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潭灣夢21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瀏陽潭灣夢21

    第二卷 第20章一石一花大瑤勢

    瀏陽是一塊神奇的土地。

    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像瀏陽這樣,讓美麗的鮮花,從地底的石頭內,一直開到縹緲的夜空中;從湘中一隅一直開到北京、上海、香港、摩洛哥、巴黎、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的夜空。

    有人說,這是上蒼對這片土地的特別寵愛。的確,一石一花,竟能讓人夢魂纏繞,曆千年而不去,放射出永魅力。

    因為花炮,一座現代化的璀璨新城,正在湘贛邊界——大瑤崛起。

    因為有了上蒼的特別厚愛,世界上才孕育了號稱“全球一”的稀世珍品——菊花石。

    因為一花一石,天地造化,自然有瀏陽人的魂靈。

    踏月逐星,觸石吐雲,是為追風振岩,沉醉感動也。

    走讀菊花石

    菊花石——天然稀世珍品,又名“石菊花”,產於湖南瀏陽永和鎮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其“花”蘊育於二億多年前,因地質運動而自然形成於岩石中。亦可稱“聚日月之精華,汲天地之靈氣”。

    石菊花的花型,酷似異彩紛呈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紋理清晰,界線分明、神態逼真,玉潔晶瑩、蔚為奇觀。瀏陽人對她的解讀,餘以為既理性,又十分浪漫。

    一是精雕細琢,讓它璀璨人間,把它變成了美麗的菊花石。二是從石菊花中受到啟迪,不斷衍生蝶變。瀏陽人看到岩石中有菊花,開始禪悟“看菊是菊,看菊不是菊,看菊還是菊”。

    他們在火藥中嬗變,催生出花炮。從此,在星空中放射出五彩繽紛的菊花,更加絢麗多姿。

    抑或,這就是藝術家的心。藝術之心,自然靈犀相通。人們禮讚菊花石。

    “啊,菊有魄,石有魂。菊石合二為一,天地為之心動。”(聶茂,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文學家思維活躍,尋覓靈感。他們在神話中得到解脫。

    由芋農、王魯塵編劇,湖南電視台錄製,為“石菊花”創作了第一部花鼓戲電視劇《菊石魂》。

    民間藝人薑炳山,退休前係瀏陽食雜果品公司總經理,曾經在縣多種經營辦工作,曆任達滸鄉副鄉長,善做糕點,個人修養方麵,酷愛花鼓戲。退休後,不僅唱功、做功皆有長進,而且天賦秉性,藝術精進,竟然能夠自編自導自演。在“搭夥”戲班子中,成了台柱子。

    本世紀初,他創作了花鼓戲劇本《花炮魂》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幾年前,他作了一次直腸手術,傷口愈合後,他又沉醉花鼓戲之中。2013年6月,他應瀏陽市南風文化傳播工作室和李畋花炮博物館的邀請,創作了大型戲劇《李畋進京》(8場)。至今,他仍然活躍在“草根”藝術的文化舞台上。有道是,自古文學在民間。薑炳山妹妹之子——何細華,酷愛藝術。

    他從事過菊花石雕藝術,十多年前,曾經送過一件《鳥語花香》予我這個表叔。自然,筆者一直關注他的成長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多年後,他在藝術之路上,不斷精進,而且頗有成效。

    1982年1月17日,何細華出生於瀏陽市官渡兵和村。其父,何端初,喜歡閱讀曆史文學作品;其母,薑芳興,農村家庭婦女。其外公,薑重光,有很好的古文學底蘊,紅白喜事的書法楹聯,可以信手拈來。或許,這些文脈,對何細華多少有些影響。

    細華少年時,就喜歡美術,一雙眼睛,炯炯有神。18歲的他,開始從事雕塑藝術,跟隨多位名師學習,廣泛涉獵文學藝術作品,對傳統藝術深入了解,開闊視野,不斷充實、拓展作品領域。

    經過多年探索,2009年3月,何細華與鄉友賴台根(曾任瀏陽市達滸中學美術老師,長沙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長沙市雕塑藝委會委員),在長沙創建了“長沙青苔雕塑工作室”。他先後創作多件作品參加國內、國際有關雕塑大賽活動。2010年2月,何細華創作《孟母三遷》,入選“滑田友獎·淮陰中國母愛主題雕塑大獎賽”,受到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以及主辦單位的好評。2013年3月,他創作的《足跡》,以“人文·生態”為主題,入選2013中國·蕪湖第三屆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賽,受到評審委員會好評。

    這次“中國·蕪湖第三屆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賽”活動,共收到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506名藝術家的2118件雕塑作品方案。其中,國外藝術家101名,國內藝術家405名。在參與國家地區和作品征集數量上都超過了前兩屆。由曾成鋼、洪建平、孫振華、殷雙喜、傅中望、龍翔、王林、於小平、黃凱等9人組成的大展藝術評審委員會,經過認真的評選,選出了入圍的作品,何細華的《足跡》,列入了國內入圍作品。還有包括給予本屆大展大力支持的特邀藝術家郭寶寨、梁明誠、沈文強、焦興濤、潘錫柔等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其中,國外作品20件。

    2013年3月24日,筆者陪同王傳利一起,有緣來到永和鎮宏業天然菊花石工藝品廠。該廠建於1998年,是目前當地菊花石雕行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個生產廠家。

    廠長劉慶華(女),給予的名片,還有多個稱呼。“長沙怡家環保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瀏陽市工商聯女企業商會副會長”、“瀏陽市炭雕協會會長”,同時,她還兼任了本村的主要負責人。由於她的工作努力,還當選為長沙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在她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菊花石生產車間,看到了未經雕琢的永和菊花石坯,仔細觀賞了經過該廠石雕藝人精心雕琢,一款款巧奪天工,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藝術珍品。

    據介紹,如今在此誕生的菊花石雕作品,有的已經遠銷世界各地……

    說實在的,筆者本是瀏陽人,曾經多次到過永和鎮,但是從來“不識廬山真麵目”。夫人羅麗,青年時期曾在瀏陽永和偏磷胺廠有過短暫工作,還到大溪河中遊過泳。她隻知道菊花石原材料,取之大溪河中,更多的也難以語敘其詳。

    查閱《瀏陽縣誌》:菊花石產縣東永和市大溪河中,石上有菊花紋。相傳,清乾隆年間(1740),永和鎮秀才歐錫藩等,在砌河堤時,於河底采石,偶然發現此石,遂取石雕硯,果然高雅別致,俏俊可愛,一時傳為奇物。後來,逐漸形成民間一藝。

    據《故宮博物院刊》記載:“清代阿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硯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七八寸不等。”至清光緒年間,陽長厚正式開設補天石菊花石雕作坊,產品主要為淺刻和平麵雕刻的硯台、鏡屏等。清末民初,開始發展浮雕、半浮雕、鏤空和圓雕的茶具、酒杯、茶幾、桌麵、假山、花瓶等。花形由簡到繁,如梅蘭竹菊“四君子”、蝴蝶采菊、蜜蜂采花、金雞采菊等作品,成為裝飾珍品。

    清宣統二年(1910),戴清升創作的“仿古假山”參加南洋勸業會展出,獲獎章兩枚。民國4年(1915),梅菊瓶和梅蘭竹菊橫屏展品,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民國14年,雕琢藝人發展到50多人,計有陽長厚、戴清升等6家作坊,還有個體雕琢者,年總產值15000銀圓,產品遠銷香港、蘇聯、日本、歐美及國內各大城市。民國17年,戴清升等三人在長沙市開“全球一”菊花石作坊,次年被槍兵洗劫而破產。之後,菊花石雕工藝一蹶不振。

    解放後,1956年戴清升從廣西回瀏陽。他出席了湖南省特等工藝人代表大會和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並於當年11月組建了全球一菊花石雕生產合作小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菊花石雕停止生產,藝人調省工藝美術研究所。1971年,瀏陽縣外貿局組織七人恢複菊花石雕生產。1973年建縣菊花石工藝廠,調回雕琢藝人,招徒30多名,進一步完善了圓雕和立體多層雕琢工藝。創作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仙女散花”、“乒壇盛開友誼花”等珍品。

    至1985年,累計創作工藝品1299件,多數經外貿出口。該廠1985年創作的“菊溪帆影”盆景,獲全國盆景展覽三等獎。1987年,創作的“春風又綠瀏陽河”盆景,參加中國首屆花卉博覽會,獲盆景佳作獎。

    有緣走讀瀏陽永和菊花石,遂賦:天下奇石天下聞,花隱岩層爾獨尊。萬古圍山牽上下,九彎瀏水壯乾坤。怡家拓展菊花秀,慶華臻修日月春。永和騰飛天地接,大溪河底注精魂。

    德藝雙馨戴清升

    戴清升,天賦秉性,一生從事菊雕,世壽98歲,堪稱德藝雙馨大師。

    清光緒十五年七月初四(1889年7月31日),戴清升出生在瀏陽永和菜花洲一佃農家。他僅讀私塾一年半。13歲投師黃家權學習菊花石雕。出師後,他自立門戶,以刻石為生。21歲刻製了《仿古假山》,在“南洋勸業會”展出,獲獎牌兩枚。民國4年(1915)又製成《梅菊瓶》和《梅蘭竹菊》橫屏,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於是創辦“全球一菊花石作坊”,其產品遠銷日本、歐美各地。

    日本侵華期間,作坊遭洗劫,藝人改行。他病居戴姓祠堂,靠種菜養豬糊口,但仍致力於菊雕事業。

    1956年,戴清升參加了湖南省工藝美術藝人會,受到鼓舞。遂邀集湯耀彩、李光發等7人,在瀏陽縣城成立了“瀏陽縣全球一菊花石生產合作小組”。他自任技術指導,設門麵開業生產,僅半年就出產品80多件。1961年,他奉調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專事研究培訓工作。但仍操刀刻石,未曾廢止。1972年,瀏陽縣新建菊花石工藝廠。這時他年逾80,仍經常回來指導工作,培訓學徒,孜孜不倦。

    戴清升從藝85年,共雕刻了菊花石工藝品1600多件,各具情趣,無一雷同。其中在全國展覽的有《和平花》、《蟹藻花》、《秋菊傲霜》等,《石菊假山》、《爭豔》則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內,《金雞踩菊》、《石菊吐豔》等曾分別到數十個國家展出。1982年,他年屆93歲高齡,仍創作了《金風拂菊引彩蝶》,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優秀創作設計獎。

    戴清升技藝超群,德藝雙馨。他不僅繼承發展了菊花石雕藝術,且有創見。在相石取材上,創立了構思以花為主,因材施藝、造型以形為主,借形就勢、去雜以質為主,化瑕為瑜“三為主”的原則。在技法上,從線刻、浮雕發展到平麵圓雕至立體鏤空雕,創製了尖平、斜平二鑿,解決了石質硬脆、難以精雕的困難。在菊石藝術品類上,淘汰粗率實用品,保留欣賞實用品,發展多姿多彩欣賞藝術品和裝飾品,使之成為我國一項獨具特色的工藝精品。

    他在傳徒教藝上,盡心盡力,弟子數十名,其中如魯運長可謂得其衣缽,其作品多件已獲國家獎。戴清升榮獲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其名已入《中國藝術家辭典》、《工藝美術辭典》。

    他還是省政協委員、省工藝美術學會名譽理事長、省美術家協會顧問。在他98歲壽辰和從藝85周年慶祝大會上,省文聯主席康濯稱讚:“菊花石藝奪天工,贏得五洲傳國譽”。

    1987年10月20日,戴清升因病在長沙逝世,駕鶴仙去。

    怡家炭雕遠馳名

    新時期,劉慶華的團隊,與時俱進。他們是戴清升家鄉的後人,大力弘揚“清升國譽”的精神。他們沒有滿足戴清升的榮譽,特別是在“石菊花”麵臨資源枯竭的情況下,怡家炭雕工藝品廠應運而生。他們以天然優質活性炭為原料,與石雕藝術結緣。

    怡家炭雕,結合中西方工藝精華,運用純手工雕琢技術,打造出一款款環保炭雕工藝品。陳列室中,琳琅滿目的珍口,設計細膩獨特,清新高尚,富有時尚個性。由於產品具有活性炭,既彰顯環保理念,又美化了居家生活,福祉民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

    劉慶華在炭雕方麵的創舉,激蕩了瀏陽山城。她榮任瀏陽市炭雕協會會長,並在全國多個城市設立代銷點。餘遂賦《怡家炭雕》:怡家炭雕遠馳名,慶華舉創激山城。中西文化胸懷遠,天然環保奪桂坪。時尚高雅皆光彩,清新獨特古今橫。石菊花開東風信,一河詩意妙傳情。

    星空霞彩花炮魂

    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塑像,矗立其中,與麓山雲峰遙相呼應。有人說,橘子洲頭有中國夢。的確,毛澤東青年時就充滿夢想,他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有人說,未免有點誇張?查閱《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6-1920·11),時任“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國文教員滌盦先生,於1912年上半年看到毛澤東在“普通一班”時所作的《商鞅徙木立信論》,就了解到青年毛澤東的遠大理想。

    滌盦先生閱文後,隨即多處寫有評語,並批給同學“傳觀”。這些評語是:“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曆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文末還寫有以下總評:“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歎之筆出之,是為壓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落款為“滌盦六月廿八號”。

    世人皆知,毛澤東生於1893年12月26日。當他在那個信息、交通極不方便的年代,從韶山衝來到長沙,此時,他才年僅19歲。可是,他的積理宏論,卻已經被先生慧眼所識,“自是偉大之器”。

    毛澤東身處長沙,胸懷天下。

    1915年1月,日本國政府令其駐中國公使向袁世凱提出旨在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後,5月7日,又提出最後通牒,限四十八小時內答複。5月9日,袁世凱對日本的要求,除聲明第五號一部分“容日後協商”外,其餘一概加以承認。因此,中國人民將5月7日作為國恥紀念日。

    1915年夏,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集資刊印《明恥篇》。全書輯有七篇文章和一個附件。

    文章為:(一)救國芻言;(二)中日交涉之前後狀況;(三)已簽字之中日新約及交換照會;(四)請看日本前此計滅朝鮮之榜樣;(五)日本禍我中國數十年來之回顧:(六)高麗亡國後歸並日本之殘酷情形;(七)越南亡國慘狀略述。

    附件為:中日貿易出入額之比較。卷首有一師教習石潤山寫的《感言》。

    書中揭露日本侵略中國、滅亡朝鮮,法國滅亡越南以及袁世凱賣國的罪行;並陳述了救國方法,力圖喚起人們不忘國恥,奮起挽救民族危機。毛澤東閱讀該書時,加了許多圈點和著重號,並在多處寫有批語。

    在《明恥篇》上,毛澤東題誌: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受五四運動的影響,1919年9月1日,26歲的毛澤東撰寫了一個《問題研究會章程》,提出當時中國需要研究的71項大大小小共144個問題。他把這個《章程》寄給各地朋友,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學生鄧中夏。

    鄧中夏此前曾到湖南發動學生響應北京的五四運動,和毛澤東交往甚密。他把這個《章程》拿到10月23日刊印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公開發表。同時,鄧中夏還寫了一段說明:“我的朋友毛君澤東,從長沙寄來問題研究會章程十餘張,在北京的朋友看了,都說很好,有研究的必要。各向我要了一份去。現在我隻剩下一份,要的人還不少,我就借本校日刊登出,以答關心現代問題解決的諸君的雅意。”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陳晉,2008年10月12日以《青年毛澤東的“問題意識”》為題,作了深入分析研究。五四運動前後,世界是什樣子,中國向何處去,青年人應該做些什、研究些什,這些問題,深深地困擾著毛澤東那一代知識分子。

    毛澤東在《問題研究會章程》一開頭就申明,他提議成立“問題研究會”的目的,就是想弄清楚當時社會和人生麵臨的“所必需”或“未得適當解決”因而影響進步的各種“事”和“理”。

    盡管這個“問題研究會”雖然沒有成立起來,但毛澤東在其中彰顯的“問題意識”,及其列舉的認為應該研究和解決的大量問題,卻記錄下了青年毛澤東一段值得咀嚼的思考軌跡。《問題研究會章程》列舉的71項144個問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防、外交以及科學技術等諸多方麵。有的問題比較宏觀抽象,如中央地方集權分權、普通選舉、國防軍建設、社會主義能否實施、經濟自由、教育普及、東西方文明會合等等。有的問題則比較微觀具體,如不搞懲罰式教育、私生兒待遇、姑媳同居、工人退職年薪、茶產改良、清丈田畝、退回庚子賠款等等。有的問題比較現實和迫切,如大總統權限、新舊國會、廢除各省督軍、司法獨立、勞工住屋、勞工娛樂、勤工儉學、白話文、編纂國語教科書、戀愛自由等等。有的問題則不那現實,個別的甚至與當時中國社會的改造關係不大或不那迫切,如裁軍、外債償還、幣製本位、海外貿易經營、海洋自由、愛爾蘭獨立、重建東部法國,以及飛渡大西洋、太平洋和天山,白令、英吉利、直布羅陀三個海峽鑿隧通車等等。

    毛澤東在列了一大堆問題後,沒有一擲了事。除了寄給朋友參考外,他自己對其中的一些問題則繼續思考和研究。他以極大的熱情去參加或組織各種各樣的學會社團。據粗略統計,他青年時代主持或參加的學會社團有十幾個,諸如:湖南一師學友會(原名技能會)、湖南新民學會、湖南留法勤工儉學會、北京大學新聞研究會、少年中國學會、湖南學生聯合會、上海工讀互助團、自修大學、旅京湖南學會、湖南改造促成會、湘潭教育促成會、平民通訊社、文化書社、讀書會、俄羅斯研究會等等。

    青年毛澤東的行事作風,同時以重實幹聞名。1920年初,毛澤東起草了《湖南建設問題條件》,發動驅逐湖南督軍張敬堯的運動,呼籲湘人自治,還提出建立湖南共和國以推動聯省自治的設想。毛澤東反複同人討論該不該出國留學、何時出國留學,特別是東西方文明的關係等問題。在他的許多通信中,都有交流,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自己暫不出國留學,先研究中國這塊地盤的事情,然後出去“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

    他當時領導驅張運動,在船山學社辦自修大學,以及主張先把中國的問題研究透了再出國留學等活動和主張,還征求過胡適的意見或受到胡適觀點的影響。其中自修大學這個校名,就是胡適幫助他起的。可見,青年毛澤東的行事風格,注重實際,也講原則;充滿問題意識,更重理論信念。

    可以說,影響力最大的是“主義”。在《章程》列出的144個問題中,第“十八”項,就有“社會主義能否實施”這樣的問題。到了1920年初,毛澤東對“主義”的尋找和研究,越來越強烈和迫切,乃至寫出“主義譬如一麵旗幟,大纛一張,人們便知所趨赴”這樣的名句。

    2013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彈指之間,毛澤東那一代人在青年時代尋找社會改造道路時所關注的問題,絕大部分在今天已經不是問題了。但是,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以及追求進步的任何人,畢竟都是通過不斷地提出和解決問題往前邁進的。

    青年毛澤東強烈的、充滿憂患的“問題意識”,留給今人不少思索。他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充滿中國夢,充滿指點江山的精神。

    橘子洲頭,湘江北去。仰望青年毛澤東,人們或許就會多一些擁抱時代的熱情和衝動,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了解社會、貼近現實的可能,自然也會多一些作出是非判斷和理論辨析,進而科學把握前進方向的客觀依據。

    曆史不是虛無縹緲的。如今,橘子洲公園,湘江兩岸的沿江風光,“兩型社會”建設,以及正在興建的地鐵,作了最好的詮釋。夜晚,特別是每周星期六,隻要天氣允許,星城長沙,煙花升騰,把杜甫江閣的星空和滔滔湘水,點綴得絢麗多彩。

    這是夢嗎?抑或,這就是無數仁人誌士曾經渴望的夢想。可如今,她不再是夢,卻是平常百姓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雖然,這個夢,才剛剛開始夢想成真,才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有待凝心聚力,不懈奮鬥。

    然而,人們在星城仰望星空的時候,當看到多姿多彩的花炮,一顆一顆燦爛花開時,有誰想到,她還與瀏陽人的智慧密切相關。

    在漫長的花炮發展史上,瀏陽人既是漸悟,抑或又是頓悟。抑或,與“石菊花”還有淵源,抑或是天然偶合,催化了瀏陽人。在瀏陽人的靈思妙手點化下,瀏陽花炮響絕天下。

    特別是瀏陽煙花的卓越風姿,讓瀏陽人的智慧照亮了神州的浩瀚長空,也點亮了全世界所有愛美的眼睛。

    有道是:莽莽乾坤日夜浮,花炮瀏陽曆千秋。雲蒸霞蔚煙花美,李畋爆竹盛譽留。

    王傳利有感《瀏陽煙花》:說煙花,瀏陽稱花炮。閃亮登場淩雲霄,她比萬花開得高,一爆滿天笑。滿天笑,激情似火燒。猶如天女在散花,星火碎玉隨風飄。可知誰創造?誰創造,起源在大瑤。首創始祖是李畋,六百年來聲譽高。代代有新招。有新招,產品天下銷。大年大節最搶手,世奧世博更走俏,美了新視潮。

    《讚雕刻家》:一把小鋼刀,雕出驚天畫。兩隻神奇手,非春也生花。

    走讀大瑤鎮

    煙花鞭炮,自始祖李畋在湖南瀏陽發明時起,就作為民俗文化的吉祥符號而享譽中外。

    在中華民族燦若星辰的古代文明中,火藥是影響和推動人類發展的重大發明之一,而花炮則是對火藥的最恬淡、最和諧的成功利用。

    中國花炮凝聚著一種深沉厚重的文化內涵。從簡陋原始的手工作坊,到不斷創新的現代化生產;從偏僻閉塞的小山村,到遠涉重洋的大舞台;從精益求精的生產製作,到萬紫千紅的藝術展示,無不詮釋著曆代花炮人的求索與創新、智慧與勤勞,承載著全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與寄托、向往與追求。

    走讀瀏陽大瑤,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先生題名的“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躍入眼簾。這是一座具有現代水平,反映中國花炮史的國家級民俗文化博物館。

    如果說,文化興國,過於抽象概括。那,倘若諸君走讀瀏陽大瑤,相信肯定會被顛覆概念的。這是在一個鄉鎮建立的民俗文化博物館。達到如此上上水平,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花炮曆史殿堂,瀏陽文化名片”。的確,這兩句話堪稱驕傲、自豪,她反映了瀏陽特色文化。“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有一種恢宏,有一種氣勢。

    就博物館建築麵積而言,達到1280平方米,其中展室麵積880平方米。就展覽內容而言,博物館分9個展廳,展示了瀏陽花炮的起源、變遷、發展和興盛的1400多年的曆史。

    館內收藏了明末清初的花炮印刷版、手推車等實物100多件,陳列照片200多張,還設有演示傳統工藝的老作坊。分別從花炮傳統生產、輝煌曆程、偉大創新、現代企業和輝耀世界等幾個方麵作了充分反映,予人深刻烙印。

    眺望大瑤鎮新建的李畋廣場——中國花炮始祖李畋銅像矗立在廣場中央,銅像高14.10米。氣勢磅、雄偉。李畋廣場,位於大瑤新城核心地帶。

    它前臨新城大道,後倚三元景觀河。占地約18畝。入口處設六根高9米、直徑1米,漢白玉雕刻的花炮文化圖騰柱,展示了花炮源遠流長的發展曆史。

    中國花炮始祖李畋銅像的高度,寓意2011年第十屆中國(瀏陽)國際花炮節正值李畋先師誕辰1410年。

    大瑤人以“花”為媒,著力打造一座現代文化名城。為了提升大瑤新城文化底蘊,大瑤人借力發力,乘勢而為。他們抓住花炮之源,充分展示形象,構建了李畋廣場。拓展了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李畋大廟,新建了花炮文化步行街。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滿足中外客商需要,引進了肯德基、通程商業廣場、華天大酒店……

    走在瀏陽大瑤鎮,人們不但能感悟到花炮之鄉的曆史傳承,體驗煙花藝術的魅力,還能感受到一股帶著獨特田園風味的現代都市氣息。古樸典雅的匯豐路口,車輛按照紅綠燈信號有序通行;雙向六車道的花炮大道、新城大道平坦寬闊;瀝青路麵的瑤發街上,店鋪林立,人流熙熙攘攘,道路兩旁全線禁停……

    大瑤越來越有“城”的味道,這個味道既包含它的硬件建設,也包含它的文化底蘊。大瑤人打造的“城”,卻又不是城。他們是在打造文化旅遊勝地。

    大瑤人將花炮文化旅遊與文家市紅色旅遊、中和耀幫故居、金剛石霜寺佛教文化旅遊有機整合起來,形成南區特色旅遊專線。

    大瑤人建設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李畋廟、李畋廣場、花炮文化步行街等旅遊景點,富有遠見卓識。順著村支書的手勢,目睹這一切嬗變,心靈為之震撼。

    作為瀏陽人,身處外地,怎能不為之興奮。他們是在打造全國唯一一個以體驗煙花藝術為特色的精品旅遊區。

    中國花炮文化步行街是全國唯一一條以花炮文化為主題的商業步行街。步行街全長450米,寬36米,建有花炮詩詞街碑、商業發布平台、樹陣廣場、花炮時空長廊等花炮文化標識,是一條集花炮曆史文化和現代花炮商務於一體的商業街區。

    為紀念中國花炮始祖李畋,公祭花炮始祖李畋先師大典,是大瑤獨有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瀏陽花炮業界都會呈上鮮花、美酒、雅樂,緬懷祖德,大力弘揚花炮文化,彰顯原產地標識形象,鞏固“花炮之源”地位。

    在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重大戰略部署下,大瑤鎮邁開了建設國際花炮文化名城的堅實步伐。花炮產業是文化產業,更是創意產業。

    花炮之源既是花炮發祥的標誌,更是引領產業原始創新的決心。大瑤作為花炮之源,是花炮原產地、主產區和原輔材料集散中心,具備打造花炮文化名城的特質。

    大瑤人以城市、產業、文化發展為主線,匯聚花炮元素,延伸產業鏈條,突出文化滲透,完善配套功能,編製花炮文化產業規劃,做好花炮文化名城頂層設計,引領花炮產業文化,走轉型之路,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大瑤為崛起國際花炮文化名城正奮發趕超!

    千年巡禮

    “瀏陽花炮響天下,花炮之源在大瑤”。花炮起源解讀:煙花鞭炮(簡稱花炮)是中國古代火藥文明的發展成果。原始的爆竹,源於遠古時期的“燃竹驅祟”,故亦稱“爆竹”、“爆仗”。

    花炮始祖李畋,利用孫思邈等煉丹家發明的火藥,研製出了硝磺爆竹,進而研製了煙花。

    李畋,生卒年份不詳,傳為隋末唐初人,農曆四月十八日生於瀏陽大瑤鎮東風界(今李畋村)。

    據《瀏陽市誌》記載:李畋天資聰穎,好習武,自幼與采藥人仲叟交厚。一日,仲叟臥病不起,神誌恍惚,鄉人稱係山魈邪氣作怪,須燃竹節驅之。

    李畋取竹即試,喜聞劈啪之聲。但因爆力不足,而無震懾之力,遂在竹節處鑽一小孔,以硝藥實之,再封口燃爆,果然聲響如雷。時人名為“爆仗”、“爆竹”,競相仿製。一時間,山中爆聲四起,硝香撲鼻,瘴氣消散,不日,仲叟病果痊愈。此後,爆竹除用於驅瘴外,還用於婚喪喜慶,以壯氣氛。後裹紙為之,效果更佳。

    為製爆竹,李畋竭盡艱辛,積勞成疾,不久病逝。是時,因條件限製,爆竹生產未能發展,鄉間隻有零星製作,直到宋代,才始有作坊、爆莊。相傳至今,故言:唐代是花炮的初始階段,宋代是花炮的發展階段,史稱“始於唐盛於宋,發源於瀏陽也”。

    北宋時期,開始編織鞭炮,並有“卷紙為之”,所以有了“集百巧於一架”的煙火戲,到明清時期,煙花鞭炮才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後人為感念李畋,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舉行隆重祭祀,並在李畋住處建廟一座,奉李畋為花炮祖師。

    宋時,鞭炮業迅速發展,商戶又在縣城田家巷建李畋廟一座(後被元兵所毀),清初,在縣城升衝觀重建李畋廟。爾後,爆竹製作遍及鄰近瀏陽的湘贛兩省部分縣鄉,並同奉李畋為祖師。

    1995年3月,瀏陽被百家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委員會命名為“中國煙花之鄉”。2001年,在瀏陽大瑤相繼建成李畋公園、李畋閣和花炮博物館。2003年9月19日,瀏陽市人民政府在李畋廣場塑像前隆重舉行了公祭儀式。

    2013年7月23日,據瀏陽網(黃康、陳鬱琳)報道,由瀏陽大瑤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和市銀河藝術團共同推動的大型花鼓戲劇《李畋進京》開始正式排演。胡本權是本次活動的發起人,據介紹,“已經組建起一個30多人的演員隊伍,爭取全力演好這出戲。”《李畋進京》的劇本,是由民間藝人薑炳山花費一個多月時間,根據他本人曆時兩年創作的花鼓戲劇本《花炮魂》改編的,劇本生動講述了花炮始祖李畋的傳奇一生,“屆時將在花炮節前將這台花鼓戲搬上市民舞台,以此弘揚瀏陽的花炮文化。”

    管窺鞭炮產銷

    瀏陽鞭炮生產源遠流長,然創於何時,迄無確考。瀏陽婦孺皆知,鞭炮是一種傳統生產。

    舊時,花炮生產一直是以家庭為單位,或者以親緣為紐帶,屬於自發組織起來的手工生產。

    其工藝,若將原料生產和成品封裝兩頭除外,僅就作坊內的各項工作而言,有七十二道工序,可概括為八大工藝流程。以發源地瀏陽為代表的花炮製作技藝及其深厚文化,已於2006年經國務院、文化部批準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有文字記載者,首見於清康熙《瀏陽縣誌》:“後人卷紙作筒,實以硝磺,名為大爆竹,饋遺者,號日春雷。往歲小除夕,響聲不絕。縣有彼此競爆者,以鳴豪舉。”

    現代文藝評論家端木蕻良在所著《曹雪芹》一書中,亦有“雍正元年鬧元宵,海南子行殿前,各地貢來的鞭炮堆積如山,有從瀏陽來的”的記述。據此,縣內鞭炮生產的曆史,至少可溯至明代。清乾隆年間,漸臻發達,並成為“湖南爆竹製造之中心地”。至嘉慶初年,年產逾14萬箱,值白銀12.9萬兩。

    鹹豐五年(1855),縣內爆商設莊於省內外諸埠,並開始出口。同治十一年(1872)形成大行業,縣城的南市街,南鄉的大瑤鋪、金剛頭、文家市和楊花一帶,“十家九爆”;建有鞭炮作坊300餘家,擁有製作工人5000名,最高年產25萬箱,值白銀22.5萬餘兩。此時,粵、晉、魯諸省客商,紛紛入境采購。於是,“瀏陽爆竹作坊,鹹集於城市。製作日精,聲譽遠播。鄰縣醴陵、萍鄉的鞭炮,亦經瀏陽運銷,均以瀏陽爆竹名之,故世人隻知瀏陽鞭炮”。

    光緒初年,湖南及湖北漢口、新堤等處商人“竟將瀏陽鞭炮向外推銷”。從此,瀏陽鞭炮成為湖南鞭炮的代表。故民國出版的《中國實業誌》和《湖南省經濟調查叢刊》有:“湖南省爆竹製造始於唐,發達於宋末”、“湖南鞭炮之生產,最初發源於瀏陽,後隨該業發達,產地逐漸推廣於鄰縣。”之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瀏陽鞭炮生產獲得迅速發展,產品暢銷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任何事物都有同質性。

    瀏陽鞭炮的發展之路也不例外,曆經坎坷,在曲折中發展。因為政治原因和戰亂,生產銷售受影響,曆史上最典型的有幾個時期。

    民國19年(1930),國民黨派兵“圍剿”蘇區,鞭炮輸出受阻,生產作坊和生產工人分別減至200餘家、568人,年產僅4000餘箱。民國21年,國民黨政府指鞭炮為迷信品,禁止產銷,並對成品課以重稅。後經邑人劉元葆具文加以駁斥,縣城同行齊起抗議,政府才被迫收回成命。

    抗日戰爭時期,出口口岸斷絕,內銷市場日益縮小,產量大幅度下降,至民國29年,年產僅3.9萬箱。民國37年,湖南省財政廳加征鞭炮特捐,群情憤激,奮起抗爭,特捐被迫取消,年產始得維持14.5萬箱。

    解放後,鞭炮煙花發展同樣曆經曲折。1950年,經過黨和政府扶持,發展到22.06萬箱。1951年,相同的故事發生,鞭炮又被視為“迷信品”,控製生產。出口花炮,則因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沿海口岸被封鎖而中斷,以致大部分作坊停工,多數爆莊轉營他業,鞭炮生產當年和次年分別減至6.23萬箱和6.46萬箱。

    1953年起,重新作出發展決策,產量逐漸回升。但由於受農業單一化的影響,發展極為緩慢。據資料,1953-1962年的10年間,共產64.3萬箱,平均年產6.43萬箱,僅及1950年產量的29.14%。1963年起,縣人民政府加強對鞭炮煙花生產的領導,成立了鞭炮、土紙生產辦公室和縣花炮研究所。縣外貿站先後在城關、大瑤、文家市建立五個出口花炮廠。縣日雜公司則積極疏通銷售渠道,扶持社、隊發展內銷鞭炮。到1971年年產量首次達到24.74萬箱,超過1950年的生產水平。

    1972年以後,又陸續增建了牛石、楊花、澄潭江、城郊、沿溪、太平橋、中和、文家市鎮等出口花炮基地,花炮產量隨之大幅度上升。到1978年,產量達到42.95萬箱,超過曆史最高年產量71.8%。1980年,鞭炮煙花被列入農業規劃中四大經濟優勢之一,並開始向非產區(西北區)擴展。1984年,在瀏陽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係統工程研究中,又把鞭炮煙花作為本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基礎項目之一,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年全縣花炮企業發展到389家。1985年,又將15個鄉辦內銷花炮廠改為出口花炮廠。由於發展過快,技術達不到正規要求,兼之管理失控,部分廠家摻雜使偽,質量嚴重下降,市場信譽一度受到影響。

    1986年,縣人民政府組織力量,對全縣花炮企業進行全麵整頓,質量顯著提高,產量、產值隨之上升。到1987年末,全縣共有花炮企業618家,其中出口廠36家,鄉以上內銷廠65家,村辦內銷廠488家,引線廠4家,經營花炮公司25家。當年生產花炮183.6萬箱,產值2.13億元,銷售170.12萬箱,銷售額2.15億元。與1949年、1978年比較,產量分別增長11.7倍和3.27倍,產值分別增長17.36倍和6.6倍。

    人,需要精神和信仰。瀏陽人為了鞭炮的發展,充滿著自覺、自信,硬是有一股子倔強精神。

    他們大膽創新,不斷發現。瀏陽鞭炮素來以工藝精湛飲譽商壇,作了詮釋。

    民國18年(1929)8月,參加“中華國貨展覽會”展出,獲一等獎。民國22年參加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展出,又獲優等獎。

    瀏陽鞭炮品種多樣。解放前行銷國外的多為頓鞭、彩炮、電光炮……其中頓鞭是鞭炮中的精品,子頭極小,圍徑僅0.35厘米,以竹料紙卷筒,硝磺均需精煉,編結成合頁形,最短為50響,最長為100響。由於操作難度大,至今諳熟此項技術者已不多見。解放後,經過不斷創新,品種增至50種、200多個規格。按其含藥成分,分為黑藥炮、白藥炮兩類。

    鞭炮嬗變煙花

    長沙有一位詩家朋友戴易,2013年5月15日從手機上傳來他的一首《行香子·觀長沙焰火有感》:

    洲現中央,焰火湘江。星城旺,溢彩流芳。華燈初上,花炮衝揚,染一天紅、一天紫、一天黃。

    時逢盛代,百業興昌。春秋夢,財富汪洋。唯楚多才,世界添光。長河連海,少年壯,譜新章。

    沒有想到,餘恰巧在梳理“管窺鞭炮產銷”時,戴易先生助興,吟賦瀏陽花炮在橘子洲上衝揚的感慨。有道是,人生有緣,文學或許也是一種緣分。

    如今,世人可以看到“焰火湘江”,“染一天紅、一天紫”。可它是誰創新的呢?筆者自然是好奇、好事者,屬於“管窺”族。

    鞭炮嬗變煙花,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清末民初,縣城商人李熙雅,為恢複和發展先祖失傳的技藝,初以鐵屑成末,和以黑硝和其他燃料,裝入泥筒壓緊,插以引線,引燃後焰火四射,取名蘿卜花。後來,他又以洋生鐵碎屑為原料,和以多種藥物,並改泥筒為紙筒,先後製作出大葉蘭花、大葉菊花、二梅花和連升三級等煙花。民國7年(1918),李熙雅擴大作坊,取名“李四美”,相繼製作出地老鼠、天鵝抱蛋、二龍戲珠、滴滴金等玩具型煙花。每逢節日,他便要花童提籃沿街叫賣,並有少量銷往外地。

    爾後,他又研製出大型組合煙花,燃放時,花木鳥獸和各類人物逐層騰空,蔚為奇觀。從此,以“李四美”作坊命名的瀏陽煙花,開始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解放後,自60年代始,瀏陽縣出口花炮廠以火藥作為研究配方的起點,製作出噴花旋轉新產品“火輪”。後來,又以鐵屑加入黑火藥中製造出鋼花四濺的“和平花”。進而,轉入焰火顏色添加劑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煙花的色譜效果。

    經過眾人智慧,數十年不斷的科學研究,瀏陽煙花花色品種發展到2千多種,並以造型新奇、質量特佳稱雄國內外。1959年,瀏陽縣文化館組織花炮老藝人李福生、易桂林等10餘人,赴北京參加國慶十周年民間焰火晚會,利用自行車輪架紮的“躍進大火輪”和架上煙花“東方巨龍”,獲得首都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1965年9月,縣出口花炮廠生產的“禮花彈”、“土火輪”和“盆花”,在香港德信行舉行的“中秋節迎月煙花欣賞會”上燃放後,全港為之轟動,一舉打破了日本煙花在港九地區的壟斷地位。1983年9月21日,在澳門“濠江煙花慶中秋”大型晚會上燃放的組合煙花,被澳門各報在頭版位置以“中國煙花好”、“中國煙花如花似錦”的大號標題競相報道。

    1986年8月,瀏陽縣出口花炮廠代表中國參加摩納哥第21屆國際煙花節大賽,燃放了富有東方特色的禮花彈、龍飛鳳舞、金龍吐珠,子母球花、圓柱型花、雙層花、盆花和大型火輪等44組、52個品種的組合煙花,豔壓群芳、榮居首位,博得海灣汽笛長鳴,觀眾掌聲雷動,狂呼“中國好!中國第一!”同年9月下旬,該廠生產的紅燈牌禮花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六屆全國工藝品“百花獎”評比,獲得金杯。同年11月,該廠派員隨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參加泰國國王壽慶焰火燃放晚會,燃放了由“紅燈牌”禮花彈組成的煙花群,獲得泰國官員和泰國人民的高度讚賞。

    據統計,1980-1987年全縣煙花被評為部優產品的有25個次,被評為省優產品的有33個次。

    新時期,新發展。奧運會、亞運會傾倒萬眾的“鳥巢煙花”、羊城焰火,讓精明的瀏陽人看到了商機。“腳印”、“笑臉”、“祥雲”、“牡丹花開”……

    這些“視覺盛宴”,超過60%的煙花來自瀏陽。如今,人們看到的“瀏陽製造”煙花,打破了有著1000多年曆史加工、燃放傳統,大量采用電子信息技術等現代科技,安全、環保得到空前提升。

    例如,改良後的“鳥巢煙花”,全部按照奧運標準生產,焰火在空中無殘渣、無紙屑、無異味。據報道,倫敦奧組委也向北京奧運煙花特供商熊貓煙花、東信煙花等瀏陽花炮企業伸出了橄欖枝。

    2008年11月,“瀏陽花炮”商標正式獲得了馬德商標國際注冊締約國的認可。從此,“瀏陽花炮”商標,不僅在中國範圍內受到保護,在包括歐盟成員國、日本、俄羅斯等在內的79個國家也將獲得領土延伸保護,國際影響力大為提升。

    瀏陽花炮人正在提升以安全、低碳、環保、新穎為主要特征的花炮品質。瀏陽花炮,是瀏陽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自豪,是它把星空照亮,綻放出一道道絢麗的彩虹。

    瀏陽花炮的金融涅槃

    有人把瀏陽花炮比喻為“天使”。實踐表明,瀏陽人沒有辜負天賦使命。

    瀏陽花炮響天下、天下花炮數瀏陽。從花炮始祖唐代李畋發明第一顆爆竹用於除魔納福開始,花炮為當地積累了一定的原始資金外,還得感謝這位老祖宗為瀏陽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新中國成立後,煙花爆竹行業經曆了“緩慢複蘇、衰落停頓、穩定發展”三個階段。花炮工業是瀏陽三大經濟支柱之一。

    據資料,1949-1987年,瀏陽花炮總產值為12.91億元,分別占同期工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13.83%和35.44%。其中1979-1987年花炮總產值為9.89億元,分別占同期工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19.29%和37.72%。1987年,突破2億元大關,達到2.13億元,占同年工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22.87%和38.69%。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花炮產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盡管也經曆了風雨坎坷,但已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輝煌的跨越。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瀏陽潭灣夢》,方便以後閱讀瀏陽潭灣夢瀏陽潭灣夢21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瀏陽潭灣夢瀏陽潭灣夢21並對瀏陽潭灣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