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治愈瀕危的快樂(3)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京師心智 本章:第23章 治愈瀕危的快樂(3)

    接下來的情景讓人匪夷所思,憤怒的熊放棄了對人的報複,轉身離去,慢慢地走遠了。那個死逃生的槍手抬起頭來,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情。震驚之餘,他急忙跑到另一塊岩石上,拿起放在那兒的獵槍,下山去了。    圍捕仍在進行,那頭寬恕了人的熊再次出現在獵人的槍口下,當另一名槍手正欲舉槍射擊時,那個被熊放過的獵人伸手拉住了同伴的獵槍,阻止了獵殺,讓暴露在槍口下的熊從容地離去。槍手放熊歸山的舉動感化了他的同伴,兩位狩獵者決定放下獵槍,放了那隻被他們捉住的熊,收拾行裝,下山去了。當他們騎著馬朝著山下走去的時候,被放了的熊跟在後麵一路送行……    這被認為隻有童話故事才有的情節,其實就發生在人們真實的生活中。這是法國導演雅克·貝漢根據美國落基山脈發生的真實的人熊故事拍攝的《子熊故事》。這是個很能安撫人心靈的故事,唯美的畫麵,憤怒的熊饒恕開槍打它的獵人,得到寬恕的獵人放下了獵槍。這樣的人性轉逆,憑大道理是不能產生效果的,但是憑著一頭熊的行為,殺手心底的善良終於蘇醒了。影片結尾那紛紛揚揚的雪花漫飛舞,大熊帶著熊,走進它們棲身的洞躺臥,熊緊緊依偎著大熊,那份溫馨,至真、至善、至美。    童話是存在的,隻要你用心去發現,就知道在你的生活中,這種積極的因素無處不在。誇張的童話不僅超越了時空限製,還超越了物種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些隻有在童話動漫片中才可以看到的有趣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存在。歌德:“人之幸福在於心之幸福。”童話都是美麗的,相信童話的存在,可以使人年輕美麗,因為你的生活已經融進了童話的真善美。在你的心中沒有惡魔肆意猖獗的地盤,你想不年輕都不行。    避免人生的“邊際效應”——學會感恩,知足常樂    感恩,就是對生活的饋贈心懷感激之情。一滴水露,一汪清泉,都是滋潤我們的源泉。我們的生活之所以痛苦,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對生活瘋狂地索取,隻知索取,不知感恩。不知足使我們心懷抱怨,使我們總是看到自己的不幸,而不知道其實自己是幸福的。    160年,受到宗教迫害的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橫渡大西洋。這是一年中最壞的季節,一名清教徒和一名新生兒在途中死去。11月,船上的10名清教徒在馬薩諸塞州的東南部普利茅斯港拋錨,建立了殖民地。    這個季節青黃不接,他們想種莊稼,但播種季節已過,他們又沒有帶足夠的糧食,隻好在饑寒交迫中熬過這個可怕的冬季。從160年到161年冬,這一年間他們當中有一半人口死去。    來年春,當地萬帕諾亞格部落的印第安人將種植玉米和其他糧食作物的技術傳授給他們,又幫助他們學會如何狩獵和捕魚,使他們有了生存下去的資本。161年秋,他們獲得了豐收,舉行了為期三的豐收慶典活動,這在傳統中被視為美洲的第一個感恩節。    這第一個“感恩節”非常隆重,當地萬帕諾亞格部落的印第安人應邀前來參加慶典。慶典上提供了豐盛的食物,野火雞、鴨、鵝、魚、蝦、貝,還有蔬菜和幹果。前來赴宴的部落酋長馬薩索伊特及部落成員還帶來了鹿肉。    後來,豐收慶典逐漸演變為新英格蘭地區的固定節日。186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11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為全國感恩節。麵對廣場上如潮水般湧動的人群,林肯總統動情地:“我們對上帝賜予我們如此多的恩典心存感恩,我們還要學會如何珍惜這些恩典。”    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法令,以每年11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定為一年一度的感恩節,以法律形式將感恩節確定下來。美國人將這一視為非常隆重的節日,他們在這一與親朋好友共進傳統風格的大餐,懷著感恩之心對生活的諸多方麵表示感激。人們還要在這進行一些慈善活動。美國總統也會在這一對一隻火雞實行“大赦”,使其可以在動物園度過餘生,免遭被宰殺的命運。    感恩節沿襲至今,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豐收慶典活動,她已經成為一種感恩的載體,不論是160年跨海橫渡大西洋的清教徒,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他們已將感恩節演化成他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感恩的前提是知足,一個不知足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知足常樂”語出《老子·第四十六章》:“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意思就是:罪惡沒有大過放縱**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快樂的。    一個使送信的時候,在路上睡著了。她醒來後,發現自己的翅膀被偷走了。使沒有翅膀,能力連凡人都不如。饑寒交迫的使來到一個牧羊人那求助,好心的牧羊人用家的羊毛給她織了雙翅膀,讓她飛走了。    幾後,使來答謝幫助過她的牧羊人,問他想要什。    牧羊人:“我希望羊圈能增加100隻羊。”    羊群增加了100隻,牧羊人比過去更加忙碌。他覺得太累了,於是他找到使,要求把羊收回去,為自己蓋所大房子。可是大房子卻讓牧羊人煩惱得不得了,因為房子太大了,到處落滿灰塵,打掃不過來。他又找到使,要求把大房子收回去,給自己一匹馬。牧羊人騎在馬背上,卻茫然了,不知該往哪走,他又把馬還給了使。    使問他:“你還想要什?”    牧羊人回答:“我什也不想要了。”    使:“人類的**是無窮盡的,難道你沒有嗎?”    牧羊人:“願望實現以後,我才知道,其實我根本不需要這些,這些東西都成了我的累贅。”    使:“那好,我送給一件無價之寶!就是性格。你想要什樣的性格呢?”    牧羊人:“我已經有了我的性格,就是知足。”    所以,知足是無價之寶。但這個無價之寶在我們身上往往體現不出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知足,或者我們對知足采取鄙視的態度,輕看它的價值,反倒喜歡那種把我們拖入無底深淵的貪婪**。    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吃第一個麵包時,會感到香甜無比;吃第二個麵包時,那種香甜無比的感覺減弱了,但仍感覺很滿足;吃第三個麵包時,他感到飽脹;如果繼續吃第四個、第五個,他就不堪重負了,最初吃第一個麵包時的幸福感覺蕩然無存。人們從物質消費中得到的滿足和幸福感,會隨著消費的增多而減少。這就是著名的“幸福遞減定律”,經濟學上稱之為“邊際效應”。    “幸福遞減定律”的規則如下:人處於較差的狀態下,哪怕一點微不足道的收獲都可以使他興奮不已;而當他所處的環境漸次變得優裕起來時,他的要求、**和觀念都要發生變化。所以,人所處的環境越好,需求和**就會越高。就好比一個旅人徒步孤行在沙漠中,在饑渴難耐時意外看到一塊綠洲,那一片果實掛滿枝頭的景象和流淌不息的清泉,會使他幸福得發狂。而生活在優裕的物質條件下,“綠洲”的幸福感覺則會微乎其微。    民間故事張果老得道以後,總在民間奔走,尋訪度化。一,他走到一個村口,遠遠看見一對夫婦在擺攤賣水。張果老走上前去,借買水和老夫妻聊起來,問他們日子過得怎樣。老夫妻告訴他,日子過得很艱難。張果老問他們有什願望,他們希望能開個酒店。    於是,張果老告訴他們,在村旁的山頂上有一塊形狀像猴兒似的石頭。石頭旁有三個泉眼。眼下這三個泉眼被灰塵堵上了,你們明去把那泉眼的灰塵都清理出來,泉眼就會自動流出好酒來,然後又給了他們一個葫蘆,隻需把這個葫蘆裝滿就可以了。    第二,老夫妻還未明時就上了山,找到那塊像猴兒的石頭,打掃了泉眼的灰塵,果然有香醇的好酒流出來。夫妻二人大喜,裝了一葫蘆帶回去,剛好夠他們賣一。    夫妻二人這樣從山上裝酒回來賣,日子一一地好起來。    不覺一年過去了。張果老再次來到夫婦二人的麵前,問他們日子過得怎樣。老夫妻聽了你的話,我們在山上找到了酒,日子還過得去。隻是沒有酒糟,不能喂豬,不然更好了。    張果老聽了後,搖頭歎息道:“高不算高,人心比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完,飄然而去。    此後,山上的泉眼再也沒有好酒湧出來了。    這個故事很符合“幸福遞減定律”。人就是這樣,當他在極度困難的境地中,出現某種轉機的時候,會欣喜若狂。隨著幸福指數的上升,幸福的感覺就越來越微乎其微了。    知足可以抵消“幸福遞減定律”的負麵作用。    明朝金溪人胡九韶,家境貧困。他靠著教書和耕作,勉強可以維持溫飽。每黃昏時,他都要到門口焚香感恩,感謝上蒼賜給他這一的清福。他妻子對他:“我們一日三餐都是菜粥,如何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回答:“首先,我慶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沒有遇上兵荒馬亂的災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能有飯吃,有衣穿,雖然清貧,但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我們家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難道這還不算清福嗎?”    林清玄先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我們生命不如意的事占了絕大部分,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的不如意所打。”    知足常樂,讀讀林清玄先生的話,也許會讓滿腹的抱怨釋然。    兩個字的開心詞典——瀟灑走一回    明代人陳繼儒《窗幽趣》曰:“田園有真樂,不瀟灑終為忙人。誦讀有真趣,不玩味終為鄙夫。山水有真賞,不領會終為漫遊。吟詠有真情,不解脫終為套語。”這一段話把生活的底蘊剖析得入木三分。    0世紀90年代,有一首風靡一時的歌曲,那就是香港歌手葉倩文唱的《瀟灑走一回》。歌詞道出了人生在世的諸多憂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紅塵呀滾滾,癡癡呀情深,聚散終有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夢有你追隨。我拿青春賭明,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應該為這首歌詞鼓掌的隻有最後一句:何不瀟灑走一回,這真是人生在世的點睛之筆。    《紅樓夢》最經典的片段之一就是黛玉葬花。黛玉寫的葬花詞是《紅樓夢》中最美麗的詩歌之一。在這一章中,還有黛玉和寶玉之間的一段對話,成為《紅樓夢》情人之間解除誤會的絕唱。    在《紅樓夢》中,有兩處黛玉葬花的記載:一處在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那次是寶玉吃完早飯後,拿了一卷《會真記》,跑到沁芳閘橋邊的桃花樹下,選了一塊石頭坐下來,展開這卷書細細品味。正看到“落紅成陣”時,恰好一陣風吹過,把樹枝上的桃花吹得紛紛揚揚,樹上一大半桃花被吹落,落得坐在樹下的寶玉滿身滿頭都是,地上也鋪滿了花瓣。寶玉把身上的花瓣抖落下來,但又不忍心用腳去踩,因他本身就是護花使者。隻得把花瓣兜著,來到池邊,抖落在池內。隻見那花瓣像浮萍一樣在水麵飄蕩,竟流到沁芳閘外去了。    回過頭,隻見地上還散落著許多落紅,寶玉正在尋思如何是好時,隻聽背後有人:“你在這兒幹什?”回頭一看是黛玉來了,隻見她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上拿著花帚。寶玉不禁笑道:“來得正好,快把這花瓣掃起來,撂在水去,我剛才撂了那些個在那呢。”黛玉:“撂在水不好,你看這水幹淨,可是流出去後,在人家那地方髒的臭的混在一起,不是把花糟蹋了嗎?那犄角上我有一個花塚。現在把它掃了,裝在這絹袋,拿土埋上,時間久了它就隨土化了,豈不幹淨。”    這是黛玉葬花的第一次記載,這次舉動表達了黛玉視落紅為自己的身世的心態。她來葬花是有備而來的,“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上拿著花帚”。她不願意落紅流到外麵肮髒的水溝去,希望花瓣始終保持自己純潔的本質,“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這得很清楚了,她要像這些花瓣一樣,潔白地來,潔白地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治愈係心理學》,方便以後閱讀治愈係心理學第23章 治愈瀕危的快樂(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治愈係心理學第23章 治愈瀕危的快樂(3)並對治愈係心理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