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遵義章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漢)黃石公 著,劉泗 譯 本章:第六章遵義章

    注曰:遵而行之者,義也。王氏曰:“遵者,依奉也。義者,宜也。此章之內,

    發明施仁、行義,賞善、罰惡,立事、成功道理。”

    所謂“遵義”就是為人處世,成就功名事業必須遵循某些法則或者規律。本章從中國曆史上總結了四十六種可能給自己帶來災禍的行為,內容簡練,教育深刻,語言精彩。

    原典

    以明示下者暗。

    注釋

    注曰:聖賢之道,內明外晦。惟不足於助者,以明

    示下,乃其所以暗也。王氏曰:“才學雖高,不能修於德行;逞己聰明,恣

    意行於奸狡,能責人之過,不改自己之狂為,豈不暗者哉?”

    解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把別人的缺點看得很透徹、很清楚的確是聰明的,但也要給智慧不如自己的人留有餘地。對自己,這是一種很高的修養,對別人,這是大度和寬容。這樣才可以服眾。否則,就會導致對別人過度嚴格,也顯得自己狹隘,反過來使自己處於不利的地位,這就是所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所以,做領導的切不可顯得太聰明,要懂得大智若愚,內明外晦。聰明在於內心的澄澈,而不一定表現出來,也不能如此去要求下屬,否則,人家就嚇跑了。

    同時,做領導的必須明白,自己再聰明能幹,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畢竟有限,不可能什都知道,也不能事必躬親,

    要相信大家,相信屬下。

    《呂氏春秋》:做大官的不能管得太細,不能耍聰

    明,所以,高明的木匠不動斧子,真正的勇不是肉搏,高明的統帥也用不著殺伐。又:不知而自以為知,是百禍之首。唐太宗談到隋高祖楊堅的時候:“他自己不是很明白,但喜歡什都管,什事情都懷疑、都自己做主,不給大臣權力,而大臣們日理萬機,不可能都合他的意。群臣既然知道了他喜歡自己做決策,就隻有全聽他的,即使在執行上有什差錯,也不敢告訴他,這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舉例

    春秋時齊國的名相管仲病了,齊桓公認為鮑叔牙可以接替他做宰相,管仲認為不行。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去見鮑叔牙,:“管仲做宰相,是你推薦的。現在管仲病了,桓公去問他誰可以接替他,他竟然你當不了宰相,我真為你感到不平。”鮑叔牙笑著:“我如果當了宰相,那還有你們這些人的容身之處嗎?”後來,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還是讓鮑叔牙做了宰相,他果然就驅逐了易牙等桓公身邊的人。但桓公又離不開他們,又把他們召了回來,最終壞了朝政。從這就可以看出管仲比鮑叔牙高明多了,以他的洞察力不會看不出易牙等人的壞處,但他采取了裝糊塗的政治手段,不去招惹他們,但也能夠駕馭他們,不致讓人壞了大事。

    清朝末年,趙爾豐做四川總督。當時清朝政府下令,把

    鐵路收歸國有,四川人不服,派代表請願。趙憤怒地斥責請

    願代表,並威脅他們要嚴厲查辦,沒想到招來更大的反抗,全四川都響應。後來,武昌起義成功,趙被殺。

    春秋時晉國有個叫郤雍的人,他到集市上去,忽然指出一個人,他是偷,官府抓起來審問,果然是偷。荀林父問他:“你怎知道他是偷呢?”郤雍:“我觀察他的眼神,他看見市場上的貨物有貪婪之色,看見賣東西的人有慚愧之色,看到我來了,又有畏懼之色。”當時晉國鬧饑荒,盜賊很多,就任命郤雍專門負責抓賊。大夫羊舌聽後:“看見深淵的魚不祥,能夠發現藏匿者有災。一個人的眼睛,看不見所有的盜賊,郤雍死定了。”不到三,郤雍偶然去郊外,盜賊數十人擁上來,殺了郤雍就逃

    走了。

    原典

    有過不知者蔽。

    注釋

    注曰:聖賢無過可知;賢人之過,造形而悟;有過

    不知,其愚蔽甚矣!王氏曰:“不行仁義,及為邪惡之非;身有大過,不

    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煬帝不仁無道,殺壞忠良,苦害萬民為是,執迷心意不省,下荒亂,身喪國亡之患。”

    解釋

    隻有聖人才沒有過錯,所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在於怎樣對待錯誤。自己不知道有了錯誤的叫作“蔽”,就是自己封閉自己;而知道了自己的錯誤還是不改的,叫作“愎”,所謂“剛愎自用”是也。

    最聰明的人是看到別人的過失,引以為鑒,主動克服自身類似的不足;比較聰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錯誤能自覺反省改正;至於有了錯誤仍執迷不悟、一錯到底的,那隻有一敗塗地了。

    孔子:喜歡仁而不喜歡學習,弊端是愚昧;喜歡滿足於一知半解而不喜歡學習,弊端是輕浮;喜歡相信別人而不喜歡學習,弊端是閉塞;性格剛直而不喜歡學習,弊端是執拗;好勇而不好學習,弊端是容易衝動;性格剛猛而不好學

    習,弊端是容易輕狂。

    舉例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孫權打算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就派遣使者想和關羽結親家。關羽大怒,:“虎女安嫁犬子乎?”諸葛亮聽後,驚歎:“荊州危險了!”

    關羽被殺害以後,劉備激憤交加,起兵伐吳。吳國派諸葛謹來求和,他對劉備:“陛下認為是給關羽報仇重要呢,

    還是恢複先帝的江山重要?是一個荊州大,還是下大呢?

    如果都重要的話,那也應該有個先後啊!”劉備在氣憤之

    下,根本聽不進去,執意進兵,結果大敗而回。

    原典

    迷而不返者惑。

    注釋

    注曰:迷於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於色者,不

    知其伐吾命也。迷於利者,不知其伐吾誌也。人本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雖明,雲霧遮而不見;君子雖賢,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人之非,迷無所知。若不點檢自己所行之善惡,鑒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亂、迷惑。”

    解釋

    人是欲望性的動物,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必須把欲望控製在一定的限度之內。也就是,人是欲望的主宰,如果反過來,被欲望所控製,那就顛倒了,就失去了人的本性,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人不但容易被欲望迷惑,也容易被別的東西迷惑。迷於欲望的,傷害自己的本性;迷於外物的,容易喪失誌氣;還有

    被自己迷惑的(錯了也不知道),就會越來越錯,最終失敗。

    孟子:從河的上遊到下遊去遊玩,樂而忘歸的叫作

    “流”;從河的下遊到上遊去遊玩樂,而忘歸的叫作“連”;沒有厭倦地打獵叫作“荒”;不知道節製地喝酒叫作“亡”。這就是“流連荒亡”。

    舉例

    闔閭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君主,他用孫武、伍員為將領,打敗了楚國。孫武獻計:“出兵應該以義為號召,才師出有名,因為楚王無道,我們才打敗了他。現在應該找到太子建的兒子,把他立為國君,讓他主持楚的宗廟社稷。這樣,楚國安定了,也感念吳國的恩德,世世代代進貢,你雖然赦免了楚國,實際上卻得到了楚國。”但闔閭貪圖徹底滅楚的利益,不聽孫武的話。不久,楚國大臣申包胥到秦國,在朝廷上痛哭請求援助,終於求來救兵打敗了吳國。

    重耳是春秋時晉國公子。周襄王八年,晉國發生動亂,重耳逃到齊國,齊王把美女齊薑嫁給他。齊薑不但美麗,也很賢惠,重耳迷上了她,朝夕歡宴,一直過了七年安逸的日子,沒有了遠大的誌向。他的隨從都著急了,幸虧齊薑賢德,和他們一起想辦法。於是,齊薑把重耳灌醉了,隨從們連被子帶席子一起,把重耳弄了出來,走了一百多,重耳才清醒。後來,重耳回到晉國,振興國家,稱霸諸侯。他就是晉

    文公。

    原典

    以言取怨者禍。

    注釋

    注曰:行而言之,則機在我,而禍在人;言而不行,

    則機在人,而禍在我。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職居官位,名正言

    順。合諫不諫,合不,難以成功。若事不幹己,別人善惡休議論;不合,若強,招惹怨怪,必傷其身。”

    解釋

    俗話“禍從口出”,人的許多麻煩和災禍是言語上太隨便、不慎重帶來的。如果做了再,主動權就掌握在自己手--因為在你做之前,別人不知道你的計劃。相反,如果是了再做,你就把主動權交給人家了。因為人家已經知道了你的計劃,就會設法對付你,導致你做不成,計劃落空。

    所以,成大事的人,都是緘默寡言、慎行謹言的。

    《易經》:言語是產生禍患的台階。老子:得太多,本事卻不大,就不如少點。

    舉例

    三國時,占據四川的劉璋手下有一文官,名叫彭羕,有

    人他的壞話,劉璋把他抓起來做了奴隸。這時劉備到了四

    川,彭羕找到機會做了他的隨從,劉備給他很優厚的待遇。

    彭羕從下賤的奴隸一下子成了人上人,氣焰就很囂張。盡管這樣,劉備還讓他做江陽太守。但彭羕不領情,他對馬超:“你在外,我在內,下不就是我們的了嗎?”馬超到劉備那把這事了,劉備立即把彭羕抓起來,斬了。

    四川人楊儀,很有才氣,他跟隨諸葛亮建立了不少功勞。諸葛亮死後,蔣琬做了丞相,楊儀不服氣,對費禕:“以前諸葛丞相去世的時候,我如果帶領部隊投降魏國,怎會落到今的地步呢?真是追悔不及啊!”費禕把他的話告訴了上麵,蔣琬廢了楊儀的官職,降為平民。楊儀再次上書,言

    辭激烈,蔣琬就派人來抓他,楊儀被迫自殺了。

    原典

    令與心乖者廢。

    注釋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領眾,治國安民,施設威權,出一時之號令。口出之言,心不隨行,人不委信,難成大事,後必廢亡。”

    解釋

    做領導的,發出的號令和指示,應該和自己內心的真實

    想法一致。如果不按照自己的去做,的一套,做的另一

    套,就失去了威信,成不了大事。這的另外一層含義是,國家的政策法令應該符合民心

    民意;如果施政者違背了百姓的心願,就必然遭遇失敗。韓非子:禁止老百姓希望得到的,神仙也做不到。動

    不動就給百姓加罪,毀壞百姓所喜歡的,就是堯也治理不了下。所以《大學》:如果政策法令違反了百姓的願望,

    他們就不會聽從。

    舉例

    戰國時趙國的君主武靈王帶頭改革,穿胡人的衣服,學習騎馬射箭,國力大振。他先立長子章為太子,後來廢了他,又立次子何。武靈王以諸位將領才能不夠為理由,在傳位給何(惠王)以後,親自帶兵,被稱為“主父”。他在朝廷上看見長子章拜見惠帝,心不好受,又想把國家一分為二,讓兩個兒子分而治之,終於導致內亂。他被惠帝的兵士圍困在沙丘宮,活活餓死了。

    三國時,曹操發兵進攻袁紹,袁紹也帶兵迎擊。謀士田豐對袁紹:“曹操善於用兵,變化多端。兵力雖然不多,但不可輕敵。與其速戰,不如持久。您的地理位置優越,兵強馬壯,對外結交英雄豪傑,在內發展農業,積極備戰。然後,乘其空虛,派精銳兵力,出其不意,襲擊河南。救右則擊左,

    救左則擊右,讓他們疲於奔命,不到兩年,就可以戰勝曹操

    了。現在你放著穩操勝券的計策不用,而和曹操展開決戰,

    如果失敗了,後悔也來不及了。”袁紹不聽他的,還認為他瓦解軍心,把他關進了監獄。不久,袁紹大敗而歸,有人對田豐:“這回你可該被重用了。”田豐:“不可能,如果打了勝仗,我就沒事,現在失敗了,我死定了。”袁紹回來後:“我沒用田豐的計謀,果然被他恥笑。”於是殺了田豐。

    原典

    後令繆前者毀。

    注釋

    注曰:號令不一,心無信,其事毀棄矣!

    王氏曰:“號令行於威權,賞罰明於功罪,號令既定,眾皆信懼,賞罰從公,無不悅服。所行號令,前後不一,自相違毀,人不聽信,功業難成。”

    解釋

    做領導的,不能朝令夕改、出爾反爾,否則就失去了威信,下邊的人就無所適從,任何政令都無法得以執行。

    《淮南子》:軍隊法令太多就容易混亂,喝酒時規矩太

    多就容易產生爭辯,混亂導致失敗,爭辯導致相互猜忌。

    舉例

    春秋時代的楚平王讓太子建去鎮守城父,並派奮揚做城父的司馬。平王給奮揚手諭:侍奉太子應該和侍奉寡人一樣。但隨後又給奮揚密諭,讓他殺了太子,奮揚就先派使者給太子偷偷地報信,讓太子逃跑了,然後回來對平王:“太子跑了。”平王大怒:“話從我嘴出來,隻進了你的耳朵,誰會告訴建呢?”奮揚:“我實話吧,我遵守了您的命令:侍奉建應該和侍奉您一樣啊。”

    三國時,曹操感到劉備有英雄的美名,能夠服眾,對自己是個威脅,所以,把他留在許昌,表麵上是尊重他,實際上是限製他。後來,他派劉備到徐州去抵抗袁術。謀士董昭對曹操:“劉備英勇而有大誌,又有關羽、張飛的輔佐,恐怕劉備之心非同一般啊。”曹操:“我已經答應他了。”於是,

    劉備才得以脫身,最終和曹操成鼎足之勢。

    原典

    怒而無威者犯。

    注釋

    注曰:文王不大聲以色,四國畏之。故孔子曰:不

    怒而威於斧鉞。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無私,事不輕為,其為難犯。為官之人,掌管法度、綱紀,不合喜休喜,不

    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無主宰;威權不立,人無懼怕

    之心,雖怒無威,終須違犯。”

    解釋

    領導者都希望自己有威嚴,但威嚴不是發怒可以帶來的效果,隻有內心公正、無私才會讓人真心悅服,帶來真正的威嚴。周文王雖從不聲色俱厲,但四鄰國家都敬畏他,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威嚴是內在精神和崇高人格的外在表現。有了這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就不怒自威。反之,表麵上的虛張聲勢不但不會帶來威嚴,相反,它無法掩蓋內心的虛弱和蒼白,這就是所謂的色厲內荏。

    《韓非子》:愛多了法就立不起來,威嚴少了下屬就輕視領導,所以,刑罰不果斷,就做不到令行禁止,雖然發怒

    了,但沒有威嚴,以下犯上的事情就多了。

    舉例

    宋朝的劉法,是童貫的屬將,官至經略。他帶兵與西夏在統安交戰,被打得大敗,劉法扔下部隊,偷偷地逃命了。他跑到離戰場七十多的地方,四顧無人,就下馬卸甲,想休息一下。不一會兒,很多背著東西的士兵跑過來,劉法向他們要吃的,沒人給他,劉法瞪大眼睛:“難道你們不認識

    劉經略嗎?”一個士兵上前:“將軍就是劉經略?人獻東

    西給你吃。”著,從包拿出刀來,殺了劉法,割了頭跑了。

    陳平是漢代名相,他在管理國家時崇尚無為而治。有一次,漢文帝問他下一年有多少個案子,國庫出入多少錢糧。陳平:“這些都有具體負責的人。”皇上問誰負責,陳平:“陛下想知道案子,可以問廷尉。想知道錢糧,可以問管理糧食的內史。”

    原典

    好眾辱人者殃。

    注釋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於有過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雖忠直傷人主,怨事不幹己,多管有怪;不幹自己勾當,他人閑事休管。逞著聰明,口能舌辯,倫人善惡,人過失,揭人短處,對眾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傷人之禍殃。”

    解釋

    應該尊重每一個人,不能隨意侮辱人。能夠平等地對待那些有缺陷的人,需要一種宗教般的、偉大的、包容的精神。

    侮辱別人、揭人家的瘡疤和短處,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以此顯示自己的身份,或者以此取樂,必然招來怨恨和禍殃。

    《呂氏春秋》:話太極端,容易惹人家發怒,有人

    憤怒,話的人就危險了,更何況是自己想痛快而故意侮辱

    人呢?

    《鬼穀子》:不要把人家不想要的強加給他,不要教給人家不想知道的東西。

    舉例

    漢朝時,劉交被封為楚王。他任命當時的名士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並很尊敬他們。穆生不喝酒,劉交和他對飲的時候,就特意給他準備果汁,以示敬意。劉交死後,他的次子郢客繼位,對他們三人仍然很尊重。不久,郢客去世了,子戊承襲了爵位,一開始還勵精圖治,很快就耽於酒色了,再召見穆生的時候,也忘了準備果汁。穆生回來後長歎:“果汁都沒了,王的意誌懈怠了,君子應該見機行事,不走還等什呢?”於是,三個人稱病走了。不久,吳國、楚國等七國叛亂,被周亞夫平定了。

    戰國時候,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在澠池相會。酒至半酣,秦王:“我聽趙王擅長音樂,我這有一把寶瑟,請你演奏。”趙王臉紅了,但也不敢推辭。秦的侍者送上瑟,趙王演奏了一首《湘靈》。秦王,不錯。回頭招呼禦史,讓他記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會於澠池,讓趙王鼓瑟。”這時,趙國的藺相如上前:“趙王聽秦王善於演奏秦國的樂器,我謹奉上盆缶,請秦王擊之,以便相互娛樂。”秦王

    大怒,臉色變了,不肯答應。藺相如就拿了裝酒的瓦器,跪

    在秦王跟前請求,但秦王還是不肯。藺相如:“大王你不就

    是依仗秦國強大嗎,現在,五步之內,我脖子上的血就會濺到你的身上。”秦王的手下斥責藺相如無禮,想上前去抓他,藺相如睜大眼睛斥責他們,頭發和眉毛都豎了起來。秦王害怕了,勉強擊了一下瓦器,藺相如也把趙國的禦史招來,寫上:“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相會於澠池,讓秦王擊缶。”秦王受到屈辱,想發兵襲擊趙國,但探子回報趙國防備很嚴密,秦王隻好假裝繼續應酬了一會兒,才散了。

    原典

    戮辱所任者危。

    注釋

    注曰:人之雲亡,危亦隨之。

    王氏曰:“人有大過,加以重刑;後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責罰之後,若再委用,心生疑懼。如韓信有十件大功,漢王封為齊王,信懷憂懼,身不自安;心有異誌,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謀,危於信矣。”

    解釋

    做領導的,真正做到用人不疑很難,尤其是對一些重要

    的、關鍵的職位和能力很強的人。疑慮就會帶來讒言和汙蔑,

    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自己信任的屬下的侮辱和迫害。但這樣的

    結果,往往是傷害了有能力的部下,也同時危及自身的安全。

    舉例

    戰國時,秦將王翳侵犯趙國,趙國君主趙遷任命李牧為大將去抵抗。李牧把軍隊駐紮在灰泉山。王翳素來忌憚李牧的軍威,不敢冒犯,趙國也把李牧倚為長城。秦國就使用反間計,趙王昏庸,看不出來,就讓趙蔥取代了李牧,並且殺了李牧。不久,趙國就被秦滅了。

    明朝的袁崇煥是萬曆年間的進士,有膽有謀,通兵法。清軍入侵寧遠,全靠袁崇煥的守衛才安全。後來,魏忠賢汙蔑他,他自請回鄉。崇禎即位後,再次起用他為兵部尚書,鎮守寧遠,清兵不敢進犯。不久,袁崇煥再次被汙蔑下獄,被公開處死,下人都為他感到冤枉。從此,明的邊境無人

    把守,很快就滅亡了。

    原典

    慢其所敬者凶。

    注釋

    注曰:以長幼而言,則齒也;以朝廷而言,則爵也;

    以賢愚而言,則德也。三者皆可能,而外敬則齒也、爵也,內敬則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慶,常行敬重之禮;意若憎嫌,必

    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後,必有疑怪之心。聰明之人,見怠慢模樣,疑怪動靜,便可回避,免遭凶險之禍。”

    解釋

    對以往尊重的人或者幫助過自己的人,如今漸漸怠慢了,明這個人的雄心大誌已經懈怠了,意誌衰退了。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有些人或者有勢力、有權力,我們有求於他,那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要尊重他,但時間長了,可能認為用不著他了,就慢慢疏遠了。但危險也在這,人生漫長,人生坎坷,我們不知道什時候還會需要人家的幫助,臨時抱佛腳往往沒有用。所以,應該經常性地保持以往的敬意,不管你今

    的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忘記你以前曾經尊敬過的人。

    舉例

    春秋時齊頃公立嗣,晉、魯、衛、曹等諸侯都派使者來祝賀,晉的使者郤克瞎了一隻眼睛,魯的使者季孫行父沒了頭發,衛的使者孫良夫是個瘸子,曹的使者駝背。朝賀以後,是例行的私宴,頃公預先給這四個人準備了座位,以便讓家眷們可以從高樓上看得見他們,家眷們看了,都忍不住大笑

    起來。四個使者回到賓館,都很氣憤,一起謀劃著討伐齊國,

    齊國的混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北海鄭玄是漢朝的大學問家,有很高的聲望。袁紹仰慕他的名聲,派人去聘請他,卻沒有特別的禮遇。趙融聽後:“賢人是君子所仰望的,不尊敬賢者,就失去了君子的景仰。有為的君主,不敢失去百姓的歡心,何況對於君子呢?失去了君子的仰望,就難以有大的作為了。”後來,袁紹果然失敗了。

    原典

    貌合心離者孤。

    注釋

    王氏曰:“賞罰不分功罪,用人不擇賢愚;相會其間,

    雖有恭敬模樣,終無內敬之心。私意於人,必起離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難成就。”

    解釋

    貌合神離,其勢必孤,其力必散,其事必敗,所以:“三人同心,其利斷金。”

    《呂氏春秋》:千人同心,就有千人的力量;萬人異心,

    還不如一個人有用。

    舉例

    漢朝末年,董卓廢帝專權。初平元年,後將軍袁術、翼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奮武將軍曹操等,擁戴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但是各路兵馬卻貌合神離,遲疑不進,劉岱和橋瑁還相互攻擊,打起了內戰,董卓抓住機會,很快就打敗了他們。

    後來,袁紹勢力開始膨脹,他統治著青、幽、並、濟四州,兵力數十萬。手下的顏良、文醜、張頜都是當時的名將。郭圖、審配、逢紀、田豐、許攸、沮授也是雄視下的有名的謀士。尤其是田豐等深謀遠略,孫盛:“田豐、沮授的謀略,就是張良、陳平也不一定比得上啊。”但可惜的是,袁紹不會用人,使得謀士之間貌合神離。郭圖汙蔑沮授,袁紹懷疑他就把他趕走了。逢紀汙蔑田豐,袁紹就把田豐關起來,後來殺了。此後,文臣武將離心離德,謀士都走了,官渡一戰之後,就再也沒有

    恢複元氣。

    原典

    親讒遠忠者亡。

    注釋

    注曰:讒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忠者,推逆

    人主之過而諫之。合意多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殺而

    吳亡;屈原放,而楚滅是也。

    王氏曰:“親近奸邪,其國昏亂;遠離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納子妻無祥公主為後,不聽上大夫伍奢苦諫,縱意狂為。親近奸邪,疏遠忠良,必有喪國、亡家之患。”

    解釋

    善於揣摩領導意圖而投其所好的是“讒者”,也就是人;而專門找領導的錯誤犯顏直諫的,是“忠者”。雖然做領導的都知道近人、遠忠臣必然失敗的道理,但能夠避免這個毛病實在不容易,因為人都有愛聽好話、愛被吹捧的本性。真話、批評人的話難以被人接受。

    所以,好的領導要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必須有容忍和接受批評的雅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呂氏春秋》:最有用的忠告都不中聽,也不合自己的

    心意,隻有賢明的領導才能聽得進去。

    舉例

    衛鞅做秦國的宰相,變法圖強,秦孝公嘉獎他的功勞,封為侯,號商君。衛鞅很得意,自以為功勞超過了以前的五羖大夫,家臣都吹捧他向他祝賀。隻有趙良勸他:“一千個人你好,不如一個人真話。五羖大夫做穆公宰相的時候,三次

    幫助晉國的君主,兼並了二十多個國家。但他自己很廉潔,夏

    不張傘蓋,去參加勞動也不騎馬。他死的時候,老百姓就跟

    死了爹媽一樣,現在您做秦的宰相已經八年了,法令雖然得以執行,但殺戮太多,刑罰太嚴苛了。人民隻見到威嚴,見不到利益;隻知道利益,不知道仁義。而且,太子和你有矛盾,為什不推薦別的賢者代替自己而求得自己的安全呢?”衛鞅聽了很不高興,把他趕走了。五個月之後,太子即位,逮捕了衛鞅,並將他處以車裂之刑。

    蜀漢後主劉禪在即位五年後,諸葛亮率軍北上,走之前上

    《出師表》:“親賢臣,遠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死後,薑維繼承他的遺誌,但才能不如諸葛亮。劉禪恰恰親近人,不聽忠言,薑維很擔心,不敢進成都。不久,晉討伐蜀國,劉禪投降。

    原典

    近色遠賢者昏。

    注釋

    注曰:如太平公主、韋庶人之禍是也。

    王氏曰:“重色輕賢,必有傷危之患;好奢縱欲,難免敗亡之亂。如紂王寵妲己,不重忠良,苦虐萬民。賢臣比幹、箕子、微子,數次苦諫不肯;聽信怪恨諫,比幹剖腹、剜心,箕子入官為奴,微子佯狂於市。損害忠良,疏遠賢相,為事昏迷不改,致使國亡。”

    解釋

    人一旦發了財,有了權勢、地位,美色就難以避免了,錢與色、權與色往往相伴而來,這是人的本性使然。古代的很多英雄豪傑、今的很多高官,也往往在女色上栽跟頭。原因在於,女色在使人快樂的同時,也消磨人的誌氣,使人喪失理智,失敗就在這開始萌芽了。

    《詩經》:好男人能夠成就一座城,漂亮的女人能夠毀

    了一座城。所以,美貌的女人有的時候就是烏鴉和貓頭鷹啊!

    舉例

    春秋時楚國的公子側很有本事。晉楚交戰的時候,側是楚國的中軍元帥。楚王知道他好喝酒,每次出兵,都囑咐他戒酒。側有個嘍囉,知道主人的喜好,就悄悄地給側送來美酒,側一高興,喝得大醉。不一會兒,楚王找他商量戰事,怎喊他也不醒,楚王就帶兵走了。不久,側醒了,後悔不

    迭,就自殺了。

    原典

    女謁公行者亂。

    注釋

    王氏曰:“後妃之親,不可加於權勢;內外相連,不

    行公正。如漢平帝,權勢歸於王莽,國事不委大臣。

    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勢挾權,謀害忠良,殺君篡位,侵奪下。此為女謁公行者,招禍亂之患。”

    解釋

    昏君近色,後妃必然幹政。枕邊風起,下必然大亂!中國古代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其根本的原因還是後宮幹政,皇帝大權旁落,導致失去了控製國家的權力,而實際行使權力者名

    不正言不順,難以服人,難以治理國家,必然釀出災難。

    舉例

    明代的唐皋,時候在燈下讀書,有個女孩來勾引他,幾次將窗戶紙舔破。唐皋在補上窗紙之後,在紙上題詩:“舔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

    宋朝徽、欽二帝被金俘虜以後,高宗即位,致力於國家的振興。但宰相秦檜汙蔑嶽飛,讓皇帝罷免了他的兵權,並下獄待罪。秦檜的妻子王氏:“擒虎容易放虎難。”於是,秦檜就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嶽飛,大將韓世忠也感到

    威脅,退隱到了西湖。這樣,宋朝隻能偏安南方,最終滅亡。

    原典

    私人以官者浮。

    注釋

    注曰:淺浮者,不足以勝名器,如牛仙客為宰相之

    類是也。王氏曰:“心愛喜的人,多賞則物不可任;於官位

    委用之時,誤國廢事,虛浮不重,事業難成。”

    解釋

    選拔任用官員,必須出以公心,真正做到選賢任能。任人唯親唯私,甚至賣官鬻爵,必然導致政事輕浮、政治腐敗。

    古詩:任人唯私,什官都自己人做,是西周亡國的原因。

    《韓非子》:不要給老虎插上翅膀,有了翅膀的老虎就會飛到城市去找人吃,而讓那些沒有品德的人做官,就

    等於給了他們勢力,就是給老虎插上了翅膀。

    舉例

    晉武帝司馬炎在南郊祭,回頭對左右:“我可以和漢朝哪個皇帝相比?”校尉劉毅應聲:“可比桓帝和靈帝。”司馬炎:“我雖然德行不高,何至於和他們一樣呢?”劉毅:“桓帝和靈帝賣官,但錢都入了國庫,陛下你也賣官,但錢都入了自己的腰包。從這點來看,你還不如他們呢!”

    明朝世宗的時候,嚴嵩專權,不是自己的私人不予任用。

    楊繼盛上書彈劾他:“郎中徐學詩、給事中厲汝進都因為彈

    劾嚴嵩被免職,朝廷內外的大臣,被他罷黜的不可勝數,因

    為他掌握著官員任用的大權。不論文官武官,其選拔任命,都看送錢的多少來決定,早就失去了下的民心。”明朝從此政治日益腐敗,外患也隨之而來。

    原典

    淩下取勝者侵。

    注釋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強勝之名;輕欺於人,必

    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寬,事業難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賢能,倚自強能之勢,贏了漢王七十二陣,後中韓信埋伏之計,敗於九山前,喪於烏江岸上。此是強勢相爭,淩下取勝,返受侵奪之患。”

    解釋

    做領導的應該愛護下屬,以平等的觀念對待下屬,不能以勢壓人、以權欺人。否則,必將離心離德,彼此傷害。正如孟子所:“君主對待臣子如自己的手足那樣愛護,那臣子就把君主當作自己的主宰那尊敬;君主把臣子當作犬馬使喚,臣子就把君主看作一般人了;如果君主對待臣子連草

    芥都不如,那臣子就把君主看作盜賊和仇人了。”

    舉例

    戰國時趙國的宦官令繆賢得到了美玉和氏璧,就做了個珍貴的盒子藏起來。趙惠文王聽了,就去和他要,但令繆賢沒給。趙惠文王怒了,乘著出去打獵的機會,突然闖入令繆賢的家,搜查出來,把和氏璧拿走了。

    秦昭襄王聽趙王得到了和氏璧,就想看看。丞相魏冉:“大王想見和氏璧,為什不拿酉陽的十五座城去交換呢?”秦王吃驚地:“那十五座城,我也很珍惜啊,怎能換和氏璧呢?”魏冉:“趙國早就害怕秦國,大王用城換璧,趙王不敢不把和氏璧拿來,拿來就留下。所以,換城不過是個幌子,得和氏璧才是目的,大王還怕丟了城嗎?”秦王很

    高興,就寫信給趙王要了和氏璧。

    原典

    名不勝實者耗。

    注釋

    注曰:陸贄曰:“名近於虛,於教為重;利近於實,

    於義為輕。”然則,實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實。名實相資,則不耗匱矣。

    王氏曰:“心實奸狡,假仁義而取虛名;內務貪饕,外恭勤而惑於眾。朦朧上下,釣譽沽名;雖有名、祿,不能久遠;名不勝實,後必敗亡。”

    解釋

    曆史上名氣和實際的才能不相符的人很多,有的名氣很大,但沒有才能;有的不尚張揚,沒有名氣,但很有本事。後者一般往往能取得大的成就,而那些名不副實的人,即使得到了顯赫的頭銜和名聲,也是不祥之兆,最後必然導致滅亡。因為他的能力擔負不起他的名氣所應該承擔的重任,隻能為名所累,最後害人害己。

    《淮南子》:俸祿超過了自己的功勞會損害自己,名聲超過了實際會遮蔽了自己。

    孟子:名過其實,君子感到羞恥。

    舉例

    戰國時,趙奢是趙國的名將,他的兒子趙括也喜歡談論軍事,很有名氣,但並沒有真本事。趙奢臨死的時候,告誡妻子:“趙括如果帶兵,趙國一定失敗。”不久,秦國侵犯趙國,趙王起用趙括率兵抵抗,趙母勸諫也沒用。趙國與秦軍戰於長平,趙括大敗,趙軍四十多萬投降,全部被秦活埋。從此,趙國的精銳部隊被消滅了,國家也從此一蹶不振。

    蜀漢時的馬謖深通兵法謀略,很受諸葛亮的器重。但劉備臨死的時候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你一定要看到這一點。”諸葛亮卻不以為然,讓馬謖做了參軍。

    建興六年,諸葛亮兵出祁山,破例用馬謖為先鋒。馬謖部署

    不當,被魏國大將張頜所破,導致諸葛亮失去了前進的根據

    地。諸葛亮隻能退軍,並殺了馬謖。

    原典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

    注釋

    王氏曰:“功歸自己,罪責他人;上無公正之明,下

    無信、懼之意。讚己不能為能,毀人之善為不善。功歸自己,眾不能治;罪責於人,事業難成。”

    解釋

    孔子:當領導的做得很正,那誰敢不正呢?所以,領導應該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而不應該對自己寬容、對他人嚴格。如果對自己的缺點千方百計找理由辯解,對別人的失誤卻不加體諒,一味求全責備,那這樣的人什事

    情也不會辦好的。

    舉例

    春秋時,季康子在魯國執政,君臣比賽似的奢侈,整吃喝玩樂。國人也跟著學,弄得盜賊很多。季康子很憂慮,就去問孔子怎辦。孔子回答:“如果你們做領導的不那

    貪婪,就是有賞賜也沒人願意偷盜啊。”

    周惠王九年,衛國的君主衛懿公上台,他不理國政,揮

    霍浪費,尤其喜歡養鶴。養鶴的費用比大夫的俸祿還高,就搜刮百姓,以便給鶴買糧食,老百姓忍饑受凍,也不去安撫。正好北方的狄人來侵犯,人民就拋棄了他,:“怎不讓鶴去抵抗敵人呢?”衛國就這滅亡了。

    原典

    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注釋

    注曰: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

    棄物。自厚者,自滿也。非仲尼所謂“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則人才將棄廢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財利己用;疏慢賢能,不任忠良,事豈能行?如呂布受困於下邳,謀將陳宮諫曰:‘外有大兵,內無糧草;黃河泛漲,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呂布言曰:‘吾馬力負千斤過水如過平地,與妻貂蟬同騎渡河有何憂哉?’側有手將侯成聽言之後,盜呂布馬投於關公,軍士皆散,呂布被曹操所擒斬於白門。此是隻顧自己,不顧眾人,不能成功,後有喪國、敗身之患。”

    解釋

    對待自己或者自己的親屬很優厚,但對部下或者別人就很

    刻薄、很吝嗇,這樣的領導,遲早要被拋棄,也成不了大事。

    舉例

    春秋時,晉國大亂,公子夷吾答應給秦國五座城,來換取他們的援助。在取得秦國的支援後,夷吾終於做了晉國的國君,就是晉惠公。他當了君主以後,卻違背了諾言,不給秦國城池了。晉國又趕上鬧饑荒,國庫空虛,百姓沒吃的,秦國又借糧食給他們。到了第二年,秦國鬧饑荒了,去向惠公求援,惠公卻不答應了,還計劃乘機進攻秦國。秦穆公大怒:“你要國家,我幫助你要來了,你要糧食,我給你了,現在你要和我打仗,我怎敢拒絕呢?”戰爭開始,秦軍大破晉軍,俘虜了晉惠公。

    戰國時齊國的田單憑借著五的城池和殘兵敗將打敗了強大的燕國,恢複了齊國的七十多個城池。但過了幾年,他帶兵去攻打北方的狄人,三個月都打不下來,魯仲子:“現在將軍有了很高的俸祿和很多的娛樂,穿金戴銀,隻有生的歡樂,沒有了必死的決心,當然勝不了。”第二,田單親

    自到了前線,和士兵站在一起,擂鼓助威,很快就勝利了。

    原典

    以過棄功者損。

    注釋

    王氏曰:“曾立功業,委之重權;勿以責於過,恐

    有惟失;撫之以政,切莫棄於大功,以棄大。否則,驗功恕過,則可求其過而棄大功,人心不服,必損其身。”

    解釋

    這講的仍然是做領導的要有度量,要容忍部下的失誤,多看他的功勞和長處,而不能因為一時的錯誤就否定他的全

    部,苛責於人。這種狹隘的做法隻能導致因失大。

    舉例

    漢朝的李廣是有名的將軍,他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和匈奴作戰,大七十餘戰,功勳卓著,匈奴人很害怕他,稱他為飛將軍。李廣鎮守邊疆的時候,匈奴很多年不敢來侵犯。後來大將軍衛青討伐匈奴,李廣迷了路,衛青派人到李廣的幕府去責問,李廣憤怒自殺。聽到這個消息,李廣的部下和兵士都痛哭失聲,老百姓也為之垂淚。

    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兵敗土木堡,自己也被俘虜。宰相於謙迎立朱祁鈺,就是景帝。於謙彈劾宦官奸人,發憤圖強,整軍經武,多次打敗也先,把英宗接回來。景泰

    七年,英宗複辟,殺了於謙。於謙被殺的那,知道的老百

    姓感念他的恩德,都哭了。

    原典

    群下外異者淪。

    注釋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塞;阿諛並進,私徇並行。

    人人異心,求不淪亡,不可得也。王氏曰:“君以名祿進其人,臣以忠正報其主。有

    才不加其官,能守誠者,不賜其祿;恩德愛於外權,怨結於內;群下心離,必然敗亂。”

    解釋

    上下離心,內外異誌。群眾的意見反映不上來,上下不能溝通,采取的政令法規必然不能對症下藥,國家不會不淪亡。

    《淮南子》:眾人相助,雖弱必強;眾人相去,雖大必亡。

    舉例

    宋朝以潘美為將,領兵抵抗契丹,潘美用王詵為護軍,楊業為副將。楊業以威猛出名,號稱無敵將軍,契丹人都怕他。但那時宋朝屢次失敗,楊業就建議在陳家穀設伏,潘美、

    王詵為援軍,他自己帶兵出擊。潘美、王詵嫉妒楊業的名聲

    和本事,就表麵答應,但在楊業出兵之後,卻把部隊撤到了

    代州。楊業孤軍作戰,沒有後援,兒子延玉戰死,楊業被迫自殺,全軍覆沒。於是邊境震動,宋朝連失三州。

    宋朝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以後,趙構在臨安即位,就是高宗。開始的時候,李綱、宗澤主戰,黃潛善、汪伯彥主和。後來秦檜做了宰相,力主議和。但嶽飛和韓世忠屢敗金兵,他們打算直搗黃龍,以迎回二帝,但高宗並不想這樣,因為二帝一回來,他就做不成皇帝了。所以,他暗支持秦檜陷害嶽飛,罷免韓世忠。這樣,宋朝終於無力北伐,隻能

    偏安江南。

    原典

    既用不任者疏。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素書》,方便以後閱讀素書第六章遵義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素書第六章遵義章並對素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