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

類別:未分類 作者:拂麵不周風 本章:第41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

    師兄們都開始忙碌了起來,李儉自然也不願意閑著,他已經將樓觀道初步改造成了唐朝版的科學院、工程院,高調一點來說,就是想將道士們掌握的雜亂而不成體係的知識成果轉換,研究、發明、產業化一體,從而帶動大唐科技實力的發展。

    這是李儉的最終目標,前路雖然艱難,但至少第一步已經邁了出去,或許步伐很小,總歸是已經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了。

    於是李儉帶著馬叔,檢查了他去年秋天時製作的堆肥和漚肥,然後又在附近村子找了幾個老農,其中有多半的漚肥,以老農的經驗判斷,是未必敢用於田畝之間的,堆肥也壞了兩處。

    李儉並不氣餒,於是請了道觀的幾位師兄當保人,尋了幾戶農家,簽訂了約書。那些被老農們認為可以一用的漚肥和堆肥,李儉免費提供給這幾戶農家,並按照李儉的要求,分成不同的對照組,施以不同的肥料。

    若畝產收成低於一石,那李儉就按照畝產一石半的差價彌補;若因為肥料的原因導致收成降低至八鬥以下,那李儉就以一石的畝產全額補足,絕對不讓農家吃虧。

    有了道士們做保人,約書也順利簽下,由馬叔居中負責協調各種相關事務,李儉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一種更為高效的漚肥、堆肥方法,而這種改進農家肥的辦法,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李儉也不著急,甚至他覺得,如果十年間他能夠成功,那也是值得的。

    忙完了農家肥的事情,李儉便與馬叔、馬叔的兒子馬行義一起,將後院收拾了一番,建了一座竹屋,並私下備了許多工具。

    這些天他又重新將那落選師兄們的課題看了一遍,然後就注意到,沒有人提及糖。糖可是好東西,而且唐人嗜甜,哪怕是鄉間,麥芽糖的銷量也是極好的。

    所以他準備研究一下紅糖製白糖的方法,便讓馬叔前往鄠縣城走了一趟,買了許多甘蔗糖來。然後李儉才發現,在這個時代,居然沒有紅糖,隻有黑糖,這種嶺南運來的由甘蔗汁壓榨而成的糖汁,是那種焦黑的、板結的、還帶著苦味的塊糖。

    即便賣相如此不好,這種黑糖的賣價也極高,一兩就將近八十文錢,固然有天下未定、四處動蕩、路途遙遠的原因,但關中本地產的飴糖也就是麥芽糖,也不過十六七文一兩。

    而且唐人對甘蔗糖的稱呼是石蜜,大約就是外形板結的緣故。如何將這種黑糖變為紅糖,李儉是完全不清楚,他隻記得紅糖變白糖的方法,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黃泥淋水”,但也隻記得這四個字而已。

    思來想去,李儉還是私下找了位師兄,旁敲側擊,詢問了一些方法,然後就回來準備自己動手試驗。這倒不是李儉有意藏私,而是此前他頗為自信的用銀製造琉璃鏡的方法,在眾師兄們的參與下,工藝已經完全變化,李儉甚至都不敢隨意說話了,因為他已經實實在在地不懂了。

    為了挽回些顏麵,李儉覺得,隻要自己能夠將黑糖變為紅糖,那用黃泥林水製造白糖,還不是手到擒來?

    師兄給了兩個方法,其一是用雞蛋清,其二是用石灰水。雞蛋這貴,所以李儉選擇的是石灰水。他帶著馬行義,先是將馬叔買回來的石蜜以小火熬煮,不斷加入清水,使之變為粘稠的紫黑色。

    然後將事先清洗、熬煮過的生石灰,按照重量不同,配成不同濃度的石灰水添加入鍋,於是李儉便連續失敗了十餘次,不得已又讓馬叔買了一批石蜜回來。

    前後大約十天,總算是找對了石灰水的濃度和添加量,於是第一鍋顏色更純的紅糖做了出來。其實馬叔買回來的石蜜蔗糖,也算是紅糖,隻是雜質太多,所以色澤發黑。

    現在李儉相當於對甘蔗汁進行了二次提純,這樣的紅糖呈現出了紫紅色,顏色更深更暗一些,而且顆粒很是粗大。

    於是李儉得意地開始準備“黃泥淋水”,他看過一些網絡小說,這可是穿越者必備的技能啊!於是李儉將竹編的籮底部布滿稻草,將凝固的紅糖塊放在其中,將最為常見的黃泥略作清洗挑選雜質後,加水混為黃泥湯,便朝籮中倒了下去。

    瀝出來的自然還是黃泥湯,於是李儉再將黃泥反複傾倒洗滌,一直等到紅糖消融了大半,然後靜置沉澱,將上清液倒入鍋中熬煮,得到的卻依舊是摻雜了黃色的紅糖。

    這TM跟說好的不一樣啊!李儉頓時傻眼了,這不是大名鼎鼎的《天工開物》麵的黑科技嗎?為啥做出來的不一樣?

    李儉有些慌了,難道是工藝不對嗎?苦苦思索了一個晚上,李儉覺得,可能是自己的工具不對,於是決定更換工具。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初唐第一縣令》,方便以後閱讀初唐第一縣令第41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初唐第一縣令第41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並對初唐第一縣令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