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電燈泡
「行吧,1200萬就1200萬。」
沒拿到理想中的投資,謝靳微微有些失望。
但他也知道,別看他連著兩部大投資的電影取得了成功,實際上國內如今敢這大手筆支持他拍這種大片的投資人屈指可數。
他跟林朝陽認識這多年,自然是最好能再合作下去。
而且有了《赤壁大戰》和《鴉片戰爭》的累積,謝靳自問在拍攝大片上已經積攢了許多心得,有信心拍好這部《拉貝日記》。
要完投資,謝靳又提出一個請求,希望林朝陽能擔任電影的編劇,林朝陽搖了搖頭:
「編劇就算了,我就是偶爾玩玩票。」
林朝陽不願意操刀劇本,謝靳心有些沒底,他現在已經有點得上「林朝陽依賴症」了。
他勸了幾句,見林朝陽不鬆口,隻得把目標放在以前合作過的老搭檔身上。
林朝陽聽著他的想法,想到他合作的那幾位老編劇,創作能力沒得說,就是風格太老派了,跟現在的市場環境有點格格不入。
「我給你推薦個人選吧。」
「誰?」
「劉。」
「他啊!」
劉早年是《燕京文學》的編輯,後創作小說成名,這幾年擔任編劇的《秋菊打官司》《紅玫瑰與白玫瑰》《西楚霸王》等作品水平都相當不錯。
林朝陽之所以會推薦他,主要原因是劉發揮向來比較穩定,創作風格偏重寫實,又極具現代主義,非常擅長塑造人物。
後世他擔任編劇的《集結號》,算是國內戰爭題材電影當中少有的精品。
考慮了片刻,謝靳頜首說道:「行,那聽你的,劇本就交給他了。」
見謝靳同意了,林朝陽說:「那我叫他過來,你們倆先聊聊。」
「也好。」
劉前幾年從《燕京文學》調到了燕京文協,跟李拓一樣,成了駐會作家。
林朝陽給他打電話,沒聯係上,隻好給李拓打電話。
「你找劉幹嘛?」
「有點事,你就說他人在哪吧。
林朝陽篤定李拓肯定知道劉的去向,果然,李拓說道:「他最近正閉關呢,要寫一部中篇,挺重視的。」
「你去找他一趟,就說我有事找他,讓他趕緊過來。」
大熱天的被林朝陽派了個活兒,李拓不情不願,林朝陽說了一句:「晚上請你吃飯。」
他立刻動了起來。
找到劉閉關的所在,身上的襯衫都被汗水浸濕了。
今年燕京的夏天氣溫格外高,每天的氣溫都在三十六七度,出門一會兒人跟從水撈出來的一樣。
爬樓梯爬到六樓,呼味帶喘的敲響了門。
劉一開門,他闖進去就抱怨道:「你瞅瞅你挑的這個地方,上樓一趟滿身汗。」
「不爬樓就不出汗了?」
屋風扇呼呼的吹,劉依舊滿身大汗。
李拓看著桌上還未收拾的爛攤子,「就吃這個?」
最近劉為了創作中篇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借了這間頂樓的房子,一直在這閉關搞創作,餓了就泡一袋方便麵或者煮一袋速凍餃子,兩三天也不下一次樓。
「廢話。怎著,你還要請我搓一頓?」
「請就請,走吧!」李拓囂張道。
劉驚訝不已,「真請啊?」
「你以為呢。」
「算了算了,正寫得起勁的時候,下回吧。」劉忍痛拒絕。
李拓這才說道:「走吧,不是我請客,是朝陽,說找你有事。」
劉更加意外,「他找我能有什事?」
「誰知道?他也不說,反正是好事,至少能蹭頓飯。」
蹭飯自然是玩笑話,但李拓了解林朝陽,找劉大概率肯定是好事。
「那走吧。」
李拓有些受傷,「我說請你吃飯你不去,他找你都沒說什事,你這積極?」
「你請客能著什好屁?朝陽找我肯定是好事。」
李拓感覺又被捅了一刀。
兩人到了小六部口胡同,一聽林朝陽是為謝靳的新片請他當編劇,劉當時就激動了。
果然是好事!
這幾年謝靳「老夫聊發少年狂」,大片一部接一部的拍,風頭比陳凱戈、章藝謀他們這些第五代的年輕導演都勁,劉巴不得跟他合作一把。
而且這年頭作家客串編劇,是難得撈外快的機會。
大家味味的這部長篇可能要一兩年的功夫,發表、出版再等個半年一年的也不稀奇,銷量不高的話,稿費也就四五千塊錢。
寫電影劇本就不一樣了,慢的話半年,快的話兩三個月,首先時間就短。
關鍵是稿酬豐厚,一般製片廠的項目都是三千塊錢打底,要是能跟林氏影業合作一把,電影得了獎或者票房大賣,基本半輩子不愁了。
「有這好事你想著我點兒啊!」
李拓的語氣帶著些醋意。
「我敢推薦你,人家也敢用才行啊。」
林朝陽的話把李拓打擊得夠嗆,晚上甚至多吃了兩碗飯。
吃飯時閑聊,他又問起林朝陽的新書。
「哪兒那快啊,這回規劃的內容有點多,光是大綱和資料就要準備很長時間。」
李拓感歎道:「你還真是要憋個大的啊!」
劉說:「這類作品搜集和梳理資料是最麻煩的,寫起來反而快。」
林朝陽嫌李拓的話不好聽,也說道:「沒錯。你啊,一看就沒寫過長篇。」
李拓頓時鬱悶起來,寫長篇就了不起嗎?
「我聽說最近《父親》的小說賣的不錯,王府井書店一天賣好幾百本。」
「也就燕京周邊銷量好點,話劇的影響力終究有限。」
「你可夠貪心的,這還不滿意,你什時候聽說過話劇還能帶動原著銷量增長的?」
《父親》的話劇6月在首都劇場首演,轟動燕京城,一票難求,整個北方的報紙、電視媒體都炒得火熱,影響力覆蓋京津冀地區。
期間甚至有許多外地的文藝青年坐著上百公的火車進京,徹夜排隊買票,
就為了一睹《父親》的風采。
話劇的巨大影響力,也影響到了《父親》在京津冀地區的銷量,強勁增長了一波。
「對了,後個兒《父親》封箱的票,你那還有嗎?」李拓問林朝陽。
本來按照人藝的演出計劃,《父親》的公演時間是一個月,結果觀眾們根本不答應。
7月上旬公演要結束那幾天,一群觀眾堵在首都劇場門口要求人藝加演。
人藝冠著「人民」二字,對於觀眾的意見自然得重視。
既然觀眾們如此熱情,那就加吧。
開始是加了一星期,然後是半個月、一個月除了中間休整了四天時間,兩個多月時間,首都劇場上演了六十多場《父親》,AB角換了個遍,鐵人都快撐不住了。
最後終於確定,在8月22日舉行最後一場演出。
「前兩天不是給你一張嗎?」
「娜斯回來探親,我帶她去看看。」
「我再給你要兩張。」
以李拓的人脈,要是一般的演出,根本不需要勞動林朝陽,跟文聯的朋友打個招呼就行。
可《父親》實在是太火了,人藝的領導現在都不好送人情票。
過了兩天,林朝陽來到首都劇場觀看《父親》今年的最後一場演出,李拓也帶著女兒娜斯來了,跟他打了個招呼。
「林叔叔好!」
打過招呼,娜斯又把她身邊的老外男朋友介紹給林朝陽。
娜斯是李拓和張暖心的小女兒,自小成績優異,先在燕大讀的計算機,90年赴美,在艾奧瓦大學讀了東亞研究和藝術設計。
受父親李拓的影響,在美國期間她開始向《世界日報》《國風》等華文刊物投稿。
畢業後就定居在了紐約,目前擔任《三聯生活周刊》駐紐約記者,還在雜誌上開設了《紐約明信片》專欄。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