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潭灣夢22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瀏陽潭灣夢22

    第三卷 第21章湘水往來共舉觴

    贈書留香,人生有緣。餘以為,這也是文化建設過程之中的佳話。

    緣當珍惜

    因為《沉醉湘水》問世(2012年5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贈書留香,便引發師長、朋友的唱和。

    7月14日,有緣聯係上陳羲明先生。見麵後,獲知先生剛剛從清華大學作學者講座回來。陳羲明先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評委、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書法》刊授教育導師、湖南省文聯委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聖達威服飾品牌文化大使;自稱“九閑居士”。

    在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街103號三緣堂陳羲明藝術工作室,筆者贈先生《沉醉湘水》。“九閑居士”揮毫潑墨,賜“緣”,並隨緣相題“天緣地緣人生緣緣緣是福當珍惜”。

    嶽麓書社原社長,現任《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湖湘文庫》辦公室主任曾主陶先生,閱《沉醉湘水》後有感而賦(8月4日):

    (一)瀏水悠悠湘水波,崢嶸歲月英雄多。千古功名收一卷,留與後人作讚歌。

    (二)大著雄文寄深情,湘水波濤瀏水魂。最憶烽火連天月,謳歌盛世慰英雄。

    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覃正愛,以《摯友》為題,7月10日,用手機傳遞詩賦:玉明專心寫巨著,捧讀《沉醉》難釋手。一字一句皆心血,精彩故事難勝數。情係湘江集瀏陽,愛國愛家愛宗祖。不懈努力成示範,吾願與君為摯友。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省詩詞協會理事張綾屏先生,看到《沉醉湘水》後,有感:玉明約我馬頭行,風雅原知都是兵。寂寞心修書四部,喧囂文集賦千情。竹林遊罷心先醉,牛渚歸來意自橫。留下詩章兒女讀,人殊禽獸是文明。

    注:竹林遊見唐儲光羲詩“東籬摘芳菊,想見竹林遊。”牛渚見孟浩然詩“早聞牛渚詠,今見脊翎心”(8月11日)。

    重慶作家陳天旺先生,看到《沉醉湘水》出版,即賦(8月2日):沉湎熱土著雄文,醉吟哪知夜已深。湘楚自古多才俊,水勢滔滔勝前人。臧海熊先生,致賀《沉醉湘水》出版(8月3日):

    (一)井岡蕩氣翔龍鶴,湘水存魂勵墨客。萬變圖新瀟湘賦,獨有仁德千古和。

    (二)蜿蜒圖騰瀏陽河,順昌狼煙湖湘歌。墨染三湘鑄神韻,吟滔四海馳遐邇。

    陳本立老師短信(7月13日):《沉醉湘水》是曆史的足跡,是一部史詩。她以真實的畫麵,展現闊別已久的歲月。可欣、可讀。

    張文凡老師致信(7月16日):閱《沉醉湘水》,很耐讀,有嚼味,讀之有益。“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全勝靠道”,這是知道人生成就事業的精髓之言啊!並《詠詩書苦讀》:三十六載一彈間,玉明生涯寫亮篇。戍衛勳章曾顯赫,金融業績又凸然。詩書苦讀華山峻,著述精研洞庭淵。更喜沉醉累累作,湘湖巨匠美名傳。

    中國銀監會青島銀監局宣傳部長孫仕荃先生短信(8月3日):

    閱讀《沉醉湘水》,深感您是一台大馬力的挖掘機,將古今傳統文化思想的深邃逐一挖掘;您是一台播種機,給迷茫的心靈大地施以清新飽滿的種子;您是一台收割機,收獲人生的青黃藍紫,我以最快的速度拜讀了這部大作,深有感觸。感謝您的精神食糧。

    焦宏亮先生感慨:“沉醉湘水一湖酒,撲鼻而來星城香”。

    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中國銀監會紀委副書記廖有明先生,看到詩家、專家和教授的佳作,隨即複言:“你的勞動得到了友人的高度讚許,我亦對你的執著精神油然起敬。夏安。”

    8月12日,又感賦:“朋輩吟詩讚佳作,洗盡鉛華見友情”。筆者深感“緣當珍惜”,遂有和詠。

    (一)道法自然普天聞,時懷善緣自修行。東山夢緣乾坤小,《沉醉湘水》日月新。一書雄奇抒壯誌,玉春頓悟訴衷情。天緣地緣人生緣,緣緣是福報國恩。

    (二)嶽麓峰前幸得師,諄諄教誨化頑癡。育苗助長似春雨,靈心慧性挺秀枝。腹種菩提開覺路,情懷隨筆任馳騁。明月清風關愛我,湘水沉醉慰此時。

    (三)天門淩空遠馳名,一條索道作壯行。蒙蒙峰頂天界外,眺望洞開夢中神。馬頭兒女精神爽,硯田詩賦任縱橫。山人有緣仙境處,沉醉湘水妙怡情。

    2012年8月13日

    詠時吟事

    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期間,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逐步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如今,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製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可以說,不是夢想,更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實實在在地看得見,摸得著。

    不是巧合,有一位朋友說:“世上不缺能寫出動人詩篇的人,但太缺少您這樣邊走邊看,邊走邊唱,邊走邊寫的堅持,善於發現美好事物,並將其轉化為文字。這一點,堪為標杆。”

    或許,因為拙筆的機緣,筆者觸景生情的部分記錄,印證了如今的“三湘四水”,的確山變綠了,天變藍了,水變清了。抑或於此,湖南省文聯趙濤先生有感,“何日共舉觴,玉明詩就時”。

    鑒此,梳理采擷部分如下:

    詠長沙大河西先導福祉:河西規劃舉目收,麓山放眼競風流。兩型社會興宏業,先導福祉展大遒。開拓創新呈異彩,完成建設聚瓊樓。三湘洋湖描錦繡,四水當歌共唱酬。(2012年6月22日)

    詠湘江首條過江隧道:衡嶽孕育萬千峰,星城開眼路可通。過客往返霓虹,車如碧流隧道中。湘水忘懷奔大海,麓山暢想醒時空。千秋笑臥今非昔,指點江山浩蕩風。(2012年7月31日)

    石鼓書院:衡州林隱頌變遷,鶴繞流雲玉帶纏。蓮浸幽泉山澗處,晴空瀑瀉孕詩篇。瓊閣樓台棲鳥風,紫薇溢香蜂蝶綿。騷園喜聞鶯聲樂,律韻湘水古今傳。(2012年8月8日)

    注: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北石鼓山下。石鼓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196年的曆史。原址在湖南衡陽石鼓山,時衡州名士李寬在石鼓山尋真觀旁結廬讀書,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額“石鼓書院”,遂與睢陽、白鹿洞、嶽麓書院並稱全國四大書院。

    1944年6月,石鼓書院毀於日軍炮火。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陶鑄來衡陽視察時,要求恢複衡陽的石鼓書院。

    衡陽“湘水明珠”:雁城勝境新一流,雄姿壯麗耀春秋。招商引資開宏願,民安廣廈拔筍樓。三江浩蕩吟不倦,兩岸狂歌憶壯遊。先賢詩賦春常在,意會情真巧運籌。(2012年8月8日)

    永州瀟湘大道:永州八記耀春秋,暢醉心胸日月稠。當年司馬穿嶺寨,蒼茫暮色隱林陬。洪荒史話才子笑,瀟湘錦繡客去留。山神敢問如今好,人間大道一覽收。(2012年8月8日)

    零陵富家橋澗岩頭村行吟:愚溪畔柳畫中天,鈷鉧眺雪隱嵐煙。物寶天華青蔥,仙姑依稀杳靄邊。澗岩扶輪騰紫氣,文化名村譜新篇。維學少白人稱頌,俯瞰先賢萬感牽。(2012年8月8日)

    注: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澗岩頭村周家大院,大院始建於明代宗景泰年間(1450-1456年),建成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後裔於明中期遷移至此生息繁衍,曆26代近600年,故名周家大院。

    2007年6月9-11日,由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上,在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舉行了第三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村)授牌儀式,正式成為“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家大院的後裔,人才輩出,如: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號子岩,清零陵人(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幹岩頭村)。有文武才。同治元年(1862)舉京兆鄉試,觀政兵部。七年(1868)成進士,入翰林,散館授編修。光緒元年(1875)改官中書,旋以軍酒隨左宗棠進軍天山南北,收複新疆。其間,他參與決策,督辦軍需,政績卓著,賞戴孔雀花翎,同都轉三品,權攝關內關外鎮迪、高平等處觀察使。光緒八年(1882)以後,又隨左宗棠到江蘇、浙江整飭鹽綱,處鹽場腥膻之地而兩袖清風,以廉潔為時人所稱。不久,乞歸永州,主講蘋州書院。後起為喀什噶爾兵備道,轉署理鎮迪道兼按察使。

    周希聖,字維學,號元汀,零陵縣進賢鄉(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幹岩頭村)人,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萬曆十七年(1589)中進士,授四川成都府華陽縣令。上任後,勤躬善政,愛民如子,被譽為“青天”。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上疏直言,觸怒皇帝,被貶為灌陽典史。被貶後,沒有因官小而荒廢事業,也沒有感到自卑。與巡按等公,曆時二年,修成《王文成公集》。爾後,他告假還鄉,閉門讀書。萬曆三十九年(1611),李廷機為相,周希聖被起用為太仆寺丞。次年,轉為尚書司丞。再次年升為光祿寺少卿,典試陝西,量才錄用,深得民心。萬曆四十五年,奉旨到江西迎接益王還朝,被賜封為左通政。天啟元年(1621),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次年,遷南京刑部右侍郎,天啟五年,升南京戶部尚書。後因得罪權宦魏忠賢,被削職為民。

    罷官回鄉後,潛心著作,主要有《退思堂集》、《懷柳賦》、《尋芝賦》、《湘南誌》、《森閣詩稿》等。明思宗崇禎元年,魏忠賢罪行敗露被處死。周希聖以名德舊臣,原官起用。周此時無意仕途,堅辭不赴。崇禎八年(1635)十月,病卒於家,享年85歲。根據史學界對周敦頤的出生地道縣樓田村的《濂溪故周氏族譜》和浙江《諸暨豐江周氏宗譜》、《周氏破塘祖塋祭簿》、《越城周氏支譜、周氏一世公世係表》和何仙觀周姓的《周氏宗譜》記載的考證,魯迅是周敦頤31代孫,周恩來是32代孫,比魯迅小一輩,與何仙觀周姓同是周敦頤次子周燾之後裔。

    東江湖:

    (一)淩波破浪興若狂,黃草湖畔笛聲揚。林海遍植搖錢樹,碧水長流稻果香。多情彩蝶迎人舞,鶴占高枝卉吐芳。更喜東江山疊翠,宜詩宜畫勝天堂。

    (二)東江仙境最情鍾,此勝蓬萊話不空。欲去瑤池邀星月,一湖春秋沐惠風。(2012年9月2日)

    湘江秋夜吟:星城霄空降晚涼,麓山淡掩泛秋光。餘暉牽起桔洲望,一江霓虹醉紅妝。岸邊花鼓唱黎庶,月下蓑翁頌魚香。有緣結得此方住,湘水往來共舉觴。(2012年9月6日)

    因為曾經在部隊多年,還有弟弟在海軍服役,自然更加關注海洋和祖國的安全,心中時有憂患意識。

    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加強國防建設的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中國軍隊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特別引起共鳴的是,強調“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廖有明先生看到頌保釣人士詩作,遂賦:“詠時吟事見氣節,河山圓缺裝心中”。

    神九與蛟龍:天宮靜候舉目收,神九交會競風流。目舒萬風光醉,意攬神州雲外浮。仙女探月舒窕態,蛟龍深海蕩悠遊。不畏攀登豪氣在,五星帳下譽寰球。(2012年6月16日)

    瞻仰左宗棠故居柳莊有感:

    (一)滄浪湘水楚雲天,遠影江帆碧柳煙。士運窮時彌見節,一湖詩韻落鴻翩。文章沐浴兩司馬,征戰西域萬躚。慧眼識君邀夢寐,惹得春風渡春妍。

    (二)湖湘子弟氣概雄,風雲叱吒縛蒼龍。鑄成利劍降蠻虎,收複新疆社稷紅。林公重托成幟誌,文襄接音耀宇穹。升平豈可忘先哲,強國安邦寫大同。

    (三)船政學堂籌遠猷,揮毫求是醞宏謀。超人膽魄辦洋務,造船育人拔筍樓。蘭州織呢迎彩鳳,甘肅製造舉金甌。南菁書院崇文教,黃庭功德競唱酬。(2012年6月8日)

    注: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曆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複新疆等重要曆史事件。

    詠天明龍年端午在南沙永暑礁:天明及第坐南台,為國為民有感懷。龍年策馬戍邊塞,浮舟跨海棟梁材。筆隨南沙抒懷寫,詩發永暑礁門開。昂首挺胸看世界,富民強國自壯哉。

    詠兩岸三地宣誓保衛釣魚島:赤子保釣不畏難,鳳凰隨行最壯觀。淩波破浪煙異起,敢臨日艦曆險關。茫茫漁島當知渺,漫漫紅旗天地寬。笑對蒼穹猶詠句,大虛鶴駕便舒顏。

    注:“兩岸三地”,係指大陸、台灣和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成員15日登上釣魚島的主島。“啟豐二號”船在航行中,曾被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撞擊。

    釣魚島:釣島主權勾心弦,倏起神州耀眼簾。自古中華神仙地,千秋瑤台換韶顏。(2012年8月18日)

    詠鳳凰台保釣曆險記:錦繡乾坤興若狂,啟豐板蕩啟回航。鳳凰視得英雄麵,榮耀神州震外邦。(2012年8月18日)

    秋收起義暨文家市會師85周年紀念有感:文市會師誌蹉跎,要賦新章奏樂歌。旗揚湘贛人相聚,霹靂暴動路坎坷。將士聽宣煙花舞,石頭水缸禮炮梭。華夏崛起春風暖,羅霄浩蕩自巍峨。(2012年9月19日)

    詠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神州航母今古奇,歲月如流國猛追。改革崛起胸懷遠,中華騰飛誌不移。“遼寧”服役擎帥印,海域邊防勝熊羆。炎黃兒女豪情壯,振興百業頌鯨騎。(2012年9月25日)

    文化血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湖湘文化,特別是綿延花開的佛教文化,在三湘四水之間傳承,深深根植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中。

    欣逢泰世,如今的和諧局麵,十分難得。文化的營養,自在民間。騷人墨客,詩詞歌賦,需要自覺,需要共鳴。誠如莫言所言,是日積月累所至,非“大煉鋼鐵”所能鑄成。筆者拙賦,大多為節假日遐思,清晨所就。沒想到,有的就引起了廖先生共鳴。如“紅蓮寺內憶佛祖,身入淨地品自高”。

    先是應張文凡老師之約,受其啟示,為瀏陽大圍山紅蓮寺征聯寫了若幹,還有部分瞻拜感賦,文化人之間的交流,一並輯錄如下:

    (一)紅蓮渡人,舍利忘我。

    (二)紅蓮通覺路,慈化人間事物,為三界迷途開福地;舍利聚祥雲,裝點勝境風光,有四時美景擁仙源。

    (三)紅蓮借古佛靈光,四時廣種菩提樹;古寺承淨瓶玉露,一念深修極樂心。

    (四)紅蓮笑納閑雲野鶴,山寺常留雅士鴻儒。

    (五)鍾鼓齊鳴,地靜天清聽佛號;紅蓮滿座,花香鳥語伴經聲。

    大圍山紅蓮寺開光:

    (一)神州湘東沐朝陽,紫氣橫空耀八方。紅蓮佛殿嵐中景,瓊閣樓台渡雲檣。舍利塔影搖奇彩,磬案燈燃誠敬香。淨土長存歌信仰,山光水色永呈祥。

    (二)巍峨圍山萬千峰,慨歎白雲九霄通。古寺重輝凝碧翠,高僧禪渡紫霞中。欲尋幻境仙人引,身去紅塵俗物空。星移鬥轉自然美,名傳海宇愛慕風。(2012年9月8日)

    紅蓮寺:紅日嵌翠峰,蓮開曉露濃。寺古神仙地,塔聳佇九重。舍利天下聞,雲霞景象雄。香霧滋心腹,唯有萬壑風。(2012年9月9日)

    德山宣鑒禪師:度越巫山仰神峰,仙女指路南北通。漸修鶴影三壺內,頓悟猿聲萬壑中。雲門綿綿橫廣宇,法眼閃閃不虛空。義存泛靈香客滿,德山扶搖武陵風。(2012年9月11日)

    乾明寺:沅水煙嵐滾滾流,朗州孤峰耀千秋。棒喝德山興宏業,接引學人展大遒。法脈綿延光南禪,乾明寺輝壯金甌。再樹豐碑齊仰止,德行天下共唱酬。(2012年9月12日)

    謁夾山靈泉禪院:夾山煙嵐隱禪林,寺古千秋鬆濤吟。猿抱子歸青嶂,鳥銜花落碧岩新。大雄寶殿輝煌在,雅音普善度高僧。秋桔果香人猶醉,一陣甘露結伴行。(2012年10月3日)

    益陽清秀山:清修霧鎖幾滄桑,遠公道場漾醺香。百靈悅耳拂幽徑,九霄聳翠拜文昌。瓊樓玉宇仙人馭,淨土歸來勝跡藏。古寺臻修雞唱曉,情牽聖境日月長。(2012年10月25日)

    參觀周立波故居:清溪才俊映青流,山鄉巨變著春秋。超人膽魄文章賦,暴風驟雨舒彩樓。鐵窗煎熬胸臆闊,沉醉洞庭入山溝。意會情真融妙境,江山無限一覽收。(2012年10月25日)

    讀黎淼《祝平思跡》有感:祝平月下百卉妍,思跡新章篇複篇。陀螺隨主不離棄,鐵環滾到學校前。心平氣靜興儒學,麓山叢林執教鞭。茶餘飯後詩田種,腕底乾坤啟後賢。(2012年8月3日)

    喻繼賢老師:繼賢韶華執教鞭,別有情懷別有天。暢遊藝海青燈下,酷暑嚴寒黑板前。情縈謎語酬盛世,服務文明愛心牽。和諧社會風光醉,閃爍星城倍嬌妍。

    有感焦君洪亮:星城七夕識眾賢,話投一敘共怡然。益人包裝叢林外,洪亮更期天地間。焦橋故事襲長夜,悲峰情懷可悟仙。功名理想蟾宮,俊傑殷梅留鴻篇。(2012年8月25日)

    有感張文凡《半碗剩飯》:半碗剩飯扣心弦,漫道人生憂樂牽。如今常有葷素食,難忘饑餓舞月前。舉目觀瞻山人意,翻書鑒古不羨仙。國盛當思隆平叟,改革開放潤桑田。(2012年8月29日)

    注:隆平,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有感溈山俊賢:溈山秀麗紫氣濃,丹桂花開暗香通。三壺聖境明風月,一寺經聲白雲中。清心句醉迎旭日,先天憂樂醒時空。欣逢盛世相摩接,向陽登高沐金風。(2012年9月20日)

    有感海德才獲國家一級作家:馬頭琴韻意如何,漫道人生坎坷多。蒙古華文傳地野,從來誌士有搓磨。創作一級鮮卑頌,勁草千秋向天歌。開天辟地留鴻篇,青史有記耀星河。(2012年9月23日)

    詠劉君紹新:清水塘畔立北窗,聯翩浮想湧胸膛。劉君著文稱高手,紹新顯位首排行。腹有經綸謀民利,處事為人有主張。黃鶴知已入詩,錦心繡口詠華章。(2012年9月26日)

    羅麗生日暨榮退:少年艱辛始知難,柔姿倩影覺歲寒。見證滄桑觸聯想,風霜冷暖蔚晴嵐。千言筆下常作伴,萬卷胸中掀巨瀾。有情有義關愛我,無量無邊漫群山。(2012年8月31日)

    有感周公孟嘉七十壽誕:欣逢泰世古稀年,壬辰韶光似線牽。央行勤政收眼底,披肝瀝膽特色妍。曾經闊步求真諦,歲月滄桑功德顯。怡然邇遐湘楚地,芙蓉國頌先賢。(2012年10月10日)

    聆聽喬良將軍講座:

    (一)寶坻遙望銀月光,清晨霜露散吉祥。湖畔芳草浮白鵝,鵲占高枝隱仙鄉。將軍遐思多壯誌,逸興強國兵馬藏。貨幣相傳生禍難,美元神話歎滄桑。

    (二)君才舌燦乃俊賢,投筆從戎數十年。文壇著作稱高手,治學崇儒謀略研。為民不惜身經瘦,識透金融繞腦圈。嘔心瀝血難可貴,普度眾生心作船。(2012年11月30日)

    注:寶坻,為天津市寶坻。

    皓月航行:萬米霄空長風迎,千皓月分外明。四野抒懷盈笑語,一路楓色鳥聲輕。虹橋橫跨車流織,高樓崛起醉夢成。憑窗遠眺嵐光,情迷乾坤夜牽魂。(2012年10月31日)

    詠時,吟事、吟人,時常還會有一些故人,值得緬懷。特別值得追思的,還有一位致力於古文化研究的學者,瀏陽民間自由文化人——戴維先生。

    戴維,瀏陽人,著《帛書老子校釋》、《詩經研究史》、《春秋學史》、《論語研究史》等鴻篇巨製。自2006年起,他參與《湖湘文庫》編輯、校點和著述工作,被聘為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特約編輯,負責編校整理了《漢書窺管》、《積微居金文說》、《四庫提要辨證》、《湖南地理誌》等著作,約300萬字,負責點校了《南史校證》80卷和《中國社會史料叢鈔》,約150萬字。編校工作之餘,他還與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湘濤,及戴巧珍同誌等合著了《湖南曆代文化世家·瀏陽歐陽氏卷》。由於戴維先生潛心學術,燈油耗盡,不幸英年早逝。戴巧珍同誌撰寫了《三湘痛失斯人》。筆者感慨,遂賦:

    祭戴維先生:

    (一)天喪斯文冬亦悲,說到戴維淚便垂。白鶴黃紹收翰墨,月夜哀思酹舊醅。湖湘文庫三才筆,春秋學史萬古輝。功德無量同日月,霜潔鬆梅魂夢歸。

    (二)瀏陽河水起倉皇,戴公英魂慟楚湘。承先啟後千年史,酌句斟詞九卷傷。司馬重輝哀忠骨,屈賈湖湘泣血觴。俊彥神凝耀日月,山光水色慰華章。(2012年7月22日)

    注:戴巧珍,筆名丁純藍,瀏陽人,湖南作家協會會員。

    又如周公再武,是一同先後轉業到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機關黨委工作(某部團政治處原主任)的。後因積勞成疾,拋下年幼之子,不幸仙逝。10月22日晚,有緣與再武兄之子周釗相聚,見其長大成人,且走上部門領導崗位,為之欣慰。

    遂賦:周公有德上天堂,再武遺風紹書香。翠柏蒼鬆蔭澤厚,孝悌傳家見釗長。昔年酒泉傾汗滸,轉戰金融日月藏。華年欲展鴻圖誌,淩空夢筆話滄桑。

    緣緣是福

    人生是有緣的,相信每個人都會慢慢感悟的。11月9日,湖南省文聯廖靜仁老師短信:“可整理一點詩賦,予趙濤”。遂想起與趙濤老師的交流:“湘水往來共舉觴”。即此主題,就此生發,作了上述整理。

    還有一些老領導、友人,如王傳利、邱昭新、海熊等,時有交流。像安徽銀監局劉建平先生,就致以短信(9月24日):七溪山人力圖強,淘金王者鳳飛翔。麓山惠風稻菽香,沉醉文集唱湘江。

    筆者與張家界有緣。闊別張家界這塊熱土,眨眼,不覺將近5年。

    2012年6月的一天,有緣從張家界銀監分局剛剛履新的紀委書記鄭少鋒同誌手上,接過捎來的《緣》(《三聯中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2年5月)。打開一看,原來是曾經共事的同事,統計信息科長臧海熊的新著。確實欣慰,餘遂撰寫了“有感臧海熊的《緣》”,於2012年6月30日刊發《湖南作家網》。

    相識

    認識海熊,是我人生中的緣分。他是我到張家界工作期間,認識的許多陌生朋友、同事之一。

    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討論傳達貫徹上級會議精神。他建議除講“北京”話以外,還要結合實際,增加一點“張家界”的話。自此,在我心中打下烙印。

    如果說,對他了解多一點,也是在工作中走在一起,學習張家界、了解張家界、研究張家界的經濟金融多一些而已。因為他是統計信息科長,掌握信息比我多。

    2006年的春季,一次到他辦公室,我發現他的書櫃中,有他積累和自己編輯整理的近十多年的相關資料,裝訂成一本一本的。做得如此細致,我心中油然生敬,“這是一個有心人”,難能可貴。這一發現,讓我腦海迅速回憶。此前,在省城工作期間,一次,我尊敬的老領導蔣民生告訴,在積累資料方麵,鄒健榮、胥惜軍是很有特點的。後來,因工作關係,我曾親眼所見,他們的確非常勤奮,做得非常實在。

    海熊這一特點,正是我心中需要學習、研究張家界的合適人選和助手。用他的話,就是被盯上了,從此在深入基層、農村、企業的調研中,被抓了“壯丁”。實踐表明,他不負期望。我們一起討論,一起研究,一起反複修改形成多篇調研報告,並被張家界市委、市政府領導批示、轉發或《張家界日報》刊載。

    認識

    在張家界銀監分局工作期間,對同事和朋友,一般主要看現實表現。對每個人的過去,或曆史“故事”,主要采取宜粗不宜細的原則,或新官不理舊事的理念應對。因此,與海熊一起盡管多次下基層調研,也是交談與工作相關的事比較多,或議論提綱、調研的主要問題,或提煉觀點,回來後,也是督促盡快出初稿。好在他比較勤奮,尚能適應我的工作作風,抑或也是無可奈何。

    當時,辦公室秘書戴小龍,是參加工作不久的大學畢業生,主要還是跟班學習的過程。

    看到《緣》,使我有機會在數年之後,深入認識和了解這位跟隨左右的同事、朋友。原來,海熊在中央民族學院大四期間,曾趕上國慶35周年。經過層層遴選,他有緣參加國慶遊行“國徽儀仗方隊”,經受嚴格訓練後,邁著正步,精神抖擻通過天安門城樓,接受國家的檢閱,近距離看到時代偉人——鄧小平。

    大學畢業後,他先後供職於湘西自治州政府辦公室,主要從事綜合工作,並擔任過州領導的秘書;調人民銀行張家界分行,又先後在辦公室、統計信息、外匯管理、金融學會、機關黨委等多個部門工作。可以說,海熊之所以能適應我的工作節奏和作風要求,主要與他的閱曆修養有關。

    他多年在州政府領導身邊工作,養成了良好作風;他大局意識、宏觀理念強;觀察問題,能把握重點,抓得住關鍵;梳理材料,條理分明,觀點鮮明,蓋因他多年修持的結果。

    他與大湘西的情緣,緣於其兩次婚姻。《緣》作了比較翔實的回憶,且能善待。

    其第一次婚姻,是大學同學,並執手一起,分配到湘西工作。愚以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其女兒霏,由於父母親的慈愛和悉心培養,依然健康成長,且能在高中時就入黨,確實品學兼優。我曾看到過海熊為女兒編輯整理的《花樣年華》作文集。其女兒考上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已經畢業,現分配在廣州市仁愛醫院工作。

    他現在的夫人霞,曾是張家界天門山下的白族姑娘。如今,相夫教子,看上去,屬於比較賢良的人。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因扁桃體經常發炎、化膿,引起高燒,難為一家老人和夫婦操心哺育成長。筆者看到《緣》的描寫,立即了解相關情況。據海熊告訴,醫生已經為兒子小雨摘除了扁桃體。祈禱小雨能增強免疫力,從此健康成長。但是,還要加強防範,減少發生咽喉炎的機率。

    共鳴

    《緣》,從鄉音、鄉景、鄉情拉開序曲。進而,逐步縱深親情、友情、愛情,一顆心存感恩的心,躍然紙上。

    忘不了的“奶奶”

    爬滿皺紋的外婆,笑容燦爛,送給外甥十多隻剛剛出生的小鵝,外婆總是惦記著。沒有米吃的年代,還不時送些穀子,共渡生活難關。特別是對山區村寨之間發生的林界糾紛,她更擔心鬧出笑話——自己人打自己人,關鍵時刻,總是及時捎信,生怕傷及女兒和外甥一家人。

    忘不了的那個堂奶奶,雖是“五保戶”,搞集體的那個年代,生產隊在糧食、食油等生活所需方麵,總是足額分配。奶奶的菜做得好,辣椒蒸魚——好香,木薯粉做包子皮,蘿卜、白菜切碎,和著做餡,小時候吃饞嘴了,經常嚷著奶奶做。奶奶的兒孫們,自然就是左鄰右舍。

    這些生活,與筆者經曆相似,讀來倍感親切,仿佛就在眼前。放牛,淚眼望星辰,在林蔭下睡覺,掏山雞窩,刨紅薯,挖個小坑,用細沙填平,再找些幹柴草放在上麵燒,待柴火燒盡,扒開沙坑,掏出熱乎乎的紅薯,香味直衝鼻子。

    其父親會做木匠,還知曉一些風水地理,還喜歡看日子時辰、方向什的,在農村是個“能人”,也是很受歡迎的人。在那個年代,海熊跟隨父親走村串戶,不僅填飽了肚子,自然改善了夥食,加強了營養。

    最濃鬱的是母愛

    母親的一生,特別是那個年代生長在農村的母親,一般都經曆著平常的人生難以經曆的苦痛。她們好像沒有抱怨過什,總是那樣忙碌著。海熊的母親身材很矮小,一年四季,從來就沒有節假日,日複一日,披星戴月地勞作不堪,春耕夏忙、秋收冬種,事無巨細,樁樁件件,她都得親力親為。

    家需要柴火,她的肩上扛一根竹棍,腰上束一把柴刀,上山打柴,至黃昏,披著夕陽的餘暉,挑著兩團體積比她大上數倍的柴堆,行走在崎嶇的山道上。豐收時節,烈日下的母親,努力挺起因割稻而彎了一天的腰,挑起兩籮筐沉甸甸的稻穀,汗流浹背地穿梭在稻田與曬穀場之間。

    母親的肩膀,仿佛就是千斤頂。母親的手粗糙,卻寫滿了滄桑。捆紮掃把、刮木薯、做飯、喂豬、放鴨,磨米粉,做甜糕,為兒女操勞,兒行千仍叨嘮。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足跡,都浸透著母親的汗水和淚水。的確,世界上隻有一位最好的女性,那便是我們慈愛的母親,世界上隻有一種好聽的聲音,那便是來自母親的呼喚。

    母親對於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然而,狂妄的你我是否都讀懂了母親那無私的愛。抑或,隻有當生命的年輪,轉到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對母親的愛,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母親,對於她的解讀,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體味,而她給我們的,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感知和銘記……

    自豪,曾經亮劍

    海熊,沒有當過兵。但走路時,身板硬朗,筆直的腰。原來,他曾經受過嚴格訓練,有緣參加國慶35周年“國徽儀仗方隊”遊行。可以說,他是光榮的軍屬之家。

    海熊的父親,曾經被國民黨抓過“壯丁”,也算軍人出身。但其二哥和二哥的孩子,先後參加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熊的二哥,參加了中越自衛還擊戰鬥,時任某部連長,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作過貢獻,後晉升營長。轉業地方後,曾在鄉政府工作,不幸因公殉職。二哥的小孩,長大後又參軍,曾經是解放軍駐防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軍人。

    “一人參軍,全家光榮”。但在那個年代苦難的日子,長姐如母,二姐雖有殘疾(小兒麻痹症),沒有自卑,依然自強,快樂生活。三哥17歲就當生產隊長,後不斷努力,招為農村信用社站幹,通過學校培訓學習,成為正式員工。愛撿田螺的妹妹,侍奉農活,相夫教子,立足當地,做好種養業。兩個兒子,均考上大學。

    海熊以鄉景、鄉情為背景,以親情、友情為主線,坦誠敘述,讀來親切感人。

    因為窮,防止生貪念。父母訓導,終生銘記“不能做壞事”的理念。苦於沒有多少書本的年代,海熊借了許多小說,看故事情節;基於農村醫療條件差,父母經常用生茶油給他喝,治療頭暈抽搐。幸好大隊一位赤腳醫生學有所成回來後,用針灸和中草藥摘除了他的病痛。初中,他在勤工儉學中度過,建校舍,辦農場,亦學亦農。老師的特別關愛,參加學校文藝宣傳隊……這一切,似乎都與我有關,好像我們是在一所學校走過來的。

    夢,非夢,夢亦夢。海熊青春萌動期,還有許多美好、美妙的回眸,以及許多酸甜苦辣。關愛他的師長、學姐,鍾情的馨,還有慧。尋夢,有緣在北京,又遇到了女兒霏的媽媽——燕;後來又有兒子小雨的母親——霞。

    佛說,同船過渡即是緣。因為有緣,海熊走入了湘西,從廣西,最後安居樂業於張家界。

    因緣而聚,相互認識了許多不認識的朋友。於人生而言,除卻愛,的確盡是浮雲。人生,總是很相似,根,的確在那一片鄉土。相信,有緣,緣自在,情就在。打動人的,自然是心靈中的那些事。忘不了,自然沉澱。文學,非夢,貴在能生發、反映,打動心靈這扇窗戶。

    啊,好一本《緣》,充滿泥土味,卻散發出一陣一陣的芬芳。有感而賦:

    (一)人生艱難不空虛,半百回憶醉書癡。少小歲月多磨劫,舉目青山樂憂思。逆境冷暖何曾料,情緣隨茲和淚詩。世出真才難可貴,澧水相逢筆一支。

    (二)有緣成書是龍年,母愛筆端魂夢牽。腰束柴刀山道上,洗衣煮粥黎明前。解讀父親三二事,木匠風水羨地仙。別去無人重敘舊,自古月缺與月圓。

    有感海熊《兄弟情思》(2月26日):兄弟情思筆似椽,銀監生涯幾許年。任勞任怨天地闊,文賦雅趣別有天。旅遊三農皆收集,水綠山青盡入編。如歌往事珠璣句,書中世外有桃源。

    文凡不凡

    文凡想我,我也想文凡。

    2012年7月18日,餘以《文凡不凡》為題,在《湖南作家網》刊發了此文。因為,當兵之前,在他的家鄉門口修公路,我帶了一支青年突擊隊,就住在他的家中。讀初中一年級時,我們是同班同學。彼此熟悉,且有男有女,白天幹活,夜晚,一起扯閑談,又是三九寒冬,大家擠在一起,很快消除了疲勞。如今,公路通了車,老百姓派上了用場。至少,文凡這些同學和上了年紀的人,還有印象。當年,七溪的青年朋友在這修過“馬路”。

    那是一段難忘的日子。

    2012年7月15日,有緣與闊別36年的老同學張文凡老師相見,並敘談各自數十年心路曆程。七十年代,高中畢業的文凡回鄉務農。他參加了公社的小水電建設。電站建成後,把電送到好幾個村,照亮了鄉村的一片人間。或許有緣,文凡在此期間一幹10年,他也照亮了自己。因為空餘時間充分,他訂閱了大量文學雜誌、刊物,如饑似渴地吮吸。

    機緣,總是給予有準備的人。當時管文教的負責人馮子成,邀請他到學校工作,任“民辦”代課教師。一方麵,照顧其有時突然昏倒在地的夫人;另一方麵,為當時繁重的教學任務“給力”。

    1986年,文凡從此走上了神聖的教學殿堂。由於他用心,對教學充滿感情。其教學質量,受到師生和家長的歡迎。據說,在當時的張坊區人溪公社“鐵頁門”小學,當地的村支書李鬆林等,每次開學都要為其放“炮竹”。不久,他擔任了校長,過年過節,當地有風俗,請老師吃“年飯”,文凡要為支書“排隊”。

    文凡不凡。他注意教研結合,教學相長。積極主動寫作,沒想到,這些為他後來“民辦”轉“公辦”打了基礎。或許,他做得與眾有點不同,且評為了優秀。或許,這就是謂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管如何,於同學之中,我從文凡身上,看到了人生於世,想要有所收獲,就一定得付出辛勞,唯勤奮不息、自強向上之人方能最後成功!

    與文凡相見,有人緣,還有文緣。因為工作關係,文凡從瀏陽的東區,調到了南區的楊花鄉。後來,還是瀏陽市文聯副主席、瀏陽市作協常務副主席丁純藍的牽線,讓我們走到了一起,暢談崢嶸歲月,交流文學愛好。

    文凡善於寫散文和微型小說,構思嚴謹,文筆細膩。《碾米舊事》、《撿茶子》和《照泥鰍》等等,那些場景的再現,把生活的閑情趣味表達得淋漓盡致。他的那種心得、曆練,使我們從他的文字記錄中,回憶起它們的影子。同時,也映照著一個讓人們反思的思索——我們,我們的前輩是如何利用自然造福人類,如今,迫切需要張揚的是,人,需要敬畏自然的心。

    文凡不凡,他把自己融化在了那塊可親、可敬的山水之中,一篇篇的散發著,充滿泥土芬芳。作為同代人,讀來倍感親切。張文凡老師看了筆者的一些作品,或許是數十年未相見的老同學,他又遂以《泉噴》、《書香》賦予(8月5日):

    (一)山人詩情似泉噴,洞觀花語與風雲。信手拈來詩即就,驚煞多少同路人。

    (二)好評如潮讚山人,原由著述道義深。更有長河史料細,開卷書香醉心庭。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瀏陽潭灣夢》,方便以後閱讀瀏陽潭灣夢瀏陽潭灣夢2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瀏陽潭灣夢瀏陽潭灣夢22並對瀏陽潭灣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