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4章 舅甥
「有田無人,是何道理?」蒙蒙細雨之中,姚弋仲一步一滑地走在田埂上,嘴念念叻叨。
兒子姚囊跟在一旁,隨時準備換扶。
他並沒有撈到幕職,沒人給他發俸祿,純粹是跟在父親身邊曆練的,順便在太子跟前混個臉熟,以後一旦被想起來,興許就是機會。
今天是四月初三,他們來到穎陰縣好幾天了,一直在丈量土地,清理戶口。
隻不過,田還在,人卻沒多少了。
「父親有所不知,昔年南渡的荀氏族人不少,遍及揚州荊州。這幾年又有部分荀氏子弟南下,建立莊園。將穎陰老宅的莊客送過江,短時間內養一養並不困難。親族之間相互借些糧食種子農具耕牛,幾年後慢慢償還就是了。」姚囊扶住姚弋仲的手臂,躍過一條水渠,說道。
姚弋仲甩開了兒子,不滿道:「我還沒老呢。天子都沒我生的孩兒多,要你扶。今年再給你添點弟弟妹妹。」
姚裹啞然失笑。
前方響起了「」的聲音,姚襄抬頭望去,卻見一名小史帶著兩名軍士在釘木樁。
每一根木樁上都刻有字,代表著每一家田地的分界。
穎陰荀氏帶走了大部分人,留下了一些家口較多一一其實是老弱婦孺較多一一或身體不夠強壯的民戶。他們都被分了地,一個個喜氣洋洋,千恩萬謝。
剩下的地怎辦呢?,有地還怕沒人?鄰近的左驍騎衛左金吾衛大把人想過來,甚至稍遠一些的右驍騎衛左飛龍衛左右羽林衛也有人想過來。沒辦法,家人太多,能到潁川分地就偷著笑吧。
「地契收好,總四十六畝又二十步,可傳諸子孫後代。」小史登記完畢後,地契一式兩份,一份交予民家,一份帶回去上交到錄事參軍溫毅那匯總,同時也順便為太子宣揚一下名聲,隻聽他繼續說道:「此乃覆田勸農使太子瑾的恩德,莫要忘了。」
「太子大恩,沒齒難忘。」得了地的民家按照旁人教導,大聲喊道。
「太子大恩,沒齒難忘。」聲音一陣連著一陣,傳出去很遠姚弋仲停下腳步,默默看著,最後在兒子麵前感慨了一句:「天子給了殿下施恩的機會,真是不錯。這把年紀了,控製住猜忌可不容易。」
「父親你就少說兩句吧。」姚裹左右看了看,勸道。
姚弋仲曬笑一聲,不說話了。
又走了一陣後,前方道旁出現了一支車隊,在泥濘中冒雨前行。
正中一輛車上,某中年男子掀開了車簾,四下掃視,與姚弋仲視線對上後,笑著拱了拱手,但沒有下車,而是繼續前行。
姚裹不認識此人,暗暗猜測應是荀家的某人。
姚弋仲也沒說話,對其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了。
身為左司馬的他為何來到穎陰?不就是害怕出意外?太子有東宮二衛,他也帶了五百南安羌兵過來,自掏腰包,朝廷隻需供給飯食即可。這多人壓在這,荀氏在軍事層麵是翻不起大浪的。
至於政治層麵的後果,姚老羌管不著,那是天子和太子的事情,他們很顯然已經準備承受這個後果了。
「繼續清點,加快點,殿下每晚都要查閱。」姚弋仲揮了揮手,繼續往前。
******
在穎陰的度田清理工作一直持續到了四月底。
這一天,長史庾亮自河東返回,麵見太子。
「大舅,河東如何了?」正聽著溫毅匯報的太子見了,起身上前,將庾亮迎了進來。
「已然完畢。」庾亮坐了下來,說道:「自太守以下,官吏無不配合。就連裴氏都自己散了,
裴柳薛衛賈董喬王劉等族在河東有地的,要按占田法來,不能的則自謀生路,
自尋去處?」
「怎散的?」邵瑾也坐了下來,問道。
「這幾家還是能留一部分人在河東的,老宅也都能保下,剩下的分作兩撥,一撥南下,一撥西行。」庾亮說道:「以裴氏為例,一支留下,大概兩千餘人。一支西行高昌,千五百餘口。還有一批南下,人比較多,不下五千。」
「裴家就這點人了?」邵瑾有些驚訝:「還不如蜀薛人多。」
「我聞裴氏在六年前已經派過一批人南下了,應是落腳丹陽了。」庾亮說道:「四年前又派了第二批,落腳臨海郡了,當時似是與柳家一起去的。再者,裴家人沒有薛家多很正常,人家能執河東牛耳,靠的不是人多兵多。」
邵瑾聽完,點頭道:「原來如此。西行的裴氏族人去了高昌,應能讓三兄輕鬆許多。」
庾亮一室,都不知該怎接,隻能說道:「聽聞裴氏還在鼓動河東士民去高昌,如果成行,金滿蒲類二鎮兩千成兵應該不難尋到。」
「金滿蒲類二鎮成兵已經齊了。」邵瑾說道:「今歲應已在開荒。」
庾亮一愣,這事他倒沒關心過。不過也不是什大事,即便拖家帶口,也就兩千家罷了,事實上過去的多半是單身漢。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