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老神聖的祭祀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以夢為帆 本章:第五章 古老神聖的祭祀

    誰言堂勝人間,

    堂焉有橫塘傑。

    願為世間一夢子,

    終宿橫塘不離度。

    一切的祭祀習俗均源於崇拜。的崇拜禮儀內容頗多,形式多樣。

    這其中祭祀敖包,可算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見而且最熱鬧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漢意為“堆子”,此外,它也作“腦包”、“鄂博”的稱法。

    在古代遊牧於北方草原上的鮮卑人,就以石塊堆成敖包來作為道路或牧場邊界的界標。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將其演化為祭祀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

    在廣袤的ng大草原上貢奉的古式敖包,多數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塊、柳條等堆砌而成的塔型敖包。其壘建形式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風格。建敖包時一般都選擇山頂、隘口、湖畔、路旁、灘中等特殊而易見的地方。雖然各地敖包的形狀不同,規模各異,但現存敖包的模式,一般都是在圓壇上,環疊三層石台,基礎寬廣厚實,往上漸漸尖,頂上豎起一柱高杆,杆端有鐵矛一柄,其下承一鐵盤,盤上綴有近似蘇勒德的馬鬃作的垂綴。敖包的頂飾多為佛廟頂的甘珠爾般圓頂,在中心柱杆周圍多用柳條樹枝裝飾,敖包的東、西、北則各豎三根木杆,分別刻有日、月、雲圖案,用彩帶與中心相連,彩帶上習慣懸掛哈達、風馬旗幡之物。敖包的向陽處設佛龕和香燭壇。

    除此之外,敖包還分單體敖包和群落敖包。據史料記載:“古時稱作三敖包,分別代表、地、人加以貢奉。進而演變為七個,代表七曜”一。自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以來,對敖包的形式內容曾作過一係列改造和革新,增添了與佛教相關的哈達、祿馬旗幡、佛龕、蛀香等飾物和祭祀內容,對原有的各種敖包和禮儀內容也重新作了解釋。例如將七個敖包稱為七星敖包,把中間最大的敖包視為浩日模斯特騰格爾(即長生),其餘的稱為其護卒。

    敖包經過數千年的不斷發展變化,成為了遊牧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所祭祀的敖包,名稱生動有趣,形狀多種多樣,星羅棋布。

    總之,在遼闊的ng草原上有多少敖包,就有多少美麗的傳。紅格爾敖包亦有美麗的傳。

    印象中,那是蒙克第一次跟隨爺爺去祭祀紅格爾敖包。那一年,他剛好九歲。按照將“九”視為吉祥數字的習俗講,那一年的蒙克已有資格去敖包山參加祭祀的活動了。

    這是一場別開生麵的盛大祭祀活動。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正值希拉穆倫草原水草豐美、牛羊健碩的季節。一年一度的敖包祭祀儀式也會在這雷打不動、周而複始的如期舉行。

    由於是第一次參加敖包祭祀活動,蒙克的好奇心已被激動興奮的情緒洋溢在了紅彤彤的稚嫩臉上。

    黎明還未到來,色依舊黑暗,蒙克已經趴在被窩泛著水汪汪的眼睛等待日出,等待那一抹令人心顫的光。

    金色的太陽公公終於如期而至了。破曉的那一刻,金光傾瀉,灑向大地,與地麵上的綠草相映成輝。

    他迫不及待的匆匆起床幫著爺爺索多給“大青馬”喂了草料,而後又跟在祖母查幹的身後忙前忙後的準備著祭祀所需的物品。

    他把圈的奶牛拉出來,將牽牛的繩索綁在木樁上。撿來奶桶放到牛身底下,自己蹲在腳底上用稚嫩的手學著祖母的樣子開始擠牛奶。

    很顯然他的擠牛奶動作特別的不嫻熟,甚至麵對奶牛的“大奶牛”時有些無從下手的不知所措。

    他舉著那雙清澈如許的眼睛好奇的盯著好似“外來物”的“大奶牛”不知從何入手。

    “祖母每就是這樣弄得呀?難不成還缺少什工具?”他在試了一番之後,見奶桶空無一點擠下的牛奶,滿懷疑狐的兀自問道。

    他不死心的又俯下身子用手去擠奶,考慮到可能是力度不夠,造成不出奶的原因,這一次,他用的力氣要比之前大一些。正在忙碌著咀嚼草料的奶牛顯然是被這毛手毛腳的“初生牛犢”弄疼了。發出一聲沉悶的“哞”叫聲後,一使勁將奶汁濺了蒙克一臉。

    索多和查幹看見孫兒的囧狀,樂的合不攏嘴。

    這時,剛剛起床正好出門倒尿壺的於愛蓮看見兒子在擠牛奶,扯著嗓子訓斥道:“臭烘烘的你弄那玩意兒幹嘛呢!趕快回來洗漱,一會兒跟我去趟鎮子上的姨媽家。”

    查幹用身上的衣角拭去孫兒臉上的奶汁,蒙克憨憨的樂著,從他手上接過奶桶放到地上,用溫柔的手又揩去孫兒額頭上的汗水,道:“去吧,你阿媽叫你呢!你還,這活你做不了。等再大點再幫祖母做。”

    蒙克看著門口哈欠連的阿媽,不情願的挪動著身子向她走去。他鬼機靈的轉頭望了望一旁正在磨刀的爺爺,目光透露著渴望求助的眼神。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守望中的草原》,方便以後閱讀守望中的草原第五章 古老神聖的祭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守望中的草原第五章 古老神聖的祭祀並對守望中的草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