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均勢論(三)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九國少子 本章:第三十五章 均勢論(三)

    隨著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聯係日益加強,各國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國際關係的內容也廣泛的多,除了政治和軍事內容外,經濟和倫理等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的放到議事日程,但均勢論無法解釋如此廣泛的問題。於是,相互依存論,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約瑟夫·奈和羅伯特·基歐漢於1978年發表的《權力與相互依存》就將現實主義的權力均勢論與科學行為主義的相互依存論融合成為一種新的理論。——複合相互依存。來彌補均勢論的不足。這些以後會提到。

    但西方學者也普遍認為,雖然均勢理論的勢頭已過,但在建立比聯合國更有效更權威的世界政府之前,放棄均勢戰略是危險的。華爾茲認為,國際上存在著無政府主義是導致國際衝突的又一個原因,因為缺乏一個能阻止戰爭的超國家之上的權威機構,他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在這一目標實現之前應該努力維持均勢。

    冷戰後,世界向多極格局發展,也就是兩極格局結束,多極格局開始,特別是第三世界的壯大,給限製霸權,穩定國際實力平衡注入了新的力量,當今世界仍處於無政府狀態,聯合國還未能有效的有權威的管理世界事務,放棄均勢戰略是不可能的。

    縱觀曆史,國際社會是在霸權和均勢狀態的交替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均勢論仍是穩定國際社會的主要手段之一。

    曆來對於均勢論的評價褒貶不一。評判的標準就是能否或曾經給人類帶來和平。

    對於威爾遜來,均勢中進攻同盟和防禦同盟間不可能存在和平,而且國總是被大國壓迫,實質上,均勢破壞了民主,博愛,民族自決以及所有的政治道德標準,均勢未能有效的遏製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的戰爭,他純粹是不道德政治的體現,這與威爾遜主義的理想政治背道而馳。威爾遜之所以不相信均勢能維護和平,因為他正好處於大戰給整個世界帶來的痛苦之中,他認為均勢產生的惡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平不是建立在均勢之上,而是建立在政治道德之上。

    尼古拉斯·斯巴克曼聲稱在均勢中,民族國家與其謀求力量均衡,不如謀求力量不均衡。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想將自己的力量強加於別人,使自己在力量的平上永遠處於較重的一端,所以,安全就不可能存在於各國的實力競爭中。

    斯巴克曼認為:“跟潛在的敵人實力相等就沒有安全可言,隻有比敵人略強才有安全,如果一國的力量被別國完全抵消,就沒有行動的可能性。隻有在自由運用相對多出別國的那一部分力量時才有機會做出自信的對外政策。

    從心理上講,一個國家隻有自己占優勢時,才有安全感,所以在國際社會中,各國試圖獲得優勢,而不是均勢。

    漢斯·摩根索認為均勢有三個不足之處:不確定性、不現實性、不充足性。

    不確定性體現在對實力的估量,評判以及比較沒有一個十分可信的方法。首先對一國的綜合實力評價就較困難,有時疆域大並不代表強。其次國民性很那判斷。即國民士氣、政府素質。再次,如果估量的是一個聯盟的實力,不確定性就更大。最大的無把握在於人們很難弄清誰是自己的盟友,誰是自己的敵人。條約的聯盟也不等於實戰的聯盟。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曆史的煙花》,方便以後閱讀曆史的煙花第三十五章 均勢論(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曆史的煙花第三十五章 均勢論(三)並對曆史的煙花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