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隋煬帝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漂泊者說 本章:第八章 隋煬帝

    巧妹妹道:“丘華兄言之有理,我不管我家郎君來自何方,我隻知道他是海眼龍王,況且我愛他至深,另外我師傅,也告訴了我是龍鳳緣,今我們是夫妻,是我們的緣分,那就是永生永世的夫妻,這些就不談了也好,另外還有一件事,師傅讓我到這兒來,是為了當今的唐太宗皇帝。”

    我哈哈笑著道:機雖然不可泄露,不過確是為了當今的唐太宗皇帝,正好有藥師兄在此,我們都不是常人,那我們還是開誠布公的談談正事吧。我們就是想了解一下現在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丘華兄是當代高人,藥師兄是唐太宗手下大將,您二位幫我們解惑一下嗎?

    當然要據實道來,尤其是藥師兄,自己雖是太宗手下大將,可能的話也據實道來,畢竟是你親生經曆的事情。丘華君,李藥師點點頭。

    丘華君道:“那好,我就先吧,要想清楚,就得從隋朝起,隋朝的曆史並不長,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生於大興,開皇元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七月繼位。

    我道: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隋朝一共存在了三十九年,但是隋朝的曆史地位確是一個苦難而又輝煌,偉大與罪惡並存的皇朝。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00年的分裂局麵。這肯定是一個大貢獻。

    同時隋文帝楊堅,建國以後,推行漢化,為後來唐文化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隋朝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之一。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也是前朝貴族。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為不祥,遂改為“隋”。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也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是個有進取心的皇帝,對於國政。楊廣肯定是有才華、頭腦精明的,他也有宏大的抱負。

    主政後,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有做了很多國內的大型建設、基礎工作,比如修建大運河、暢通絲綢之路、開發西域,最重要的還是開創了科舉製度,典定了科舉製度在選官上的應用,限製了提拔官員的隨意性,這在曆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考官製度,開設進士科。以後成了國家延續了很多朝代的科舉考試。

    隋煬帝曾在統一中原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統一了國家,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00年的分裂局麵。可以是中原曆史上第一個強國。

    但在他殺父即位後,對外,南征北戰,大量用兵。對內,大興土木,建了很多宮殿,勞民傷財,並沿著運河多次出巡,製作大型船隻,兩岸拉纖的人,居然使用一絲不掛的很多宮女,種種惡行,加上自然災害,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各地反王遍地,僅河北、山東等地就出現了18路反王,在武德元年(大業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縊殺,那時候唐高宗李淵在長安已稱帝。

    當然,隋煬帝也是有豐功偉績的,比如:攻占林邑,馴服契丹,壓服台灣、震服伊吾以及占領吐穀渾,在短短的十幾年來,把國家的疆土擴大了一倍,建立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大的強國,國都設在京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大興土木,商業繁榮,是當初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尤其是京都大興城(長安),其功勞絕不次於唐王李世民,也就是唐朝的首都,是在隋朝的基礎上擴展而來的。

    隋末下群雄並起,大業十四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年號武德。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弟,他起兵較晚,準備時間較長,實力最大。

    同時又吸納了很多隋朝的貴族和官吏,最後清剿了各路反王後,終於坐穩了王位,開創大唐時代的豐功偉績。

    想多替隋朝兩句,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也為國民做了很多事情,隻是建國時間比較短,不過三十幾年國家就滅亡了。

    而隋朝自己編撰下來的曆史記錄太少了,多數都毀於戰亂中,留下的史實資料很少,大多數人到的隋朝的腐敗,都是後代的史官所為,其實也不盡然。

    隋文帝楊堅的大公子楊勇自幼好學,性情溫厚,擅長辭賦,早期頗得楊堅的喜愛。按著“立嫡立長”的原則,楊堅稱帝後立楊勇為太子。

    楊勇被立為太子之後,軍國政事及死刑以下的刑罰,都讓他參加裁決。凡政事有不妥處,他都提出不同意見和糾正辦法,文帝多讚同,常常采納他的意見。

    但是楊勇性格厚道、坦直、為人耿直倔強,不會處事,喜歡排場。文帝楊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尚節儉,反對奢華,對楊勇的這種作風很不滿意。他教訓太子楊勇:“統治下,未見有奢華而能長久的。你身為太子,首先應該崇尚節儉。有一次,百官來朝,楊勇設樂受賀,文帝很是反感。

    於是,文帝楊堅對楊勇的恩寵逐漸衰薄。獨孤皇後不喜歡長子楊勇,而偏愛次子楊廣。而楊廣作為次子,深深知道爬上皇位的艱難,形成了表麵孝順父母,事事巴結母後和文帝楊堅,加之做事機敏、乖巧,不擇手段培養自己的勢力,打擊太子的勢力。

    文帝楊堅病重時,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楊廣繼位後,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楊勇自盡,將楊勇處死。而後世根據坊間傳,編造楊廣”父娶母”後登上皇位這一法,是否屬實?也需要考究。

    細細分析:楊廣父,也許有這個可能,今朝的玄武門之變,後世的陳橋之變,為了權力這做也是完全可能的。但作為一國之君,身邊有的是女人,所以我對娶母一,給後世留下口舌詆毀,就不大可信了,這隻是我一家之言。

    總的來,後來編撰曆史的人是否公正,就決定了這一切。不過對於國家而言,隋煬帝在統一國家方麵有很大的功勞,同時愛好文學藝術,對文學藝術的發展也有較大的貢獻。

    而且在在國家的製度建設上,文學發展上,都給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必為以後的曆朝曆代所效仿,應該是中國少有的偉大皇帝,當然不容置疑的是,也是一個短命的皇帝,敗國的皇帝。這當然也是一家之言。

    本人倒是認為,隋煬帝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在於急功近利,用民過重,太想建立偉業了。

    原因之二是判斷錯誤,造成了軍事上的失敗。尤其是三征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也消耗了國家財力。

    修建大運河也傷民太重,損傷國體。一係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百姓怨聲載道。

    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造成河北、山東等地,出現大量的反王,又沒有及時的把反叛消滅在萌芽中,反使之做大。這最後為大隋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隋煬帝失敗的原因之三是:北方連年戰爭,聽信昏官的建議,又棄國都長安不管,主張遷都建康所致,使政治中心遠離關中大地,指揮係統失靈。

    且建康建都花費巨大,等於雪上加霜,而所攜帶的兵將均為北方人,思念故鄉,軍心不穩,大量逃兵回鄉,這些都是原因之一。

    當然國道衰敗,國運如此,也是命數。

    隋朝末年,國家滅亡是由於隋煬帝楊廣,殘暴和重賦造成。還有另一個原因更重要,那就是在隋朝以前,中國有00年的分裂局麵。

    很多地區已經形成了各地為王的意識,大一統的國家概念非常的薄弱。又在各地饑荒的作用下,國家不穩定,走向滅亡也是必然。

    隋朝大業七年,楊廣征集大批士兵準備進攻高麗時,鄒平(今山東鄒平西北)人王薄在長白山(今鄒平南)首先率眾起事。

    當時役征的人不想去當兵,在地方官吏的壓迫下,多數都去歸附他。那時起義軍經常唱的歌詞是:“長白山前知世郎,背著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山東人王薄第一個舉起義旗後,隋朝的鎮壓不夠及時,導致山東、河北地區很多人都來效仿。

    起義部隊越來越多,有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等。後來起義範圍擴大,起義軍每支發展到幾萬至10餘萬人。雪上加霜的是,當年六月,隋朝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舉兵反叛隋朝,圍攻首都洛陽;雖很快被擊敗,但是隋朝的分裂,已經形成。

    大大發展成為10多支起義隊伍,宣誓反抗隋朝政府,後來演變成相互作戰,彼此爭奪地盤,逐漸蔓延到南方,尤其是山東、河北、河南,遍地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整個隋朝的國家體製都失去了控製,各路反王紛紛稱王稱皇。

    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弟,七歲起,父母雙亡,作為孤兒,長期住在長安的隋朝宮殿,和隋煬帝楊廣的關係很好。

    因為隋煬帝楊廣隻比他大兩歲,可以是一起玩著長大的。

    李淵,字叔德。和元年生於長安,西涼李暠後人,李淵之父李,與隋文帝楊堅分別娶了獨孤信的兩個女兒,仍舊襲封為柱國大將軍、唐國公。

    李淵長大後,世襲唐國公,李淵是西漢大將軍李廣的二十三世孫、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六世孫。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地位也很高。北周建立時,李虎雖然已死,但仍被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為唐國公。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騎鳳觀音救唐王》,方便以後閱讀騎鳳觀音救唐王第八章 隋煬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騎鳳觀音救唐王第八章 隋煬帝並對騎鳳觀音救唐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