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陝西問題的根結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江湖野人 本章:第842章 陝西問題的根結

    當日,陝西數州府聯軍尚未走出京兆府,就迎頭遇上了同軍前鋒秦明部,範致虛寄予厚望的僧、童新軍受到驚嚇,當即掉頭衝擊本陣,引發大軍潰敗。

    秦明所率兵力有限,自不可能分散開來追擊漫山遍野亂跑的宋軍潰兵。

    其人率軍一路向西,驅趕潰兵大部直入長安城下。

    長安城池高大,守備設施齊全,留守城中的京兆府兵馬副總管楊宗閔等人雖然兵力稀少,卻誓死不降,秦明部缺乏攻堅手段,倉促之間攻克不下。

    雙方激戰三日,直至牛皋派來的增援趕到,秦明方才攻破長安。

    在此期間,範致虛、趙宗印等人及宋軍半數左右的潰兵已經趁亂逃脫。

    對同軍防備最為嚴密的河中、京兆兩府被同軍拿下,宋軍在永興軍路的軍事存在便隻剩下了以麟州、延安府為主體的麟延路一處硬骨頭了。

    為了防止夏人趁機摘桃子,牛皋放過了幾乎唾手可得的秦鳳路鳳翔府,轉而集中第三、第四兩軍兵馬攻擊麟延路。

    待預置到坊州、同州和綏德軍三麵的同軍發起猛攻後,以往隻能跟夏人打個來回的麟延漢子們也隻能節節敗退了。

    在急於保命的麾下軍將不斷催促下,麟延路經略使王庶無奈地宣布投降。

    消息傳入慶陽府(即慶州,宣和七年升為府),兵馬稀少且腹背受到夏軍嚴重威脅的環慶路經略使王似自知大勢已去,也認了命。

    其人當即派使入麟州,迎同軍入境接管慶陽府、環洲、定邊軍等地。

    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占陝西大半壁的永興軍三路便被同軍輕易拿下了各戰略要點,僅剩下寧、邠、商、虢等無險可守,必然要降的州縣。

    由於同軍的進展實在太快,蠢蠢欲動的夏人才將兵馬預置到洪、龍兩州,李乾順派出的使者尚未與王庶、王似二人談妥條件,就不得不轉攻勢為守勢。

    不過,進展快也有進展快的弊端。

    戰後,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擺在了同軍第三軍軍正牛皋的麵前:

    如何處置數萬西軍俘虜(有不少兵卒戰敗後直接逃回家中躲藏,暫未列入統計)?

    宋夏兩國邊境拉鋸戰長達百餘年,不僅嚴重破壞了直麵夏軍的陝西諸路農業基礎,也使得這些地方常年保有大量的軍事人口。

    這些人大部分出自耕戰一體的本地百姓,其中又有不少人數代都在吃軍餉或享受應募免稅政策,早就習慣了刀口舔血的生活。

    同軍要想有效治理陝西諸路,除了要針對本地實際改進土地政策外,還必須想辦法消除本地百姓遭受的戰爭創傷。

    畢竟,大同反對的隻是惡習難改的陝西將門軍頭,卻從沒有想過不給其底層軍民活路。

    當然,這麵又有大量工作是民政係統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牛皋來說,暫時隻需要考慮數萬俘虜的整編問題。

    說起來也不複雜,無非就是集中篩選、打散整編、遣散安置的老辦法。

    隻不過相對於其他各地宋軍,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要更長一些,不能一股腦把不合格的兵員全部遣散回家,使其成為新的治安隱患。

    結合當前實際,牛皋整編西軍之前,增加了一個“初選”環節。

    就是把成編製投降的西軍兵馬拉出來,攻打同屬西軍序列的秦鳳路宋軍。

    問題就出在這。

    經過簡單重編的降軍認清了形勢,自然不敢再耍大爺脾氣找牛軍正要“禦甲錢”,但作戰意誌也相當薄弱。

    北線由周通督戰,由邠州攻打涇原路涇州,遭到了涇原路統製曲端的堅決抵抗。

    周通性格比較謹慎,雖然連續組織了三次進攻都未能突破長武防線,但全部傷亡加起來也就千餘人,並未造成大的損失。

    南線由秦明督戰,由京兆府攻打秦鳳路治所鳳翔府。

    之前,大量京兆府潰兵湧入緊鄰的鳳翔府,導致後者人心惶惶,士氣極為低下。

    秦明出兵後,知鳳翔府事劉清臣當即遁逃,秦鳳路經略使李複開城投降。

    旗開得勝,秦明決定乘勝西進,繼續攻下鳳翔府以西的秦州。

    然後,其部遭遇了李彥仙。

    李彥仙正是大同第一次討宋時,自散家財募兵三千進京勤王的李孝忠。

    其人被朝廷通緝後,在永興軍路轉了大半圈,最後落腳河中府,化名李彥仙,為與李綱政見不和的趙野出謀劃策。

    大宋滅亡,同軍加緊了對永興軍路的滲透。

    新宋北道總管趙野、鄜延經略使王庶、環慶經略使王似等人卻各自為戰,相互都不買賬,根本無法統合力量防備同軍接下來的進攻。

    恰好此時陝西五路宣撫使範致虛誠心招募文武人才,李彥仙乃棄趙野投範致虛,計劃說服後者以驅趕夏人的名義統合陝西諸路兵馬。

    可惜,其人慢了一步,落到了善談兵事的趙宗印後麵。

    並且,李彥仙還與明德相公相性不合。

    範致虛受不了李彥仙誰都看不上的傲氣,李彥仙也看透了範致虛幹啥不行的本質,二人相處沒幾天,便不歡而散。

    看清陝西諸多帥臣的嘴臉後,李彥仙終於認清現實。

    其人乃前往渭州,招募義軍,北上鎮戎軍抗擊入侵的夏軍。

    之後的幾個月,李彥仙憑借超常的軍事天賦,多次帶人成功襲擾夏軍,名氣越來越響,隊伍也越打越多。

    夏人最後撤軍退回懷德軍內,既有同宋建交擔心受到兩軍夾擊的顧慮,也有確實不堪李彥仙騷擾的原因。

    在此期間,李彥仙被秦鳳路經略使李複授予官職,命其協守鎮戎軍。

    同軍攻打解州、綏德軍的消息傳至秦鳳路,李彥仙意識到同軍的目標乃是整個陝西六路,乃致信李複,請其整頓兵馬,協助永興軍路對抗同軍。

    毫無意外,其人的建議被隻想保存實力的李經略當成了耳旁風。

    但李複出於自身安全考慮,還是調了李彥仙部兵馬入鳳翔府,駐守於大散鎮。

    同軍攻入秦鳳路,李經略放棄抵抗主動投降,同軍兵不血刃便取下了鳳翔府。

    秦明為擴大戰果,督降軍繼續行軍。

    大軍都已經過了鳳翔府最西麵的寶雞縣,眼見就要進入秦州境內了,一支不足千人的宋軍卻在擋在了吳嶽山南麓。

    此處正是有“川陝咽喉”之名的大散關古道,往東數十,便是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典故中的“陳倉”。

    同函穀關、潼關一樣,經過千年的持續開發,大散關古道早不複當年之險要。

    但地形依然複雜崎嶇,憑借數百敢戰之兵,還真能阻擋住大軍的前進。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水滸新秩序》,方便以後閱讀水滸新秩序第842章 陝西問題的根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水滸新秩序第842章 陝西問題的根結並對水滸新秩序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