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潭灣夢28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瀏陽潭灣夢28

    第三卷 第27章澧沅五溪傳千載

    踏上張家界的人生旅程,博大精深的“旅遊文化”,從此魂牽夢縈。

    2006年1月,一天,時任人事處長王芳郴告訴,“請到局長辦公室有事”。來到湖南銀監局局長蔣民生的辦公室,隻見時任副局長施愛平(女)同時在場。蔣局長說,組織上決定你到張家界銀監分局任黨委書記、局長,那是個旅遊區,經濟總量不大,關注風險,有效監管,好好學習。

    感謝蔣局長給予的緣分。從此,身上感到了一副擔子,一份責任,唯有“好好學習”。

    同時,樹立了一個理念,把了解張家界、宣傳張家界、服務張家界作為己任,不懈努力。

    了解張家界

    這一次來到張家界,與過去陪同上級機關領導和有關客人旅遊的心情,完全不同。因為,作為張家界銀監分局的一員,自然已經成為張家界市公民的一分子。

    記得召開第一次分局中層幹部會議,研究工作報告時,時任調統科臧科長說,《報告》既要講北京話,也要講“張家界的話”。這句話,有針對性,講得好!會後,立即開展了有關調查研究,深入基層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幾年來,先後在時任副局長秦華新、張世軍、陳黎明、副調研員韓友庭和有關科室負責人的陪同下,先後走訪了有關鄉鎮的種植基地和養殖業大戶,深入到有關中小企業、電站工地、銀行業機構了解情況,增強了感性認識。

    特別是對張家界以旅遊業,助推綠色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把脈銀監業中間業務發展,增強了話語權。經濟活,是金融的生存之本。雖然相互作用,但經濟是基礎。

    張家界因旅遊建市、興市,旅遊是文化產業。恰巧,筆者在張家界工作期間,因辦公地點租賃的一棟樓房,就在市文化局內(原為招待所住房)。因此,有緣與文化界接觸地氣。

    來往張家界期間,正好在讀中央黨校法學理論研究生的課程,有時周末就在嶽麓山的湖南省委黨校,聆聽有關教授的講座。

    麓山惠風,空靈感觸。每當星期天下午返回張家界時,總要穿越“三湘四水”。車流如梭,歲月滄桑。三湘大地的變化,四水歡歌,高速公路律動的神韻,自然放飛思緒。

    這一切,如果沒有無數仁人誌士的不解奮鬥,沒有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浴血奮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真的可能沒有這快速推進。

    張家界是武陵之魂,山水與湘西相連,文脈相承,亙古綿延。張家界曾經滄海茫茫,曆經涅槃,走在小石板路上,一塊塊鸚鵡螺化石,隨處可見,天然氣引入農戶,可以觀察;各種有色金屬,皆有儲藏,已探明鐵、鎳鉬等礦產達60多種,可開發利用的有28種,自然資源豐富。鐵礦石、煤炭等,有一定開采,福祉民生。

    張家界是紅色沃土,賀龍元帥故居就在桑植縣洪家關,紅軍二、六軍團長征始發時,就是在桑植縣劉家坪宣誓,然後揮師北上的。

    張家界是綠色大地,世界級的風光,中國的臉麵,湖南的名片。

    這一切,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可能仍然在沉睡之中。

    澧沅第一郡

    登高致遠,自強超越。據報道,這是“張家界精神”表述語的完美出爐。

    2010年11月25日,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市文明辦副主任肖淩之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發布了“登高致遠,自強超越”新時期張家界精神表述語,及其形成過程的重要講話。

    在張家界期間,有緣與肖淩之多次在一起相聚認識。他本是邵陽人,但會講幾句地道的瀏陽話,原來,他是受其夫人瀏陽人的熏陶和影響。

    精神源於文化影響。張家界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

    商周時期地屬荊楚,春秋戰國為楚之黔中地。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曆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在澧、沅流域建立了現今湖南境內第一個行政區黔中郡,為當時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郡,今張家界市兩區兩縣均屬其所轄。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晉、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漊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年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於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月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地級市大庸。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全市共有7個街道、32個鎮、47個鄉、15個民族鄉。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北與湖北省鶴峰縣交界。總麵積9518平方千米。總人口167.102萬人(2010年),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強。

    中國的臉麵

    張家界是湖南的一張名片。

    張家界是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遊,屬武陵山脈腹地,為中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1982年9月,張家界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88年8月,武陵源被列入國家第二批40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之內。1992年,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張家界武陵源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

    1999年,世界特技飛行大師駕機穿越天門洞,在全球引發轟動效應。

    2006年,俄羅斯空軍張家界天門山特技飛行表演讓張家界享譽全球。2007年,張家界武陵源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批準為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2012年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張家界市所在地,原名大庸。市府設永定區,距省會長沙390.023公,距長江三峽300.056公。

    張家界的由來,相傳與漢代張良有關而得名。

    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萬聰的第6代孫張再弘被賜團官,且設衙署於此。這一帶成為張氏世襲領地,被叫成了“張家界”。截止到20世紀末,張氏子孫在此已曆17代,人口近千人。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西漢留侯張良當年再次隱居,終老後葬在水繞四門,因此很早的時候,這就叫張家界了。1958年,這建立國營林場,因場址設在張家界農業社的地盤,林場即取名張家界。

    1978年,張家界林場最早拉開湖南旅遊開發的序幕。張家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奇觀被世人發現,得以開發。1979年,吳冠中先生訪問後,撰寫了《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文以及繪畫《自家斧劈——張家界》等作品,為張家界早日走向世界立下了功勞。如今,一代藝術大師的銅像——吳冠中,聳立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永遠佇立在千百萬遊人的心中。

    1982年9月25日,國家計委行文,將林場所屬範圍定名為“張家界森林公園”。張家界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姓聚居的張家界村由公園代管。鑒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海內外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所稱的張家界,即指張家界市。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與一脈相連的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三大自然保護區組成武陵源,是張家界的核心景區。武陵源地處武陵山脈中段;武陵山脈則橫亙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省。唐代詩人王維曾有詩雲:“居人共住武陵源,還以物外起田園。”

    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視察此地時將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風景區命名為“武陵源”。1988年成立大庸(現更名張家界)地級市時,特設武陵源縣級行政區,方圓369平方公。武陵源境內岩溶地貌發達,石英砂岩峰林峽殼地貌發育更為世界罕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將武陵源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國內外專家學者讚譽武陵源是“大自然的迷宮”和不可思議的“地球紀念物”。《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技術評價報告》中指出:“武陵源在風景上可以和美國西部的幾個國家森林公園及紀念物相比。武陵源具有不可否認的自然美。因她擁有壯麗而參差不齊的石峰、鬱鬱蔥蔥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

    據聯合國考證,世界地質公園,包容了砂石山峰林、方山台寨、天橋石門、障穀溝壑、岩溶峽穀、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溪流湖泊和沉積、構造、地層剖麵、石生物化石等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跡。

    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地貌景觀,包存幾乎沒被擾動的原始自然狀態的生態環境與生態係統。除武陵源核心景區外,武陵源區有“中華最佳洞府”黃龍洞、“人間瑤池”寶峰湖、國家激流回旋基地,慈利縣有江埡溫泉、萬福溫泉、張家界大峽穀、“小三峽”漊水漂流、有“南五當”之稱的道教聖地五雷山,市區所在地永定區有“張家界新傳奇”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百畫廊”茅岩河漂流、土家風情園、老院子、大庸府城、“江南名”普光禪寺,桑植縣有“亞洲第一大洞”九天洞、賀龍故居紀念館、千年古鎮苦竹寨(南接青安坪,北鄰九天洞)、峰巒溪國家森林公園,等等。

    2008年4月,陪同時任中國銀監會國際部處長張利星(女)一行遊覽時,她說,“沒有想到,世界上最美的風光之一,就在中國張家界”。

    餘相信,她是具有國際視野的,因為,她曾經在中國人民銀行駐紐約辦事處工作多年,世界上有許多風光美景,她都有所了解和見聞。

    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國內重點旅遊城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穀地貌。群峰屹立,雄偉挺拔,令人不可思議。“南天一柱”,改名“阿凡達”搬上銀幕,影響很大。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景區組成,風景遊覽區麵積264.6平方公,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首批地質公園、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武陵之魂”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教聖地“南武當”五雷山、“百畫廊”茅岩河、萬福溫泉等景區也是景色秀美、風光獨特。

    賀龍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光禪寺、玉皇洞石窟群、老院子等8處人文古跡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家風情園、秀華山館等民族風情景點和魅力湘西等演藝節目,全麵展現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和民族文化。全市已建成國家等級旅遊區點12處,其中5A級1處,4A級5處,旅遊交通和旅遊接待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旅遊日接待能力可達3.62萬人。

    張家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已建立土家族鄉8個、白族鄉7個。這民俗古樸,民族文化濃鬱,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5類70多項,其中桑植民歌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陽戲、張家界高花燈、慈利板板龍燈首批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硬氣功曾隨國家領導人赴歐洲七國演出。

    紅色沃土

    張家界、湘西是革命老區。這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賀龍、任弼時、王震、關向應、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奮戰,領導了長達8年的武裝鬥爭。

    走近洪家關,瞻仰賀龍元帥紀念館。組織分局全體黨員幹部集體宣誓,重溫黨的宗旨,看到賀龍“跟黨走定了!”的誓言,把一生交給黨的耿耿忠心和言行,以及他的一家和跟隨他鬧革命的鄉親們付出的犧牲和代價,確實令人難以忘懷。秦華新說,副局長張世軍的爺爺,就是紅軍烈士。隨即,張世軍指著烈士牆上的名單,告訴大家。

    賀龍元帥的故居,曾經被反動派火燒掉了。解放以後,才由人民政府重新修複,“文化大革命”又一次遭遇劫難和牽連。可見,找到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構建和諧社會、美麗中國,那是一條多曲折的路。

    紅軍在湘西8年艱苦轉戰,每每看到王震、王首道、張啟龍、李貞(女)將軍等都在這一區域活動,且都是一批瀏陽人,自然引起好奇。

    他們到底在什地方生根?心中的疑惑,同事們自然看出來了。

    瞻仰塔臥

    塔臥,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東北部,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中心,總麵積350.2平方公。

    塔臥古屬溪州(永順古稱溪州),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改土歸流後,永順設府置縣,塔臥仍隸屬永順縣,該鎮現有“江西街”、“荊州街”舊址遺存。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肖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在這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全國十幾個較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的長江南岸最後一塊紅色根據地。

    1934年10月24日,由任弼時、肖克、王震率領的長征先遣隊第六軍團與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在貴州印江木黃會師,紅三軍即時恢複紅二軍團番號。兩軍團遵照黨中央開辟新根據地的戰略意圖,揮戈東向,開展湘西攻勢。11月7日,攻克永順縣城。

    11月6日,紅軍取得了十萬坪大捷,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繼而乘勝占領了桑植、大庸,11月26日在大庸(今張家界市,舊址仍保存)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邊臨時省委、省革命委員會和省軍區。

    12月10日,省級機關遷至永順塔臥。隨後,相繼建立了十幾個縣(或帶地區性)的黨委、九個縣革委(或蘇維埃),近七十個區、三百三十多個鄉蘇維埃政權。

    根據地的範圍,包括湖南西北、湖北省西南、四川省東南、貴州省東北部交界地區,其根據地和遊擊區共達三十餘縣,縱橫千,根據地人口約200多萬人,逐步形成了以永順、大庸、龍山、桑植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

    根據地建立後,紅二、六軍團領導根據地各族人民英勇戰鬥,先後粉碎了國民黨80多個團的六路圍攻,殲滅敵軍萬餘人,繳獲槍支萬餘條,在戰略上牽製了敵軍,有力地策應了紅一方麵軍的長征和其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員會領導下,根據地人民積極配合紅二、六軍團,為建立和保衛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永順蘇區(永保、郭亮二縣蘇維埃所轄地區)有8萬餘人參加和支援紅軍作戰,11800多人犧牲,10000多人參加了紅軍,紅二、六軍團由會師的7000多人增加到20000多人,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二方麵軍,為積蓄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5年9月,國民黨調集130個團的兵力,再次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紅二、六軍團決定退出湘鄂川黔根據地中心區域,於1935年11月19日,從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開始戰略突圍。留守根據地中心區域的紅十八師,神速遷回,牽製敵人,策應紅二、六軍團主力戰略轉移。據資料,紅二方麵軍從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出發開始漫漫長征,全市先後有4.7萬人參加紅軍,犧牲達1.8萬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群被政府逐步征收保護,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永順塔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該舊址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讀塔臥,令人肅然起敬。走過一道長長的石街,在青鬆翠柏之間,四方石欄圍護之中,由蕭克將軍親筆題寫的“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紅二六軍團革命烈士紀念碑”高聳雲霄,巍然屹立。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由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省委、省軍區、省委黨校和紅四分校、紅軍醫院、兵工廠等8座院子組成。

    踏進一座木結構的四合院,中為青石板天井,陳舊的壁板上依稀可見紅軍的標語:“隻有蘇維埃才是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爭取獨立自由領土完整的蘇維埃中國”、“粉碎敵人五次圍剿”,這便是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王首道、張啟龍、甘泗淇、李貞(女)等分別住過這的幾間木屋。

    黑漆書桌上的桐油燈作證,讓敵人聞風喪膽的一代英傑,曾在這徹夜運籌帷幄。

    置身一座座古老的木屋,品味淡淡的木香,時光仿佛回到70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之中——十萬坪是龍家寨至杉木村境內一條南北走向的狹長穀地。紅二、六軍團於1934年11月初攻克永順縣城後,湖南軍閥何鍵急令陳渠珍派兵反撲,陳渠珍遣數萬敵軍分四路縱隊向永順撲來,妄圖圍殲紅軍於永順。

    紅軍聞訊後,積極作好戰鬥準備,棄城北走,誘敵追趕。1934年11月15日下午,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率領紅二軍團司令部和紅四師在毛壩一帶布防。蕭克、王震率領紅六軍團的第四十九團、第五十一團、第五十三團,埋伏在碑坪東側的蘿卜頂、鍾鈴山和烏龜洞一帶。

    蕭克任前敵總指揮。16日黃昏,陳渠珍手下龔仁傑、周燮卿兩個旅全部鑽進了伏擊圈,正準備在碑坪等地宿營時,紅軍發起總攻。頓時,整個十萬坪成了一片火海,槍聲、手榴彈爆炸聲、衝鋒號聲、喊殺聲震蕩山穀,敵人潰不成軍。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共殲敵10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獲長短槍2200餘支,輕機槍10挺和大批子彈、馬匹等軍用物資,取得了十萬坪戰役的重大勝利,史稱“十萬坪大捷”。

    在紅四分校(後改稱紅軍大學)舊址前,大門封火牆上至今還保留著紅軍時期的一幅標語——“提高戰術素養,鞏固思想一致”。當年,紅二、六軍團在此開展了廣泛的教育運動,特別注重紅軍教育、幹部教育。該校在提高部隊素質方麵起了頂梁柱的作用,先後培養了1500多名師、團、營、連級軍事幹部,為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輸送了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軍事人才,到1955年共和國授銜時,從這走出的將軍就有166位。

    有史學家稱譽,塔臥是“江南延安”。這,革命的真理在此閃爍,隻有跟著共產黨向前走,才能砸碎舊世界的鐵鎖,隻有團結一致勇敢戰鬥,才能把蘇維埃政權鞏固。

    為了明天燦爛的曙光,翻雪山過草地算不了什,要奮鬥就會有犧牲,命運全在勞苦大眾自己掌握。快扛起長槍長矛,走進咱們的紅軍隊伍,革命的火種在這燎原,錦繡河山是先烈的熱血染就,這記載了當年紅軍最閃亮的曆史,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2007年“7·1”之前,在烈士的豐碑下,分局全體成員來到了塔臥,大家滿懷崇敬舉手敬禮、鞠躬——為人類解放事業立下豐功的湘西塔臥。

    蕭克將軍回憶

    1986年10月24日《人民政協報》發表了采訪蕭克將軍的文章《統一戰線在長征中的巨大作用》,采擷有關內容。

    蕭克將軍的回憶,“一九三五年六月在湘鄂西一次戰鬥中,我們俘虜了國民黨部隊一個名叫張振漢的縱隊司令兼師長,按過去左傾路線那一套,早就把他槍斃了。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和我親自接見他,向他解釋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啟發他的覺悟。一個月後,打破了‘圍剿’,我兼任紅軍學校校長,請他擔任了紅軍學校高級班的戰術教員。經過一段時間,十一月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張振漢隨軍行動,在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一直走到陝甘寧大會師!”

    張振漢的兒子張天佑,在《解密:一位曾跟隨紅軍長征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敘述,“蕭克將軍說的張振漢就是我的父親。”

    張天佑的撰文回眸,1936年春夏之交,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達金沙江畔。奔騰咆哮的江水擋住了紅軍的去路,船隻早被國民黨軍隊收繳一空,尋思渡江之策的賀老總派人找張振漢,問他有何良策。

    張振漢環視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建議砍竹子紮成竹排,放排渡江。此建議得到賀老總的讚同,即命一部官兵砍竹紮筏,另一部官兵繼續到上下遊尋找船隻。在官兵一致努力下,兩萬人馬順利渡江前進。

    有關傳記中還記述到這樣一件事:紅軍進發到龍山縣城,與敵軍展開激戰,長攻不下。敵人在隘口處設有兩座碉堡,槍眼射出猛烈的機槍火舌,封鎖著紅軍突擊部隊前進的道路,不斷有衝鋒的紅軍戰士犧牲倒下。這時,從敵人手中繳獲的迫擊炮隻有兩發可用的炮彈了。賀老總把炮兵出身的張振漢找來,問他能不能用這兩發炮彈把那兩座碉堡解決掉。

    張振漢立即目測指量,調好炮位角度,說:“好了,發炮吧!”紅軍戰士引發,兩聲巨響,兩個敵碉堡應聲炸飛,槍聲也戛然而止。

    隨紅軍到達延安後,張振漢繼續受到黨和紅軍的關懷照顧。張天佑回憶,毛澤東主席接見了張振漢,周恩來副主席親切關懷他的生活,“還說要爭取把我的母親接過去。”

    張振漢同吳德峰、伍修權、王維舟、李六如等一大批共產黨的領導人結成了朋友。同時,他繼續為紅軍的軍事教育做工作。蕭克將軍曾向張天佑說過,當時大家都是供給製,“我父親得到特殊照顧,每個月還有光洋(銀圓)可拿。每到我父親拿到薪餉,將軍們就會找他一起到農家買些酒菜改善一頓。”

    湘女多情

    “我母親鄧覺先是長沙人,出身書香門第,是典型的湖南人脾氣,敢作敢為,湘女多情。”張振漢被紅軍俘虜,生死不明,國民黨軍政要員和眾多友好都勸年輕漂亮的張太太改嫁,我母親堅決回絕。張天佑回憶道。

    自從得知張振漢還活在紅軍中,她不惜變賣房產貴重,力爭支援呼應。在紅軍抵達延安之後,她就做了各方麵的周密準備,打扮成農家婦女的模樣,孤身從漢口奔赴西安,又請西北軍方麵幫助,千尋夫抵達延安,同我張振漢會聚。

    她到延安後,得到了周恩來等領導同誌的安撫與關懷。待第二次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形勢日趨明朗,“我母親便決定先行離開延安返回蔣管區”。臨走,又是周恩來同誌等饋贈盤纏,並安排人送到西北軍防區安全交接。

    1937年,蔣介石受迫於共產黨人和全國民眾的抗日救國壓力,接受了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條件。毛澤東主席在棗林接見了張振漢,勸他回蔣管區繼續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經過反複思考,張振漢接受了黨的安排,帶著周恩來同誌親自安排的“安家費”,途經西安返回漢口,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段程。

    2004年以來,當紅色旅遊的浪潮席卷全國,永順縣委、縣政府抓住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的機遇,全力優化紅色旅遊環境,高品位構建紅色旅遊體係,並與綠色生態、曆史文化、民俗風情有機結合,托“紅”襯“綠”,為永順旅遊業的發展打開了一個新的空間。

    如今,越來越多的單位將塔臥當作弘揚紅軍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特別是駐守這的武警湘西自治州支隊官兵深入開展了“讀一本紅軍書、唱一曲紅軍歌、走一段紅軍路、吃一頓紅軍飯、聽一個紅軍故事”活動,緬懷紅軍先烈,讓長眠這的英烈們見證他們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神話張家界

    相傳,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岩山。那時,青岩山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為什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

    據資料,這事兒,還得從漢留侯張良說起!

    據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留侯張良想到淮陰侯韓信死前講的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禁打了幾個寒戰,便想效法當年越國範蠡,隱匿江湖。

    可是,到哪去好呢?入江淮,乃劉氏腹地;至留縣封國,不能久安;秦嶺、巴山,虎豹成群,不是養生延年之處;西北方,匈奴騷擾……他思來想去,隻有到南方,找赤鬆子仙師去?!

    昔日三閭大夫屈原被放,曾遊荊州、武陵,還給沅、澧二水諸名山留下了許多詩句:“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想想那,必有人間仙境,必多養生樂趣,於是,他便循著赤鬆子的足跡,上了天門山。

    以後,他又輾轉登上了青岩山。這,別有天地,“世外仙境”也!正是張良要尋求的地方。

    從此,張良便在這隱居下來,修行學道,並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

    據說,張良為了讓青岩山水更美,曾在青岩山南側植了七棵銀杏樹。這七棵銀杏樹長得又高又大,就像七把巨傘,撐在半山腰。

    許多年後的一天,一個叫張萬衝的朝廷官吏,穿起長袍馬褂,乘起八抬大轎,帶著妻室兒女,上青岩山遊玩。當他看到這七棵銀杏樹,像巨人般立在那,頓起邪心,便想以這七棵樹為界,把青岩山這塊神奇的土地,通統劃為己有。於是,他請來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樹上雕刻一個大字。這雕匠刻呀、雕呀,雕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刻成七個大字:“指揮使張萬衝界”。

    字刻完後,張萬衝偏著腦殼看了又看。他一邊看,一邊念,一邊笑:“嘿嘿,這下好了,萬古千秋,歸吾所有!”當下,他貼出門板大的告示,規定以七棵銀杏樹為界,方圓五十,從鑼鼓塌至黃石寨,從朝天觀到止馬塌,一概禁止通行,違者砍頭。

    他還傳令,將山寨上所有張氏家族都趕走。一霎時,狂濤巨浪,鋪天蓋地,把張萬衝三百兵馬一齊卷進金鞭溪去了!寨民們見此陣狀,嚇得一個個忙對著銀杏樹作揖叩頭,呼天叫地,求蒼天保佑。這時,猛聽得雲頭上有人發下話來:“寨民們聽著:此地本是天造地設,人間仙境,哪能容得張萬衝這個不肖子孫橫行!吾神已令白果仙人將他葬入海底。此地現歸張氏共同所有,永世永代生息!”

    說罷,他將拂塵往七棵銀杏樹上一指,隻見七棵銀杏樹上立即現出了“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金燦燦的大字。眾人抬頭一看,隻見那仙人一副書生模樣,頭挽高髻,身穿麻衣,鶴須童顏,一派仙風道骨。

    人群中,有幾個懂學問的長者,一見大神驚說:“那不是跟赤鬆子大仙同遊天門山、青岩山的子房公公?”眾人聽了,忙一起伏地禮拜。那仙人輕甩水袖,笑盈盈地隱入茫茫雲海,向黃石寨方向飄然而去。

    因為是張良仙人賜名,此後,人們便把青岩山叫作“張家界”。

    美麗張家界

    張家界生態優良。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98%,核心景區為98%。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1%,景區為一級。全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9.6%,90%的地表水水質達到了11類標準以上,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均低於國家控製標準。

    走近八大公山。人們會更加體會自然生態,美麗桑植。

    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距桑植縣城85公,雄踞武陵山脈北端,澧水源頭,其主峰鬥篷山海拔1890米,為武陵山之巔,景區由鬥篷山、杉木界、天平山五大林區組成,總麵積4.49萬公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長江南部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森林。

    如今,這種原始森林,隻有在大湘西才能品味到,置身其中,自然予人返璞歸真之感。

    美麗的張家界,生物資源,堪稱寶庫。

    張家界的物種,其中木本植物有110科1409種,脊椎動物有190餘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米猴、靈貓等。

    現在,已經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3個,有娃娃魚、中國鴿子花等國家一、二級珍稀保護動、植物81種,保護小區23個,麵積702平方公。

    2008年6月,時任副局長陳黎明與筆者一起,在農業發展銀行桑植縣支行田克東先生的陪同下,踏訪澧水發源地,來到五道水“七眼泉湧”處,在一農戶肖趙國先生家,看到了有這一種動物,叫——“飛狐猴”,隻見前肢和後肢之間,肋骨附近有一層皮,能展開滑翔,長得又跟小狗差不多的飛狐。長約80-90厘米,尾長約50-60厘米,小狗般大小,眼睛圓大,耳廓發達,全身披柔毛,呈棕灰色,身型像貓,頭型像狐,爪牙尖利,前後肢之間有寬而多毛的一塊膜。

    因為有緣看到“飛狐猴”,筆者當時作了隨記,有感而賦:雨後煙霞清泉湧,山高林深沐仙風。溫泉酒家飛狐舞,兩溪流水樂無窮。

    張家界水資源豐富。

    境內溪河縱橫,水係以澧水和漊水為主。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湘鄂兩省。澧水幹流在桑植縣南岔以上有北、中、南三源。北源為主幹,發源於桑植縣杉木界;中源出八大公山東麓;南源出永順縣龍家寨,三源在龍江口匯合後往南經桑植縣、永定區、慈利縣……最後至澧縣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388公,流域麵積18496平方公(湖南15505平方公),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漊水是澧水的最大支流,發源與湖北鶴峰,向東南流經桑植、慈利注入澧水,幹流全長250公,在全市境內的流域麵積為2565平方公河流穿行與石灰岩高山深穀之中,此外鏡內還有一部分河流流向沅水,流域麵積1428平方公。

    境內有流域麵積10平方公、長度5公以上的河流212條、3131公,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56.9萬千瓦,可開發量達104萬千瓦。境內修建了儲水庫多個,為當地用水,用電提供足夠的來源。

    漊水清澈秀美,2006年9月,有緣順水考察。特別是目睹漁民作業,打撈上來的銀魚,遂有感賦:漊水滿河清又清,透明魚兒好似銀。生態資源稀為貴,環境保護山水情。一次,在前往桑植縣南灘草場的途中,目睹深山之中,部分公路有改善,或鋪瀝青,或打成了水泥路,行進中,適逢甘露降落。遂感:崇山峻嶺穿穀行,人潮溪水碧綠清。兩岸青山遮不住,一水一露總關情。

    譚傑群先生,於漊水之情,情感更深,也更有悟性。采擷其賦,可以管窺其厚重的文化底蘊。

    漊水出巍峨群山,一路奔騰誇地靈:茅花界、古路界、潮水界、大門埡,蔥蘢逶迄,一脈雄健;仁潮溪、南鬥溪、柳陽溪、索水河,流金淌玉,九溪薈萃。紫駝山麓自馬泉,奇花異草,洞口伴仙侶;興國寺梅花殿,桃芬李芳,書院育英才。

    大尖山一峰雄峙,登頂淩虛天地闊;夜沙泉古峽清湫,飛珠濺玉逞奇麗。彩雲繞山腰,鐵塔峙絕頂,埡門關玉關金鎖;山雄追巴巫,雲奇比峨眉,長潭河勝景平湖。

    削金斷玉,黃土坡蘊千古文化韻味,劍光聚寒芒;雲蒸霞蔚,甑山峰吸日月天地精華,茶香天外天;更堪那西江石壁,橫鎖大河煙波,驅蛟龍以發電。

    登高望壯麗山河,倍覺桑梓情深,抒壯誌而高歌。山耶,峰耶,水耶,泉耶,造化之功耶,抑或勝天人力耶,共彈琵琶入雲夢。

    曆史鍾嫵媚毓秀,兩岸柔情育人傑:渡東瀛、誓同盟、衛中山、抗倭寇,鐵骨丹心,心五俠客;幕荊州、誌慈利、悔堂集、楹聯話,嬉笑怒罵,恭亨文士。袁任遠立革命誌,槍林彈雨,戎馬為人民;蹇氏門中姊妹花,出生入死,熱血獻中華。陳能寬兩彈元勳,蘑菇雲起蒼穹驚;黃炳秀巾幗豪傑,鬥地戰天寫春秋。演戲為抗戰,著書傳後世,蘇兆龍南山老農;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家許軍中儒將。懸壺濟世,唐壽民工岐黃扁鵲藝業,杏林傳佳話;文唱武打,朱明六演人間悲歡離合,藝驚樓上樓。

    喜今日英雄人物,巧繪小康新圖,建現代之文明。放眼望美好前程,愈添躊躇豪情,創和諧之家園。文者,武者,雅者,俗者,驚天動地者,更有埋頭苦幹者,同繪錦繡歌大風。

    湘西的山,張家界的山,不僅美麗,還有豐富的寶藏。目前,煤炭、鐵礦石、錳均有一定的開采量。

    大湘西的老百姓,基本上就是靠山吃山。張家界以旅遊為龍頭,充分挖掘資源,打造名優特產。如今有張家界椪柑、湘西黃牛、茅岩黴茶、葛根、菊花芯柚等。

    由於曾經到過永定區的一家“茅岩莓茶”公司作過調研,考察過生產車間,留下印象。

    茅岩莓茶又名藤茶,是植物顯齒蛇葡萄的莖葉,產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有效成分主要是二氫楊梅素、黃酮,被稱為“黃酮之王”,是世界上黃酮成分含量最高、營養最豐富的野生植物。張家界人利用這一資源,拓寬市場,作為特色保健飲品,做了大量營銷工作。

    還有“九天食品公司”生產加工的葛粉,因為市長趙小明督促銀行業機構加大支持發展力度。筆者率員曾經進行專題調研、座談,先後參觀生產基地,了解生產流程和資源配置情況,提出有關建議。形成的有關報告,市委書記胡伯俊批示印發“參閱件”。

    葛粉,是從藤本植物葛根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純天然營養佳品,它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補腎健脾、益胃安神、清心明目、潤腸導便及醒酒等功能。臨床表明,對防止動脈硬化和降血壓、抗老、治冠心病、健美皮膚、增加腦及冠狀血管血流量、增強記憶力、提高兒童智商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還有“土家織錦”,土家族又名“西藍卡譜”,是用一種古老的“木腰機”為機器,以棉紗為經、以五彩絲線或棉線為緯,完全用手工做成的工藝美術品。它色彩鮮明、跳躍、對比強烈、線條對稱。

    當地民營企業家,把握市場,對傳統工藝進行技術革新,突出少數民族藝術風格,適應旅遊特色需要,拓寬了大湘西的市場,產品遠銷貴州、廣西、海南等地,受到市場歡迎。

    事實表明,大湘西,張家界的山水,奇險妙絕,清澈秀美,滋養萬物,孕育了曆史文明。

    有山、有水,就有人。相傳,澧水河畔,2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創造了燦爛的古文化,留下了許多古老的人文傳說和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先後出土國家一級文物41件、二級文物173件、三級文物1222件。公元263年,吳景帝孫休下令設置天門郡,最初郡治就設在永定城區古城堤。

    民俗文化

    張家界曆史久遠,傳承文明最有特色的莫過於結婚文化——哭嫁和節日喜慶。

    哭嫁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民間俗稱“哭嫁”。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

    土家人還把能夠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少許的苗族也是哭嫁的。不過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習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個月,要唱《哭嫁歌》,用歌聲來訴說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製度下的不幸命運和對自己親人的眷戀不舍之情。

    按照習俗,姑娘的哭唱,要哭唱到聲音哭嘶啞為止。《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根據出嫁的進程來劃分。有的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種。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爹的恩情說不盡,提起話頭言難盡。一怕我們受饑餓,二怕我們生疾病;三怕穿戴比人醜,披星戴月費苦心。

    又如姐妹對哭唱:

    姐: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離,離開繡樓好孤單!

    妹: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離開,難舍難分情難斷!

    姐:梭羅樹來台對台,我姐心難寬懷;丟你妹妹婆家去,逢年過節又才來!

    妹:梭羅樹來台對台,望姐心多寬懷,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誨記心懷!

    高花燈

    高花燈是流行於永定沅古坪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時,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鑼、鈸、嗩、鼓等樂器。每人手中拿一盞紙紮燈籠,內點蠟燭兩根,頂紮一木偶像,用五色紙剪成戲文故事如“八仙”、“瓦崗寨”,“梁山英雄”之類。

    高花燈的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東起西落,進一個“半邊月”,出一“月團圓”,舞個“太極圖”。亦可進民房表演,叫“願燈”,多為祝福、還願或為某家喜事湊趣。

    打吆喝、打口哨則隻能到戶外表演,叫“眾燈”,是讓大家看的。在張家界工作期間的每年正月十五,整個市區非常熱鬧,市內主要廣場和街道上,均有表演“高花燈”或其他“眾燈”舞、獅舞之類的,彰顯了當地的民族傳統風俗和文化。

    釋道文化

    張家界是一個開放的地區。自古以來,就十分注重吸收引進外來文化。

    在市區的普光禪寺,可以稱得上是張家界另一個特色景區,也是張家界一處無比珍貴的景區。

    普光禪寺建於公元1413年,迄今已有近600年的曆史,是一座極其珍貴的古老建築。寺院外觀古典優雅,雄偉氣派,猶如一座古老神秘的宮殿,靜靜地佇立在路邊,令人肅然仰慕。

    這座寺院占地8000平方米,是佛教與道教文化相結合的古老人文建築,院內有著普光寺、武廟、文昌祠等景點,象征著我國曆史悠久、意義深遠的佛教和道教文化。

    釋道儒文化,共存共榮,這於少數民族地區來說,確實體現了博大宏偉的胸懷。如今,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進入張家界永定區的範圍,如果細心觀察,每到一個鄉鎮上,人們都可以看到一幢特別的建築,懸掛有紅色十字架的福音堂。

    據資料,張家界基督教福音堂在海內外久負盛名,是湘西北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屬湖南省重點宗教活動場所。

    同時,可見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很大,已經滲透根植到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壤之中。

    詩文天門山

    詩家潘清澤先生,專題撰文《詩文天門山》(刊《天門詩詞》2007年第2期),寫得情景交融。

    如今,人們對天門山並不陌生。電視、廣告的視覺畫麵,已經可以直接撞擊人們的眼球。但是,從文化角度解讀,或許還不盡然。

    眾所周知,矗立在中國湖南省張家界市城南郊的天門山。海拔一千五百一十八米,四麵絕壁,突兀聳天,古往今來,贏得多少騷人墨客為其歌詠讚頌。

    最早歌詠天門山的,當數屈原:“廣開兮天門”。戰國時期的屈原詠此詩句時,天門初露端倪。三國吳永安六年,山壁洞開,玄良朗如門。此後,天門山遐邇聞名的明代詩人吳佐步沈鍾韻作詩雲:亂山環拱一奇峰,咫尺天門路可通。萬仞懸崖圖畫,四時仙境鳥聲中。雲能變幻穿還出,雪不堅牢補又空。我欲題詩登絕頂,扶搖健翮借天風。

    天門山的雄奇,首推山頂的通天之門——天門洞開。洞高13.5米,洞深60米,洞寬57米。在這樣的海拔高度和絕壁臨空的位置上,鑲嵌如此高大的天然溶洞,恐怕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明代詩人張帷亦步沈鍾韻:馬首看山到頂峰,此峰上有一門通。神仙仿佛在方外,洞府分明在目中。晝夜不論誰秉鑰,古今無改獨懸空。嗟予欲往成遊賞,恨不身生兩腋風。

    當代詩人田奇斌再步沈鍾原韻:玄朗門開在半峰,千秋隻許白雲通。悠悠鶴影三壺內,陣陣猿聲萬壑中。竹帚垂崖無客掃,梅花墜嶺入塵空。今朝幸得神仙鑰,直上長驅腳下風。

    莫道山高空仰止,此中真有上天梯。如今這營造了999級上天之梯,供遊人通達天門。由此進入天宮,當代詩人三水以詩詠歎:天門霧鎖幾千秋,今有天梯任自由。改革政通堯舜日,真容一展更風流。

    1999年12月8日,世界特技飛行大賽就在天門洞下張家界荷花機場開幕。11日下午,來自10個國家的空中勇士穿越天門,實現人類挑戰自然的又一壯舉。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當代詩人米田水詩詠其事:洞開絕壁一門通,特技飛行擺陣容。參賽健兒身手顯,駕機比武決雌雄。

    天門山橫空出世,神奇莫測,山上很多景象叫人不可思議,如天門洞頂端,曾多次在久旱的大晴天,突然冒出一股偌大湧泉,飛流直下,人稱“天槽瀑布”。清代詩人俞良模詩雲:白練雙條絕壁懸,噴珠濺玉下山田。好攜破界青青句,看瀉銀河落九天。

    當地人說:天門洞翻水隔些年才看到一次,而每次翻水之後,國家必出大事。如1949年翻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5年翻水全國“四清運動”,次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76年翻水,唐山大地震。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去世。1989年翻水,北京發生動亂,1998年五月翻水,七月起全國各地遭受曆史上的特大洪災。

    天門洞頂何能翻水,自有科學去解這個謎。而每次翻水都與國家大事緊密聯係在一起,就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天門山有十六峰,造型各有千秋。明代詩人葉守禮詩詠其中“猿點峰”:萬仞崖頭幾樹花,白猿指點是仙家。攀援欲上渾無路,萬頃寒雲一筆賒。

    在絕壁之上,有樹有花,白猿指點,仙氣盎然。天門十六峰因形得名,竟奇鬥妍。詩人們狀其形寫其意,貼切自然,高雅雋永。

    與天門十六峰相匹配的有天門十六洞。明代詩人李有朋詩詠其中的風洞:躡蹬援滕叩洞中,何人巧砌十姨宮。徑幽更惜煙霞到,路僻唯看日月通。泉滴石根凝作雨,壁臨天眼恍生風。欲究極底深無際,覺處方知天地空。這首詩既寫出了風洞的奇特,又含有深刻的寓意。

    天門山古有八景,景景宜人。清代詩人莊以寬詩詠其中的高遠鳴鍾:疏鍾如斷複如因,高遠峰頭響暮晨。惟有利名敲不醒,回頭俱是夢中人。鍾鼓之聲繞梁蕩穀,晨昏不絕天耳。故日“高遠鳴鍾”。

    自古至今,謳歌天門山自然風光的詩文不計其數,形成異彩紛呈的天門山山水文化。

    天門山以其磅的氣勢和神秘的色彩,招徠隱賢逸士和僧道仙家。

    相傳,神龍皇帝的雨師赤鬆子雲遊江南見天門山拔地通天,氣勢非凡,便閑在天門山隱逸煉丹。如今留下丹灶,後來不少文人專程到天門山尋訪赤鬆子的煉丹遺跡。有的寫下了許多吟詠赤鬆子煉丹的詩文。明代葉守禮詩曰:懸崖峭壁隔塵寰,上有仙人學煉丹。煉得丹成鶴已去,獨留丹灶在峰巒。

    丹灶遺址上,時有雲霧冒起,嫋若爐煙。清代俞永弼詩雲:荒煙青靄處,昔有仙人住。遺跡留丹灶,還疑常來去。

    戰國時期的王禪老祖——鬼穀子步赤鬆子的後塵,隱居在天門山西部一個絕壁石洞,傳說鬼穀子在石洞開時,一邊學《易》,一邊行氣。研究“捭闔策”,著書十四章。獨創鬼穀神功。洞開中石壁上留下的甲子篆文,至今依稀可睹。清代吳肇端詩雲:亦晴亦雨洞中天,甲子推來不計年。學易天今人不見,空於古篆蝕殘煙。

    鬼穀洞下有一條清溪,人稱“鬼穀清流”,為天門山八景之首。清代俞永弼以詩狀之:幽穀有清流,潺潺瀉終古。緬懷漱流人,千載一仰俯。

    清代羅福海曾在鬼穀洞邊口占一首七律:桃花流水去飄然,笑人雲深訪洞天。隱逸名多埋姓字,縱橫術竟出神仙。道書壁上文留篆,丹訣爐中火化鉛。滿耳恍聞鈞樂奏,一條瀑瀉萬峰巔。

    明末,闖王兵敗,部將李過遁跡天門山為僧,法號野拂。一日夜。他在鬼穀洞邊偶聞洞中傳出偈語:得失勿計,陽剛莫傷。縱橫捭闔。我武維揚……

    野拂與佛門弟子苦心推敲洞中偈語,領悟個中真諦,煉成天門硬氣功。後人傳其衣缽,發揚光大,於是天門山下便成為氣功之鄉。

    昔日《永定縣誌》記載:赤鬆之丹灶,鬼穀之清流,久為神仙所棲真,選勝探奇,低回俯仰,應歎古人其往矣,猶幸遺跡之依然。

    曬一曬這些文字,既肯定了天門山的仙道遺跡,又肯定了仙道遺跡的文化遺產性。

    赤鬆子、鬼穀子隱居天門山屬仙流,其後在天門山隱居者,不少是憤世嫉俗,在天門山拜佛參禪,賦詩言誌。華亭參後最幽元,一句能教萬古傳。猿抱子歸青嶂外,鳥銜花落碧崖前。雖知物理無窮際,卻恐滄溟有限年。為報五湖雲外客,何妨來此老林泉。

    亮是五代處士周樸隱居在天門山靈泉院寫在牆上的詩,是他一生的思想總結,感情真摯,情緒平穩,具有很高的隱逸學價值。

    凡隱逸天門山者,無論是仙道還是凡人,無論是修煉者還是棄世者,也無論是出家為僧還是迷戀山水者,都有其不平凡的生平和曆史背景。

    天門山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之,安撫之,使之適得其所,各有所樂。

    為天門山賦詩作文者,大多出於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生酸甜苦辣的反饋,從而創造了五彩繽紛的隱逸文化。天門山有悠久的宗教曆史。山上的廟宇始建於唐。

    1975年8月,在山上靈泉院出土一柄七星銅劍,柄上刻有“天門山玄帝祖”六個字。同時出土四尊觀音持佛珠的銅像,經鑒定是唐代文物。經查證,七星銅劍為天門山老道所鑄鎮山之寶,玄帝祖是道家供奉的真武大帝,而銅像是觀音菩薩,證明天門山有道佛合一的曆史。

    自古至今,天門山寺香火鼎盛,善男善女遍及周邊十餘縣,前來進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撞鍾響徹天際,擊鼓震動山嶽,香煙嫋嫋,充滿仙風紫氣。清人湯立賢詩曰:天門高聳接雲關。古嶙峋不可攀。誰識辰沅善男女。年年秋日陟名山。

    隨著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開發天門山形成熱潮,天門山旅遊開發公司修了一條12公的盤山公路。轉折達99處,堪稱公路史上的一大奇觀。當代詩人田奇富有詩雲:仙山一道巧盤旋。壁上飛輪滾上天。亂笛幹吹銷畫譜,層車百迭渡雲船。行無直線規模特,築有真功品式鮮。藝苑奇葩原是路,彎彎拐拐走時賢。

    天門山索道,全長7458米,高差1279米,是世界最長的高山客運索道,為索道建設中的一個新的程碑。當代詩人鄒啟祥詩雲:由來過客仰神峰。慨歎仙源路不通。旭照斜穿崖穀底,機飛旋轉洞門中。無窮石態淩霄漢,數點鍾聲透壑空。索道騰雲臨絕頂,開懷步韻撒詩風。

    天門山索道不僅是高山觀光客運索道,它本身就是一道絕美壯麗的風景。

    原始古野的天門山,閱盡人間春色,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詩文,形成天門山深厚的文化底蘊。筆者在天門山下的南岸,居住近兩年半時間。四季觀察,風霜雨雪,霧靄晴嵐,各不相同。東西觀瞻,山南山北,魂牽縈夢,自然敬畏。2007年,遂有感賦:紫霧遮山繞高峰,仰望仙境話不空。疑是蓬萊參佛祖,意會情真沐仙風。

    時值陽春季節,三月的北京,萬物複蘇。當時住在京郊會計學院,參加銀監會首期分局長學習班,一日深夜夢醒,遂賦《沉醉天門仙山》:天門洞開感蒼生,博大雄偉吐煙雲。畫家潑墨河山壯,騷人吟賦撼靈魂。

    天門山賦

    《天門山賦》是曾任永定區委書記鄧立佳撰寫的。

    鄧立佳,湖南武岡人也。他是邵陽師範專科學校學習數學專業出身的,參加工作後,在湖南省委黨校學習深造,繼而攻讀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商業企業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畢業。

    他曾經多年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湖南省委宣傳部《學習導報》雜誌社工作,任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一處副處級研究員、《湖南通訊》雜誌社總編室負責人。

    他自1998年6月掛職任慈利縣委副書記,前後達10年之久在張家界市工作。先後曆任張家界市永定區委書記,張家界市委常委、永定區委書記、武陵源區委書記;張家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

    2009年初,他到湖南省商務廳工作,先後擔任副廳長、黨組副書記;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湖南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在張家界期間,有緣參加過他主持的相關工作會議,聆聽過他的講話。

    引起關注的是,他曾主政永定區期間,所作的《天門山賦》刊載《天門詩詞》(2007年第2期),讀後采擷,更具特色,更有感情,更有文采。

    遊人慕張家界而來,居於永定城中,早晚推窗舉目之間,但見上方有一寵物遮去半壁天穹,初看以為叢雲,卻半天不動。待雲霧漸開,久觀方知為一高山。此山橫空出世,巍峨無比,其形酷似猛虎,縮身欲縱,氣勢非凡。移於城西,突見山中有一巨窿,南北洞開,炯然如眼。旁人告之,乃天門山也!

    天門山原名嵩梁山,三國漊年間,一次崩裂使天門頓開,吳王孫休以為吉祥,親命其名,並設天門郡。古雲:永定勝狀,在天門一山;今曰:天門山乃武陵之魂。餘以為,天門山何止永定勝狀、何止武陵之魂,實為天下之山皆以為魂,或日:魂之山!

    天下之山皆曰坐落,唯此山可謂站立。其於城外兀地突起,昂首挺立,無所謂山坡山峰,也無所謂山脈相連,真可謂“唯我獨尊”。最奇莫過於在山仞之上橫開一洞,形如巨眼。“目空一切”,方圓萬,千山萬水,皆為目下,雲靄牽繞,朝霞滿天,皆因洞而出,因門而生,如執彩練,滿天揮舞,十分舒展。抑或陰雨,天門洞吞雲霧、吐閃電,變幻萬千,橫掃長空,何等瀟灑!

    然天門山於天下之事絕非漠然。天門眼雖高高在上,卻對人間滄桑、世事變遷莫不關懷。澧水河於其腳下婉轉而過,或歌,或泣,或歡,或憂,皆因天眼洞察,心潮起伏。平素間,天門洞頂有稀雨飄蕩,仿佛淚漣。至情極,無論早旱或者久雨,天門眼會突然翻水,覆蓋洞門,一如瀑布。天門山是如此慈悲、如此多情,焉能不謂千山之魂抑或魂之山乎?

    天門山四麵絕壁,成台形高聳,古往今來幾近無人可攀。雖有“雲梯仙徑”可達洞口但若登上山頂,可謂難上加難。而天門山上則相對平坦,有山泉溪水,石林野坡;更有奇花異草,珍稀動物。原始次森林——果然天上世界,空中花園。登臨此山,徜徉山間小溪,行走密林叢中,隻覺天風吹衣,開籟嫋嫋,便有飄飄欲仙,身處天國之感。

    竊以為,觀天門山應有四觀:居於城中抬頭仰望是為一觀:置身其中舉頭上望是為二觀;登上山頂移目觀望是為三觀;立於山頭,萬無雲,玉宇澄清,放眼望去澧水東流,悠悠揚揚,似為飄帶;心境高遠,雄心勃發。遠眺金慈銀澧,人傑地靈,常德桃源,英才輩出;轉望湘西鳳凰,含英咀華,桑植永順,龍盤虎踞,崇山峻嶺之中,有將軍元帥引馬傲立,文豪政要名揚天下——而百之內,難有人此也!雖在覃垕三箭射皇宮,向王天子血戰神堂灣,此為民傳。清人劉明燈祖居山之下,算得上是名人,憑作戰勇猛,官位台灣總兵,卻因中計失國土,貶回故。最可歎大溶李京開,雖讀書卻屢試不第,傾其囊鑿山玉皇洞,欲登天而無路,隻好望天門山而興歎.借石雕而抒懷。意誌消沉之氣溢於文字,萬不可效也!

    登斯山,數人物,有此感,總愴然。究其因,痛感教育之落後。教育乃成才之基礎。唯尊師重教方能營造文化氛圍,唯文化氛圍方可造就人才,唯人才方可振興一方。此番道理,其實先人早以昭然。元十二年間,蜀人王申隱居天門山,興辦天門學院,不料毀於戰火。此後,雖有仁人誌士立誌興學,無奈時運不佳,強人橫行,難成大業。是如此,鄉人重武而輕文,已成習俗。

    今張家界非昔日大庸之可比也,人民政府平亂治暴,社會安定;平民百姓安居樂業,民族團結。甚者,二十年來,改革開放,翻天覆地,奇山異水引無數文人騷客蜂擁而至,熱情謳歌;風景名勝,招各路豪傑會集於此,參與建設;更有領袖人物親臨天門,指點江山,真乃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此為興學重教、人才輩出之天時也!

    吾獨信,永定於此盛世之年,定層出風流人物,不負天門雄山!

    天門詩社

    天門雄山,自然引無數文人騷客謳歌。針對天門詩社究竟創於何時這個問題,天門詩社田奇富先生,2007年1月,就此作了一番淵源的考證(刊《天門詩詞》2007年第1期)。

    現代天門詩社成立於1994年10月,在這期間共發展會員80多人,培育出一批吟壇優秀人才,為本邑詩詞楹聯學術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深得廣大民眾的認可。

    真正溯源天門詩社(或叫作本邑吟壇),田奇富認為,還得從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的天門書院說起。

    當時,有一位天門名士叫田希呂,此人家族派名叫田誌舒、字希呂,號公著,孝廉出身,家住田家坪(即今宋家坪,清嘉慶初由庹正惠外甥宋兆科改名宋家坪),為田承滿第十代孫,田宿儒之子,生於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至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享年七十七歲,葬莫家崗。

    田希呂是武溪(今大庸所)田氏始遷祖田承滿的第十代孫,田承滿被北宋仁賽帝欽令調任武口統撫,並興辦湘鄂川黔邊第一所學校——“紫荊書館”。第三代孫田澤濟將“紫荊書館”更名為“紫荊宮”。第六代孫田炳蔚又將“紫荊宮”更名為“紫荊書院”。該館曆經宋元兩朝至第十代孫田誌舒(希呂)便將“紫荊書院”更名為“天門書院”。

    由於田希呂出身儒家世族,受其家教熏陶,加之自幼苦讀,承其家傳,詩吟七步,筆絕六書,雖得舉孝廉,但不念仕途,一心承襲祖教家學遺風,致力於家鄉教育事業,將其“紫荊書院”更名為“天門書院”。

    為何更名天門?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幼時的田誌舒體弱多病,父母找一位易學大師算命,說其三、六、九歲有三大劫難,欲避三劫,求佛必安。於是拜天門山寺“法靜禪師”為師,並許下鴻願:如打過三劫,願“終身致教,風化民俗”。三歲、六歲時,其父為寺獻香油錢紋銀百錠,九歲時親自上山為眾僧奏宮廷樂章十二首,法靜當場讚道:真乃“奇律稀呂”也(律呂古代用竹管製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叫作“律”:成偶數的六個管叫作“呂”。後來用律呂作為音律的統稱),希呂之說也就由此而名。並隨師誦百日經文,還寫下天門八景詩。二十八歲時,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將家辦書院的事跡申報州、路學宮,秉道:家辦的“紫荊書院”已不能滿足社會所需,要求捐資新築學宮,得到州、路學官讚賞和批準,湖廣提學官將此舉申奏朝廷,遂禦批“天門書院”,田誌舒為書院山長,特聘王申子為書院教授,又買田二百畝捐於書院,大力承諾宏願,書院內設有孔聖殿和觀音堂,除家族子弟外,其著名學生有:楊輈、張兌等。並為天門山塑觀音佛像一尊。

    “紫荊書館”自田承滿北宋慶曆七年(1047)年初建立,十代孫田希呂於元成宗大德七年改建“天門書院”,至元至正十二(1352)年毀於戰火止,曆經了305年,培養出一大批人才,每科必有金榜題名者,是一個人才群體,有:“一狀元,十二進士,三十六孝廉,七十二秀才”之說。現將希呂門下有考的部分天門書院名士載錄如下:

    田誌舒,孝廉,“天門書院”山長。田誌雲,貢生,澧州通判。田懷德,進士,湖廣省郎中。田懷仁,貢生,三品靖邊使。田先卿,貢生,三品靖邊使。田先伯,舉人。澧州通判。田先亞,貢生。

    田盛海(田龍),舉人,索口寨主。田盛山(田虎),舉人,鎮邊撫判。田盛林(田彪),貢生。田宗師,舉人。田宗帥,舉人。田宗國(世講),進士翰林。田宗祖(世修),進士。田宗君(世彰),解元。田宗臣(世德),孝廉直學士。

    楊輈,進士,待製翰林,保寧路總管。張兌,進士,翰林編修,辰州路總管。

    由於田希呂與天門山佛教有一段師承因緣,其每年的觀音菩薩生日都要帶領眾門生上山拜佛祈禱,一並賞景唱和,著有《天門唱和集》,(此書毀於田氏滅族),該書的落款為——“天門吟唱會”,這大概就是現在的天門詩社的源頭吧。

    1947年由偽縣長李善後提頭創辦“嵩梁詩社”,將冷落了595年的天門吟壇推向了第二個高潮,當時的傑出人物有庹悲亞、覃禮庭、範口口(範墨因父親)、吳口口(吳柱是昆父親)等,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庹悲亞(萬樵),卻是田希呂(誌舒)的第22代嫡孫,現將田庹二姓的派係源流附後。田庹二姓輩次相靠:(三十五代輩次)。

    田氏:魁元承福澤偉業炳光輝宿誌懷先盛世子奉永萬大再尚有生年宏問起榮昌祚運奇開

    庹氏:魁元承福澤偉業炳光輝宿誌懷先盛宗讚安仲彥文誌世尚芝國永正自振太宏萬年新

    現在的天門詩社要算天門吟壇的第三個高潮,奇怪的是田希呂的第23代孫:田奇富、田奇斌仍是其中的積極分子。

    地靈人傑

    張家界地靈人傑。先後湧現鎮守台灣、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清末名將劉明燈、孫開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元帥賀龍,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廖漢生、袁任遠、範子瑜,南北大俠杜心五、地質學家田奇雋、“兩彈一星”科學家陳能寬等一批時代英才。

    上述時代俊傑英才,每個人都是一本寫不盡、讀不完的書。餘以為,借此機緣,采擷部分杜心五的曆史碎片,謹此緬懷。

    自然門高手

    在張家界工作期間,有緣到了江埡鄉瞻仰杜心五的故居。故居雖然有人照應,但非常破舊,沒有很好保護,至少當時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餘認為,杜心五是一位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重量級人物,值得挖掘。

    杜心五(1869-1953),名慎媿,清同治八年(己巳)十一月初三日,出生於慈利縣江埡鄉岩板田村,後遷居熊家莊鄉白岩峪村。

    家世業儒,有祖業千擔田租。其父杜佳珍,曾任清軍都司,官居四品。一八五九年,在抗擊英法聯軍的大沽口戰鬥中,力主開炮還擊敵艦,並英勇率部迎戰,曾光榮負傷。但因清廷腐敗,終至喪權失地。都司憤而告假,長歸故,作隱君子。其母康夫人,生女婉貞、玉貞,中年始生慎媿。後取五心俱媿之義,別字心五,遂以字行。心五初娶安氏,安氏三十八歲在世,後續弦陳玉蘭(河北省定興縣人)。陳氏生子修嗣、修平,女玉瑩(適長沙陶良鶴)、玉文(一九四二年病亡)。

    卓藝絕倫

    杜心五自幼習武,是自然門高手。他年輕時當過保鏢,後聽從老鄉宋教仁、吳玉章的建議,赴日本留學,研習農業,不久後加入了同盟會,開始了革命生涯。抗戰時期,他曾在國民政府任職,時常口無遮攔批評蔣介石和國民政府。

    解放後,他擔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湖南省政協委員等職。1953年7月8日,八十四歲的杜心五在打坐時安然去世。時任中央委員的林伯渠、徐特立均發出唁電。畫家徐悲鴻在唁信中稱,“心五先生卓藝絕倫,令德昭著”,湖南省政協、省委統戰部均送了花圈。

    自然門功夫

    杜心五自幼聰慧過人,喜讀詩書。其父延請閻秀才來家課談。他讀書之餘,愛隨大人練武。

    七歲時,他隨管家王雲清找到武士石彪,向石學會了“飛蝗石”,投擊無不中。八歲,父親辭世,家道中衰。杜心五到離家三十的胡家坪私塾讀書(塾師為清舉人胡老先生),同時,拜嚴克(慈利甘堰人)為師,學習南派拳術。在這,他白天讀書,晚上練武,曆時三年,對金岩山張真人一脈相傳的“大連圖”奧秘,已心領神會。

    因為他父親在大沽口曾被洋人打穿大腿,又目睹九溪天主教堂傳教士殘害群眾,杜心五故立誌習武,並在練功房貼上“練成武藝,誓殺洋鬼”字樣。

    十二歲時,嚴克雲遊他鄉,心五去寶蓋子山,向老道於虎學武當拳的內家功夫。十三歲時,他仿古人作法,四處掛牌求師:“小子不才,誠心求師。唯須比試,能勝餘者,千金禮聘,決不食言。——慈利江埡岩板田村杜慎媿”。牌子掛出後,應聘者雖多,但無一人勝他。

    一天,貴州趙玉山薦來一武師。來信說:“接奉惠書,囑訪良師。茲從囑,敬聘徐師前來賜教。此人係武林奇士,務請恭謹迎候,萬勿失之交臂而遺憾終生也!年愚弟趙玉山叩”。杜心五看見持函前來的徐師身材矮小瘦瘠,不甚信服。幾經試探,乃知確為風塵奇人,遂恭謹有加。

    徐矮師教杜負重踩樁成圓形走,練自然門的內圈法。他說:“自然門首先練氣,踩樁走要輕鬆自然,動靜相兼,氣沉丹田,能虛能實”。以後,腿上的沙袋逐漸加重,注意手、眼、步法,兼練踢、蹬、掃、踩、踹,做到吞吐沉浮,運氣發功,感覺內在產生升騰之力,瞬息可收可發。他要求杜心五做到意、氣、內功、外功,渾然一體。

    原來,這徐矮師是四川人,學問精深,通曉經書。少年時,在峨眉山從武當道人徐清虛學藝,並研討少林功夫,集武當、少林之精粹,創造出“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之自然門功夫。杜虛心承教,研習不倦。

    杜心五十四歲時,因徐矮師已返川,便去漁浦書院學習,讀經史,練書法。由於他記憶力特強,又很勤奮,深得吳岩村山長器重,命他赴澧州應考,竟取在前十名。

    其後,杜入常德高等普通學堂,與慈利吳良愧、劉孟顧,臨澧林伯渠,桃源唐伯球等同學。業餘回家,他從本地名獵手學習打虎,練好了虎叉。他少時曾吸鴉片成癖。一次因獵獲一隻野豬,同伴要他提起上肩,卻力不從心。於是痛感煙毒之害,乃決心把煙戒掉。十六歲時,杜去四川峨眉山,向徐矮師專攻“法於天地陰陽之理,順乎自然規律之道”。

    杜心五的自然門輕功,成為自然門鼻祖徐矮師的獨傳高足。一八八七年,十八歲的杜心五到重慶金龍鏢局當鏢師,走鏢川、黔、滇、桂一帶,保護商旅安全。一次,他將一馬幫護送到目的地後,獨自一騎返川。在川黔邊界一座深山老林中,他除掉了一個開黑店的大盜李老大,救出了幾個被劫搶來的婦女。

    任孫中山保鏢

    一八八九年(光緒十五年),杜心五辭鏢師職,回到慈利老家,閉門讀書。不久,他去北京守衛清宮,月銀八十兩。居住在北京西直門大街醬房大院六號。每天邊工作,邊學習,博覽群書,廣交朋友。杜心五先在北京結識了革命黨人宋教仁,在宋的影響下,他堅定了革命和愛國的思想。

    經宋的指點,杜心五於一九四年夏,與邑人徐桐初、朱奎中等在上海乘日輪“神戶丸”東渡日本,蹈海求學。他先在東京百科學校補習日文,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農科,與吳玉章是同學。

    在此,他又與林伯渠異地重逢,交誼篤厚,受其思想影響較深。留日期間,他曾與日本著名相撲師齋藤一郎,在日比穀公園比武,贏得了柔道比賽的冠軍,因而名噪東瀛。

    一九五年(光緒三十一年),杜心五經宋教仁、賈振介紹,加入了同盟會,投身反清行列,從事革新運動,並擔任孫中山的保鏢。同時保護孫中山的,尚有拳王王潤生(長沙人)。

    其時,慈禧太後派宦官張某赴日。張攜帶巨款,喬裝富商,秘密收買日本浪人刺殺孫中山。杜發覺後,即將宦官處死。又有一次,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柳亞子等在東京牛町區若宮町開會。清廷駐日使館暗派刺客伺機刺殺他們,宋教仁聞訊,要杜心五去保鏢。

    杜發現有三個行蹤詭秘的華人在附近逗留。他開口說道:“我知道你們三個人身上都有鐵器,能夠拿出來讓我見識見識嗎?”那三個打手說:“對不起,沒有值得一看的!”

    杜心五說:“你們不借,我會自己取出來!”話音剛落,杜心五一個轉身,用手在他們三個人身上一摸,動作快如閃電,等到三個打手清醒過來時,身上的手槍,全到了杜心五的手中。那三個打手惱羞成怒,揮拳向杜心五打來。

    杜心五不慌不忙,隻在中間走圓圈,一邊走一邊用手招架,身子像泥鰍一般滑溜,令那三個人隻是看得見,卻又摸不著。最後,杜心五使出他的神腿絕招,飛起右腿橫掃一周,那三人應聲倒地,爬起來後,拔腿就逃。從而使會議順利開完,同誌們安然離去。

    另有一次,東京留日學生請孫中山講演,出席的有革命、保皇兩派的人。當孫中山痛斥列強侵略中華、清廷屈膝賣國時,保皇學生起哄。杜心五即要宋教仁、王潤生等保護孫中山退場,自己則衝到保皇學生中間,厲聲斥:“要鬧事的給我站出來!”

    他們見隻有杜一人,便罵“逆黨”、“叛賊”,並群起圍攻。杜心五便一忽兒“迎風展翅”,一忽兒“觀音轉蓮”,把他們打得狽奔豕突,四散逃去。

    一九七年,主張君主立憲的憲政黨首領梁啟超,在東京錦輝館(電影院)演說,宣傳君主立憲。

    演講進行中,杜心五與共和黨青年張濟、居正、蕭荔等由樓上跳下,齊聲喊打,並用紙包的花生投擊在講台上的梁啟超,正中他的臉上,梁慌忙從後台溜走,使大會流產。

    據資料,杜在一九五三年逝世後,省文史館員肖荔的挽聯還提及這件事:“憶東京錦輝館共和憲政之爭,隻剩我兩人,萬事散雲煙,環海欽遲名壯士;喜政治協商會耆老同樂,暌違才一月,稱頌好男兒。”

    後來,杜氏奔走於南洋、北美,宣傳革命主張,募集革命資金,聯絡同誌,共圖革新。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戊申),他銜命回國,投入反清洪流。

    保護宋教仁

    一九一二年五月,宋教仁任北京政府農林總長,延請杜心五任僉事。同年秋,宋總長住宅前,來了一個虎背熊腰、貌若門神的“磨剪人”,坐在板凳上吆喝。

    杜心五一見,便知此人絕非善類。他不聲不響,悄悄走到磨剪人身邊,輕輕用“雙龍捧珠”的招式,將磨剪人懸空舉起。磨剪人大為震怒,對準杜的頭部用“五雷掌”劈去,杜心五將頭一扭,以右腿來了個“橫掃千鉤”,把磨剪人踢出一丈多遠,隨即一個跳步,跳到磨剪人的身後,將其雙手反扣,問道:“你要說實話,來此有何目的?”

    磨剪人吞吞吐吐地說:“聽說宋總長家有能人,想來見識見識!”

    杜說:“宋總長身邊的能人很多,你心服了嗎?”

    磨剪人的雙手被杜反扣著,痛得流出了眼淚,連連說:“我見著能人了,求你開恩吧!”

    杜唱令不許再來,讓他溜走。後來,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可惜那次杜心五沒有同去。如果杜心五去了,也許能事先發現刺客。

    氣象學教授

    爾後,杜調任農商、農工部部員。旋調河南彰德府農商直屬第二農事試驗場任會辦(會辦相當於副場長,場長稱總辦),因總辦出缺未補,杜以會辦代行。

    民國初年,河南遭大水災。農場會計楊某(寶慶府人),想串通杜心五謊報災情,乘機將場內經費二十萬銀圓帶往漢口,將此款吞沒,杜不準,楊又想串通農商部主管貪汙這筆錢,杜氏遂將楊連人帶款強解北京。然而,部主管認為楊公款俱在,僅給予調部察看處分;而杜未經請示即押送會計,亦屬非是,調第一農事試驗場(即北京西郊公園)任技正兼農事傳習所(即農業大學前身)氣象學教授。

    杜在任第二農事試驗場會辦時,曾去嵩山少林寺,與老相識法號靜空的高僧切磋技藝。在農事傳習所(農業大學)任教時,杜收農大畢業生萬籟聲及慕名就教的郭歧鳳為武術門徒,傳其衣缽。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杜心五支持郭歧鳳去東北參加抗日聯軍,而萬籟聲後來則成為著名武術家。萬說:“追隨杖履,倏已七稔。餘之得窺內家藩籬,兼聆禪解,杜師之賜也。”

    隱身江湖

    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暗殺了準備進京籌劃組織“責任內閣”的宋教仁。杜心五奔滬,參與為宋治喪事宜後回北京。因疾憤軍閥的黑暗統治,乃毅然棄官去職,隱身江湖,當了青紅兩幫的“雙龍頭”。

    此後,他走南闖北,或耽影故鄉,或棲身江湖,有時閉門謝客,修佛參禪;有時開堂收徒,擴組幫會。得暇,則讀莊生書,研相人術;有興則采藥煉丹,製千捶膏。總之,萍蹤浪跡,行止靡定。

    相識“劉神仙”

    二十年代前期,杜心五住在北京西直門大街醬房大院六號。有一天,他的同學天津大公報社長張季鸞,介紹一個從四川來京的劉神仙(埋名,一說叫劉天一)來到他家。此人曾在洪秀全軍中任軍醫,後隨石達開西上,在大渡河之戰時逸去,到峨眉山學習氣功。他在杜家打住數年。杜的氣功和醫藥,均得到劉神仙的悉心傳授。

    相傳,武林高手趙金彪,徒眾千餘,在華北頗有名氣。他居心叵測,想暗害杜心五而揚名四海。

    一次,他在北京宴請杜心五。杜為防範萬一,內著鋼護身赴宴。席間,趙金彪向杜敬酒時,將杜的胸側,狠擊一拳,杜的肋骨即被重創。但仍強忍痛楚,若無其事地向趙回敬一杯,順手,點摳了趙的天突穴。

    趙金彪當即吐血數口,不久身亡。此後,杜心五的知名度大增,威震北國。他的肋骨之傷,得到了劉神仙的醫治。

    似癲非癲

    杜心五在北京時,因恐反動軍閥懷疑他與宋教仁有特殊關係,曾一度言語舉止似癲若狂,人呼杜癲子。一九二二年正月,縣人胡亞夫、朱嶽峙同去給他拜年。他說,“如今別人說我有武術,就是罵我害我,我不承認有什武功。”

    杜心五住在南京鼓樓飯店三十號時,國民黨高級將領如廣西張發奎、山西孫楚、河南張蔭悟、楚溪春等,曾登門求教。

    杜心五住在天津時,見一富商在鬧市區新建的旅社甚好,便對他說:“東頭幾間留給我住好不好?”富商麵有難色,杜毫不介意。後來,該旅社經營數月,卻是“門前冷落車馬稀”。沒有法子,富商隻得請杜心五去住,生意才興隆起來。這是因為杜與黃包車夫關係很好,他們聽別人說富商拒絕杜老師,心中不滿,有客也不拉到那旅社去的緣故。

    杜心五去東北後,張作霖曾向他學習武藝。據資料,關東的“紅胡子”(人稱響馬強盜)輕騎出沒,專搶貪官奸商。後來,杜將他們“招安”,他們擁杜為都統。杜雖允其劫富濟貧,本人卻不要他們的一分一文。

    輕功自然

    一九二八年秋,杭州舉行第一屆全國國術考試。杜心五受聘為評判員,並應邀表演了“走圓場”。人們看見,他先在台中央走圓圈,打自然拳,繼而越走越快,忽然不見其人,隻見黑影一團,像閃電一樣晃動,終則戛然而止,站立不動,氣不上浮,麵不改色,口不喘氣。觀眾瞠目咋舌,歎為觀止。

    當晚,他在杭州濱湖酒家出席湖南同鄉聯歡會。杜心五應同鄉們的邀請——表演輕功。

    大家疊上三張飯桌,杜一縱跳了上去,在最高層邊緣打自然拳,然後如燕飄下,毫無聲響。同鄉們讚歎不已。

    有一次,杜心五遊至道縣,聞某寺“了然和尚”精通禪理,專程拜訪,竟被拒之門外。杜即題一聯:“不了之了終須了;自然而然豈偶然。”

    去後,了然和尚見之,即命徒追請杜氏到寺,暢談甚歡,並留宿多日。一九二二年冬,杜心五回到長沙,住在亞細亞煤油公司經理、他女婿陶良鶴家中。慈利劉盤明來到長沙,特地送給他一擔野味。談話時,杜問劉學了些什工夫。劉說十二歲起學拳功。

    杜說,和我試試看。劉說,您年紀大了,恐怕經受不住。

    杜說,不要緊,盡管來。於是劉脫去皮衣,兩人比試起來,動作都很敏捷,杜一腳踢到劉的後腦勺,劉踉蹌倒地,才佩服杜老師的功底確實非凡。

    拒當傀儡

    一九三五年,日寇入侵華北後,杜心五寓北京榆錢胡同。一天,他目睹日軍坦克一連碾死三個中國小孩。見此慘況,他義憤填膺,寫下了“祖國沉淪堪痛哭,同胞應起拯危亡”的詩句以言其誌。爾後,日寇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日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企圖誘使杜心五任“華北自治政府主席”,搞滿洲第二,當傀儡皇帝。

    杜心五嚴詞拒絕,當場撕毀了日方饋贈的日本正金銀行麵值二百萬元的支票。土肥原遂派特工員監視他的行動。杜先要家屬去上海,隻留門徒朱國禎一人在身邊。後來,他伺機逃出虎口,踏上南歸的旅途。

    上海工人大罷工時,蔣介石要上海青幫頭領杜月笙加以製止,無效,但工人卻擁護杜心五出麵調解,使問題得到了解決。

    一九三五年十月,長沙武霸柳森嚴,到長沙又一村國術俱樂部去玩耍,與杜心五比試手指頭上的硬功夫。結果被杜緊壓得兩眼發黑,滾倒在地,半晌才爬起來回家。因之,對杜心五懷恨在心。

    何鍵主湘時,杜心五回到長沙,仍住陶良鶴家中。何鍵請杜創辦國術館,並委任杜的高徒萬籟聲為館長。其時,杜的另一門生李麗久則任何部的技術(即武術)大隊長(副大隊長為慈利溪口人胡亞夫,亦杜的門生)。

    小偷醒悟

    一九三八年秋,日寇犯臨湘、嶽陽,長沙吃緊。前此,杜心五帶著家眷和門徒李麗久、李如圭、李如同及其家屬一行二十餘人,從長沙經津市回慈利。抵慈利城後,杜夫人一行先乘船至九溪。杜本人則暫住慈利女師(即簡師前身)。一天早晨,他的兩個隨從去逛街,遇一小偷,扒其中一人衣袋的錢,被另一人發現後,揪到杜老師處。

    杜問明其家世後,即教育他切不可再作此見不得人的事,而應自食其力。並將偷扒的錢,全數給他,作回家的盤纏。那人連連叩頭稱謝,表示立刻回家生產,重新做人。

    設壇開堂

    杜心五在縣城居住不久,便回到白岩峪。因他年高德劭,武藝超群,又是青幫龍頭,故人均尊稱為杜老師。

    回家後,杜老師先後在江埡徐小桐家,象耳橋鄧臣家等處設壇開堂,發展青幫組織,一次即達百數十人。杜老師家居時,看到窮人給他家送一背簍豬草,他就要那人背一簍大米回去。

    在白岩峪期間,杜老師常吃核桃,但從不用錘子,隻用手一捏,核桃就開了。在此鄉居,他仍要徒弟天天練功。由大徒弟李麗久帶班,一同由長沙來的陶良鶴夫婦和李如圭兄弟等十多人,每天拂曉都來參加。他們先練劍功,再練拳術,從不中輟。

    國民黨必敗

    國民黨政府遷重慶後,蔣介石想利用杜心五的聲望和幫會勢力,派員接他去重慶,委以全國抗日群眾動員委員會主任之職。

    一九四一年三月,杜心五離慈赴渝。他先住重慶沙利文旅社,後遷南溫泉一莊園,但國民政府軍令部次長劉斐慕名,接杜到他家居住,並在他私人防空洞躲避敵機空襲。一天,劉問杜,國共兩黨將來到底誰勝誰敗。杜直言不諱地回答:“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

    此時,得杜高傳的萬籟聲亦在重慶,兩人過從甚密。在渝一年,杜氏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並曾以青幫身份,幫助中共地下組織派黨員和進步人士去外地工作。至一九四二年,他恐怕最高當局懷疑,便辭職回慈利,隱居不仕,直到解放以後,才去長沙供職。

    鬥米觀故事

    杜心五從重慶回慈利縣後,先去白岩峪家中居住。這時,有擅長猴拳的唐石次作隨身護理。稍後,杜心五選定縣城附近飯甑山的繞河寨(寨為元末明初農民起義領袖譚某所築。俯瞰漊水,三麵險崖,唯一徑可上),修建住宅。

    杜心五要他的徒弟柳林鋪富豪朱泰順主其事,給了朱四千光洋,限期一月修好。這座磚木結構的平房落成之後,杜命名為“鬥米觀”。

    堂屋正中,掛有達摩祖師的畫像,像兩邊是“始知養生主,曾無及第心”的對聯。大門兩邊貼有“十二天上坐,二七地下生”對聯。他棲隱於此,與白雲青鬆為鄰,以清風明月為友,探索氣功養生之道。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杜心五在趙善夫家與名中醫吳鳳翥相會。吳談及打算修建水碾的事。杜對吳說:“修水碾是好事,但是,收米一定要少。別人碾坊一次收一升,你隻收半升才好”。吳表示同意。

    有一次,國民黨將領彭位仁到鬥米觀拜會杜老師,杜有意安排給他煮菜粥吃。但是,駐在永安渡抗戰傷兵去到他家以後,卻親切地撫慰他們,並以酒肉相待。

    抗戰勝利後的一九四五年九月,有個河南武士彭玉林到鬥米觀求見杜氏。他口稱慕名前來領教,心想為師(柳森嚴)報仇。杜正坐在圈椅上吸煙。問他擅長什,他說是“頂功”,人稱為鐵頭。

    旁侍的朱允年見此人身材魁梧,便接過杜老師的銅水煙袋。杜剛從圈椅上站起來時,彭玉林趁機一頭猛撞過來,杜心五一巴掌,便將他打倒在屋角桌下。彭爬起後,用盡渾身之力,又一肩撞過來。杜輕身一縱,用腳後跟回擊他,並順勢將其頭夾在腋下,點了他的穴。彭立即跪下連呼“師爺饒命”。杜便叫朱允年拿來三粒丸藥給他治傷,並對他說:“慈利像你這樣的武士多得很,你最好趕快離開慈利。”

    杜老師同情窮人,抑富濟貧,愛整有錢有勢的人。柳林鋪的朱泰順,除占有大量田產外,尚有三處店鋪,為當地首富,曾拜杜為師,杜又收養其子朱允年為徒。

    一九四八年孟秋,朱允年大病初愈,又值“而立”之年。杜便要朱泰順為允年做三十歲,並以杜的名義大宴賓客,但不準收受錢財禮物,隻允許大放鞭炮響銃,大玩獅子龍燈,以湊熱鬧。到時(農曆七月三十),本縣名流、外縣和外省青幫圈內人物,齊集柳林。他們的隨從或槍兵,更是不少,可說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前後三天三夜,耗費了朱泰順的大量錢財,大傷了他家的元氣。

    杜心五在飯甑山鬥米觀住了八年,隨身徒弟有朱允年和韋精誠等。杜老師貌極斯文,體態修長且贏瘦,但步履輕健。他秉性倜儻,平易近人,但對徒弟要求嚴格。他要徒弟早睡早起,天未破曉,即喊起床練功。一般是先作“金雞獨立”半小時,再練保健功和拳術等,兩小時以後,才做家務事。

    施善積德

    杜心五通曉醫藥,尤擅長治跌打損傷。他自製千捶膏與丸、散,用以救死扶傷,施善積德。

    他為窮人治病,從不收受酬謝,但有錢人求醫,則曰“到醫院去!”

    他的徒弟如李家齊、朱允年、韋精誠、戴子賢等人,都跟他學過采藥治病(李家齊和韋精誠學的是千捶膏)。一九四六年,柳林鋪街上李玉之子李同和(時年十四),在近鄰屋後河坎邊柳樹上柯幹柴,不慎從五丈多高的樹上跌下來,奄奄一息,人事不省。

    李家賣米粑粑,家貧,不能送醫院急救。李玉找到朱允年,求他請杜老師救治。杜先給四十一粒小丸子,要朱送去,並叮囑朱不得在他家吃飯。朱送到後,用酒灌下,約二十分鍾,李同和便排出血尿。朱回鬥米觀向杜老師說明傷情後,杜又要他送去三粒半大藥丸。

    傷者服下後不久,瘀血即從大便排出。次日,杜又給膏藥四張,要朱買二十元錢的麝香和敷,並囑朱允年,買麝香的錢,要記他父親朱泰順的賬。數天後,傷者即漸痊愈。李玉為感謝杜老師救子之恩,特選上好橘紅一背簍送到鬥米觀。杜老師要他背回去賣了買米,並且還打發四包副食品給李妻,說“你老媽子好苦啊!”

    李玉感動得大哭一場而歸。如今,這位被杜救活的李同和已五十多歲,在柳林鋪牛場當會計。其他被杜老師義務診治的,還大有人在。

    一九四七年春,張才千、李人林領導的部隊,在慈利江埡一帶開展革命活動,部隊走了以後,土匪武裝鄧臣、鄧立臣兄弟陰謀屠殺曾經支持過武工隊的群眾,杜老師知情後,趕往江埡,製止了這場慘案。

    愛好京劇

    杜心五除了擅長武術、醫藥之外,尚有廣泛的愛好。他是一位京劇愛好者。早在北京時,即與京劇著名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言菊朋等人有過深厚的交誼。程並拜杜為師,並親書一聯相贈:“縱談及上下古今,每提命移時,輒忘雪立;所學窮三教九流,惜聞道太晚,徒仰山高。”

    一九五年春節,慈利縣府宴請杜心五。席間,縣長丁銳鋒拉琴,杜氏唱了《二進宮》、《捉放曹》和《朱砂痣》等京劇唱段,在座者有政委侯仰民、縣府秘書杜修經。他這次在縣城住了半月,每天在原縣貿易公司為群眾治病數十人。

    詩書情懷

    杜心五工書法。一九二七年(丁卯),曾書“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勖勉萬籟聲,筆力蒼勁,自成一格。一九三七年,慈利著名學者吳恭亨(悔晦)逝世。吳氏生前自擬之墓聯“埋我買山小結束,痛人棄地大糊塗”的石刻,即為杜心五所手書。

    他的文學造詣也是很深的。一九四七年,柳林鋪公務員姚建邦(時年七十五歲),請他題寫了一副對聯:“意隨流水俱遠,心與白鶴同閑”,屬對精工,如雪竹冰絲,非同凡響,體現他寧靜淡泊的情懷。

    一九四八年春,慈利漊江中學組織九溪北山農民在山麓墾荒。豪紳安百一認為山麓有安姓墳地,出麵阻止,並指使當地無賴唐天寶四處揚言,要殺該校校長管彥健,與該校師生發生衝突,學生上街遊行示威,鬥爭激烈。後經杜心五、吳良愧出麵調解,吳指出開荒辦學是為公,杜責罵安百一“愚蠢”,安才停止阻墾,並保證師生安全,使該校師生的開荒鬥爭取得勝利。

    在生活起居方麵,杜老師睡木板床,起則靜坐養神。每天黎明即起,將兩腳從前麵掛到後頸窩而坐,做“數息”功夫(周而複始地數一二三四五),貌似酣睡,實則修煉氣功。

    他研習氣功之道是“以自身為試驗品,以自己生存的空間為試驗場,以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為作用於丹的反映。”

    杜心五最講清潔衛生,晚年食量亦好,一天三餐,從不偏食,講求多樣化。他愛吃新鮮蔬菜和魚肉,不吃剩菜。紅薯、雜糧也愛吃。平時不喝酒,說是酒醉傷身。

    他有四條養生之道:不餓不吃飯,不渴不喝茶,大解不用力,小便緊咬牙。故而,年事雖高而精神矍鑠,目光有神,牙齒完好。

    令德昭著

    一九四九年七月底,慈利解放。一九五一年初,中南軍政委員會聘請杜心五為參事。同年一月起,又任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顧問、省政協委員,遂離開鬥米觀,攜眷遷居長沙。

    他在長沙,有些幹部請杜傳授武術,杜亦樂於施教。一九五三年七月八日(農曆五月二十八),杜心五病逝於長沙北門寓所,享年八十四歲。中央委員林伯渠、徐特立曾發唁電,湖南省政協、省委統戰部均送了花圈。

    杜心五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湖南大學的鳳凰山。前往瞻仰,墓碑前方立有“自然門後代”碑和“杜心五生平”碑。

    杜心五的墳墓規模很小,如果說有特別之處的話,便是在塚前左右各立著一塊青石碑。

    左邊的碑刻著“自然門後代”五個大字,其下有萬籟聲、李麗久等39人的姓名,最下邊則是“自然門武術徐祖清代在四川開山起教傳授杜公心武先師曆年慘淡經營自然門派今日躋身武林緬懷師祖當年創業艱難而勵來茲庶幾代代相傳萬古流芳雲辛未小年掌門人跋”。

    右邊的碑刻著杜心五生平,隻因石材質量太差,上麵一截已經剝落了一層“皮”,以至於有一半的文字看不到了……好在,墓碑倒也清楚,自右向左刻有“辛末年臘月廿四刊”、“顯考杜公心五、母妣杜母陳氏大人之墓”、“男修嗣、修平,女玉瑩立”字樣。

    杜心五不平凡的經曆,早已馳名中外,盛享讚譽。

    名畫家徐悲鴻在他辭世後的當年七月二十五日,寫給杜修嗣的唁信中,說是“尊人心五先生卓藝絕倫,令德昭著”,當非過譽。晚年,他由武術大師進而研習氣功,頗有創見。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無錫召開的全國氣功年會上,稱他為我國自赤鬆子、張良、呂洞賓等人以來,繼往開來的氣功家,並非偶然。

    張家界有山、有水、有故事,高人、名人貫穿其中。

    建設世界旅遊精品,打造美麗張家界,是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更好更快發展,建設開放、文明、平安、生態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構建海內外朋友旅遊、休閑、投資、創業的樂園,是全體張家界人的神聖使命。

    張家界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張家界一定會走向世界。

    湘西是塊神秘的風水寶地。

    了解張家界,了解湘西,才能深入認識,湘西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奇秀、集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之大統。著名風景區有鳳凰古城、中國南方長城、吉首德夯苗族風情、天下第一漂、坐龍溪大峽穀、紅石林等。

    就是譽滿全球的張家界,自古以來也是在湘西的範圍之內。

    湘西龍山,發現的耶古城遺址,轟動世界,被專家稱為“耶遺址小,複活秦王朝”,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曆史文化文明古鎮”。湘西,還有神秘莫測的幾大古謎,一直沒有破解。湘西是寫不完、讀不盡的書。

    湘西人傑地靈

    在大湘西工作期間,恰逢長沙至張家界的高速公路剛剛正式通車不久。爾後,常吉高速又進一步拉通,張花(花垣)在建,很快也將暢通。

    一次,閱讀時任湖南省委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在人大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他說,本人姓張,或許也與張家界有緣。在交通部工作期間,對“常張高速”予以關注。做了三件事,即,把明溝改為暗溝,增加了覆蓋板,強化安全係數;把直線改為弧線,增強了自然流線,可以緩解駕駛員的疲勞;把綠化改為美化,四季花開,使人們感覺更好。

    因為時常往來,自然遐想。過去,通往湘西,人們主要在澧沅水路往來。現在,穿越崇山峻嶺,又可以不再馳援盤山公路。

    想當年,王震、李貞將軍等紅軍將士,跟隨賀龍、任弼時艱難行走在高山密林。無論多困苦、險阻,他們的心中,隻有一個信仰,就是為了新中國的夢想!

    如今,有了高速公路代替,走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確是換了人間。這一切,是夢,不是夢。

    抑或,這就是瀏陽人說的“瀏陽夢”,如今真的變成了現實。

    在張家界工作,讀了部分有關湘西的書,也看了部分沒有文字的書。積三十餘年工作之閱曆,深感湘西文化博大精深。曾經有緣陪同時任湖南銀監局副局長歐亞平,赴湘西龍山,瞻仰耶古城遺址,“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耶秦簡牘”,留下很深印象。躍入眼簾的是,到了被保護出土秦簡牘的施工工地,簡牘上的“乘法口訣”,打下深深烙印。

    幾千年的文化,幾千年的文明,幾千年的智慧,全部彰顯在簡牘上。

    簡牘上的“乘法口訣”,作了最好的詮釋。

    2002年,發掘出土的耶古秦城,以及三萬六千枚秦代簡牘,成為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秦代考古的又一大發現。2002年,耶古城被國務院特批增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耶古鎮被命名為“中國曆史文化文明古鎮”。

    湘西耶古鎮是酉水河上的一個邊陲重鎮。曆史上,為中原通往西南的重要通道,被稱為“楚蜀通津”。“耶”是土家語,即開墾耕耘土地之意,由土家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由漁獵轉向農耕而得名。佇立古鎮,古秦的城牆,雖然被歲月殘蝕,但耶文化,縈繞魂靈之中。

    2006年8月,遂賦:(一)雞鳴三省有小鎮,酉水之濱天下名。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耶秦簡村。(二)先輩文化簡牘顯,智慧弘揚數千年。乘法口訣彰數理,萬代傳承最普遍。(三)披星戴月赴龍山,湘西邊陲非等閑。能文能武少兒始,耶文化在民間。(四)古城古井故事多,古簡發掘有幾何。曆史長河文明現,中華文化耀山河。

    沉醉大湘西,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人傑地靈,文明亙古綿延,孕育了多少優秀兒女。

    回眸曆史,人們掛一漏萬,曆數走出的傑出人物。遠古的有中華苗族祖先蚩尤、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彭士愁。

    近現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有抗倭英雄彭藎臣和彭翼南、湘西苗王陳蕖珍;抗英英雄鄭國鴻、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楊嶽斌(又名楊載福)、天津總兵、抗擊八國聯軍的英雄羅榮光、貴州提督田興恕、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吳八月,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

    為新中國建立,馳騁疆場的有開國元帥賀龍,共和國大將粟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漢生等等。現當代的文學藝術、體壇著名人物,有文壇巨匠沈從文,著名學者、作家彭學明,青年學者、作家康笑胤;藝術家,有畫壇怪傑黃永玉和畫家黃永厚;民族歌唱家何繼光、宋祖英;世界冠軍楊霞、龍清泉等等。有人形象地說,湘西在土家族和苗族的曆史,在賀龍和吳八月的槍杆,在沈從文和彭學明的作品,在何繼光和宋祖英的歌聲,在黃永玉和黃永厚的畫卷。

    所謂湘西,專家學者概括,狹義上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和苗族占了全州總人口的73%。若放大些從廣義來說,大湘西的概念還可擴展到同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縣的湖北的恩施,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貴州銅仁的沿河、印江,湖南懷化的麻陽等。

    倘若再寬泛一點,還可把懷化的北部和張家界的西部也算在內,因為古時的這一帶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前,都算土司們的轄地。這些州縣,山同脈,水同源,人文根基基本類同,風俗習性亦大多相似。

    的確,懷化和張家界都是在解放後和改革開放時期,才從湘西劃分出去的。

    湘西位於湖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是湖南的西北門戶,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自古以來,湘西就是中國西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如今,境內有國道2條、443.40公。省道5條、462.92公。319國道自沅陵縣與瀘溪縣交界之枚子山入境,經瀘溪、吉首至花垣茶洞鎮入川,境內共179.59公。209國道,自鄂、湘交界之龍山縣官渡口入州境,經龍山、永順、保靖、花垣、吉首至鳳凰石羊哨出境,進入懷化地區麻陽縣,境內334.27公。

    湘西境內有漢、土家、苗、回、瑤、侗、白等43個民族,人口283萬,世居主體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土家族,自稱“畢茲卡”;苗族,自稱“果雄”)。其中,人口過千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瑤族、侗族和白族。

    湘西轄吉首市和瀘溪、鳳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順、龍山7個縣,總麵積15461平方千米,首府吉首為湘鄂渝黔邊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湘西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投資開發潛力極大。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

    湘西,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地有485處。主要礦產有鉛、鋅、汞、錳、磷、鋁、煤、紫砂陶土、含鉀頁岩等60多種。其中錳、汞、鋁、紫砂陶土礦居湖南省之首,汞遠景儲量居全國第四,錳儲量居全國第二。

    美麗的魅力湘西

    湘西州域曆史悠久。

    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唐虞之時,有“蠻地”之稱,屬“三苗”範圍。夏,為“荊州之域”。商代,屬楚“鬼方”地域。

    西周至春秋,屬楚“黔中地”。戰國時屬楚黔中郡。西漢屬武陵郡。三國時初屬蜀,後屬吳。西晉、東晉屬荊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時期,屬黔中道。朱為荊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為湖廣行省恩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司。明置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餘為嶽、辰兩州地。清置永順府和鳳凰、乾州、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

    民國時期。1914-1922年為辰沅道。1938-1949年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鳳凰、乾城(今吉首)、永綏(今花垣)、瀘溪等縣和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分屬沅陵專區、永順專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瀏陽潭灣夢》,方便以後閱讀瀏陽潭灣夢瀏陽潭灣夢28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瀏陽潭灣夢瀏陽潭灣夢28並對瀏陽潭灣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