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物誘型”的父母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小說2016 本章:不做“物誘型”的父母

    獎勵是對一個人成績的肯定,應該是作為鼓勵的性質存在,而非孩子努力的最終目的。近年來,社會上的物質獎勵風刮到了家庭中,許多父母利用這種方法獎勵孩子,忽略了獎勵的真正意義,有的甚至隻單純地用金錢去刺激孩子。

    父母設立的獎勵名目繁多:考試獎,用於獎勵考試名次;掃地獎,用於幹家務的表現;壓歲錢,用於春節圖吉利……金錢作為獎金濫用時,會對孩子產生毒害作用。在孩子的眼,獎勵已經大過了努力的過程,獎勵已經不是鼓勵他上進的方式,而是孩子眼中唯一的目標。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父母的獎勵過分,且偏重物質刺激,最後演變成了濫施獎勵。

    過分依賴於物質獎勵對孩子的刺激,這一類型的父母就是在“物誘”孩子,是典型的“物誘型”父母。雖然這些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可是,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唯利是圖,父母也會陷入親手挖的陷阱而無法自拔。

    珍珍上學5年級,姑娘很聰明,就是基礎不太好。爸爸媽媽為了使孩子更努力地學習,打好每一科的基礎,就提出了一個獎勵措施:每門課考試85分以上獎勵10元,90分以上獎勵0元,95分以上獎勵0元,100分獎勵50元。至於什考試,他們沒有規定。

    過了幾,女兒拿著測驗的卷子,來到爸爸媽媽身邊,高高興興地拿起卷子讓爸爸媽媽看:“爸、媽,你們看,90分以上,給錢吧!”爸爸媽媽感到這種獎勵方式奏效了,高興地如數兌現。

    幾以後,階段測驗考90分以上,珍珍又“掙”到錢了。一個多月以後,期中考試珍珍每門都95分以上,又去找爸爸媽媽要錢了。爸爸媽媽猶豫了,這樣下去,自己那一點兒工資,全裝到孩子兜去了。

    一,女兒見爸爸媽媽不想給錢,就:“爸爸媽媽,香港回歸後政策還50年不變呢!怎,你們的獎勵政策剛定了一個多月,就要變啦?”爸爸媽媽隻好給了錢,他們心感歎:“唉!這不是自作自受嗎?”全然沒有了剛開始的喜悅。

    可見,物質獎勵真的就是一帖“特效藥”,這帖藥見效雖快,但是副作用也不。它不僅使父母不堪重負,還使孩子的心沾滿了物欲,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其實,不隻是物質獎勵毒害著孩子的心靈,“物誘型”父母平時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

    玲的爸爸剛升任局的科室主任,前來道賀的人特別多。正好趕上中秋節,更是禮物堆成山。看著人來人往的場麵,玲莫名其妙地問媽媽:“媽媽,他們為什給咱送這些禮?”媽媽得意洋洋地告訴她:“傻孩子,這些人都是找你爸辦事的。”玲有點摸不著頭腦了:“辦事就得送禮啊?”媽媽:“當然了!”

    玲疑惑地問:“爸爸不是常講為人民服務嗎?”玲對不明白的問題刨根問底起來。“大人的事,孩子別瞎操心!”媽媽生氣了。

    玲沉思片刻,神秘地對媽媽:“這盒腦白金送我們老師吧!”媽媽驚奇地問道:“為什?”玲:“我們學校要挑選一批文藝骨幹,我喜歡跳舞,想當文藝骨幹。您不是辦事就得送禮嗎?”“這,這……”媽媽一時語塞,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大人的事”就是這樣影響著孩子。孩子本來是純潔無瑕、真爛漫,就像一張白紙一樣。這張白紙一旦受到父母物質方麵的影響和刺激,便會逐漸變得不單純,滋長出強烈的物質欲望。

    如果父母對於物質過於迷戀,最終會影響孩子,使孩子也會沾染上社會的不良風氣,會蒙蔽他原有善良的本性,這樣發展下去,逐漸會養成貪婪的習性。縱使父母有再良好的願望,在孩子身上也很難實現。很多富家子弟,對於錢財毫不在乎,但是終日不思學業,甚至因為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陳光的父母是早期“下海”的個體戶,他們賺了很多錢,卻從來沒管過孩子。陳光從很就和奶奶一起生活,他隻要一纏大人,父母就會扔給孩子一些錢,讓他自己去買東西吃。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方便以後閱讀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不做“物誘型”的父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不做“物誘型”的父母並對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