和蔡國攻打楚國,昭王倉皇逃走。過了幾年,昭王回到楚國,祭告宗廟,安撫百官,:“丟了國家,是我的責任。振興國家,是你們的功勞。”從此,昭王以身作則,練軍修武,使得國內安定。過了十年,楚國繁榮起來,那時唐國已經覆滅了,楚國又滅了頓、胡、蔡等國。

    馮諼是戰國時代齊國人,窮得活不下去了,就給孟嚐君

    當食客。一次,孟嚐君派他到薛這個地方去收債,馮諼到了

    薛,讓人準備了酒肉,把那些欠了債的人招來,把借條收上來,馮諼就自己做主以孟嚐君的名義把那些債賜給了欠債的人,把借條燒了。當馮諼就驅車回去報告了孟嚐君,:“您有薛這個地方,不去愛護那的人民,還掙他們的錢。我私下替你做主,把那些債賜給了百姓,把借條都燒了。”孟嚐君嘴好,心很不高興。過了幾年,齊王罷免了孟嚐君宰相的職務,孟嚐君就到了薛,那的人民感激他的恩德,扶老攜幼,到百之外迎接他。孟嚐君這才開始看重馮諼,就再次用他的計策,重新當上了宰相,以後很多年沒再遇到什災難。

    原典

    樂莫樂於好善。

    注釋

    注曰:無所不通之謂神。人之神與地參,而不能

    神於地者,以其不至誠也。王氏曰:“疏遠奸邪,勿為惡事;親近忠良,擇善而

    行。子胥治國,惟善為寶;東平王治家,為善最樂。心若公正,身不行惡;人能去惡從善,永遠無害終身之樂。”

    解釋

    俗話:修百善自能邀百福,竭千慮自必致千祥。所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隻要行善積德,自然福

    壽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擔心前程的凶吉。疏遠邪惡,不做壞事,親近忠良,多做好事,就會終身

    快樂。

    舉例

    晏子是春秋時齊國人,他做齊國宰相的時候,穿很舊的衣服,騎一匹瘦馬,出國訪問也是這樣。田桓子認為他這是隱藏了國君的恩賜,因此諷刺他。晏子:“自從我做了宰相以來,我的家人和親族都坐上了車,也都豐衣足食了,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是隱藏國君的恩賜呢,還是彰顯國君的恩賜呢?”

    宋朝的名相範仲淹,有一次購買了一處宅基地,看風水的先生:“這個地方世代出宰相。”範仲淹:“真是這樣的話,我不敢一家私有。”於是把那個地方捐了出去建了學堂,

    據後來有名的蘇州府學就建在那個地方。

    原典

    神莫神於至誠。

    王氏曰:“誌誠於地,常行恭敬之心;誌誠於君王,

    當以竭力盡忠。誌誠於父母,朝暮謹身行孝;誌誠於朋

    友,必須謙讓。如此誌誠,自然心合神明。”

    解釋

    當今的時代,沒有人崇尚誠實和誠心,真誠的人被認為愚蠢。但這隻是俗人的淺薄之見而已。俗話“心誠則靈”,誠心才能打動人,才能做大事,對別人以誠相待,才會換來別人的真心。玩聰明、耍花招所得利都是一時的,試

    看古今中外,沒有靠雕蟲技和虛偽成就大事的。

    舉例

    諸葛亮輔佐劉備統一了四川。不久,劉備就去世了,諸葛亮誌在統一中原,但他認為出兵之前必須先安定南方。所以率軍向南出征,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其首領孟獲又七次放了他。雖然是謀略,但諸葛亮也是出於一片真心。所以,

    過了一千多年,南方人還在感念諸葛亮的恩德。

    原典

    明莫明於體物。

    注釋

    注曰:《記》雲:“清明在躬,誌氣如神。”如是,則

    萬物之來,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為惡在於心,意識是明,非出乎

    聰明。賢能之人,先可照鑒自己心上是非、善惡。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惡明白,然後可以體察、辨明世間成敗、興衰之道理。複次,謹身節用,常足有餘;所有衣、食,量家之有、無,隨豐儉用。若能守分,不貪、不奪,自然身清名潔。”

    解釋

    所謂“體物”,就是體會事物的變化發展,從細微之處明察事物的本質和真相,而不被表麵現象或者謊言所迷惑。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自己必須具備足夠的智慧和眼光,能明確是非準則,分辨自己的行為對錯,然後才能夠發現外物的微妙變化,從蛛絲馬跡判斷出事物的真相和形勢的走向。

    《呂氏春秋》:事物之所以成為那個樣子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去做事情肯定做不成。古聖先賢之所以超過俗人,就是因為他們了解事物的起因。比如:水從山流出來,流入大海,並不是因為水討厭山而喜歡海,而是由於山高海低造成的;莊稼長在田野,收藏在倉庫,不是莊稼想那樣,而是人想那樣啊。它又:觀察看得見的,就可以推知看不見的。所以,觀察房子下的陰涼,就可以知道日月運行和陰陽變化的規律;看見瓶子的水結冰了,就知道氣寒冷,知道魚鱉都藏起來了;品嚐一塊肘子肉,就

    知道一鍋、一鼎的調料了。

    《譚子》:腦筋清楚的人,不會被人欺騙。

    舉例

    三國時吳國的君主孫亮有一次到花園去玩,他剛吃了顆生梅,感覺很酸,就讓黃門去取蜂蜜,黃門把蜂蜜拿來了,孫亮發現蜂蜜有顆老鼠屎,他就問管理倉庫的吏:“黃門向你要蜂蜜了嗎?”吏:“以前要過,但我沒給他。”於是有人要求把黃門送進大牢,但黃門不服。孫亮:“這個很容易就能明白真相。”他讓人把老鼠屎弄碎,發現麵是幹燥的。孫亮:“如果老鼠屎早就在蜂蜜,麵應該是濕潤的,現在麵是幹燥的,一定是黃門想陷害倉庫的吏。”黃門終於認罪。

    戰國時代,趙國人郭開做趙國的宰相,他貪圖秦國的賄賂,就出賣趙國,他汙蔑老將廉頗,殺了大將李牧,於是趙國被秦國滅亡了。郭開因為貪汙的金子太多都埋到了地,這時就趕緊挖金子往秦國跑,但路上因為金子太多,跑得慢,

    被強盜殺了。

    原典

    吉莫吉於知足。

    注釋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圖者,必傷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禍

    患。死生由命,富貴在。若知足,有吉慶之福,無凶憂之禍。”

    解釋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饈百味,不過一飽而已。所以,知足者常樂,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傷害自己。

    老子: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停止就沒有危險,就可以長久。又: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患,沒有比

    貪婪更大的錯誤,隻有知道滿足的人才能經常滿足。

    舉例

    趙簡子是春秋時趙國的名人,但他生活很簡單,穿普通的羊皮襖,坐破舊的車子,拉車也用很瘦的馬。有人:“新車才安全,馬肥才跑得快,狐皮的衣服又漂亮又輕。”趙簡子:“我不這看,我聽,君子穿得越好就越恭敬,人穿得越好就越傲慢。我用這個話來勉勵自己,怕我有了人之心。”

    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人,他做官時很有政績,做了令尹。臨死的時候,他囑咐兒子:“我死了之後,楚王如果給你封官加爵,都不要接受,因為你才學平常,沒有管理經營的頭腦,所以不能接受額外的官爵。如果封給你一塊很大的地盤,

    你也一定不能接受,如果實在要給,你就要寢邱這個地方,

    那個地方土地貧瘠,沒什油水,一般人不願意到那去做

    官。這樣,你才可以保住以後的安定。”

    原典

    苦莫苦於多願。

    注釋

    注曰:聖人之道,潔然無欲。於其物也,來則應之,

    去則無係,未嚐有願也。古之多願者,莫如秦皇、漢武。國則願富,兵則願

    強;功則願高,名則願貴;宮室則願華麗,姬嬪則願美豔;四夷則願服,神仙則願致。

    然而,國愈貧,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鈍;卒至所求不獲,而遺恨狼狽者,多願之所苦也。

    夫治國者,固不可多願。至於賢人養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約乎!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素書》,方便以後閱讀素書第五章本德宗道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素書第五章本德宗道章並對素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