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天底下的道觀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庸人自擾hx 本章:第六百六十四章 天底下的道觀

    道門以長生不老之道作為最高信仰,它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

    至南朝時期,深受佛教寺院宗教生活模式的影響,出家修道成為新的修道風尚,道士也在努力開創一種新的修道和弘道方式,於是一大批仿照寺院格局的道館開始興建起來。

    雖然很多道館的規模難以同當時發達的佛教寺院相媲美,但“院落式的格局、殿堂式的建築以及供奉尊像、作為修道誦經兼居住的功能等,則與大唐的佛教寺院大體一致。

    而且僅從建築名目就可以知道,道館經濟在當時也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就是說,大型道館同時又是經濟實體。這些都大體同於佛教。”

    正規敕建的道館棟宇華壯,供養精奇,所有殿堂、造像、園林乃至產業一應俱全,六朝道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置觀品”所描述的大型道館,具有各種用途的建築空間,而且藥圃果園,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種種營葺,以用供養。

    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在什地方修建道觀和修道是緊密相連的。道門的基本信仰是“道”,認為“道”是“虛無之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門信仰中與“道”並提的是“德”,道門經書中解釋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於道果。”所以道門規定信徒要“修道養德”,相信修道可以擺脫塵世的疾苦煩擾,生活安樂,這是一種精神修煉,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達到清靜無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士把“修道”放在首位。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養性、內丹、外丹等等。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修道,無非是求“清靜無為”、“離境坐忘”,都需要安靜,不受外界幹擾。道為了避開嘈雜的城市,紛紛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

    所以雖然都城中也有道觀,但大部分道觀也同佛寺一樣位於安靜、空曠、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與世俗繁華隔絕,極力營造出道門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

    道門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但不能插手廟務。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廟。

    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受禪宗的啟發,道門從萬年前開始,也逐漸轉向重視內在的清修無為和重玄學。全真派還參照禪林製度建立了道門的叢林製度。

    叢林廟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門的法裔弟子(赤腳、民間道士除外)都有權利居住、管理廟務。

    一般,無論年齡、性別、出家時間,凡是可以居住在麵的道人,都有權被選舉為最高領導人。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

    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後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後,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後,再歸來。

    另外,門派不是以出家在哪個廟決定的。而是由度師的法裔決定的,度師根據派係授予派名。而後,無論去哪,都是這個派,也可以住子孫廟,也可以住叢林廟,隻要適合。

    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廟就是自己度師的廟,但是不是絕對,是通常而言。有了度師以後,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黃帝學道,曾拜了七十二個“先生”。

    度師隻有一個,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為表示你勤奮、好學。道門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這些都是後麵慢慢演化而出的眾多規規矩矩,而在徐曉鋒的認知之中,其實道觀也就隻有兩種,青城山一種,其餘的道觀總共一種。

    青城山,潁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玄陵潁川西南,古稱丈人山,為邛來山脈的分支,北接岷山,連峰北絕,山林青翠,景色青幽。

    城外諸峰環繞,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群峰環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源。

    一踏入青城山門,你就明白何以有“青城天下幽”之說。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橋幽、路幽……青蓉略記》,就驚歎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種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動未動的青翠”。

    青城山是道門發源地之一,屬道門名山。天師張德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門的發祥地,被道門列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門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跡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

    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門“博物館”。

    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山道逐級而上,山澗流水至上而下川流不息,陣陣山風透過樹林發出沙沙的響聲,風聲、雨聲、流水聲混合起來,仿佛是天籟之音。由於道家崇尚樸素自然,青城山的道觀和亭閣都深藏於枝繁葉茂之間,感覺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築又取材於大自然,像竹木、藤條、樹皮、樹根等,沒有絲毫人工的修飾,與四周的山林岩泉融為一體,的確分外和諧。

    青城山的道門文化導致這的飲食都偏重養生,喜用藥膳,這點很對玄陵的胃口。

    道士們習慣用瓜果之花來做食品,像白果、板栗、獼猴桃等,據說有強身健體之效,因此青城山的白果燉雞和乳酒(即獼猴桃酒)是不可不嚐的。特別推薦青城山的泡菜,以當地的天然蔬菜為原料,酸中有甜,香脆爽口,常吃能去膩清腸。

    天下的名山總是和名人聯係在一起的,倘若一座秀美的山川沒有名人逸事相襯那就會少了許多的趣味。正因此青城山的許多道觀建築都與名人有關,建築於大梁的祖師殿環境清幽靜謐是尋仙修道的絕佳境地,唐皇的公主、宋代的名士都曾在此隱居,拋去塵間的雜念伴隨著殿內的真武祖師八大仙人的遺蹤清苦平靜地追尋著仿佛伸手可及的夢想。

    除了環境以幽著稱外,青城山的武術和氣功也是曆史悠久,天下四大武學門派中,出世最早,曆經了兩千多年的淬煉,集武、易、醫、丹、氣於一身,因此世人有"南武當,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說。

    雖然沒有機會見識到青城派武術的絕技,但飯館的普通服務員的沏茶技術便讓眾人嘖嘖稱奇:隻見她扭腰、翻手、躬身……一招一式,仿佛在習武練功,其間長長的壺嘴流出來的茶則一滴不漏,全進了杯子中。

    不過,哪怕是徐曉鋒無比驚歎自豪於自家的青城山,倒也不至於對於這其外的道觀絲毫沒有可取之處。

    白雲觀,白雲觀:位於大唐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是著名的道觀,也是大唐現存規模最大的道觀建築,始建於唐朝開元二十七年,現存的建築為武皇重建。

    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山門、靈宮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禦殿。戒台與雲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占地約2萬平方米。

    它吸取南北宮觀、園林特點建成,殿宇宏麗,景色幽雅,殿內全用道門圖案裝飾。其中四禦殿為二層建築,上層名三清閣,內藏明朝正統年間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為主要殿堂,內有邱處機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著邱處機的遺骨。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雪夜歌行》,方便以後閱讀雪夜歌行第六百六十四章 天底下的道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雪夜歌行第六百六十四章 天底下的道觀並對雪夜歌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