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零章 大公十年的數據堆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王子虛 本章:第六零零章 大公十年的數據堆

    大公十年,又是一個收獲之年。

    八月一日,朱靖垣來到了鬆江府的造船廠。

    參加大明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廣東號交付服役的儀式。

    這是一艘史無前例的巨大戰艦。

    在朱靖垣前後兩世的閱曆中,這都是最為巨大的戰艦。

    廣東號的空載排水量就達到了十萬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達到了十二萬噸。

    艦體水線長度三百四十米,水線寬度四十五米。

    飛行甲板總長度三百六十米,飛行甲板最大寬度八十八米。

    比前世最長的航母核動力企業號(65)還要長二十米,甲板寬度比最胖的航母福特號還要寬十米。

    總體的技術條件,近似於中期的尼米茲級,設計指標參考了尼米茲和福特的設計經驗。

    美利堅設計尼米茲的時候,設計師和海軍人員綜合論證後認為,核動力航母最合適的反應堆數量是四個。

    這樣當時就能相對容易的堆砌更高的功率,還能擁有相對更高也更合適的動力和電力冗餘。

    但是在尼米茲之前,已經建成的使用八個反應堆的企業號,建設和使用成本嚇到了美利堅國會山的老爺們。

    讓他們不但否決了小鷹級最後一艘改用核動力的方案,還限製新設計的尼米茲最多隻能使用兩座反應堆。

    要用兩艘反應堆,堆砌到足夠高的功率,還要保證可靠性。

    最終導致總體的設計和建設難度大幅度上升,比四反應堆方案提升了一個大級別。

    關鍵是,尼米茲的艦體設計因此受到了動力的限製,最終艦體規模相比企業號反而縮小了。

    大明沒有搞使用多個潛艇堆的核動力航母,直接提前開始了大型戰艦使用的大型反應堆研究。

    朱靖垣允許使用四座反應堆來設計,大明的航母設計師因此基本沒有受到限製。

    完全發揮出目前能夠實現的最高設計和建設水平。

    前世到了新世紀的時候,美利堅設計尼米茲的下一代航母的時候,有一個與福特同期的方案。

    設計代號是ECBL,基本是在尼米茲的基礎上,將整體尺寸都放大一個級別。

    試圖消除尼米茲從娘胎帶的限製。

    結果方案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還被論證為最有性價比的設計。

    這時候的反應堆技術,比尼米茲那時候大幅度的提升了,同樣兩個反應堆能把總功率提升五成以上。

    但是美利堅海軍的配套設施升級的成本,卻讓國會山的老爺們無法接受了。

    美利堅海軍的造船廠船塢和設備,軍事基地的維護船塢和設備,都是按照尼米茲和企業號的標準建設的。

    新航母要放大尺寸的話,就要對這些所有設施全麵升級。

    美利堅在冷戰時代持續去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隨之持續不斷地衰退。

    這些用了幾十年的東西,都已經形成了固定產業了。

    整個產業鏈都指著這個軍事配套的工作過活,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可能都隻有一個供應商。

    全麵升級所有配套設施,相當於重建整個產業鏈,最終的費用難以估算。

    最關鍵的是,美利堅已經沒有大型民船建造產業了,造船廠根本沒有更大的船塢。

    最終美利堅認為,新航母設計放大尺寸的最終收益,可能是無法抵消配套設施的升級費用的。

    所以放大航母尺寸的ECBL設計方案就被淘汰了。

    最終選擇的福特級的方案,長度仍然不超過老企業號,寬度略微增加了一些,噸位稍微增加了一點。

    隻能在內部設施和搭載的設備上做升級和改進,修修補補的建造使用電彈重置加肥版尼米茲。

    在某種程度上講,美利堅造船廠和海軍配套設施的狀態,已經成了美利堅戰艦設計的“馬屁股”了。

    大明的工業建設能力仍然是全盛狀態,當然不會有配套設施限製主力艦尺寸的問題。

    大明仍然在大規模的建設民用船舶,大型客輪已經發展到了二十萬噸級別。

    而且有了美利堅的經驗,朱靖垣理所當然的有意放寬了標準。

    最終的廣東號的尺寸和噸位,比美利堅新世紀的大航母方案ECBL還要大了那一丟丟。

    滿載排水量從十一萬多噸增加到了十二萬噸整。

    甲板布局上倒是參考了福特的設計,使用完全後置的獨立艦島。

    裝配了最新的研發成功的相控陣雷達係統,同時部署了最新的計算機和通訊係統。

    艦體上有左一右二總共三座大型升降機,每座升降機都能同時調度兩架三十六噸的重型戰鬥機。

    總共四條蒸汽彈射器,目前最大能夠彈射滿載三十二噸的飛機,未來十年內提升到四十噸。

    搭載的主力戰鬥機是剛剛服役第三代變後掠翼戰鬥機。

    飛機的形態和性能基本上就是前世F14的指標。

    同樣安裝了機載的相控陣雷達,擁有機載計算機和電傳飛行控製係統。

    最新一代的預警機,也更新到了大型相控陣雷達版本,探測範圍已經超過了六百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這樣一艘大型航母的戰鬥力,已經超過了前世九十年代的尼米茲了。

    這些新型大型核動力航母不會再滿負荷建造。

    而是根據舊有大型常規動力航母的使用狀態,在舊航母即將退役前五年開工建設替換的航母。

    航空母艦總數量將保持在三十二艘以內。

    最新的常規動力航母剛剛服役,預計需要四十年才能完成全部替換。

    即便如此,大明後續的核動力航母建造速度,仍然遠超前世任何一個國家,差不多要每五年建造四艘。

    四十年的時間,科技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在建設中後期同步升級艦載設備。

    三十年後開始設計新一代航母。

    除了作為主力的航空母艦之外,海軍還將陸續建設最多六十四艘兩棲艦。

    還要建設攻擊核潛艇、戰略導彈核潛艇,以及數量更多的導彈巡洋艦、驅逐艦等等艦艇。

    不過,當前的世界局勢,與朱靖垣前世截然不同。

    大明繼續保有的軍隊的最大作用,已經不是純粹的威懾和打擊潛在敵國了。

    就算是某些地方意外出現了叛軍,也絕對沒有能力掌握與朝廷相同的軍事裝備,比如第三代的重型戰鬥機。

    所以大明海軍更多的任務,是在全球範圍內實施緊急救援。

    大明在全世界的重要居民點,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區,還有數量龐大的海島。

    後續各地的發展規劃,也會繼續集中在所有的沿海地區。

    海上救援比陸地救援要重要和方便的多。

    所以,大明的新軍艦,包括航母和巡洋艦,特別是兩棲攻擊艦,都為救援行動做了專門的設計。

    都有大量的貨倉和大量的集體宿舍,平時就會攜帶大量的醫療和救助設施。

    因為後續所有級別的戰艦艦體尺寸都會普遍放大規模。

    反正鋼材是戰艦上最不值錢的。

    以後大明海軍主要艦艇集體出動的話,能夠直接搬空一個正常規模的府。

    海軍還要負責鋪設海底電纜。

    在過去的幾年麵他們已經在鋪設主幹光纜和海底光纜了。

    包括海軍體係在內,大明五軍都督府按照朱靖垣規劃,對空軍和陸地也完成了全麵的改造。

    陸軍接手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基礎民生設施建設。

    現在已經開始在全天下鋪設主幹光纜,建設普遍的移動通訊網絡基礎設施了。

    空軍已經接手了絕大部分的航天工程和探索任務。

    在過去的四年麵,完成了三十二顆全球定位係統衛星的部署。

    大明也利用衛星勘探拍照技術,重新繪製了更加精準的全球地圖,配合全球定位係統使用。

    現在正在組織載人航天的前置實驗。

    由於沒有冷戰時代的特殊競爭環境,大明在航天工程上的優先級與前世不同。

    載人航天的緊迫程度遠不如部署全球定位衛星。

    再加上為了絕對的安全,載人航天的前期測試過程非常小心,工程進度自然也就慢下來了。

    朱靖垣在這個方麵也不著急。

    因為有前世的經驗,載人航天本身不會產生直接利益,主要服務於很難與普通人產生交集的科研任務。

    所以與之相關的項目慢慢搞就是了。

    登月和深空探索的實際意義不大,這輩子都沒機會在其他星球上建設殖民地。

    未來會直接影響所有人的生活的產業,也能夠直接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繼續飆升的產業,還得是半導體和互聯網通訊行業。

    這也是在航空工業之後被朱靖垣特別重點關注的產業。

    大明的計算機、半導體、光通訊相關的技術研發,在過去的幾年麵一直在接近極限的速度向上發展。

    大公十年十月初一的早朝之後,新任的司空汪萊和皇子朱迪一起拜見朱靖垣。

    他們專門給朱靖垣送來了一台特殊的個人計算機。

    這台計算機的總體尺寸,相比四年前的第一代個人計算機,已經縮小了一大圈。

    與朱靖垣前世用過的正常的全塔機箱差不多。

    這套計算機設備是這個世界上最為高精尖科技結晶的聚合體。

    麵的絕大部分東西都還沒有正式量產銷售。

    就算是全部量產之後,短期內也不會出現在普通人的麵前。

    它的成本和價值太過高昂了。

    應該說根本沒有詳細的成本可以算,得等到同係列中低端產品量產後,才能做一下全麵的成本核算。

    單純的看目前花掉的研發成本是天價。

    這就是一台專門製作出來,用於技術展示的概念性質的機器。

    朱靖垣現在的辦公室旁邊,有一個專門的半導體房間,用於擺放各種計算機和通訊設備。

    有一個非常簡單但是堅固的大型工作台專門放計算機。

    工匠們把機器安裝好,然後汪萊和朱迪以這台計算機為中心,為朱靖垣介紹計算機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情況。

    大明從大公元年開始建設半導體產業,在大公六年基本完成了產業的框架部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朱靖垣在大公六年的時候,提出了一大堆半導體相關技術方向,提點了一大堆的提升製程工藝的技術思路。

    有了產業基礎,有了正確的研發方向,大明的半導體研發速度也持續飆升。

    實現了持續的大範圍的跨數量級的提升。

    最尖端的工藝製程從兩微米開始,四年時間完成了四次大升級,在今年實現了五百納米工藝量產。

    六十四位微處理器四年更新了三代,現在**集成了五百萬個晶體管,每秒計算速度達到了一億次。

    並且集成了三萬兩千字卦的一級緩存。

    總體水平略微超過了曆史上的,也就是第一代奔騰處理器的水平。

    半導體生產工藝製程跨越式的提升,受益的當然不隻是微處理器,各種專用或者通用芯片能夠跟著同步升級。

    除了微處理器之外最重要的芯片就是內存和閃存。

    相對於內部電路複雜到極點的微處理器,內存和閃存芯片內部結構就簡單太多了。

    所以內存和閃存芯片的容量升級幅度,也是遠遠超過了處理器的升級幅度。

    已經生產出了單顆粒八百萬字卦的內存芯片,容量相當於前世16MB。

    大明的工匠們將十六顆芯片裝到一條長條形電路板上,構建出了朱靖垣前世最典型的計算機內存條。

    由於內存被工匠們稱為台賬,內存條也因此被命名為“台賬架”。

    每一個台賬架的總容量達到了一千兩百八十萬字,約合256MB。

    朱靖垣麵前這台計算機,為了展示最強的尖端技術,安裝了最多八組“賬表架”。

    最終擁有了總計十億字卦的台賬容量,相當於朱靖垣前世八條256MB內存內存條,組成了總計2GB的內存。

    朱靖垣前世2010年的時候,常見的家用電腦內存也才2GB左右。

    當然,這樣對比是不合理的,相當於拿頂級的工作站,與普通家用辦公電腦作對比。

    2010年的典型內存是單條2GB的,大明現在隻有單條256MB的,工藝上也還是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

    九十年代中後期,各個半導體廠的實驗室麵,就已經搞出了單條1GB的內存條。

    隻是成本層麵仍然不可控,沒有辦法大批量生產。

    而且當時的計算機存取速度有限,如此大規模的內存沒有用武之地。

    再加上隨後出現的互聯網泡沫打擊了整個產業,直到十年之後市麵上才出現了1GB的內存條。

    在現在這個時代,朱靖垣這台計算機的內存容量,隻能用恐怖來形容了。

    閃存芯片方麵,在三年前完成了生產驗證。

    設計和生產出了對應的移動存儲設備,包括朱靖垣前世用過的內存卡和優盤。

    這些東西被工匠們因地製宜的命名為“手賬”,意思是能夠拿在手上帶在身上的賬表數據。

    由閃存顆粒構成的硬盤,也就是典型的固態硬盤,也被同步設計出來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1805》,方便以後閱讀大明1805第六零零章 大公十年的數據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1805第六零零章 大公十年的數據堆並對大明1805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