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與《周易》(四十三)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周易歸來 本章:《左傳》與《周易》(四十三)

    第五節:《左傳》記載《周易》一書卜筮上對八卦取象及繇辭內容的穿鑿附會於說法,以及道德對《周易》繇辭的解釋,後世產生的“易學”(今本《周易》學術),無論是以“象數”或是“義理”去注釋今本《周易》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周易》產生於西周後期,是一部曾借用前人創立的記事序數(商代晚期已經使用)“六十四畫符號”(被後人篡改用之和稱之的“六十四卦畫”)為題序而編寫出六十四篇文章所組成的為“君子”(周天子血統的諸侯、貴族)們講述“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書。按現代哲學分類,應屬政治哲學書。

    到春秋被篡改成繇式《周易》,史巫用於卜筮(算卦)。到戰國末期,《周易》又篡改成數字卦爻格式(今本《周易》)。原創《周易》產生幾百年後,即戰國未期到西漢前期,麵對今本《周易》(算卦形式的《周易》)為研究對象,產生了七篇學術文章(西漢認為是孔子作),稱《易傳》(或叫十翼)。這《易傳》是對今本周易的學術文章,已不是原創《周易》的學術文章。

    把一本兒算卦格式的《周易》,作為學術的研究對象。並將已成為一套算卦的工具,即64卦符號(西漢認為是文王作)和八卦符號(西漢認為是伏羲創)、八卦取象,以及所謂的掛爻辭(西漢認為是文王作)。形成了八卦符號象數與卦爻辭義理及天道神秘思想內容。即不論不類的混合學術,即亦筮亦理對今本《周易》的學術。實乃是卦爻式《周易》(今本《周易》)下產生的一個學術怪胎(特別是《易傳》的《係辭》與《說卦》),而這個今本《周易》學術怪胎又在整個帝製時期哺乳而瘋狂妖豔的成長著(即帝製的“易學”)。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把今本《周易》與對研究今本《周易》的《易傳》尊為《易經》,並成為五經之首。漢又是經學的發榮時,後整個帝製眾多對《易經》(今本《周易》加《易傳》)展開了注釋與研究,其學說統稱為"易學"。

    後封建時期的“易學”,更多是從屬《易經》內容的《易傳》生發出無窮的天道、陰陽、太極、八卦、象數神秘思想。當然也對屬《易經》內容之一的卦爻辭(原創《周易》的文辭)進行符合封建義理的詮釋,與原創《周易》是個十萬八千,真是《周易》學術上的陰差陽錯。

    當然《易傳》無不受其《左傳》一書對《周易》兩種性質運用的影響,才有《易傳·係辭》文亦筮亦理的去總論今本《周易》。所以《左傳》的筮例道德論述《周易》文辭,也成了後世“易學”上的典範。

    如《左傳》記載的以《周易》卜筮的第六筮例是《左傳·襄公九年》:“穆薑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薑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我們還是先看一看《左傳》記載這一筮例的譯文:

    “穆薑死於東宮。開始住進去時卜筮看吉凶,起筮時得到《艮》的一個不變之畫(其它五畫全變)。太史說:“這是個《艮》卦變《隨》卦。隨,是出走的意思。您一定要迅速離開這。”穆薑說:“沒有的事。這卦在《周易》中說:‘隨,元亨利貞,沒有災禍。’元,是身體的尊長。亨,是美好的會合。利,是事義的和諧。貞,是辦事的根本。用仁心作為本體就可以當人們的尊長,尋求美好的會見就能協調禮儀,有利於萬物就符合道義,本體堅固就能夠辦好事務,根據這道理,所以說是不能欺騙的,因而雖然得到了《隨》卦而沒有災禍。現在我作為個女人卻參與作亂。處在低下的地位卻又沒有仁德,不能說是元。使國家不安定,不能說是亨。做了壞事而危害到自身,不能說是利。不安於位卻修飾美容,不能說是貞。有上述四項德行的人,得到《隨》卦而沒有災禍。我卻四項德行全都沒有,難道能合於《隨》卦的之義嗎?我自取邪惡,難道能沒有災禍嗎?一定死在這,不必出去了。”

    這的穆薑是魯宣公夫人,穆薑本來姓薑,“穆”是其死後的諡號,她原來是齊國的一位公主。這一卜筮例中出現的穆薑說的,應是《左傳》中記載的屬最早的可說是《易傳》外的“易學”了。因穆薑並沒聽卦師的說法,而是從《隨》卦卦說的“元亨利貞”四字上的義理道理去解釋一番,真對自己的行為認為不符合“元亨利貞”這四德的要求,自己的過錯有自己承擔,寧願死在東宮,也不聽信算卦的讓其搬離東宮才吉祥的說法。可這《左傳》記載穆薑對“元亨利貞”四字的解釋,成為世“易學”上的範式,無不順其之說,而影響著整個帝製至今天的“易學”。

    《周易》一書總共有4篇文章出現有“元亨利貞”四字。如:

    乾:元亨利貞。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隨:元亨,利貞,無咎。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周易》四篇文章出現有“元亨利貞”這四字,也就是今本《周易》所謂四卦卦辭均有“元亨利貞”四字,這說明有其四字的四篇內容,相對內容非常重要,才有“元亨利貞”表述,這四字其意也就是“大亨通有利發展的好事情”。

    而到《易傳·文言》對今本《周易·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就遵循《左傳》是記載的四德之意進行解釋。

    如《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到西漢武帝時獨尊儒術,把《春秋左傳》與《易傳》均上升為五經內容,自此帝製經學,《左傳》與《易傳》都成了經書,這帝製的經書成為意識領域的統治地位。而到三國魏國時期王弼遵循《易傳》義理恢複對今本《周易》的注釋,力排漢象數注釋《周易》的荒謬至極做派。

    王弼的《周易注》·上經乾傳卷一對“乾:元、亨、利、貞”的注釋是:

    “《文言》備矣。”

    這意思說《文言》講的詳盡了,不再講了,這無疑是遵循經書《文言傳》的說法。

    故到唐孔穎達奉旨注疏《五經正義》時,《周易正義》《乾》卦卦辭同樣遵循“經書”(《易傳》文)的意思去注釋。

    如“《周易正義》·上經乾傳卷一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

    [疏]正義曰:“乾”者,此卦之名。謂之卦者……“元、亨、利、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傳雲:“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純陽之性,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諧,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種使得其所,故謂之四德:言聖人亦當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長萬物,物得生存而為“元”也。又當以嘉美之事,會合萬物,令使開通而為“亨”也。又當以義協和萬物,使物各得其理而為“利”也。又當以貞固幹事,使物各得其正而為“貞”也。是以聖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貞”。其委曲條例,備在《文言》。”

    而《周易正義》一書對《隨》卦卦辭的“元亨利貞”的注釋,也是遵循四德之說。

    “震下兌上。隨:元亨,利貞,無咎。

    [疏]“隨元亨利貞無咎”。○正義曰:“元亨”者,於相隨之世,必大得亨通。若其不大亨通,則無以相隨,逆於時也。“利貞”者,相隨之體,須利在得正。隨而不正,則邪僻之道,必須利貞也。“無咎”者,有此四德、乃無咎。以苟相從,涉於朋黨,故必須四德乃無咎也。凡卦有四德者,或其卦當時之義,即有四德,如乾、坤、屯、臨、無妄,此五卦之時,即能四德備具。其隨卦以惡相隨,則不可也。有此四德乃無咎,無此四德則有咎也。與前五卦其義稍別。其《革卦》“巳日乃孚有四德”,若不“巳日乃孚”,則無四德,與乾、坤、屯、臨、無妄、隨其義又別。若當卦之時,其卦雖美,未有四德。若行此美,方得在後始致四德者,於卦則不言其德也。若謙、泰及複之等,德義既美,行之不巳,久必致此四德。但當初之時,其德未具,故卦不顯四德也。其諸卦之三德巳下,其義大略亦然也。”

    我們來看看唐後期《周易集解》對“元亨利貞”四字所編匯者的注釋。

    《周易集解》·卷一引《子夏傳》對“乾:元亨利貞”的注釋。

    “(乾下乾上)。乾:元、享、利、貞。

    《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開通、和諧、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貞”矣。”

    “《周易集解》·卷五

    《序卦》曰:豫必有《隨》也,故受之以《隨》。

    韓康伯曰:順以動者,眾之所隨。

    (震下兌上)。隨:元、亨、利、貞,無咎。

    虞翻曰:否上之初,剛來下柔,初上得正,故”元、享、利、貞,無咎“。

    鄭玄曰:震,動也。兌,說也。內動之以德,外說之以言,則天下之人,鹹慕其行,而隨從之,故謂之隨也。既見隨從,能長之以善,通其嘉禮,和之以義,幹之以正,則功成而有福,若無此四德,則有凶咎焉。焦贛曰:漢高帝與項籍,其明徵也。”

    這《周易集解》一書所匯編的人們也是對“元亨利貞”做四德的解釋。

    我們再看看北宋程頤的“元亨利貞”的注釋。

    北宋程頤的《伊川易傳》對“元亨利貞”的注釋。

    “周易上經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

    上古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

    程頤除了對《乾》字附會那字意思外,就是對卦辭“元亨利貞”四字的四德注釋法了。

    到南宋朱熹對“乾:元亨利貞”的注釋。

    “乾:元亨利貞。

    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內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陰陽有奇耦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耦以象陰。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貞,文王所係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放此。”

    這朱熹穿鑿附會了那多的《乾》卦內容,並認為“元亨利貞”,又是文王所係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把`“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的四德注釋一番,最終落腳是“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這朱熹的說法,真乃是個迂腐無知至極。

    到了現代的人依然受其《左傳》、《易傳》和曆代“易學”書籍對“元亨利貞”四德注釋法,看無論是尚秉和的注釋,還是黃壽祺的注釋都基本一樣。

    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尚卷一上經”對“元利利貞”的解釋:

    “乾。元亨利貞。

    《說卦》“乾健也”,《子夏傳》“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蓋天之體以健為用,而天之德莫大於四時。元享利貞,即春夏秋冬,即東南西北。震元離亨兌利坎貞,往來循環,不忒不窮。《周易》之名,即以此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享者嘉之會,利者義之和,貞者事之幹”,是以四德平列,尤為顯著。乃下又曰“乾元者始而享者也,利貞者性情也”,則以“元亨”為一義,“利貞”為一義,亦為二德。此又《文言》與《文言》所釋不同也。昔儒以《象》、《象》傳釋貞字,與《文言》不同,疑《十翼》非出一手。愚謂《象傳》當為一人作矣,而前後所釋不同。《文言》當為一人作矣,而前後所詁仍異。此無他,乾健之德,不可名言。似必再三釋,方能畢其義蘊也。然則“元亨利貞”四字,究以何解為當乎?曰:其在乾則確為四德。《象傳》之所釋,宏深透辟,於四德各有推闡。而以“天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釋貞之原理,尤幽隱難識。故《文言》曰:“君子行此四德。”蓋四德缺一,即不成為天時,不成為人事……。”

    (《周易尚氏學》尚秉和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29—30頁)

    黃壽祺對“乾卦第一

    ()乾①:元,卒,利,貞②。

    (注釋)

    ①乾:卦名,下卦、上卦皆乾(三),象征"天"。②元,亨,利,貞:《正義》:

    "《子夏傳》雲:‘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純陽之性,

    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諧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責正得終。"

    [譯文]

    《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諧有利,貞正堅固……。”

    (注:括號代表乾卦符號)

    (《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這是現代人對今本《周易·乾》卦辭“元亨利貞”的注釋及譯文,依然受其《左傳》一書說法的影響。

    從上所知春秋卜筮上以不信卜筮者,以義理道德解釋《周易》文辭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而春秋以《周易》筮之的筮法上的解卦過程,也成為後世解釋今本《周易》產生了影響。“易學”不無受筮法的影響。即從筮法上的說法,轉變為注釋今本《周易》的方法。這種方法(即八卦取象與卦爻辭的義理相結合)一致影響到今天。因《左傳》的筮例中多是以“象”與“理”解釋《周易》,無疑成了後世“易學”的範例。

    如《左傳·召公五年》:“初,穆飛之生也,莊權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以示卜楚丘。曰:"是將行,而歸為子祀。以讒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餒死。《明夷》,日也。日之數,故有十時,亦當十位。自王已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日上其中,食日為二,旦角日為三。《明夷》之《謙》,明而未融,其當且乎,故曰為子祀。日之《謙》,當鳥,故曰‘明夷於飛’。明而未融,故曰‘重其翼’。象日之動,故曰‘君子於行’。當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離》,火也。《艮》,山也。《離》為火,火焚山,山敗。於人為言,敗言為讒,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純《離》為牛。世亂讒勝,勝將適《離》,故曰其名曰牛。《謙》不足,飛不翔,垂不峻,翼不廣。故曰其為子後乎。”

    我們舉例帝製“易學”對這句話注釋看一看有多大的區別。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周易哲學解讀》,方便以後閱讀周易哲學解讀《左傳》與《周易》(四十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周易哲學解讀《左傳》與《周易》(四十三)並對周易哲學解讀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