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治愈膨脹的欲望(2)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京師心智 本章:第14章 治愈膨脹的欲望(2)

    項羽從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那得到密報,劉邦想要做關中王,任命子嬰為國相,目前手上已經擁有了秦國的全部珍寶。項羽一聽頓時怒發衝冠,決心要擊潰劉邦,不許他稱霸。項羽駐軍在新豐鴻門,與駐紮在霸上的劉邦對壘。劉邦有兵力十萬,項羽有兵力四十萬,敵弱我強,兵力懸殊。項羽的謀士範增勸他:“劉邦在山東時,貪財貪色。如今入關,反倒不貪財物,也不戀女色,看來他必有野心。我曾使人觀察他的‘雲氣’,有龍虎形狀呈現,這五彩斑斕的雲氣乃子的雲氣啊。你要趕緊消滅他的勢力,不要錯失機會。”項羽不予采納,沒有及時發兵攻打劉邦。項羽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和劉邦的謀士張良是舊交。項伯連夜騎馬私下去見張良,把項羽要攻打劉邦的事了。張良隨即報告了主子,劉邦大吃一驚,知道自己不能與項羽抗衡,問有何計可以對付眼前的危難。張良問劉邦聽了何人的建議閉關的。劉邦承認聽了一個淺陋人獻計,“守住函穀關,不讓諸侯的軍隊進來,如此就可以占領秦境稱王。”張良進言,現在隻有一法,承認錯了,以圖脫身,並對項伯以禮相待,托他向項羽道歉。接著的情節就是鴻門宴,這本是一個除掉劉邦以絕後患的絕佳時機。    席間,範增多次給項羽使眼色,示意他趁機殺掉劉邦,項羽卻毫無反應。    範增急得接連三次舉起所佩戴的玉,示意項羽快快動手,結果還是沒有反應。範增無奈,隻好出去把項莊叫來,要他進去“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後來因項伯的介入,沒有得手。劉邦脫身後,張良進去獻給項羽一雙白璧,又送給範增一對玉杯。範增氣得將玉杯放在地上,拔劍擊碎,:“不值得和這子謀事!將來奪取下的一定是沛公(劉邦)。我們這些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這話不假,垓下一戰,楚軍全軍覆滅,項羽逃到烏江,拔劍自殺。    這段故事中有個細節值得回味。一是範增向項羽獻策,項羽不予采納;一是劉邦問張良有何計對付眼前的麻煩。前者如果項羽不是不予采納,而是聽從建議,應該沒有霸王別姬的悲劇。後者如果劉邦不是征求張良的計策,而是剛愎自用,那他也登不上漢高祖的寶座。聽從他人的意見和拒絕他人的意見,會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    剛愎自用的人都有輕視他人的心理傾向,很自以為是,又固執,又武斷。幫助一個有剛愎自用心理的人克服這樣的毛病,首先要糾正他自以為是的心理,要讓他知道山外有山,外有。感謝莊子為我們寫下的《秋水》,為我們講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秋雨時節,泛起的洪水將千百條河灌得滿滿的,河水從河溢出,流進了黃河。黃河漲得滿滿的,河麵寬闊浩蕩。隔著河岸遙望對岸,分不清田野的牲畜哪個是牛,哪個是馬。河伯心滿意足,認為下繁榮係於自己一身,自我感覺非常偉大。他一路向東奔去,奔到海邊,放眼東望,發現根本看不到大海的邊際。遼闊的大海波濤洶湧,驚濤拍岸,比起陸地上的大河河不知要大多少倍。河伯不禁望洋興歎,“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羞愧地承認自己的淺薄無知。    糾正剛愎自用心理,用事實話是最有效的。當他看到了了擺在麵前的事實,看到了自己的短處,糾正起來就會比較容易。如果缺乏事實,隻憑講大道理是很難服他的。“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住在井,它不可能知道外麵還有比井口更大的空,夏蟲沒有冬的經曆,它也不可能知道什叫冰。剛愎自用者必須突破一些條件的限製,才能克服剛愎自用的心理。也有人提倡從字麵上著手,比如,“剛愎自用”是程度上的過度濫用,做事不要太“剛”,采取柔和的手段去做;不要“愎”,也就是不要固執;不要“自用”,多聽取別人的意見。    敞開心扉納良言——虛懷若穀,從善如流    心胸狹窄是人心理健康的大敵。心胸狹窄的人很容易擴大對立麵,聽不進任何勸解。無論來自他人的規勸對他有益無益,統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出去一樣,一概拒絕,腦子剩下的隻是他個人的想法。這些頑固的念頭把他包裹起來,像一層厚厚的繭,他在麵看到的四麵都是牆,沒有路。試問,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路,他會怎樣?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一句名言,“有一種比海洋更宏大的景象,那就是空;還有一種比空更宏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這兩句詩一樣的語言和東方一句古話很契合:虛懷若穀。連接高山的是一條條深深的溝壑,深不可測,古人把人的心比喻為這個“穀”,形象地明了人心的容量之大。    “虛懷若穀”常與“從善如流”前後銜接,用以表明一個人接受了別人的意見後,又付諸正確的行動。這是一個人走向完美的途徑。虛懷若穀能使一個人受益,可以使一個人由貧乏而豐富,就像一條河,一路上廣納百川,最終使自己從一條溪流變成一條寬廣的大河。    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周公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並製作禮樂,下大治。周公能夠輔佐周武王平定下,主要得益於他的謀略,而他的謀略則來自他集思廣益。周公很能聽取他人的意見,廣開言路,招納賢人。據有時他正在洗頭,有人來求見,獻計獻策,他便握著還沒有洗完的頭發,出來接待賢士;有時他正在吃飯,聞有人來求見,他便吐出吃到嘴的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成語“握發吐哺”的典故便是出自於此。孔子的儒家學派把周公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楷模。    後來,到了東漢時期,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引用了這個典故,“周公吐哺,下歸心。”表達他的政治抱負,希望得到很多賢士,有建設性的意見可采納。“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高山不棄土石才能見其巍峨,大海不辭涓流才能見其壯闊。    上帝造人的耳朵,是為了讓你有聽覺,可以聽見別人的話。人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人看事情往往隻能看到一部分,有些隱藏在事物另一麵的東西,他不一定看得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耳朵在這個時候就要發揮“聽”的作用,讓你聽別人的意見,把你沒有看見的東西指出來。    “善聽”是一個人修正自己錯誤的前提。    《戰國策》中有個故事,鄒忌是個漂亮的男人,身高八尺多。一早上,他對著鏡子穿衣時,問他的妻子:“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哪個更漂亮?”他妻子回答:“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還要漂亮。於是又問他的妾:“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個更漂亮?”他的妾回答:“徐公怎會比你漂亮呢?”第二,鄒忌的一位朋友來訪。鄒忌問他:“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個更漂亮?”他朋友回答:“徐公哪比得上您?”後來,徐公來了。鄒忌暗中細細打量徐公,發現自己不如徐公漂亮,他對著鏡子瞧了半,感覺自己還是不如徐公。晚上,他睡在床上時想,妻子我比徐公漂亮,是因為她偏愛我;妾我比徐公漂亮,是因為她怕我;朋友我比徐公漂亮,是因為他有求於我。    第二,鄒忌入朝拜見齊威王,對他:“我其實明知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求我幫忙。他們三人都我比徐公漂亮。現在齊國疆域內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內的王後嬪妃和親信,誰不偏愛大王?朝中大臣誰不懼怕大王?所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治愈係心理學》,方便以後閱讀治愈係心理學第14章 治愈膨脹的欲望(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治愈係心理學第14章 治愈膨脹的欲望(2)並對治愈係心理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