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寵辱不驚3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金陵鄉民 本章:六、寵辱不驚3

    已經是月份,公司仍然安排大家he ffie。據,到4月,德國的機器能入關,然後昆山項目就開始了。空餘時間,方可又從央視百家講壇覓得一壇“好酒”。這次,是由zj大學董平教授主講的《傳奇王陽明》。

    王陽明這個人,方可從《明朝那些事兒》中有了很多了解。他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被“當年明月”封為明朝第一人。日俄戰爭中打垮俄羅斯海軍的rb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親手創辦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和夫,都是王陽明的忠實粉絲。

    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年10月1日,王陽明生於zj餘姚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爺爺叫王倫,是一位飽學之士,平生有兩大愛好:種竹子和彈琴作詩。父親王華,也是自幼讀書,滿腹經綸。王陽明的母親懷胎14個月還沒有分娩,家人都十分著急。

    一晚上,王陽明的奶奶岑老夫人夢見一位美麗的仙人,踏著祥雲,來到她的麵前,把手的一個娃娃塞到了她的手中。她醒來以後,正巧聽見嬰兒啼哭聲,是自己的媳婦分娩生出了一個男孩。她把這個夢告訴了王陽明的爺爺,王倫老先生於是就用祥雲的“雲”字,給自己的孫子取名王雲。

    王雲到了5歲還不會話,這又把家人急壞了。有一,王倫看見孫子跟一幫孩在門口玩,這時候從遠處來了一位相貌堂堂的和尚,和尚走到玩耍的孩子們旁邊,摸著王陽明的頭,:“多好的一個孩子啊,可惜被點破了。”這讓王倫若有所悟,他從《論語》“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中,選取了最重要的“守仁”二字,給這位孫子重新命名為王守仁。據,改名的當,孩子就開始話了。

    王守仁性調皮搗蛋,不喜歡按常理出牌。他10歲的時候,父親王華在bj高中了狀元。轉年,王華把父親王倫和兒子守仁接到了bj城。第二年,王守仁1歲,父親開始給他物色書館,讓他正式跟隨先生讀書。在書館,王守仁是最頑皮的一個人,往往有些怪想法。有一,他問先生:“讀書的目的是什?”先生當然是求取功名,頭等大事就像你父親那樣高中狀元。王守仁想了想,:“頭等大事不是中狀元。”先生就那你看是什呢?守仁:“頭等大事應該是做聖賢吧。”盡管1歲的孩子還未必懂得聖賢的真正含義,但他確實從此立下了一生的遠大誌向,並為之不斷努力。

    15歲那年,聽蒙古軍隊經常騷擾大明邊境,王守仁聖賢心起,離家出走一個月,去居庸關邊境進行了詳細考察。15歲的少年登上長城,望著壯闊的河山,史書記載他“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他一身俠客打扮,出關與少數民族青年一起,騎馬射箭,少數民族青年為他的豪邁和箭術所折服。

    16歲時,為了實踐自己做聖賢的理想,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在父親住所的竹林格了7竹子,結果大病一場,從此落下了一輩子的肺病。格,按照朱熹的解釋,就是相當於跟事物麵對麵,格物,就是跟事物麵對麵,去思考。王守仁格物生了病,這讓他對朱熹的思想開始產生了懷疑。

    見兒子成“不務正業”,父親王華決定給他娶個媳婦,期望能夠讓他收斂一些。王守仁17歲那年,父親給他講了一門親事,女方是王華的好友諸讓的女兒,當時諸讓在南昌做官。王守仁遵從父命到了南昌,他彬彬有禮,才識出眾,諸讓對他很滿意。到了舉行婚禮這一,高朋滿座,可是大家發現新郎官不見了。諸讓急成熱鍋上的螞蟻,他派出一撥撥下人去找新郎,都沒有找到。原來,無所事事的新郎官,閑著轉悠到了南昌的廣潤門附近。南昌城有七座城門,廣潤門位於西南麵,走出廣潤門,便是南昌城外的章江。章江和貢江交匯,形成了贛江,風光是很美麗的。王守仁大概也是想走出廣潤門去章江看一看,然而他發現,廣潤門內有一座道觀,道家是講養生的。鬼使神差,王守仁就走了進去。他看見有位道士在打坐,便與他閑聊起來,這一聊竟然就是一個晚上,他連婚禮都忘記了。道士給他講了許多養生的經驗,這讓身體虛弱的王守仁很是受益。第二,太陽已經起得老高了,王守仁才大搖大擺麵帶微笑地回到了嶽父的家中。

    18歲這一年,王守仁攜他的諸氏夫人,回到了紹興,當時他的家已經從餘姚搬到紹興。他1歲參加zj的鄉試,考中舉人。但接下來,也許是人妒英才,他從歲、5歲參加會試,都不成功,直到8歲那年,他才以二甲第7名的成績考中進士。

    此後,王陽明分別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在政治實踐中鍛煉了自己的才幹和謀略。

    王陽明4歲時,皇帝朱佑樘死了,他的兒子朱厚照登基。朱厚照這個人,頑劣成性,一幫以太監劉瑾為首的陰險人,成侍奉在他左右,帶著皇帝鬥雞、走馬、放鷹、逐竄、角鬥、嬉戲,甚至偷偷跑到宮外去玩。朝政日廢。時人稱劉瑾等八人為“八虎”。六部尚書聯合都察院都禦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聯名上疏給朱厚照,要求誅殺劉瑾等“八虎”。但是事情謀劃不周密,有人偷偷向劉瑾泄了密。劉瑾這幫人使盡渾身解數,一一夜之間竟然控製皇帝成功翻盤,將六部尚書幾乎全部逼走。朝中大事從此都控製在“八虎”手上,任何不聽話的官員,都會被打倒並送到錦衣衛大牢。

    在這種情況下,陪都南京的兩位言官,仍然敢於給皇帝上疏言事。當然,他們的結局都能意料,很快被劉瑾打入了大牢。在大臣們集體失聲的時候,兵部主事王陽明上疏了,提出三點:第一、言官的職責就是批評時政,不能因為他們話就被關押。沒有言官,朝廷就失去了與民眾溝通的耳目,而且按照慣例,言官是不能被關押的;第二、寒地凍,如果兩位言官在大牢有個三長兩短,就會使皇帝背上殺言官的惡名,這有傷國家體統;第三、基於以上兩條,應該把兩位言官馬上無罪釋放。

    對於這份上疏,劉瑾等人很快判處王陽明廷杖四十,並把被打得奄奄一息的王陽明也關入了錦衣衛大牢。

    在監獄中,王陽明悲喜交加。同樣的悲慘遭遇,使他想到了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道:“昔西伯拘羑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過去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他在監獄推演《周易》;孔子在陳國蔡國斷糧,但是他寫出了《春秋》,使亂臣賊子懼;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寫作了不朽的詩篇《離騷》,終成詩人典範。古代的聖人、賢人們的事例,一個一個湧現在陽明的腦海。這些人物,都是由於生命受到了各種各樣的磨難,而最終憑借著他們崇高的誌向,偉大的理想,最終使自己的生命綻放出華彩而成為不朽。想到這些事,王陽明心中原本就有的那種聖人情懷,再一次在他的心油然升起。他也像當年的周文王一樣,在監獄頭開始演《周易》,來表達他那種永不墜失的聖人誌向。當他開始堅定了聖人之誌以後,他的心情開始改變了。黑暗的監獄不再可怕,因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

    在監獄中度過五六個月後,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507年的夏,朝廷將王陽明貶為龍場驛。這是個沒有品級的官職,就是驛站站長,招待所所長。龍場在縣,離現在的貴陽40公,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荒蠻又充滿瘴氣。

    雖然磨難不斷,但王陽明好歹還是活著離開了錦衣衛的大牢,這也是奇跡。然而,在他南下途中,陰險人劉瑾又派人對他進行了追殺。當有一王陽明走到錢塘江邊的時候,錦衣衛校尉終於露出原形,準備下手了。陽明望著江水感慨萬千,他脫下衣服鞋子,留下兩首絕命詩後,縱身跳入錢塘江水中。尾隨的錦衣衛校尉發現了兩首絕命詩,又找到了陽明的衣服鞋子,確認他已經跳江死亡。消息傳開,王陽明的家人一片哭聲。

    好在陽明跳江後並沒有死,還被一艘商船搭救了。這艘商船是順海而下去fj的。陽明到了fj,辭別了船主人。他一路迷茫地走著,不覺走進了武夷山。秀美的武夷山讓他心地平和,他回憶自己的一生,三十六年來,自己為了聖人的夢想奔走,卻是不斷經受生活的磨難。政治黑暗人當道,人民生活貧困,國家還有什可為?這山清水秀,不如隱居起來,不過問人間的事情了。想到這,他心態平和起來。

    在武夷山中,王陽明偶遇一位老相識,那竟然是二十年前南昌廣潤門鐵柱宮的道士,曾跟他對談一夜而讓自己耽誤婚禮的人。道士問他,經此磨難,有何打算?他,世間濃淡榮辱不再掛懷,想做方外之人,與青山為伍。道士明確指出,王陽明不能遁世,他,如果你真的遁世了,那劉瑾隨便給你編造一個罪名,你的全家人有可能就會性命不保,你願意這種情況發生嗎?頓悟的王陽明於是謝別了道士,道士又給了他一錠銀子作為路費。

    王陽明取道南昌,經鄱陽湖走水路由長江到了南京,先見了他的父親王華,父子相見,感慨萬千,淚眼交加。父親對王陽明舍身鬥虎的舉動十分讚賞,這讓王陽明很感動,接著,父親讓他速回紹興,打點行李後即刻趕赴龍場赴任。這時已經是正德二年十二月了。

    公元1508年春,王陽明到達龍場。龍場地處高原地帶,海拔一千三百米左右,四周充滿瘴鬁之氣,荒涼偏僻。此地居住的大都是苗族與布衣族,王陽明與他們語言不通。為了解決住房問題,他親自動手搭了一個草棚,這個草棚不到王陽明的肩膀高,一下雨麵就濕透了。

    有一,王陽明在龍崗上發現了一個然山洞,這至少可以遮風擋雨。於是他很開心,便直接住到山洞去,並把這個山洞改為“陽明洞”,他真的回到了岩居穴處的時代了。他想到了當年孔夫子的一句話。《論語》記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到少數民族的地方去居住,有個學生,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怎夫子能去住呢?那不是太簡陋了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他看來,君子到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用他偉大光明的人格,給當地帶來風氣的改變,君子是無往而不適的。陽明想到夫子這句話,內心變得更加平和。

    然而,到了龍場一段時間以後,王陽明和三個隨從把糧食都吃完了,這個時候他們就麵臨著嚴重的斷糧問題。所以他就向當地的苗族人民學習種地,自己去開辟了一塊土地,以解決未來的糧食問題。正是在和少數民族不斷交往的過程當中,他漸漸和當地的苗族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據史料記載,陽明剛到龍場的時候,當地的少數民族對他是很不友好的,大概是以前來的漢族官吏都太壞了,所以當地的人民想想,這個也好不到哪去。一段時間以後,陽明非常虛心地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這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在這個過程中,陽明不僅僅是改善了和群眾的關係,而且也虛心地向他們學習,同時,陽明教會他們打土坯、建造房屋,把漢地的文化不斷傳播到當地。當地群眾非常感謝陽明,他們自發幫助陽明建造了新房,有好幾間,陽明將它們命名為“龍岡書院”。

    一位從京城來上任的官員,和他的兒子與隨從,在兩之內相繼客死在龍場,讓王陽明再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貴。如何活下去,成為他在龍場麵臨的最大問題。一切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都成為過眼煙雲,然而,麵對生死他無法忘懷,卻思考得更多。他:“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他一到晚在想著這個死亡的問題,在想著生和死之間究竟是什關係。為了想明白這個問題,他幹脆給自己做了一個石槨(音“果”),他躺到頭,閉上眼睛,體驗死亡。在體驗死亡中,他又提出一個問題:聖人處此,當做何道?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實際上陽明已經是在把自己當作聖人了,這是一種聖人心態的切入。

    在一個月明的深夜,王陽明突然感覺到一片光明,從他的心頭油然升騰。他隨即感覺到,自己的全部都已經隨著這片光明和浩瀚的自然世界完全融為一體,一種無限的喜悅之情也從他的心底湧起,他完全是忘乎所以地一聲長嘯。這聲長嘯在寂靜的深夜響徹雲霄。三位隨從被王陽明的這一聲長嘯從夢中驚醒,他們非常驚愕地望著王陽明。陽明滿身大汗,但是臉上卻露出非常喜悅的神態。這就是聞名後世的“龍場悟道”。

    陽明非常深刻而又真切地領悟到了生命的真相,死亡在他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陽明先生一直在沉思死亡問題,也一直在沉思什是聖人之道,處在龍場那樣子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的特定的生命狀態,成為他悟入聖人之道的一個契機。所以,在他看起來,死亡並不是生命的對立麵,而恰好相反,死亡本身原本就是生命過程的一種構成,死亡也是一種生命事件,隻不過是生命過程中一個重要事件而已。陽明既然已經領會到了生命的真諦,已經超越了死亡對他心靈的束縛,超出了死亡的陰影,他就更加深刻而又真切地領會到了生命的意義。所以在他的眼睛頭,原來龍場所看出去的一切都改變了模樣。

    經過龍場悟道,王陽明領會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聖人之道,原本就在我的心麵,每一個人的心麵都有聖人之道,關鍵問題僅僅在於你是否發現了他。我們原來都把聖人之道當作一個外在的東西去追求,好像當作是一個東西在那,我們要去把它找到。實際上,你隻要把自己心中的原有的聖人之道顯現出來,你就是聖人。按照陽明先生的觀點,不同的態度,會直接決定我們和人與事打交道的結果。什是態度呢?態度實際上就是心靈狀態。如果我的心靈是狹隘的、自私的、灰暗的,在我看出去,可能這個世界也是狹隘的、自私的、灰暗的。如果我的心靈狀態是寬闊的、無私的、光明的,那,我的世界也會變得是寬闊的、無私的和光明的。

    《列子》麵有一個故事叫“疑人竊斧”。有個人有一丟了一把斧頭,他就懷疑這個斧頭是隔壁老張家的兒子偷的。所以他看這個隔壁老張家的兒子,看他話那個語氣,看他走路那個樣子,怎看怎都像是個偷斧頭的人。過了沒幾,他從自己地又找到了那把斧頭,回來又見到隔壁老張家兒子,這回怎看怎不像是偷斧頭的人。這就是心靈態度決定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和世界交往方式的一個例子。

    龍場悟道是陽明先生一生過程當中最為重用的事件之一,是他實現了自己的心靈轉向,實現了自己的思想飛躍的一個重要事件。這是長期思考量變的一個結果,使他擺脫了自從朱熹以來關於事物當中存在至理這樣一種觀點。龍場悟道,標誌著王陽明和朱熹學開始分道揚鑣,作為一個思想成果,它也是王陽明開始創立心學體係的開端。陽明先生從悟道中,整理出了思想精髓“知行合一”這樣一個重要學。

    隨著王陽明在龍場一帶開始講學,講他的“知行合一”理論,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正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509年,他應邀去貴陽書院講學,啟迪了的學風與文化。明史記載,陽明先生講學後,“士始知學”。

    正德五年秋,劉瑾被誅,王陽明在龍場的三年貶謫期也滿了。這一年的十一月,王陽明被朝廷任命為廬陵知縣。廬陵位於j吉安,盡管是一個山區縣,但廬l縣卻很有名,因為歐陽修、文祥都是廬陵人。

    王陽明做知縣的第一,了解到當地百姓頭疼的葛布稅,他當場宣布,免除葛布稅以及當年的一切賦稅。在給上級呈報的公文中,他:“其有遲違等罪,止坐本職一人,即行罷歸田,以為不職之戒,中心所甘。”反映了他一心為民的聖賢思想。

    廬l縣民風淳樸,但也彪悍,鄰之間稍有摩擦,就要去打官司,縣衙的案卷堆積如山。時值春耕時節,為雞毛蒜皮事耽誤春耕大事勢必得不償失。陽明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命人在縣衙前貼了一張告示,即日起不再審理官司案件,百姓一律抓緊時間進行春耕生產,如果違背農時,一年的收成就沒有希望了。如果百姓中真的有重大冤情,官府一定會聽,也一定會查訪清楚,自然能夠伸冤。同時,陽明非常誠懇地跟當地的老百姓講,鄰之間要相互友愛,要養成良好的風氣,以善良為本,父慈子孝,鄰之間打官司有傷和氣,也不是友善處事之道。告示貼出之後,不斷有人來縣衙撤訴,案卷漸漸就沒有了,當地民風為之一變。

    這年夏,廬陵遭遇嚴重幹旱,疫病流行、火災不斷、盜賊橫行。針對疫病流行,陽明首先以道德相倡導,鄰之間相互幫助,搞好環境衛生,每家每戶灑掃庭除,同時他號召富戶人家出錢、出糧、買藥,又組織政府找醫師下鄉行醫,盡量解救病人。針對火災不斷,他經過調查發現廬陵街道狹窄,建築緊密,樓房太高,所以在重建過程中,他重新規劃,同時在縣內不同的地方設立了水站,要求必須儲水。對於盜賊多有,他實行了保甲法,讓民間互保互防。這些,都體現了他的才幹。

    七個月後,朝廷安排他進京覲見皇帝,他才離開了廬l縣。此後幾年間,他的職位都是些閑職,這正好讓他一邊養病一邊講學。

    正德十一年即公元1516年九月,朝廷升王陽明為督察院左僉都禦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督察院是最高監察機構,左僉都禦史是正四品官員。巡撫,是總攬一個地方的軍政和民政的最高長官,是掌有實權的。南贛汀漳是指j的南安、贛州,fj的汀州、漳州四個府,其治所位於贛州。他所管轄的地方,涉及到j、fj、gd、湖廣。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人心要古》,方便以後閱讀人心要古六、寵辱不驚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人心要古六、寵辱不驚3並對人心要古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