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寵辱不驚2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金陵鄉民 本章:六、寵辱不驚2

    辛棄疾的書讀得多,文章也寫得好,詞更是頂呱呱。作為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人呢,他對於道學家這些知識分子他是很尊重的,這也是他能夠和一些道學家成為朋友的思想基礎。可是呢,辛棄疾的骨子還是一個英雄豪傑,講究的是成大事不拘節,喜歡的是兵法韜略。在有機會做事的時候,你要他老老實實地把自己關在書齋去做學問,那恐怕是會被悶壞的。而在朱熹這一邊呢,他在剛剛認識辛棄疾的時候,對於辛棄疾的一些言行也是抱保留態度的。比方,淳熙七年,辛棄疾在hn創建飛虎軍,朱熹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隻要加強一下原有部隊的整頓和訓練就可以了,另外再去創建一支軍隊會增加軍費開支,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所以,他對辛棄疾的這種做法的評價是什呢?“專理會兵,不管民”。

    到淳熙八年,兩個人又因為一件事情鉚上了。當時辛棄疾從hn調到j擔任隆興知府兼j安撫使。這個隆興府和朱熹所管轄的南康兩個地域是緊挨在一塊兒的。有一,一艘客船掛著j安撫使的牌子經過了南康境內。這艘船的窗戶用幕布遮得嚴嚴實實,船上還有幾個士兵在看守。朱熹手下覺得可疑就上去盤查,他們強行把艙門打開,發現裝的是滿滿一船牛皮。在當時這個牛皮是屬於常用的軍用物資,在買賣方麵是管理得很嚴格的。這個時候,那幾個士兵就拿出了辛棄疾的批條要求放行。事情報告到朱熹那,朱熹:“既然手續不符合規定,那就是有走私的嫌疑了。不管他,沒收充公就是了。”

    可是,不久之後,朱熹接到了辛棄疾的一封來信,辛棄疾在信中:我的朱大人啊,這船牛皮是部隊購買的,急等著要呢。手續上的一點問題,你就高抬貴手吧。因為辛棄疾當時是兼j安撫使,所以地方軍隊上的事務都是屬於他管。朱熹見他抬出了部隊這塊招牌,就隻好把這船牛皮又還了回去。不過,他還是在後來給一個朋友的信中對辛棄疾的這種做法提出了批評。

    不過,不打不相識,也就是在公元1180年底到公元1181年初的這段時間內,辛棄疾這隻“孫猴子”所表現出來的才幹著實讓朱熹這個“唐僧”是刮目相看了。公元1180年,j遭受了極為嚴重的旱災,糧食大麵積欠收,到了冬就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糧價飛漲。一些囤積了糧食的奸商又火上澆油,停止糧食的出售,想進一步哄抬價格。那些饑民們對此當然就是怨氣衝了,你這分明是不叫咱們活了。那好,你不賣,我們就搶。各地紛紛出現了一些這樣的流言,社會動亂一觸即發。辛棄疾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之下從hn來到了j。他一上任就叫人在隆興府以及隆興府所管轄的那些縣鎮的大街要道上,張帖了一張榜文。這個榜文上麵隻有八個字:“閉糶者配,強糴者斬”。意思就是,凡是囤積居奇,不肯出售糧食的商人一律流放;凡是強行去購買糧食、搶劫糧食的人一律處斬。這道嚴厲的命令一出,馬上就把那個已經暗流湧動的局麵給控製住了。接著,辛棄疾又拿出官府中的銅錢、銀器等公家的財物召集了官吏、商人、讀書人、市民等各個階層的代表,要他們各自推選一些精明強幹的人。辛棄疾就對這些人:“現在我把這些公家的財物借給你們去做糧食生意,不收你們的利息。但是有一條,你們必須在一個月之內把糧食買回來,而且隻能在隆興府內出售。”那些人一聽有官府給無息貸款做生意這樣的好事,近似乎是空手套白狼了,所以個個踴躍得很,拍著胸脯保證。

    這些人拿了錢以後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四處去收購糧食了。不久之後,一船船的大米就接連運了回來。當地的糧價一下子就拉了下去,社會秩序也徹底地穩定了,老百姓順利地度過了饑荒。辛棄疾在安定自己境內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拉兄弟州縣一把。當時臨近的信州知州謝源明正為救災糧沒有著落而一籌莫展,他一看到辛棄疾運回了這多糧食,就馬上派人到辛棄疾這來乞求救援,要辛棄疾分一些糧食給他們。

    辛棄疾的手下不幹,他:“為這些糧食我們費了多少心思啊。他們自個兒不知道想辦法,就知道到我們這來揀現成的便宜。那我們為什要給他們呢?”辛棄疾把這個手下的人批了一頓,就:“信州的百姓也是人,都是我們大宋的子民,當然是應該支援。”於是,他就調拔了十分之三的米船給信州,信州的饑荒情況也得到了緩解。

    在這段時間內,朱熹也在為自己境內的這個救荒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對其中的困難是深有體會,所以辛棄疾在救荒這個過程中間表現出來的才幹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辛棄疾在fj為官期間和朱熹的關係可以用“打得火熱”來形容,兩個人不但是書信不斷,而且還經常見麵。辛棄疾呢,經常和朱熹討論公事,向朱熹請教。朱熹給辛棄疾贈了十二字箴言:“臨民以寬,待士以禮,馭吏以嚴”。就是對待百姓要寬厚,對待讀書人要講禮節,對待下麵的官吏要嚴格。正是在這樣的交往中,辛棄疾對朱熹那種修身養性的學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朱熹本人的道德和學問也表現出十分的尊重和佩服。他曾經寫詩給朱熹祝壽:“曆數唐虞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大意就是,從古代的聖王堯舜數起,千載以下,像朱熹這樣的人物隻有兩三個人。這個評價就是相當相當地高了。而且在辛棄疾的心目中,他不僅可以當自己的老師,甚至還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有一回,辛棄疾和朱熹到武夷山中去玩兒,他就寫十首《棹歌》送給朱熹。其中有一首:“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釣磯。費盡煙霞供不足,幾時西伯載將歸。”在這首詩,他把隱居在山麵的朱熹比作是坐在釣魚台上的薑子牙,希望有一能被皇帝京城去做老師。上麵的事實足以明,朱熹的收徒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得了成功的。辛棄疾敬仰朱熹的道德學問,朱熹欣賞辛棄疾的辦事才幹。兩個人由不打不相識,到相互深入了解,最終建立起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公元1194年,信奉道學的宗室大臣趙汝愚擔任宰相,身為道學領袖的朱熹因此被召進京做了皇帝的老師。然而,不久之後,趙汝愚在與外戚韓侂胄的權力之爭中失敗了,朱熹也被趕出京城。“道學”被稱為“偽學”,信奉道學的人被稱為“逆黨”。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反“道學”的浪潮中,辛棄疾也因為和朱熹以及趙汝愚之間的良好關係受到了牽連。本來已經退居在j家中的他又接連受到了好幾次的彈劾,原來還保留的一些級別和待遇到這時幾乎剝得一幹二淨。但是,危難見真情。盡管政治環境是如此的險惡,對道學和道學家的打擊和迫害是越來越厲害,但是辛棄疾始終保持著和朱熹的聯係,他絲毫也不忌諱他和朱熹之間的友誼。慶元六年,公元100年的月,滿腔憂憤的朱熹病逝在武夷山中。消息傳來,辛棄疾當即寫了一首《感皇恩》詞:“子雲何在,應有《玄經》遺草。江河流日夜,何時了。”子雲是西漢學者揚雄,《玄經》就是《太玄經》,是揚雄仿《周易》而寫的一本很著名的書。這幾句詞的意思是,朱熹雖然不在了,可是他卻留下了許多經典著作。他的名聲就像江河一樣萬古奔流,永不停息,絕不會因為那些反道學人的攻擊而磨滅。

    這年的11月,朱熹下式下葬。韓侂胄這一派的人當時已經是權勢熏,他們下了一道命令,禁止道學的信徒為這位道學的一代宗師送葬。朱熹的很多學生和朋友就因此沒有去,但是辛棄疾卻不管這些禁令,他親自趕到了武夷山,獻上了自己的悼念文章。其中有四句:“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為公死,凜凜猶生”。意思是,你的偉名將會流傳萬世不朽,誰你已經死了呢?在我看來你的精神還是那令人敬畏,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在強權的威壓下,辛棄疾以這樣英勇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對道德和正義的支持,也為他和朱熹之間的友誼劃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公元10年,年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意外地接到了朝廷任命他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的通知。此時,韓侂胄權傾朝野,那,辛棄疾這個跟道學人物過從甚密,又曾經站在韓侂胄對立麵的人,為什會被重新起用呢?因為這個時候,韓侂胄他本人也麵臨著一場重大的危機,靠與趙宋皇室之間的裙帶關係發家的韓侂胄,在這個時候失去了兩座最有力的靠山,憲聖太後吳氏和寧宗皇後韓氏在慶元年間都先後死去了。憲聖太後是寧宗的曾祖母,是韓侂胄的姨母。當初趙汝愚他逼光宗退位,讓寧宗上台呢,就是通過韓侂胄的關係,取得了憲聖太後的點頭認可,才順利實施的,因此她就是宮中的老佛爺,寧宗在她麵前也隻有乖乖聽話的份。而可以向寧宗吹“枕頭風”的韓氏皇後,又是韓侂胄的侄女,雖然宋朝嚴格限製後宮幹預朝政,但是隻要有這兩個人存在,韓侂胄的地位那就是穩固得很,不用擔心的,所以這兩個人的死對韓侂胄的勢力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此,盡管韓侂胄的權勢還是炙手可熱。可是他的心就有一種隱隱的不安了。這個時候呢,就有人勸他,道學的勢力根深蒂固,現在雖然你老的權力很大,把他們硬壓下去了,但是兔子逼急了還會咬人,何況也難保他們將來不會東山再起,如果你做得太絕,他們將來肯定會要報複你,不如現在你就高抬貴手放他們一條生路,讓他們對你還有點想頭。韓侂胄一聽也在理,於是他就放鬆了對於道學的禁令,並且決定起用辛棄疾這一批跟道學關係比較深的人,來收買人心,擴大他的群眾基礎。

    那辛棄疾對於從韓侂胄那邊伸過來的橄欖枝,他是個什樣的態度呢?辛棄疾的態度很令他當時的一些朋友以及後來的一些人感到意外,他不僅接受了任命,而且還專門寫了一首詞。“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勳。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六州歌頭》”。這前麵三句是讚美韓侂胄的曾祖父,北宋名臣韓琦為宋朝立下的功勞,因為韓琦曾經兩次先後扶助宋英宗和宋神宗登基,所以是“兩定策”,讚美過了韓侂胄的太爺爺還不算完,接下來又讚美韓侂胄,現在談笑間瀟灑地整頓乾坤,處理下大事。

    因為這首詞有明顯的拍馬屁的味道,所以一些學者就認為這肯定不是辛棄疾寫的,他們辛棄疾不是一個貪圖榮華富貴的人,他怎會寫這樣的詞去趨炎附勢呢?這話不能沒道理。但是,他已經六十多歲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像辛棄疾這樣一個人,他怎能夠甘心讓自己的生命就這白白地消失呢?在這樣一個當口,韓侂胄重新起用了他,讓他又看到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他因此而寫了這一首這樣的詞,對韓侂胄表示感謝,於情於理,我認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年逾花甲的辛棄疾終於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機會,而此時宋金之間的形勢,在數十年戰與和的紛擾之後,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不僅是北方迅速崛起的蒙古對它構成了威脅,就是在它的內部也出現了災荒、農民起義還有宮廷叛亂這些問題,所以它的這個軍事實力是下降了不少。於是,在這個時候,就有人給正在琢磨著怎鞏固自己權力地位的韓侂胄出主意,“立蓋世功名,以自固”。——《宋史》,就是實行北伐,恢複中原,去完成這個前人從來沒有完成過的大事業。這個建議無疑是搔到了韓侂胄的癢處,他是經曆過南宋恢複,就是要實行恢複最積極的孝宗一朝的。他深深地知道,恢複中原對於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意義。他知道這是符合民心民願的事情,他其實也一直想在這方麵有所作為,更何況是在這個當口,如果他能夠建這個蓋世功名,那他就會成為一個流芳百世的偉人,也就沒人會在他的背後指指點點了。於是韓侂胄就試探著放出風聲、製造輿論,並且開始了一係列北伐的準備。

    據史書記載,在嘉泰三年底,才當了幾個月浙東安撫使的辛棄疾,被召回京城。宋寧宗就問起他,可不可以對金國開仗的事情。辛棄疾回答,金國的動蕩和亡國那是板上釘釘的事,希望陛下把這個事情交給元老大臣來做,一定要做好應變的準備。當時韓侂胄聽到這樣的話,他的反應是“大喜”。因為這個元老大臣何所指啊?我認為應該是包括了韓侂胄和辛棄疾都在內的那些老臣們的,因為他們倆都是經過了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位皇帝的四朝元老,是老資格的大臣。盡管辛棄疾多次遭到彈劾,但是他的才幹和見識都是大家都公認的。而韓侂胄呢?他的官位比辛棄疾更高,他更有資格進入元老大臣的行列。所以辛棄疾的話,對韓侂胄是一個很大的支持,他自然就很高興。於是在第二年的三月,辛棄疾又接到了一個新的任命,派他到鎮江去當知府。這個當鎮江知府,其實隻是一個地方上的文官,但是辛棄疾他卻感到離自己要當將軍的理想又近了一步。為什這呢?因為鎮江這個地方離宋金的邊界很近,在軍事上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辛棄疾能夠來到這樣一個軍事重鎮,無疑他的這個軍事才能就可以有很好的發揮餘地了,而且從我們前麵的介紹的事跡來看,辛棄疾從來都不是一個把官階級別看得很重的人,他所看重的就是那個職位能不能夠幹點實事,特別是能不能夠和恢複大業直接相關的實事。所以辛棄疾他就很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命,而且一上任之後,他馬上就招兵買馬、搜集情報、製定行軍規劃就開始了這一係列的備戰工作。可是就是在這個備戰的過程中間,辛棄疾和韓侂胄在北伐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此時距北宋滅亡已經有七十多年,北方領土一直淪陷在金人之手,中原遺民一直熱切盼望宋軍北伐,而南方軍民也有收複失地、報仇雪恥的強烈願望。而金國金章宗在位,國勢已遠不如前,尤其是北方蒙古的崛起,大大削弱了它的統治。那,在此情況下,擁有共同目標的辛棄疾和韓侂胄,究竟產生了什樣的分歧呢?

    在這一年的九月,朝廷派了一個叫鄧友龍的使者出使到金國。這個鄧友龍住在賓館的時候,有半夜忽然聽到有人敲門,他打開門一看,是一個不認識的人。這個人對他,他你別管我是誰,我可以告訴你一些金國的情報,你聽不聽?鄧友龍當然就把他請進房間來,這個人就詳細地跟他了金國現在所麵臨的困難和問題,他隻要宋朝出兵,一定可以摧枯拉朽地打垮金國。然後這個不明身份的人就匆匆地離開了,鄧友龍就非常高興,他回來以後就向韓侂胄匯報,就建議立即北伐。第二年,另一個使者從金國回來,也帶回了差不多的情報。在這些情報的鼓舞下,韓侂胄終於決定要動手了。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在鎮江備戰的辛棄疾卻對韓侂胄要立即發動北伐持保留意見。

    我們前麵了,辛棄疾他是在寧宗麵前過金國必亂必亡的話,而且辛棄疾他一向對北伐都是非常積極的,為什他這個時候不同意立即北伐呢?這就和他在鎮江所搜集到的情報有關了。辛棄疾對於情報工作是非常內行,也非常重視的。到了鎮江以後呢,他更是舍得花大價錢去搜集有關金國的情報。有一次,他曾經把一份情報呈送給宋朝的一個大臣看。這是一個一平方尺見方的錦圖,在這個圖上把金兵的兵馬數量、駐紮地點,甚至將帥的姓名都標記得清清楚楚。那個大臣一看,大吃一驚,這樣高度機密的軍事情報,那你是怎弄到的啊?這多難啊,怎能搞到這樣機密的情報啊?辛棄疾,光為了這張圖,我已經花了四千緡了,一緡是多少啊?是一千文銅錢,而當時宋朝的太平時期的米價是多少呢?一石米是三百文到六百文錢,那四千緡那就意味著可以至少是六七千石米,甚至是一萬多石米的米價了。辛棄疾指著這份情報對這個大臣,他你看,金國的軍隊還是這個情況,依然十分強大,我們現在要對付它,是件容易的事嗎?辛棄疾花大價錢搜集到的情報,與那些使者們道聽途得到的情況相比呢,當然是要更為準確和全麵,特別是在軍事方麵,它要更細致也更有針對性,所以當朝廷中以韓侂胄為首的一些人對形勢盲目樂觀,準備立即開始北伐的時候,辛棄疾依然保持著一種清醒的頭腦。有一次,他登上了鎮江的北固亭,寫下了下麵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曾經被認為是辛棄疾詞作中的最佳作品,清代一個評論家曾經它是“句句有金石聲”,就是非常地有氣勢、有力量。你看,千古江山,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現出一個十分闊大的空間和時間的舞台,辛棄疾麵對著千古不變的江山心潮澎湃,他想起了以前在這塊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的英雄人物,首先浮現在他腦海中的是孫仲謀,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時吳國的帝王孫權。辛棄疾對他是非常敬仰,他曾在另外一首詞中,“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認為在下的英雄中,隻有曹操和劉備才可以做孫權的對手,而且孫權曾經把鎮江作為吳國的都城,所以他登上這個鎮江的北固亭,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孫權。另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英雄人物,是南北朝時南朝宋代的皇帝,宋武帝劉裕。劉裕的名叫寄奴,辛棄疾想起,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居住過的劉裕,想起了他金戈鐵馬,氣吞萬如虎的英雄事跡,金戈鐵馬是形容武器裝備精良、兵強馬壯,而氣吞萬如虎呢,就是形容英雄氣慨之大,像猛虎一樣可以掃平萬之外的敵人。劉裕曾經兩次率軍北伐,先後滅掉了南燕、後秦這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又先後收複了洛陽、長安這些原本為漢族政權所有的地方。像這樣的英雄業績,當然會讓立誌恢複的辛棄疾一想起來就感到熱血沸騰。於是,金戈鐵馬,氣吞萬如虎,這兩句讓古往今來無數英雄都要為之慷慨高歌的詞,就這樣噴湧而出了。所以上半首他是從眼前的江山景物入手,追憶了兩位在和北方的敵人作戰中建立了偉大功業的英雄人物,在這兩個英雄身上,寄托了辛棄疾對於北伐事業所抱的很高的期望,他很希望南宋的皇帝也能夠成為像孫權、劉裕那樣的英雄帝王,他希望自己也能夠像前代英雄一樣地建功立業。這樣來看呢,當時朝廷中主戰情緒高漲的那個局麵,應該是讓為北伐奮鬥了一輩子的誌士感到振奮的。

    可是當我們仔細地品讀這上半首詞,就會感覺到在表麵的振奮之外,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鬱悶甚至是憤激的情緒。怎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就是無處尋覓孫仲謀的意思,已經找不到這個英雄的任何蹤跡了,因為“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舞榭歌台是泛指繁華景象,這個風流呢是指英雄的流風餘韻。當年孫權在其中觀賞過歌舞的亭台樓閣,當年他所創下的英雄業績,就是種種的繁華和風流,都在千年的風吹雨打中消失了,而劉裕這個英雄曾經的住處呢,也湮沒在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之中,非人道,就是不是人們提起來就認不出來了。這其實中間就隱含了一種“時無英雄”的感歎,就是現實生活中再也找不到像孫權和劉裕這樣的英雄人物了,言外是隱隱包含了一種對當前所謂的大好形勢的一種擔憂。

    所以下半首一開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幾句詞其實已經把辛棄疾對於韓侂胄即將要開始的這個北伐的擔憂挑明了。“元嘉”是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代的名將霍去病,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取得了勝利,他追擊匈奴的首領,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封祭了山神以後凱旋而回,所以後代就把“封狼居胥”比喻為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立下了重大的功勞。宋文帝曾經在元嘉年間再次發動北伐,但是由於準備不充分,領兵的將領王玄謨又是一個隻會誇誇其談的庸才,所以就被北方鮮卑族建立的魏國打得大敗,慌慌張張地跑回了鎮江。宋文帝對這次草率的北伐行動十分後悔,他曾寫了一首詩,中間有一句“北顧涕交流”,就是,眼望著北方,想著自己北伐中原的那個理想是徹底地沒戲了,所以不由得眼淚嘩嘩的。辛棄疾在這顯然是借此警告韓侂胄,在北伐的事情上一定要以曆史為鑒,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要任用像王玄謨那樣,隻會紙上談兵的人,否則就會招致失敗的結局。

    下麵,“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就從古代回到了對於宋金之間戰爭的一個回憶,這幾句詞曆來都有很多種解釋,見仁見智、各各理,我們在這也沒有辦法進行一一的辨析,不過我認為大致可以理解為,公元1161年完顏亮南侵,一直率兵打到了揚州。當時,辛棄疾還是北方義軍中的一員,在公元1161年底和公元116年初,他帶著義軍首領耿京的書信南下歸宋,那一段戰鬥經曆是他這一生中永不磨滅的記憶。現在雖然四十三年過去了,但是他隻要回望過去,眼前依然會湧現出當年揚州那片土地上的烽火,依然會湧起對於侵略者強烈的憎恨。特別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他把宋文帝北伐的曆史,和金兵南侵的現實很巧妙地結合起來。“佛狸”就是宋文帝當初北伐的對象,魏國皇帝太武帝拓跋燾的名。拓跋燾當年打敗王玄謨以後,就率軍一直追到長江北岸一個叫瓜步山的地方,就是今js六合縣的東南,在那建立了一個行宮,所謂行宮就是古代除了京城之外,在外麵建的供皇帝外出的時候住的那個宮室。後來這個行宮呢,就成了一座祭神的廟堂。就被稱為“佛狸祠”,每到祭神的時候,就會有擊鼓的節目,廟還會有偷吃祭品的烏鴉,由於“佛狸祠”有宋文帝北伐失敗,北方的少數民族打到南方來耀武揚威的這一個背景,所以在辛棄疾的心目中,它是一個漢民族恥辱的一個標誌,所以給他的感受是什呢?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幾句詞聯係前麵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這除了曆史的感歎之外,辛棄疾其實是再一次地提醒急於北伐的韓侂胄,不要重蹈覆轍,不要讓北方少數民族打到長江邊來的曆史重演。

    那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呢?領軍北伐的將領當然是重中之重了,辛棄疾在這來了一個毛遂自薦,他“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用了戰國時趙國的名將廉頗的一個典故,就廉頗年老的時候,趙王就想看看他是不是還能夠領兵打仗。就派了一個使者去看他,但是趙國的大臣中間有一個人和廉頗就有過節,於是他就賄賂這個使者,讓這個使者去廉頗的壞話。廉頗看見趙王的使者來了,非常激動,一頓飯就吃了一鬥米,十斤肉,還穿起盔甲騎了一圈馬,表示自己還很牛,這個使者回到趙王那去以後,趙王問,廉將軍現在情況怎樣啊?使者,廉將軍雖然老了點,但飯還是挺能夠吃的,不過一頓飯中間他跑了三趟廁所。趙王一聽,喲,這還不夠老的呀?像這個樣子怎能夠再帶兵打仗呢?於是就沒有再起用廉頗。辛棄疾在這,他是用廉頗來比喻自己,就希望朝廷中還有人能夠想得起他這個老頭子,還能夠派一個人來看看,來問問他,是不是還能夠領軍北伐?

    整首詞的情感是非常的深廣複雜,它既有金戈鐵馬、氣吞萬去恢複國土的一種希望;又有一種現實中間無覓英雄,找不到英雄的失望;他有以廉頗自命、以英雄自詡的一種自信;但是也有對朝廷任用非人的鬱悶;他既有對烽火揚州路的曆史的警示;更有如果草草北伐,就會贏得倉皇北顧的現實的擔憂。整個基調是既慷慨又沉鬱的,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辛棄疾暮年的烈士壯心的一個最好的抒發。

    可惜的是,正當辛棄疾在鎮江積極備戰,並且期待朝廷能夠進一步重用他的時候,他卻被迫離開了前線。開禧元年,公元105年的6月,宋寧宗下了一道密令,“詔內外諸軍,密為行軍之計”,就是讓內外各路部隊都秘密地做好行軍的準備,這就意味著南宋對金的北伐就要付諸實施了。可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辛棄疾接到了朝廷的一紙調令,朝廷讓他到後方隆興府去當知府。他還沒有上任呢,又有人告狀,他“好色貪財,淫刑聚斂。——《宋會要輯稿黜降》”。於是辛棄疾再一次被撤職,他又回到了j鉛山的家中。我認為,這一次被彈劾,很可能是跟辛棄疾與韓侂胄之間的分歧有關,而不是辛棄疾自身的問題。由於辛棄疾和韓侂胄在北伐問題上的立場不一致,我們為什它立場不一致呢?辛棄疾的北伐他是為了國家的統一,為了國土的完整,這是他從很的時候,從一生出來就生活在民族壓迫的環境中間,就已經是浸入骨髓的強烈願望,所以他是出於公心,而韓侂胄的北伐呢,他就夾雜了很多個人的東西,比方立蓋世功名以自固的這樣的功利目的,就使得他急於求成。由於這個根本的立場不一致,就導致了他們的看法不統一,所以在北伐將要開始的時候,韓侂胄找一個借口把辛棄疾從前線撤了回來扔到後方,那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不過對於辛棄疾這樣一個很著名的主戰人士來講,正要對金國開戰的韓侂胄當然也不會把他完全一腳踢開,所以根據《續資治通鑒》的記載,在這一年的11月,朝廷又第二次任命辛棄疾去當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可是,這個時候的辛棄疾,對於他這個暮年的烈士來,他一心盼望的是要到真正的北伐戰場,北伐前線上麵去建功立業的,所以這樣一種任命在他看來,恐怕又是韓侂胄在葉公好龍,擺擺“pse”而已,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堅決辭掉了這個職務。

    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06年五月初七這一,臨安皇宮議事大殿上氣氛非常肅穆,負責宣讀聖旨的侍從正一字一頓地念著一份將要影響到無數人命運的詔書,“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這份詔書就是宋寧宗下的北伐詔書,在沉寂了四十多年以後,南宋終於再次對金國宣戰,準備複仇雪恥、恢複中原,曆史上將這次北伐稱為“開禧北伐”。在這場戰爭開始的時候,辛棄疾正在j鉛山家中,這位一生都夢想著成為將軍,到戰場上去殺敵立功的他,這個時候卻不得不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關注著這場戰爭。

    而隨著戰爭的進行,他的身份又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他首先是由這場戰爭的旁觀者變成了一場悲劇的預言家。在鎮江的時候,辛棄疾曾經就北伐的軍事問題提出過四點非常具體的建議:第一、招兵要擇,辛棄疾認為南宋部隊的官兵,在經過“符離之役”不戰而潰之後,他們已經對金兵產生了畏懼心理。所以北伐的時候這些部隊隻能讓他們屯駐在長江上虛張聲勢,真正要渡淮作戰的話,必須另外在邊境地區招募壯丁、組建專門的北伐部隊,因為這些人從就習武騎馬、經常和金人周旋,所以打起仗來他們就不會產生敵人不可戰勝的那種心理陰影。為此他當時就叫人專門製造了一萬件紅色戰衣,準備先招募一萬名士兵。第二、屯兵要分,專門的北伐部隊成立以後,必須把這個部隊和原來的軍隊分開來駐紮,以免沾染上原有軍隊的那種看到敵人就兩腳發軟,有了功勞呢就爭得頭破血流的種種毛病。第三、軍事要張,辛棄疾建議把北伐部隊分成兩個部分,每部分兩萬人,分別駐紮在淮東淮西合適的地理位置,並且選派新的將領來嚴格訓練他們,使他們在相互配合中形成雄壯的軍勢,對敵人產生一種巨大的威懾力。第四、諜候要明,就是情報的搜集和傳遞要準確、迅速。辛棄疾認為情報人員那就相當於部隊的耳朵和眼睛,能夠決定戰爭的勝負,所以他進行了特別的強調。

    可是韓侂胄呢,他對這個戰爭盲目樂觀,對於軍事呢,又一知半解。所以辛棄疾的這四條建議,他是一條都沒有采納。結果戰爭一開始,南宋部隊就已經呈現出潰敗的態勢,用南宋一位大臣程珌的話來“一出塗地,不可收拾。百年教養之兵,一日而潰;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公私之蓋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人心,一日而失矣。”—《丙子輪對子》意思就是一出兵打仗就輸得一塌糊塗。百年來訓練供養著的部隊,一就潰敗了;百年來打造修理的器械,一也就全部散失了;百年來公家私人的所有儲藏的物資,在一之內全部打了水漂;百年來中原百姓盼望南宋軍隊的人心呢,也在一之內全部失去。而潰敗的原因呢?“無一而非棄疾預言,於二年之先者”。就是,辛棄疾在兩年前提出的那四條建議,每一條都由宋軍以失敗為代價,驗證了它的正確性。

    開禧二年的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侵,所到之處呢,南宋部隊幾乎都是望風而逃。這年的十一月,金兵前鋒抵達了長江北岸,江南大震。在這個時候,s宣撫副使吳曦又趁機公開叛變投降了金國,一時間南宋是內憂外患。而主張北伐的韓侂胄,此時是麵臨著空前巨大的壓力。於是呢,他又想起了辛棄疾,他就給辛棄疾安排了一個新的身份,什身份呢?他要辛棄疾來當“救火隊員”,幫忙挽救已經糟得不可收拾的局麵,或者至少分擔一部分北伐失敗的這個責任。據《宋史》等書的記載,朝廷在這段時間內,曾經先後給辛棄疾安排了兩次與軍事有關的職務。第一次是在開禧二年底,朝廷先是要辛棄疾擔任江陵知府,並且到臨安來陳述關於對時局的看法。這次召見以後呢,朝廷沒有讓他回到江陵去,而是把他留在京城當兵部侍郎。在宋代兵部是負責部隊的後勤和情報工作的,兵部侍郎從三品,是這個部門的二號人物,大約相當於國防部的副部長。可是辛棄疾卻看透了、可以看穿了韓侂胄並不是用他來、真正用他來抗金,而隻是分擔罪責的意圖。正如他後來所“侂胄豈能用稼軒,以立功名者乎?稼軒豈肯依侂胄,以求富貴者乎?”—《祭辛稼軒先生墓記》。就是韓侂胄哪是能夠用辛棄疾來建立功名的人呢?辛棄疾又哪是肯依附韓侂胄來追求富貴的人呢?因此他一再上疏堅決辭去了這個職務,回到了j鉛山。第二次是在開禧三年的九月初,當時南宋正在跟金國議和,可是金國一方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還揚言一定要韓侂胄的腦袋。韓侂胄當然不答應,氣衝衝地又準備跟金國開仗,於是他又派人到鉛山去請辛棄疾重新出山。他這次給辛棄疾安排的職務是樞密院都承旨,這是這個最高軍事領導機關的一個重要職務,當時一直是由韓侂胄的親信擔任的,所以看起來這次韓侂胄是要真正的重用辛棄疾了。

    南歸四十多年之後,辛棄疾終於第一次有了指揮南宋正規軍跟金兵作戰的機會,辛棄疾也第一次距離他成為這個運籌帷幄、決勝沙場的將軍,甚至是一方統帥的理想距離這近。可是當朝廷任命到達鉛山的時候,辛棄疾已經病倒在床上了。就算韓侂胄再有誠意,他也沒有力量去完成這個使命了。辛棄疾這個時候的病確實是到了非常沉重的地步,他經常陷入昏迷狀態。開禧三年,公元107年九月初十這一,已經昏睡了很久的辛棄疾忽然睜開了眼睛,大喊了幾聲“殺賊!殺賊!殺賊啊!”,接著一切都歸於沉寂。這位一生都夢想著“金戈鐵馬,氣吞萬如虎”的英雄人物就這樣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終年六十八歲。他終究是沒有當上將軍,到馬背上去叱吒風雲,為恢複中原盡忠竭力。曆史總是這樣的令人遺憾。

    幸好辛棄疾所留下來的並不僅僅是曆史,他還留下了其他的一些東西。據j《qs縣誌》記載,辛棄疾死的時候“家無餘財,僅遺詩詞奏議,雜著書集”—《qs縣誌》。也就是家根本沒有剩餘的財產,隻留下了詩、詞、給皇帝議事的奏章,還有其它一些文章和書籍。這些東西可能會讓那些指責辛棄疾是“貪官”的人感到失望,可正是這些東西卻把這位英雄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真實而生動地保存了下來。八百年來不斷地讓人驚奇、驚歎、激動和惋惜。尤其是他的詞,還為他在世界贏得了一個他在現實世界一直渴望、卻沒能得到的頭銜。

    這是一個什頭銜呢?我們來看看清代一個評論家的話,“詞至稼軒,縱橫博大,痛快淋漓,風雨紛飛,魚龍百變,真詞壇飛將軍也”—陳世焜《雲韶集》。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詞發展到辛棄疾手,氣勢縱橫、境界博大,情感的抒發非常痛快,筆墨文采就像風雨紛飛、魚龍百變一樣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真是詞壇的飛將軍啊!“飛將軍”是漢代名將李廣的綽號,他一生中跟匈奴大大打了七十多仗,聲威遠震,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辛棄疾在現實世界中間沒有能夠做上將軍這樣的人物,但是他在詞中的表現卻讓他獲得了“詞壇飛將軍”的稱號。

    把“詞壇飛將軍”這個頭銜授給辛棄疾,我相信沒有任何人會反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撤消的。詞的世界本來就是由那種內容上以男女情愛為多,風格上講究含蓄委婉的婉約詞當家作主,基本上是一個女兒國。這種情況一直到蘇軾那,才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轉變。蘇軾以他開闊曠達的胸襟、超群絕倫的才氣,把詞當做詩來寫,在詞麵充分展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情感、還有他的理想。蘇軾的一些詞,比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真的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胡寅《題酒邊詞》,就徹底改變了詞那種塗脂抹粉、柔媚婉轉的女性氣質。不過蘇軾這一類的詞,數量並不是很多,在他身後呢,很長一段時間,詞壇上基本的狀態還是東風壓倒了西風,婉約的淺斟低唱壓倒了豪放的慷慨悲歌。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麵,辛棄疾出現了。辛棄疾和蘇軾不同,從兩個人的個性、氣質來看,“東坡是衣冠偉人,稼軒則弓刀遊俠”—譚獻《複堂詞話》。這是清代一個評論家譚獻的,他的意思大意就是:蘇軾是那種穿戴得很整齊、很儒雅的讀書人中的偉人,而辛棄疾呢,是那種攜帶著弓箭大刀雲遊四方的俠客。這個評價點出了兩個人一個最大的差別:蘇軾是文人士大夫,他的詞在掙脫了“男女相思”這個傳統題材的束縛之後,他盡情展示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抱負;辛棄疾雖然書也讀得很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由於動亂分裂的這個時代,由於他“將種”的家世,更由於他“少年橫槊氣憑陵”的那種尚武的個性,所以他對這個傳統的兵家文化是非常感興趣的,他喜歡鑽研那些兵法韜略。辛棄疾不像一般的文人隻能夠紙上談兵,他是實實在在的能夠運籌帷幄、衝鋒陷陣的。所以辛棄疾呈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一個充滿了野性和力量的武士的形象,或者更為準確地,他是以一個慷慨豪邁的將軍形象出現在我們麵前。

    在曆史現實中,“飛將軍”李廣,雖然是號稱“才氣無雙”,但是命運呢,好像總跟他過不去,到死也沒能封侯。辛棄疾的情況也非常相似,他雖然被稱做“卓犖奇材”—朱熹《答辛幼安啟》,文武雙全,但終究是壯誌難酬。他寫出一批最好的詞作,比如下麵的這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千清秋,水隨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這首詞是公元1174年,辛棄疾在建康的時候寫的。開頭兩句他就展現出一個非常淒清闊大的境界:在清冷的秋,空遼遠、江山無限,色、山色、水色、秋色,都連在一起,向無盡的遠方,這延伸而去。在這無邊無際的秋色,辛棄疾登上了建康的賞心亭,極目向遠處的山望去。這一望呢,就有事物來“獻愁供恨”,什事物呢?“玉簪螺髻”。“玉簪螺髻”本來是形容那個山的形狀,就像美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發型那美麗。按這美麗的山嶺,是應該給人增加一種愉悅的情緒才對,為什會“獻愁供恨”呢?這是因為在辛棄疾的心中,本就堆積著一段愁恨。而他所望的山嶺呢,又正是失去了的中原山脈。所以山越美好,人越傷感,越是增愁添恨。“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吳鉤”就是寶劍,寶劍是用來殺敵的。但是它現在呢,隻能看不能用。拍欄杆是一種宣泄激憤情緒的動作。可是他把這個寶劍看了又看,把欄杆、把四處的欄杆都拍遍了,還是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為什要登樓的心情和意圖。“休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是用了《世新語》中的一個典故:西晉時有一個叫張季鷹的人,他在洛陽做官,看到秋風吹起來了,他就想起家鄉吳中的菰菜、蓴羹、鱸魚膾。他,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自己快意舒適,我幹嘛為了這個名利,跑幾千遠來做官呢?於是就辭官回鄉去了。後來就用這個典故來比喻舍棄名利、歸隱鄉土的行為。辛棄疾在這是,不要鱸魚已經可以做美味佳肴了,秋都要過去了,那個為了這種美味可以辭官歸隱的張季鷹,回來了沒有呢?言下之意就是,張季鷹都沒有回來,我就更不會動辭官歸隱的心思了。辛棄疾在這實際上是否定了當時有一些不顧國事,想要歸隱田園的士大夫的那種人生選擇。“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這又是一個典故,東晉的大司馬桓溫,在第三次北伐中原的時候,看到他做琅琊太守時,種下的柳樹已經有十人合抱那粗了,就不由感歎“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世新語?言語》。意思就是樹木都這樣了,人又怎經得起歲月的消磨呢?於是當場流下了眼淚。從這個典故,我們終於可以確切地知道,原來辛棄疾他是盼望著像桓溫那樣,能夠領軍北伐。他之所以“登臨”遠望,就是因為看到這個時光在匆匆流逝,青春即將不在,從他二十二歲率眾南下,到寫這首詞的時候,他是三十五歲,南歸已經十三年了,他一直沉淪下僚。所以眼看領軍北伐的理想,還沒有實現的可能,當男人們在現實中的英雄理想無法實現,他感到無可奈何的時候,有時候就總是很自然地希望身邊有一個紅顏知已,來安慰一下他受傷的心,那他有嗎?沒有,或者不在身邊。所以辛棄疾在詞的最後“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派誰去把那個溫柔美麗的、溫柔體貼的美女叫來,為我擦幹臉上的英雄之淚呢?俗話“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而辛棄疾還不是一般的男兒,可見傷心之甚啊。這首詞的境界十分闊大,但是情感又十分地鬱結,所以詞學家唐圭璋先生,曾經評價這首詞“豪氣濃情,一時並集,如聞垓下之歌”,就是如同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被圍的時候,他對虞姬所唱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那樣,有這個英雄豪氣和兒女濃情融合在一起了,它既令人拔劍起舞,又令人柔腸寸斷。這正是典型的辛式作品。

    在我看來呢,這首詞其實也濃縮了辛棄疾一生的悲劇命運。那當辛棄疾的詞,成了他悲劇命運的一個證明的時候,在現實生活中,想當將軍而不得的辛棄疾,對於為他贏得了“生前身後名”的詞,對於他終於獲得“詞壇飛將軍”的這個結果,他究竟是該哭,還是該笑呢?詞其實隻是他的“餘事”,就像他宣稱過一樣的“酒聖詩豪餘事”,詞其實隻是他的副業。所以“詞壇飛將軍”這個稱號,也許會給地下的他帶去一絲安慰,但是肯定是不能讓這個英雄的靈魂完全安息的。

    博學多才的趙曉嵐教授,以她特有的女性柔情,聲情並茂地講述了辛棄疾的一生,聽來讓人生發出對英雄的無限景仰,也給了方可十足的精神激勵。

    整個1月份,方可都在家待命,沒上過一班。盡管這樣,他感到生活並不無聊,反而十分充實。上午,他看辛棄疾,賞析辛的詞作,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去讀懂詞的本意和深意。精神上讀懂的滿足和共鳴,遠遠大於任何物質能給予的。有時他看累了,就找一些足球視頻,看看詹俊的英超精華,又或者逛一逛舜吧、阿森納吧,了解一下心愛的球隊有什最新動態。再或者,他會捧著《電子報》,就著電路圖,如饑似渴地汲取科學的營養。這個時候他發現,科學還是比文史更能吸引他,更能激發他的興趣。這也正常,他當年上學就是理科好些。

    中午,方可會做個蛋炒飯,他開始熟練掌握需要的油量,恰到好處地做出最佳口感。下午,他會去買菜,花一個時切好裝盤,然後計算著開顏到家的時間,每變著花樣做出兩菜一湯,偶爾則有三個菜。開顏下班後,總是感激又笑逐顏開地拿碗端菜,她總是吃的很多,這讓方可開心滿意。兩人在一起生活,竟然真的像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那樣,客客氣氣、親親愛愛、沒有爭吵。000多年前的吳郡大地上,梁鴻與孟光舉案齊眉;000多年後的泛吳郡城市,方可與開顏正在繼續這種古風。日子就這樣如水般流逝,平凡又不平凡。上善若水。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人心要古》,方便以後閱讀人心要古六、寵辱不驚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人心要古六、寵辱不驚2並對人心要古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