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腦洞大開

類別:未分類 作者:拂麵不周風 本章:第40章 腦洞大開

    於是按照規定,從未提交課題的道士中,以拈紙團、抓鬮的方式,隨機抽選了十人,加上岐暉、李儉以及馮起,一共十三人作為評委裁判。馮起是通道觀的上座,也就是岐暉的副手,自然也有評判的資格。

    評委列席後,上交課題的諸人,則按順序簡單講解自己的課題,大致需要什支持,以及預計可以完成的時間,然後由評委給出評價,再給出是否通過的決定,隻要有超過一半的評委支持,那就可以正式立項。

    有一些涉及到煉丹的東西,李儉也不明白,於是就棄權,他略懂一些的,就給出簡單的評價,唯獨到了劉道士這,眾評委都表示了否決,認為道士煉丹,主要選擇自然是偏向於藥材的,那些植物若當真有用,為何前輩們都不適用?

    李儉是唯一一個支持的,他看著麵帶窘態的劉道士,大聲說:“我聽說自古以來的醫術,便對草木各有分門別類的,而且南朝戴凱,曾寫《竹譜》一書,記錄嶺南六十餘種竹類。”李儉並不知道戴凱其人其事,還是私下與劉道士交流時,對方提到的。

    “故而劉師兄對草木分類,諸位都不以為然,但自古以來可有書卷,記錄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嗎?這幾年關中風調雨順,但若遇到水、旱、蝗災和荒年,糧食不夠吃,百姓該怎辦?如果有人考證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並且教會百姓,那荒年就可以讓許多人活命,這是大無量的功德,怎能說沒有用呢?”

    “所以我以為,劉師兄的課題可為,若劉師兄能夠將終南山乃至關中各種植物分類、記錄、繪圖、描述,探明哪些是可以食用的,這就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此書若成,當真可以活人無數了!”

    岐暉不由得點頭:“此言甚是!”李儉繼續說:“所以我以為,劉師兄這件事,我樓觀道應當鼎立支持,並可以上報朝廷,請朝廷給予配合。”

    他覺得如果劉師兄現在就把終南山地區的可食用的植物都統計出來,他就敢立刻將雕版印刷“發明”出來。

    又有位曹道士,他提交的課題是與墨相關的。道士們為了煉丹,自然是各種材料都會拿來試驗,於是曹道士就摻加牛膠、驢膠等,最後做出來一爐黏糊糊的東西來,連他自己也說不清到底該叫什。

    然後他偶爾發現,這東西用來製墨,可以將墨變得粘稠,就可以做成更大的墨丸,於是覺得或許也是一條生財之路,便提了出來。

    隋唐時期,墨的主要形式還不是後世常見的條狀,大約是工藝有限,所以多做成小小的丸狀,以益州的鬆墨最為出名,還被選為隋朝的皇室貢品。

    從漢朝以來,鬆樹就成了古人製墨的首選,而且認為終南山的鬆樹是上上之選,但製墨卻從來沒有形成規模化,絕大多數都還是家庭小作坊的形式,於是就出現了許多製墨大師,比如益州的奚氏墨。

    所以眾評委都覺得,曹道士的發明,有用是有用,但各家製墨的方法不同,所以就很難形成規模化,未來可能的收益就不高,於是分成兩派,各執一詞,但反對者稍占上風。

    李儉不懂如何製墨,便仔細詢問了一下,原來如今主流的辦法,是將鬆樹采集後點燃,收集油煙,以膠粘合,再加其他添加物,一次製墨,大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人動手,就可以做出來幾十百餘塊墨來。

    在這個文盲率高達90%以上的時代,若一個人做上兩年的墨,就足夠單人用上一輩子了,所以的確無法形成規模化的作坊來。

    於是李儉也投了反對票,但他對曹道士說:“師兄既然鑽研製墨所用的膠,眼光不妨放開一些。假如師兄能找到鬆木的替代物,那就是降低了製墨的成本,到時候或許就可以得到觀的支持了。”

    製墨的最大成本,自然是鬆樹。要將成才的鬆樹從深山野嶺砍伐運送出來,這就是極大的人工成本,更別說收集那一點點油煙了。曹道士有些尷尬地一笑,便退了下去。

    到了研究出新的蠟丸密封技術的周道士這,又是一番爭議。李儉歎了口氣,說:“可惜不能結識秒應孫真人,若能與孫真人聯手,周師兄的發明大有可為!”蠟丸密封主要應用在藥丸方麵,檢索遍整個樓觀道的道士們,都找不出一個有水平的醫生來,對此李儉也沒有辦法。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初唐第一縣令》,方便以後閱讀初唐第一縣令第40章 腦洞大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初唐第一縣令第40章 腦洞大開並對初唐第一縣令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