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潭灣夢29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瀏陽潭灣夢29

    第三卷 第28章郴婁巴陵交輝映

    郴州是赤色夢、民族夢、中國夢的搖籃之一。

    如今,被稱為紅色旅遊,革命源地。因為,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葉挺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都留下了光輝的戰鬥足跡。

    1928年,毛澤東在郴州頒布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朱德、陳毅在此發動了著名的湘南起義,實現了“朱毛”勝利會師,掀開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新篇章。

    瞻仰湘南起義紀念塔,《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頒布舊址,湘南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等革命紀念地,人們的心中,自然升騰起中國革命史、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不朽豐碑。

    崢嶸歲月,如今換了人間。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華兒女曆經無數艱難險阻,不惜流血犧牲奮鬥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走讀郴州,沉醉這塊熱土,采擷碎片,自然詮釋。

    美麗的“福城”

    郴州市,別名“福城”。

    她位於湖南省東南部,有“林中之城,創享之都”的美譽,山地丘陵麵積占總麵積的75%。就是這座“福城”,如今列為國家級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作為湖南對接粵港澳的“南大門”,她不僅是擁有兩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地級市,中國溫泉之鄉,還是“華南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多重輻射地區。她地處南嶺山脈中段與羅霄山脈南段交匯地帶,東界江西省贛州市,南鄰廣東省韶關市、清遠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陽市及株洲市。

    郴州下轄北湖區、蘇仙區、桂陽縣、宜章縣、永興縣、嘉禾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資興市11個縣(市、區),縣以下設164個鄉(其中11個瑤族鄉)、86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發現有41個民族居住該地區。其中少數民族共7.7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432.48萬人的1.79%。

    郴州古稱林邑,意為林中之城,全市森林覆蓋率70%。有人說,用“一山、一湖、一泉”概括,才能反映郴州山水風光的精髓。

    視野開闊的人們,在地球同緯度比較,如今原始森林植被保存最完好的中國原始生態第一山——莽山,被譽為“中國第二西雙版納”、“世界動植物基因庫”,匯集了莽山烙鐵頭蛇、南方紅豆杉等百餘種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素有“北有張家界、南有莽山景”的美譽。

    讓世界深呼吸的東江湖,160平方公的湖麵,煙波浩渺,81.2億立方米的湖水,晶瑩透澈,數十個島嶼星羅棋布。湖水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被譽為“東方瑞士”。

    遊覽過東江湖的人們,無不為“亞太生態第一漂”的東江漂流、中華奇景“霧漫小東江”、兜率靈岩溶洞和龍景峽穀等所吸引,留下深刻印象。

    郴州,還有讓人感受中國福文化的最佳去處——“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被美國洞穴科考專家稱為“世界洞穴奇觀”的“洞穴福地”萬華岩;自古有“丹霞奇境,壽山佛地”之美譽、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讚譽:“無寸土不麗,無一山不奇”的國家地質公園飛天山;中國南部同緯度離粵港澳地區最近的高山草原——仰天湖高山草原;我國南方唯一的開放式國際狩獵場、常年棲息著幾十種野生動物五蓋山國際狩獵場;“湘南翠屏、天然氧吧”王仙嶺生態公園。

    此外,還有全景展示湘南民俗民居特色的陽山古村,板梁古村等。

    美麗的郴州,山清水秀,是一座古老的福城。有人說郴州,是“生態王國”。“四麵青山翠屏,草色花香盡得春”。

    郴州為湘江水係,流域麵積15027.3平方公,有10平方公以上河流319條,其主要河流有:舂陵水,發源於藍山縣的人形,經嘉禾、桂陽,於常寧縣及耒陽市交界處菱河口匯入湘江。

    耒水,發源於桂東縣的煙竹堡,經汝城、資興、永興、耒陽、於衡陽市的耒河口入湘江。郴州母親河——郴江河乃其支流。永樂江,發源於資興市的彭公廟毛雞山,經永興、安仁於衡東草市流入米水再匯入湘江。此外,還有贛江水係。發源於汝城縣的牛木塘,形成集龍河,於集龍鄉注入江西省的上遊水。泉江,發源於桂東縣橋頭鄉的頭子音,於大地鄉的元明安流入江西省。

    珠江水係,發源於臨武縣的三峰嶺,形成武水,構成珠江流域北江水係一級支流,經宜章縣的羅家渡流入廣東省,幹流長147公。其中南花溪(樂水河),係北江水係二級支流,發源於宜章縣楊子坑,於廣東省水口匯入武水,幹流長115公。湞水,發源於汝城縣的九龍經,於城口流入廣東後注入北江。

    郴州曆來被稱為“楚粵之孔道”,如今處在湘、粵、贛區域的中心。

    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國道、107國道、武廣高速客運專線和即將通車的京珠高速複線縱貫南北,資郴桂高等級公路以及在建的廈蓉高速橫穿東西,北上長沙、武漢,南下廣州、香港(澳門),交通程都在2個小時左右,是現代人旅遊、觀光、探險、休閑、度假、投資興業的理想目的地之一。

    物寶天華

    郴州物寶天華。這是華南地區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目前已開發的溫泉旅遊景區主要有水溫高達98℃、被稱為華南溫泉之王、具有極高醫療保健價值的“氡泉”——汝城溫泉;被著名學者餘秋雨讚譽為“大地母親的乳汁”——天堂溫泉;以冷泉、溫泉交匯而著稱的神奇鴛鴦泉——悅來溫泉;流傳著“龍女牧羊”、“柳毅傳書”等浪漫神奇故事——龍女溫泉。

    據資料,溫泉富含氡、鋰、鍶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調節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和生殖腺合成等功效。

    郴州資源豐富。素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銀都”、“南方重點林區”、“湖南能源基地”之稱。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7類70多種,其中鉍、鉬、微晶石墨的儲量居全國之首,鎢、鉛鋅會儲量分別居全國第三、第四位,礦產資源潛在價值2656億元,人均占用量位居全省第一。

    郴州是華南能源的重要供應地。全市煤炭儲量達11億噸,水能蘊藏量170萬千瓦,是聯合國小水電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高,是湖南重要的林產區。

    郴州是香港農產品供應基地之一,臨武鴨、桂陽煙、東江魚、裕湘麵、永興冰糖橙、桂東玲瓏茶等農副產品,享譽海內外。

    郴州境內有色金屬礦品種齊全,64種有色金屬礦中已發現礦產品40多種,全市主要有色金屬探明儲量達600多萬噸,占湖南省總儲量的三分之二,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追求幸福的眼光和腳步,邁上了新的期待和征程。

    近年來,郴州工農業旅遊厚積薄發。這有以天下第一“銀樓”著稱的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中國銀都白銀第一坊;有完美展示西漢以來中國兩千多年采礦文化的桂陽寶山工礦旅遊區;有鄉情野趣、樂而忘返,以體驗湘南鄉村民俗風情為主要特色的休閑樂園夢故鄉農業生態園、黃草農家樂。

    當人們瀏覽曆史,享受快樂、幸福的時候,自然不忘過去。

    遠古時代,天降嘉禾,神農氏作耒耜於郴,開啟了農耕文化,黎民百姓幸得福祉,綿延萬代。

    太平盛世,郴州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文化,不斷打造,逐步樹立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鄉”,“中國女排訓練基地”,“湖南省文明城市”形象。

    郴州人民致力特色發展,逐步樹立了“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礦物晶體之都”,“微晶石墨之鄉”,“粵港澳後花園”,“中國銀都”(永興)、“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形象,構建了“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

    文人佳話

    郴州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人傑地靈。

    郴州城東北郊,有一彎彎曲曲、繞城而過的小河,名叫郴江。自秦以來,郴州即為曆代縣、郡、州、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具有2000多年的曆史。

    郴州,自古有“林中之城,休閑避暑之都”之稱。來此遊覽的才子無不騷擾,詩人墨客不計其數,留下的墨寶名篇更是數不勝數。宋時,詩人秦觀被貶湘南,阪居旅驛,作《踏莎行·郴州旅舍》一首,留下“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名句。自此,郴州之名更為天下人傳頌。

    據資料,周敦頤曾在郴州汝城任縣令,其《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詩句,源出於此,流芳百世。

    郴州是個多民族地區,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郴州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風俗。至今仍廣為流傳的戲劇有:昆劇、祁劇、京劇、越劇、花鼓戲、花燈戲、皮影戲及雜技等。

    郴州傳統習俗極為豐富,計有安仁趕分社、瑤族起春節、瑤族團圓節、瑤族盤王節、伴嫁哭嫁及遍布農村各地的趕圩場等。郴州市還是一個多宗教地區,現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5個教派,分布在全市11個縣(市、區)。

    現代郴州人民,以厚實的文化底蘊,獲得了“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城市”,“中國書法之鄉”,“中國觀賞石之城”、“中國奇石之鄉”,“中國民歌之鄉”的美譽。

    郴州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文化——昆曲藝術。

    尤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昆劇,最負盛名。擁有全國六大昆劇院團之一的湖南省昆劇團,近年來經過挖掘,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為昆曲的發源地。這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昆曲藝術居然在郴州源遠流長。

    不過,在郴州方言中,有的人還真有幾分“川味”。或許,這的文脈,自然有緣,自然有源。

    相傳,唐宋元明時期,李白、韓愈、秦少遊、周敦頤等墨客騷人,在此留下了眾多絕句佳篇。

    采擷佳作,深入了解“流放文化”的影響,或許可以深化認識文化的淵源。宋朝秦少遊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是作者傳世的代表作品之一,九百餘年來,後人一直傳誦不衰。

    這首詞,題為“郴州旅舍”。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出為杭州通判,又因禦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紹聖三年,再以寫佛書被罪,貶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連三的貶謫,秦少遊的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自然,形於筆端,詞作益趨淒愴。

    據學者分析,此作寫於其初抵郴州之時,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的淒苦與幽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踏莎(su)行·郴州旅舍: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chn)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宋朝秦少遊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後經蘇軾寫跋,大書法家米芾把詞和跋書寫下來後,世稱“三絕”。“三絕碑”立於郴州市東郊著名風景區蘇仙嶺之白鹿洞石壁上。

    碑高52厘米,文字用行書寫就,共分11行,每行8字。

    1965年春,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同誌,來郴州檢查工作。當他讀到秦觀《踏莎行》後,感慨良多,遂爰筆和詞一首:翠滴田疇,綠漫溪渡,桃源今在尋常處。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樹。橋躍飛虹,渠飄束素,山川新意無重數。郴江北上莫辭勞,風光載得京華去!

    陶鑄唱和之《踏莎行》這首詞,在其原稿上,作者還在詞前寫了一段小序。采擷閱讀,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他和詞的動機。序雲:一九六五年三月檢查農業生產工作至郴州。

    還有元音老人唱和之《踏莎行》,細細品讀,那種“化作春泥”的情愫,躍然紙上。

    霧失樓台,綠漫溪渡,桃源不離尋常處!境無好惡心有別,任運休將知見樹!橋躍長虹,魚傳尺素,風光本自無窮數!隨緣放曠任沉浮,甘作春泥群芳護。

    周敦頤與郴州

    世人皆知《愛蓮說》。可是,《愛蓮說》源於郴州,一般人皆為鮮見也。

    采擷“郴州《愛蓮說故地重遊》”(央視國際趙中平、張軍濤,2005年3月16日)報道,可以予人全麵了解。

    湖南省郴州市的汝城縣,地處南嶺山脈的深處,緊鄰廣東和江西。

    相傳,短短119個漢字的《愛蓮說》,從中國宋朝起,就是從這塊土地上不脛而走的。800多年來,《愛蓮說》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它所倡導的潔身自好的君子品德,廣泛而又深遠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據宋史《周敦頤列傳》記載:周敦頤,湖南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北宋仁宗慶曆年間,也就是公元1046年至1049年期間,“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當時的桂陽,也就是今天的汝城縣。

    那時候,學識淵博的周敦頤,在汝城邊做官邊教學,深得百姓愛戴。對於周敦頤何時何地寫出《愛蓮說》,幾百年來說法眾多。據《汝城曆代詩文選注》記載:傳誦千古的《愛蓮說》是周敦頤在汝城任縣令時所寫。

    為了尋訪周敦頤在汝城的有關的蹤跡,趙中平、張軍濤深入坊間,踏訪了汝城縣永豐鄉先鋒村。先鋒村有座周氏家族祠堂,在當地遠近聞名。

    幾百年來,曆經無數次的風吹雨打,當年曾經華麗無比的雕梁畫棟已經褪去了顏色,冬日的荷塘上麵,也沒有了蓮花和它飄散的那股清香。唯有宗祠那八字開門的牆壁上“忠、孝、節、廉”四個大字顯得蒼勁有力、入木三分。那,究竟是什原因,讓這的人們如此虔誠地將古訓刻在祠堂?又是一種什力量,讓“濂溪風範”在這一脈傳承?

    在村百姓的指點下,輾轉幾條小巷,他們找到了管理祠堂的第五屆理事長周皇生先生。

    周先生說,我們從江西永豐到這800多年。現在有4000多人。家譜說明周敦頤是我們的祖先。在這座古老的村落,周敦頤擁有極高的地位,尤其是他的《愛蓮說》已經是深入民心。

    自然,愛蓮、賞蓮,甚至將蓮花雕刻成圖騰來崇拜,這在周氏祠堂隨處可見。

    據史料記載,周敦頤在世57個春秋,其中31年在做官。千百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充滿著殘酷的權力鬥爭,許多人一踏入其中,常常是失去了道德倫理。因此,怎樣在弊端種種的官場中保持自我的純潔與高尚,成為許多儒家學者思考的問題。

    在周敦頤的《愛蓮說》中,蓮花“生於汙泥之中而不染,常被清水洗滌而不豔麗,中通外直、無枝無叉、清香四溢”的君子品格,也就是他自己的從政和立身之本,使他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如今,要求官員“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如同一轍。隻是當今官員的修養,有待艱苦努力。

    相傳,周敦頤在汝城任縣令期間,中國曆史上頗有影響的程頤、程顥兩兄弟,就曾經慕名向他求學,其後建立的理學思想受他的影響很深。

    著名詩人黃庭堅曾這樣評價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晚年的周敦頤,在江西廬山蓮花峰下隱居時,親自建書堂,傳播他的學術思想,堂前有小溪酷似家鄉的濂溪,便命名為濂溪書堂,後人也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明代《郴州濂溪祠記》指出:“郴之感沾德化為獨深”。因此,在郴州範圍內所建的濂溪祠、濂溪書院等紀念性建築,也都規模較大。在汝城縣城西郊不遠處,如今還保存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建築。

    據專家學者考證,周敦頤一生的著述很少,《愛蓮說》、《拙賦》、《通書》和《太極圖說》等,全部加起來不過6248個字,但是其學術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之作。

    但是,他的著作從解釋《易經》入手,探天地之根、萬物之理、社會人間何以立的根本原理,為儒學在宋代的中興、演變為新儒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而其學說成為道學之源,並最終形成宋明理學,並影響了中國思想史七百年的基本走向。自然,這的“濂溪書院”,也成為當地最早的官辦學堂。自明代以來,這人才輩出,賢達如雲。

    在這些人當中,受周敦頤清廉為官思想影響最大的,還是這座牌坊所標榜的人物——範輅。這座青石牌坊,當地人叫——繡衣坊,是當年地方官員特地為範輅立的。“繡衣”也稱為“繡衣禦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武帝時期,就有“繡衣直指”一職,其職能是討奸猾、理大獄,並且為了顯示其特別的身份,表示皇帝對他們的尊寵,朝廷還特別頒發繡衣作為他們的官服,後來“繡衣”逐漸演變為監察禦史的特指。

    據湖南省史學和文物專家考證,此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專門表彰監察官員的牌坊,全國幸存的很少,湖南僅此一座。

    那,它所表彰的範輅又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呢?相傳,他就是對汝城人民產生極為深遠影響,一直流傳到今的廉吏,也就是明代的監察禦史,周氏宗祠麵的第八代子孫範輅。

    範輅是傳承周敦頤理學思想的傑出代表。他一生清廉為官,憂思為民,無私無畏,深受當時百姓的普遍讚譽,正如範氏族譜麵所記載的“此心若有纖毫偽,口舌飄零不得還”。

    範輅這種為官的思想和作風,不僅僅是封建時期清正為官的傑出代表,也應該是我們當今廣大幹部的學習榜樣。所以,至今這的廣大老百姓,仍然非常的崇敬他、愛戴他,學習他。

    據湖南省多家報紙報道,2004年12月初以來,汝城縣在全力搶修“濂溪書院”。在當地政府發出倡議以後,全縣百姓踴躍參加。在他們的心目中,周敦頤的《愛蓮說》就出自汝城,而修複“濂溪書院”是一種最好的文化傳承。

    其實,紀念周敦頤的濂溪書院,不止湖南的郴州和汝城有,南宋以後,在中國的黃河以南各地,紀念周敦頤的濂溪、宗濂、愛蓮等書院不下一百處,尤以他終老的江西分布最多,後來在大江南北以“濂溪”為名的書院更是不勝其數,汝城隻是其中之一。

    周敦頤一生愛蓮,賞蓮,做官做人克己奉公。史料記載,周敦頤在江西洪州南昌縣做知縣時,殫精竭慮、日夜操勞,終於昏死過去,好友趕來為他料理後事,檢點家產,衣服雜物全部疊起來不足一箱,而錢不過一百文,要知道那時他已經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官員。如今,周敦頤的《愛蓮說》到底是在哪寫成,也成了各地爭議的話題。

    相傳,江西的星子、分寧、贛州等地更是提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寫於它們那。事實上,《愛蓮說》所洋溢的和美之氣,以及它所倡導的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高尚品格,早已經超越了時空限製,成為人們取之不盡的一筆精神財富。

    周敦頤離開汝城已900多年了,900年間這經曆了怎樣的世事更迭,沒有太多的記載。但是,他愛蓮、種蓮、賞蓮的習俗卻延續了下來,成為當地百姓的一大愛好。

    他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的理學思想,以及《愛蓮說》所蘊含的潔身自愛的精神力量,仍將會感召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薪火相傳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宋代周敦頤影響,薪火傳承,郴州名人輩出。

    清朝大將軍陳藝腥(1836-1895),字阿異,號大潛山人。清光緒十年(1884),他率部堅守郴州、連山關4個月,苦戰10餘場,使敵人未能寸進,保證了郴州太平。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更加專橫集權。她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節製北洋海、陸軍,新建北洋武衛軍。按武衛軍組建方案,陳藝腥所部為武衛前軍,董福祥所部為武衛後軍,宋慶所部為武衛左軍,袁世凱所部為武衛右軍,榮祿自募親兵成立武衛中軍。其中陳藝腥指揮的武衛前軍扼北洋門戶,是北洋軍中的勁旅。

    上個世紀,蘇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傳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1919年投身五四運動,1920年3月,最早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鄧中夏(1894-1933),就是郴州宜章人。字仲澥,又名鄧康。

    鄧中夏1917年入北京大學國文門學習,他投身五四運動前,曾到湖南發動學生響應北京的五四運動,和毛澤東交往甚密。

    1919年9月,毛澤東撰寫了一個《問題研究會章程》,提出當時中國需要研究的71項大大小小共144個問題,當時就寄給了包括在北京大學的鄧中夏。而且,是由鄧中夏拿到10月23日刊印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公開發表,並寫了一段說明。

    1920年3月,他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即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2年8月,鄧中夏當選為第二屆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臨時中央局委員長,中央局委員、組織部主任等職。後來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他參加了中共中央八七會議,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33年5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殺害,壯烈犧牲,時年39歲。

    上個世紀,這不僅養育了鄧中夏、蕭克、黃克誠、歐陽海等無數中華優秀兒女,還是中國女排的“娘家”,並在此鑄造了五連冠輝煌,女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奮勇拚搏。

    黨史專家、原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群(1915-),湖南省桂東縣流源鄉人。曆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1982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0年任中共中央黨史領導小組副組長。

    開國上將蕭克(1907-2008),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湖南省嘉禾縣泮頭鄉小街田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曾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冀熱遼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部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國防部副部長,軍事學院院長,軍事學院院第一政治委員等職。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為西藏建設作出貢獻的鄧小剛(1967-),湖南桂陽縣人,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2012年4月23日,兼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書記。

    還有中將段祿定(1947-),湖南郴州人。1966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政治部群工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陸軍學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政治部主任。1999年12月至2007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政治委員(2004年12月按副大軍區職待遇)。2007年7月,任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軍區黨委常委。2000年7月晉升為少將,2006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有教育家周遠清(1940-)湖南桂東縣寨前鎮人,在清華大學,曆任教研組的副主任、主任,副係主任、係主任,教務處處長、副教務長、副校長。1992年調國家教委任高教司司長,不久即任專職委員。1995年底任國家教委副主任,1998年改任教育部副部長,主管高等教育。2000年11月當選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星學,湖南郴州人。他是古植物學家和地層學家,1942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地質係。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質古生物工作。尤其以研究古植物與非海相地層見長。對華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齒類植物和東亞晚古生代的煤係研究在國內外享有頗高的聲譽。

    還有藥學專家劉昌孝(1942-),湖南省郴州市人,1965年北京醫學院藥學專業畢業。現任博士生導師、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天津藥物研究院研究員、藥代與臨床藥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藥物代謝學會常務委員,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及GLP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常務理事。2003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遠大空調”創辦人張躍(1958-),湖南郴州人。1978年,就讀於師範專科學校(現湘南學院)美術專業,1984年,辭職下海。現任遠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演講言必稱“空調”;中國第一個擁有飛機駕照的企業家。1992年與其兄弟在湖南長沙創辦遠大空調有限公司,到1996年遠大直燃機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產銷量全球第一。

    目前,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直燃式空調生產企業。2000年,遠大集團(加上其在美國的子公司——遠大美國公司)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1.7億美元。

    在文化藝術體壇領域,郴州群星璀璨。

    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原野牧夫(1965-),原名張雁,字祖豪,號明清居士,湖南永興縣七甲鄉西廊村人。他是21世紀漢詩文化複興·新漢詩運動倡導者、策劃及發起人,第三條道路詩派重要代表詩人,坊間被稱為“中國民間詩人第一人”。著有兩千多首詩,其中《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作為名家名作被選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大學教材《文學欣賞》及大學語文教程、國學研究等,《七月流火》被選入中學語文教輔書《中學生作文指導》及語文教師工具書等。獲獎作品有:《五月,我的悲傷長出幾棵青苗》、《老屋》、《重慶寶貝》。創立新漢詩學,著《新漢詩理論與漫談》。

    歌唱家劉一禎,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音樂係、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係碩士,空軍政治部文工團青年歌唱家,他還是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敬老宣傳員,中國環境保護文化促進會理事,2004年度中國音樂電視內地歌壇十大新人,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授予孝親敬老楷模,文藝界首屆“中國演藝界十大孝子”獲得者。

    楊娟(女),郴州桂陽縣人,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係,後獲得英國薩大學MBA學位。目前,擔任香港鳳凰衛視資訊台新聞主播。

    體操健將李小鵬,出生於長沙,籍貫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他是國際級體操運動健將,世界冠軍獲得者。2008年北京奧運會團體冠軍,個人雙杠冠軍,當李小鵬與隊友們一起登上冠軍領獎台之時,他也收獲了自己出道以來的第15個世界冠軍。這意味著,李小鵬在一項紀錄已經超越李寧——成為中國體操界世界冠軍第一人,打破體操運動員獲得金牌的記錄。

    射擊名將易思玲(1989-),郴州桂陽縣人,她是中國女子射擊隊運動員。2002年,她小學畢業後進入郴州體校,曾先後學習田徑和舞蹈,後改學射擊,不久進入湖南省射擊隊。2004年,廣東省珠海體育局為備戰省運會引進了易思玲。2007年調入廣東黃村基地射擊隊。2008年進入中國國家射擊隊。2012年,參加倫敦奧運會。2012年7月28日,易思玲在倫敦奧運會女子10米氣步槍項目上獲得金牌,亦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

    郴州文化的浸染,孕育了無數誌士仁人。不同時期,英雄輩出。

    愛民模範歐陽海(1940-1963),湖南桂陽縣人。1963年11月18日,部隊野營拉練經過衡陽市衡東縣新塘鎮途中,在進入一個峽穀後,一輛載著五百多名旅客的282次列車,突然迎麵急駛而來,列車的鳴笛聲,使得馱著炮架的一匹軍馬驟然受驚,竄上了鐵道,橫臥雙軌上,眼看一場車翻人亡的事故就要發生。

    就在火車與驚馬即將相撞的危急四秒鍾,歐陽海毫不猶豫地衝上,用盡全力把驚馬推離了鐵軌。列車和旅客轉危為安,他卻被火車卷倒在鐵軌邊上的碎石,身受重傷,經搶救無效,為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23歲。

    他曾兩次搶救溺水兒童,一次參加滅火,並救出一位老人。3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樹為標兵。他舍身推戰馬、勇救人民生命財產的英雄壯舉,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為共產主義的理想而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

    1964年1月22日,國防部授予歐陽海生前所在班為“歐陽海班”。

    何名鳳(1959-2008),女,湖南永興縣人。她曾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優秀鄉村教師,全國“敬業奉獻”典型好人。她從西廊小學擔任民辦教師以來,默默無聞地工作在條件異常艱苦的邊遠山村小學,數十年如一日,愛崗敬業。2008年12月22日下午,因病突發猝然倒在離教室不到10米的樓梯上,永遠離開了她一生鍾愛的教育事業。

    2009年11月,經過群眾評議、投票,被追記入選中央文明辦主辦的“中國好人榜”。

    敢於諍言郴州人

    抑或是周敦頤的文化影響,郴州人中通外直、清香四溢的君子品格,在開國將軍黃克誠、鄧華身上,彰顯了本色,使他們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抑或是他們的從政和立身之本理念——中通外直,自然在不同時期,累及人生不同境遇。

    采擷點滴碎片,觀瞻社會,觀照人生,或許有益無害。

    一生直言黃克誠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開國大將黃克誠(1902-1986),湖南永興縣人。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先後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中紀委常務書記等職。

    1926年起,他在國民革命軍唐生智部任營政治指導員、團政治教官等職。1928年,在湘南起義中,他參與領導永興起義,任永興紅色警衛團黨代表兼參謀長。率部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任工農革命軍第4軍第12師第35團團長,不久改任第2路遊擊司令,返湘南活動。

    1930年後曆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的團、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第3軍團代理政治部主任。先後率部參加了鞏固和發展湘鄂贛蘇區的鬥爭和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在“左”傾冒險主義領導時期,曾因反對進攻中心城市和抵製,“肅反”擴大化等數次被指責為“右傾”,並受到撤職處分,但他仍堅持原則,剛直敢言。

    長征中參加了3軍團進行的主要戰役、戰鬥。到陝北後曾任第一方麵軍政治部和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初期,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政治委員,與徐海東率部轉戰晉冀豫邊地區,曾參加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參與指揮町店等戰鬥。

    1940年春任八路軍第2縱隊政治委員,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蘇和皖東北地區,先後任八路軍第4縱隊政治委員,第5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1年10月初,率部馳援黃橋作戰,進至淮海鹽阜地區,與新四軍北上部隊會師,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係。1941年後,任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和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蘇北區黨委書記。領導軍民與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鬥爭,發展壯大部隊,解放了蘇北大片地區。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1950年遞補為中央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9月14日向中共中央建議:盡快派部隊去東北,應盡量多派,至少5萬,能去10萬最好,以創造大的戰略根據地。

    1945年9月底率3師主力進軍東北。1946年3月在蘇聯紅軍從東北撤離時,指揮部隊殲滅國民黨收編的偽軍警,先後攻占四平、長春、齊齊哈爾。1947年後,曆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政治委員。1949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從所在新解放區的實際出發,靈活地執行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城市的方針,注意城鄉兼顧,著力抓好農村工作,領導清剿國民黨殘餘部隊和土匪,鎮壓反革命和進行土地改革,迅速安定社會秩序,恢複並發展生產和文教事業。

    1952年11月調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1954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兼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長。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同年辭去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職務。

    1958年10月接替粟裕,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參與製定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方針和各項規章製度。

    1959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上,批評“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中的錯誤,與彭德懷等被錯定為“反黨集團”。後被撤銷中共中央軍事秘書長與總參謀長的職務,長時期受審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打擊迫害。

    據彭德懷傳記組資料,從1967年7月26日開始,重傷中的彭德懷被北京航空學院、清華大學、解放軍各總部、國防科委、三軍直屬機關和在京院校、人民日報社、北京師範大學、空軍直屬機關及空軍在京院校、各文體單位、北京郵電學院等數十個單位連續“揪鬥”。

    在北航南操場召開的十萬人批鬥彭德懷、張聞天等人的會是大會批鬥彭德懷的“揭幕式,是經中央文革正式批準(實為授意)的”。

    會後,又突然宣布對彭、張遊街。上下車時對彭德懷毒打,在車上,彭德懷在半昏迷中被提耳、托頭、架腰拉到天安門遊鬥。其中6次為萬人大會,7次“遊街”。張聞天、黃克誠和解放軍的一批被“打倒”的著名將領譚政、張愛萍、肖向榮、王尚榮、廖漢生、李誌民等被拉來“陪鬥”,和彭德懷一起在萬千公眾前遭受摧殘淩辱。

    同一時期,在北京及全國各大城市一批批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政領導人被押上批鬥台,押上卡車,戴高帽、抹花臉、剃鬼頭、做“噴氣式”,批鬥、遊街、示眾。在會場上,在街頭,各種名號的戰鬥隊、戰鬥組戴著紅袖標狂呼高叫,對批鬥者拳腳交加。路上的行人,有的伸拳頭響應,有的呆呆看著,還有的低頭匆匆走過,不忍目睹這使革命曆史蒙羞、使善良心靈戰栗的一幕。

    黃克誠一生因講真話被多次批判、多次罷官,但他始終無怨無悔、矢誌不渝。晚年在被罷免20年複出後,對一些重大敏感問題,他仍以捍衛真理的巨大勇氣,坦誠講出心的真話。

    1977年12月,他出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1978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委員,並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他堅決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平反冤假錯案,重建和健全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端正黨風,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和作用,做了大量工作。

    1980年11月,黃克誠在中紀委會議上說:“如果把建國以來黨所犯的錯誤都算在毛澤東身上,讓他一個人承擔責任,這樣做不符合曆史事實。過去解放新中國,建設新中國,這些老共產黨員都盡了一份責任,功勞大家有份。現在把錯誤都算在一個人身上,好像大家沒有份,這是不公平的。大家應當來分擔應當分擔的責任,那才符合曆史事實,符合唯物主義。”

    特別是他對林彪的評價,在當時的政治氣氛和曆史背景下,確實需要超人的政治勇氣。當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寫了關於林彪的條目,請黃克誠審定。他讀完條目說:“林彪的條目不能這寫,這樣是不能向後人交代的。”

    黃克誠讓秘書把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有關同誌召集在一起,開門見山地對他們說:“你們寫的這個條目,需要修改。你們要學司馬遷,要秉筆直書,要對曆史負責。林彪在軍隊曆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後來他犯了嚴重罪行,是死有餘辜。在評價他的曆史時,應該分為兩節:一節是他在曆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部隊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積極作用;另一節是後來他對黨、對軍隊的嚴重破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兩方麵都寫明確,不含糊其辭,才符合曆史事實。”

    1982-1985年,黃克誠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1986年12月28日,黃克誠逝世。其夫人唐棣華在挽聯中寫道:“即死無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大家認為,挽聯寫得恰如其分,黃克誠確實當之無愧。

    一代名將鄧華

    鄧華(1910-1980),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人。1927年3月加入黨組織。曆任兵團司令員,誌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沈陽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鄧華,1910年4月28日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他7歲時在本村私塾啟蒙。接著又在附近的石陂高級小學讀了一年。1925年秋,鄧華乘船到省會長沙,考上了嶽雲中學。

    這時的長沙,革命群眾運動興起。鄧華積極投身於革命群眾運動,思想覺悟大為提高。他在一篇題為《論青年人生觀》的作文中寫道:嗟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青年人當舍身報效祖國,挽救國家危亡,解放億萬生靈塗炭!

    如果用現在的話講,鄧華的憂患意識,國家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那是多強烈啊!

    可以說,他的心中之夢,就是中國夢。1927年春,鄧華從嶽雲中學轉入南華學校,以初中二年級肄業程度,跳級考上了政治班。政治班有個名叫易蘊的同學,湘潭易家灣人,共產黨員,在自修室與鄧華座位相連,接觸談心比較多,相互間很快建立了信任。

    一天,鄧華向他透露想參加共產黨的意願。因那時國共關係已開始緊張,易蘊便問:“入黨你怕不怕?”鄧華毅然回答:“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這一年的3月,經由易蘊、查夷平介紹,鄧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1月,他參加了湘南起義,在工農革命軍第7師政治部任組織幹事。4月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任連黨代表,第31團組織幹事、第3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曾出席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1930年起,曆任紅12軍教導隊、第3支隊、第36師政治委員,紅1軍團第1師第3團、第2團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其中,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曾率部協同紅1團激戰三晝夜,打退國民黨軍3個師的輪番進攻。1934年6月入紅軍大學高級指揮科學習,10月隨軍參加二萬五千長征;到陝北後,任紅1軍團第2師政治部主任,紅1、紅2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政治委員,先後與團長楊得誌、宋時輪搭檔,馳騁沙場。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縱隊司令員,與政治委員陶鑄並肩點頭,為建立新中國從東北戰場,直指海南。1949年1月,他受命指揮東集團,參與指揮解放天津的戰鬥。5月任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湘贛、廣東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兼任廣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950年,在葉劍英的領導下,組織指揮海南島戰役,以兩個軍的兵力乘木帆船進行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突破並摧毀國民黨軍陸、海、空“立體防禦”體係。7月任第13兵團司令員。

    1950年10月,他受命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協助司令員彭德懷指揮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1年7月作為誌願軍代表參加停戰談判。1952年6月,任誌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組織指揮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上甘嶺戰役和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

    朝鮮停戰後,任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4年回國,先後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理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沈陽軍區司令員。1955年11月,組織導演了有陸海空三軍參加的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

    1959年,受彭德懷錯案株連被撤職。1960年,任四川省副省長,在5年多的時間,曾深入170多個縣市、數百個廠礦和千餘個農村社隊進行調研。

    彭德懷與鄧華的生死情誼

    彭德懷與鄧華,一個是共和國的元帥,一個是開國上將,兩人因抗美援朝戰爭成為軍史上最著名的搭檔之一。

    在此後的政治風雲變幻中,他們的這段感情,既給兩人帶來了無限的榮光,也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痛苦。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在血與火的戰爭中凝結而成的生死情誼——他們就是彭德懷與鄧華。

    彭德懷不了解鄧華

    據資料,直到全國解放前夕,彭德懷和鄧華兩個人基本上並不了解。

    因為,紅軍時期,鄧華一直在林彪的第一軍團下效力,而彭德懷指揮的是第三軍團,不屬同一個係統。抗日戰爭時期,彭德懷是八路軍的副總司令,而鄧華隻是八路軍115師的一個團政委,後來任分區和縱隊的司令員及政委。

    兩人雖屬一個係統,但因為職級相差太大,加上當時部隊高度分散,也沒有機會接觸。

    解放戰爭時期,彭德懷在西北戰場與胡宗南捉對廝殺,而鄧華則跟隨林彪在東北戰場征戰,更沒有機會相知。

    相識抗美援朝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央決定出兵援朝,並且指定四野十三兵團滿編後出動。當時,鄧華是十五兵團司令員,中央命令將鄧華的十五兵團番號改為十三兵團去任誌願軍,十三兵團司令員黃永勝改任十五兵團司令員。

    不久,鄧華帶上四野實力最強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軍和華北軍區的六十六軍共五個軍進入朝鮮。就這樣,彭德懷和鄧華終於有了相識的機會。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來自四野的鄧華就得到了彭德懷的高度賞識,並因為他而對軍事決策做出了幾次較大的改變。

    第一次改變是誌願軍司令部的設置。入朝前,彭德懷原準備以他從北京帶來的小型班子為基礎,組建誌願軍司令部。但是,在入朝後,他對十三兵團司令部戰前組織準備、擬製作戰計劃和組織指揮部隊開進等工作都很滿意,認為兵團組織指揮能力不錯,就決定以十三兵團司令部為基礎組建誌願軍司令部。

    1950年10月24日,彭德懷宣布:“我向毛主席請示了,毛主席也有這個意思,就是把你們十三兵團的領導機構,改稱為誌願軍的領導機構。你們幾位,也同時改為誌願軍的領導。”

    頓了一下,彭德懷眼望鄧華微微一笑:“我已被任命為司令,你就不當司令了,你鄧華任誌願軍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員,並擔任誌願軍黨委副書記。”

    彭德懷風趣的話語,使鄧華深受感染。自10月8日彭德懷被任命為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以來,他在彭德懷的直接領導下工作了半個來月的時間,開始慢慢改變了關於彭德懷的某些傳聞在腦子留下的刻板印象。

    就是這些日子來的密切接觸,彭德懷作為誌願軍統帥,他的高瞻遠矚,他的當機立斷,他的虛懷若穀,使鄧華深受感動。同時,他特別覺得彭德懷的嚴肅之中,有著使人溫暖的親情,嚴厲之中包含著誠摯的愛護。

    這一切,都讓鄧華倍感親切,為自己能夠作為彭德懷的助手而高興。

    鄧華的意見很好

    第二次改變是入朝兵力的部署。

    1950年10月9日,剛剛被任命為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彭德懷,在沈陽市東北軍區第三招待所會議室,主持召開了首批誌願軍軍以上幹部會議。會議結束時,已是深夜。

    可鄧華仍無倦意,他心還牽掛著一件大事。

    入朝初戰,誌願軍必須具備兵力上的優勢。原來決定誌願軍先派兩個軍過江,兩個軍不過十多萬人;而此時,“聯合國軍”的總兵力已達到42萬人,而且越過三八線的敵方部隊已經多達13萬餘人。除了地麵部隊外,敵人還掌握著製空權和製海權。且不說它的裝備優勢、海空軍優勢,誌願軍出動兩個軍,同它的第一線南麵兵力相比,也不具備優勢。

    基於上述考慮,鄧華找到彭德懷。他建議4個軍同時入朝。

    “這個意見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報告。”彭德懷的回答很幹脆。

    10月10日一早,彭德懷致電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次日,毛澤東複電彭德懷表示同意。

    曆史證明,這一招非常重要。主力全部出動,形成了有力的“拳頭”。

    10月11日,彭德懷來到兵團司令部駐地安東(今丹東)檢查出國戰備情況時,鄧華再次向彭德懷提出,即使先頭四個軍一起入朝,兵力也還是不夠,必須再調一個軍來維護後方。

    彭德懷認為意見很好,立馬向中央報告。中央軍委接受了彭德懷的建議,迅速增調了部隊。這為抗美援朝第一、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對於鄧華這段時期的表現,彭德懷事後評價說:“鄧華這個人,知識豐富,很有頭腦,考慮問題有眼光,也比較周到。”

    鄧華是個好幫手

    第三次是改變第六次戰役的作戰計劃。

    1951年8月8日,彭德懷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報告了第六次戰役的意圖和基本部署。

    這次戰役準備出動誌願軍13個軍,人民軍4個軍團,並有誌願軍炮兵、裝甲兵支援步兵作戰,還計劃誌願軍空軍出動10個航空兵團支援地麵部隊作戰,要求殲滅敵軍2個師左右,將東線之敵打回到三八線以南地區。8月17日,彭德懷簽發了發動第六次戰役的預備命令。

    8月20日,在開城誌願軍談判代表團駐地和敵人談判的鄧華致電彭德懷,認為在敵人陣地已經鞏固“深溝高堡,固守以待”的情況下出擊,於我不利。

    26日,經過對敵我雙方戰場態勢的反複思考後,鄧華再次致電彭德懷,進行更為詳細的分析,以說服彭德懷放棄第六次戰役。

    通過幾次電報往來,彭德懷並沒有責備鄧華,而是對鄧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彭德懷為鄧華能在關鍵時刻講自己的不同看法而高興,並多次表示:“鄧華作戰勇敢,細心,出了好主意,是個好幫手。”

    最後,第六次戰役事實上被取消。

    彭德懷的遺憾

    在抗美援朝期間,彭德懷有一次沒有聽從鄧華的建議,一直引以為憾。1951年4月6日,在朝鮮金化上甘嶺誌願軍總部,誌願軍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正在舉行。

    會議研究部署新的戰役,即第五次戰役。但會場上的活躍氣氛,似乎沒有感染到鄧華。

    他處在一種複雜的心態中:中央軍委、毛主席的戰略部署必須貫徹,第五次戰役必須打響,可是這次戰役怎樣打,他還有許多保留。

    麵對會場上沸騰激昂的勁頭,鄧華感到不踏實,於是不顧大家的勁頭,潑起了“冷水”:“打的方式是兩種,一是開始即大規模猛插,一是各兵團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後再向敵縱深穿插,最好是兩種方式結合起來。”

    可是,他還是把小穿插打法加以強調:“開始口子不要張得太大,不要企圖一起圍上打,必須實行分割猛插,一塊塊吃。”可惜的是,最後彭德懷根據毛澤東的設想和敵人可能登陸的情報,沒有采用鄧華提出的小穿插戰法,而是決定進行大規模反擊。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打響,雙方相持到5月21日,曆時一個月。此次戰役,中朝方麵投入15個軍,連續奮戰50天,雖然殲敵8萬餘人,但自身作戰損失也高達8萬餘人。

    戰後,彭德懷自己承認說,第五次戰役是他一生中四次軍事錯誤之一。為此,他還感歎:“不聽鄧華言,吃虧在眼前。”

    鄧華保護彭德懷

    相傳,彭德懷在朝鮮戰場上從未罵過鄧華。

    彭德懷與鄧華,由相逢到相知,或許這就是人生之緣。鄧華為彭德懷的相知,深有感觸,倍感責任重於泰山。

    相知——鄧華則千方百計保護彭德懷的安全;當鄧華準備讓賢的時候,彭德懷選擇了堅持。

    彭德懷對鄧華軍事才華的欣賞,不自覺地演變為對鄧華的關心和照顧,鄧華也始終敬重這位為新中國的建立出生入死的開國元勳。

    進入朝鮮戰場後,每次在最危險的時刻,彭德懷第一句話總是大聲地問身邊的人:“鄧副司令員怎樣了?”彭德懷這個人什都好,就是脾氣特別大,一不順心就罵出來了。

    據資料,誌願軍司令部中許多高級將領,包括副司令洪學智、韓先楚等人,都被彭德懷罵過,但是鄧華是個例外。

    彭德懷的夫人浦安修後來與鄧華的夫人李玉芝說:“老彭的脾氣很大,好罵人,可是就是不罵鄧華。”

    李玉芝聽後笑著說:“這就好啊!我還擔心鄧華那個倔脾氣呢!萬一要和彭老總吵起嘴來,那叫糟糕呢!”鄧華對彭德懷也特別尊重,在工作和生活中處處以彭德懷為中心,替他分憂解難。

    為了搞好團結,鄧華讓彭德懷帶來的人員到誌願軍司令部各處擔任正職,而讓兵團原正職擔任副職,有效地保證了誌願軍司令部的團結。

    入朝作戰不久,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的鄧華,接受了一個重要任務:代表黨委負責彭德懷的安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敵機異常猖獗,誌願軍領導機關,更是敵機千方百計想要襲擊的目標。

    彭德懷曾經兩次在著彈前一兩分鍾被工作人員拉開,才幸免於難。雖然,誌願軍黨委曾開會討論過防空的問題,要求領導機關所有人員在警報發出後都要進入防空洞,可是彭德懷卻不在乎,敵機臨空時他照常工作。

    鄧華、洪學智等急得沒辦法,隻好向中央報告。中央回電,彭德懷的安全由黨委集體負責。

    鄧華身為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彭德懷),深感肩上的擔子沉重。他了解彭德懷的脾氣,弄不好他強起來就更難辦了。

    鄧華找到洪學智、韓先楚(誌願軍副司令員)等黨委成員,大家一起想辦法,終於研究出一條“妙計”來。原來,彭德懷別無嗜好,隻在休息時間喜歡下象棋,有時愛和洪學智殺兩盤。洪學智身高力大,平時又愛和彭德懷說兩句笑話。大家一致同意將這一“艱巨的而又光榮的任務”交給洪學智。

    於是,防空警報一響,洪學智即上前將彭德懷一把拉住,嘴說著“走,戰一盤”,然後拉起就走,其他人跟著一擁而上,硬把彭德懷擁進防空洞。此時的彭德懷便也無可奈何,隻有聽憑大家擺布。

    鄧華讓賢

    彭德懷與鄧華的惺惺相惜,在鄧華讓賢的事件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期間的一天,鄧華在飯桌上停住筷子,瞄了彭德懷一眼說:“總部領導的位子,是不是重新排一下。”“怎喲,想到這來了。”彭德懷頗感唐突,“你這個人呀,我早就知道,你膽大心細,能打仗。毛主席、軍委選你來朝鮮是對的。來朝鮮後,我們一塊共事,我看你幹得挺好的嘛。”說完,繼續夾菜扒飯,仿佛沒有商談的餘地似的。

    “陳賡同誌要來,我看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員,就由他擔任好了。我自己則任第三副司令員兼第十三兵團司令,主要抓第十三兵團,第二副司令則由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擔任。”鄧華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並把位子排出來了。對於鄧華提出的排位子問題,彭德懷也確實斟酌了一番。鄧華的主動讓賢,著實讓彭德懷頗為感動。

    但是,他考慮鄧華自入朝以來一直就是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熟悉了誌願軍的情況,改變座次不利於開展工作。而且,根據在誌司幾個月共事的觀察,彭德懷發現鄧華是一個能夠拍板、敢於拍板的人,辦事情抓得起、放得下,是一位肯動腦子、善於思考的難得的將領。因此,彭德懷回絕了鄧華的請求,說:“這不用你考慮,是組織上的事。”

    盡管彭德懷不同意,鄧華還是於1951年5月15日以他個人的名義,向中央軍委總幹部部並毛澤東主席發了電報,把他向彭德懷說過的誌願軍司令部副司令位子安排意見說了,建議軍委采納。

    聽說鄧華向中央軍委再次提出主動讓賢的事後,5月27日,彭德懷親自執筆擬稿,向毛澤東主席發電,要求鄧華留任第一副司令員。電文寫道:“惟便於聯係各野戰軍,誌司似應增加陳賡為第二副司令員,宋時輪為第三副司令員。”這就是說,鄧華第一副司令員的位子不變。三天後,6月1日,中央軍委複電,同意彭德懷建議,鄧華位子不變。

    1952年4月,彭德懷因病回國治療,病愈後即留在國內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在他的推薦下,鄧華於6月11日就任誌願軍代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全麵主持誌願軍工作。

    1954年9月5日,彭德懷辭去在誌願軍中的職務,鄧華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相守不在得意時

    俗話說,患難與共見真情。相守——不管是在得意時,還是在失意處,他們都緊緊守護住了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凝結而成的生死情誼,高唱了一曲人間頌歌。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彭德懷與鄧華在朝鮮戰場上親密合作獲得的巨大榮耀,把他們的事業帶上了巔峰。回國後,彭德懷擔任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鄧華先後被任命為東北軍區黨委書記、東北軍區代司令員、沈陽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沈陽軍區司令員、黨的八大中央委員,職務上超過了許多老資格的上將。

    回國後,他們還保持了很好的聯係和密切的往來。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任命鄧華為副總參謀長,分工主管作戰方麵事宜。任命前,彭德懷專門征求過鄧華的意見。

    任命後,彭德懷多次要求鄧華赴京就職,還親自為他一家尋找住房,但他一直未赴任。

    最後,彭德懷同意鄧華以副總參謀長身份兼任沈陽軍區司令員之職,鎮守東北。

    1955年11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抗登陸戰役演習在遼東半島進行。彭德懷親率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等元帥,大家懷著極大的興致前往觀看。

    他們或屏息觀之,或頻頻頷首,對演習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當時,台灣方麵在觀察完這場演習後評論說,鄧華是“彭德懷正規化建軍路線的主要執行人”。

    1958年11月中旬,鄧華與沈陽軍區參謀長曾思玉等人來到北京,準備去東南海防前線參觀學習。彭德懷聽說鄧華要到東南沿海參觀,便安排鄧華代替他到前線去看看。

    鄧華為人很謹慎,說:“那不合適吧?”

    彭德懷說:“什不合適,你以副總參謀長身份去吧。”

    彭德懷專門安排鄧華坐他的伊爾18專機,到福州軍區和廣州軍區代他巡視軍事訓練和國防工事,直到12月底鄧華才結束這次視察。返回北京後,鄧華向彭德懷報告情況。

    如果說此前交往都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看不出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品格的話,那,1959年的廬山會議及其以後的非常歲月,則是一個試金石,檢驗出了兩顆偉大的心靈。

    鄧是彭的人

    1959年的廬山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的兩次重要會議的總稱。

    7月2日至8月1日,是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8月2日至8月16日,是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全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批判因給毛澤東寫了一封反映客觀情況的信件的彭德懷。

    身為中共八屆中央委員的沈陽軍區司令員鄧華,接到參加黨的八屆八中全會的通知,便乘飛機匆匆飛往廬山。

    從8月3日起,全會分成三個大組。分別批判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與張一組)四人。鄧華被有意分配在批判彭德懷的那個組。因為鄧華是彭德懷任誌願軍司令員時的副司令員,按當時的邏輯就是“捆在一根繩上的螞蚱”。

    會議氣氛十分緊張,對於彭德懷等人所謂“右傾”問題的揭發批判,已形成了“一致”的意見,而且根本容不得彭德懷申辯。鄧華心很不是滋味。

    從內心講,他是讚同彭德懷的觀點的。因為“大躍進”以來出現的種種怪異現象,早已讓他憂心忡忡。

    本來,他都已醞釀好準備在分組會上講一講這個方麵的問題。但是一邊倒的形勢,讓鄧華不得不避重就輕地說了幾句違心的話,但很快就招致一陣指責。有的說他的發言是“假批判,真保護”。

    8月18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繼續揭批彭德懷、黃克誠的所謂“反黨罪行”和“資產階級軍事路線”。在這次會議上,鄧華和洪學智、萬毅、鍾偉等人被錯誤地劃為“彭德懷軍事俱樂部”的主要成員,被迫交代“反黨反毛主席”的“罪行”。

    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火上澆油:“老實交代你跟彭德懷的黑關係。”“彭德懷愛罵人,許多人都罵到,就是沒罵過你,這是為什?”“你長期跟林總,卻是格格不入,為何一到朝鮮就跟彭一拍即合?”

    鄧華聽後,輕蔑地說:“他罵你是因為你打皮絆,玩女人。我沒有男女作風錯誤,當然沒有挨罵。”台下哄堂大笑。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在聽取林彪匯報時,給鄧華和彭德懷的關係定了調:“鄧是彭的人。但是,鄧與彭是有區別的。”

    會後,撤銷了鄧華在黨內外的一切職務,退出軍界,並於1960年6月發配到四川省擔任分管農業機械工作的副省長,從而開始了長達16年的副省長生涯。

    彭德懷關注鄧華

    被“打倒”後的彭德懷,除了對自己的問題不斷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進行申訴外,還時刻關注自己在朝鮮戰場上的老搭檔鄧華的情況。

    特別是鄧華因替自己仗義執言受到牽連,這讓彭德懷感覺非常過意不去;聽說他遠去成都之後,彭德懷傷感不已,以為兩人此生再也沒有機會見麵了。

    1965年10月,毛澤東找到在吳家花園“隱居”賦閑六年之久的彭德懷談話,讓他擔任“三線”建設委員會的副主任。

    11月28日,在前往成都的列車上,彭德懷的心情特別激動,一是自己新的生活即將開始,另一則是也許能見到分別六年而杳無音信的老戰友鄧華了。

    一天,彭德懷到省委總府街招待所理發,認識了曾參加過誌願軍的理發員賈月泉。彭德懷從他那,得知鄧華住在童子街29號,距自己住的地方步行20分鍾、坐汽車5分鍾的路程後,心情特別激動。他立刻叫人買來一張成都地圖,戴上老花眼鏡,在上麵尋找鄧華家所在的童子街的位置。很快,彭德懷便找到了童子街29號。他取下老花鏡,興奮地對身邊的警衛參謀景希珍說:“天一黑,我們就立刻行動!”

    當時,誰知天剛黑下來,天空卻下起了蒙蒙細雨。景希珍見天氣有些寒冷,路麵又滑,擔心彭德懷的身體,就問:“彭總,還去不去?”

    彭德懷如同戰場上指揮戰鬥一樣,將手一揮:“走,定了的事,就是下刀子也不能改!”

    為了防止路人認出彭德懷,牽連這兩個被錯誤罷了官的功臣,景希珍隻好讓彭德懷戴上大口罩,經過大約半個小時後,冒雨來到白天早已偵察好的鄧華家的那個小院子。

    在細雨中,彭德懷站住了,抬頭朝那座小樓看去。蒙蒙雨幕中,隻見小樓的電燈亮了,一個身影在屋子走動著。彭德懷興奮地說:“就是他,就是他,鄧華,那背影一看就是鄧華!”

    彭德懷這位硬漢子,這位在血與火麵前連眼睛都不眨一下的鐵骨男兒,一下子熱淚盈眶。

    可是,當他向前走了幾步之後,不覺又停了下來。景希珍不解地問:“彭總,怎不進去呀?”

    此時此刻,彭德懷是多想敲響老戰友的房門,走上前去緊緊地握住老戰友的手啊!

    然而,他卻盡力控製住自己的感情,用牙齒咬住寬厚的嘴唇。

    在細雨蒙蒙的這個夜晚,廬山會議的情景也許又浮現在眼前。前幾天,報紙上連篇累牘批判《海瑞罷官》的文章,又使他想起了很多很多。

    他是一個胸懷坦蕩的人,是一個錚錚的硬漢子,他寧願自己粉身碎骨,寧願被無情的烈火燒成灰燼,也決不會再去連累鄧華。

    彭德懷輕聲地說:“不了,我們不進去了。”

    說到這,一串淚珠,從彭德懷眼眶湧了出來,與臉上的水珠融在了一起。

    彭德懷久久地佇立在雨幕中,看著小樓的燈光下那個十分熟悉的身影,自言自語地說:“好了,好了,看看這個地方就行了,行了,看看就行了啊!”

    這一老一少,在鄧華家的窗戶下,在漫天的雨幕中,站立了許久,直到鄧華關燈休息了,還久久不舍離開。

    直到彭德懷離開成都,鄧華都不知道,自己思念已久、咫尺天涯的老首長曾經到過他家的窗戶底下,對著他的背影淚流滿麵。

    人去物依在

    盡管鄧華不知道彭德懷來看過他,但是他卻為彭德懷被抓走感到憤怒。

    1966年12月28日傍晚,鄧華的秘書和司機神色慌張地走了進來,告訴說,彭德懷被北京來的紅衛兵劫走了,現扣押在北京地質學院紅衛兵手中。

    鄧華聽了心情特別難過,憤怒地說:“真是無法無天了!堂堂的元帥、政治局委員就是這樣被抓走,豈有此理!”

    自此之後,兩人一個在北京經受著非人的折磨,並於1974年含冤而逝;一個在成都如履薄冰,時時受到造反派的衝擊、批鬥,再也沒聽到對方的任何一點消息。但是,他們的心都惦記著對方。

    彭德懷臨終前留下遺言,讓家人把鄧華送給他的金質煙盒物歸原主。

    鄧華重新回到部隊工作後,把自己晚年的大部分精力,花在為彭德懷平反昭雪上。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小組發言中,明確表示1959年整彭搞錯了。

    1978年12月24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彭德懷追悼大會上,鄧華也像當年彭德懷站在他家的窗戶底下一樣,淚流滿麵,久久不願離去,隻是彭德懷也像當年鄧華一樣,一無所知了。

    鄧華彌留之際,唯一留在他床頭的東西,便是彭德懷重新送還給他的金質煙盒。

    采擷至此,餘的心,驟然拉緊,眼眶內盈滿熱淚,謹予深情緬懷。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此立下不朽功勳的開國元勳、將軍和無數誌士仁人,奉獻了他們的夢想和畢生努力。

    人民不會忘記,也不應該忘記。

    婁底,相傳因天上28個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

    婁底一帶原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相傳,這的先民們是盤古的後裔,屬三苗、九黎集團,出自五帝中的顓頊。

    婁底在夏商周時為荊州一隅,戰國時屬楚的範圍。秦統一中國後,婁底正式列入中央集權製的封建的多民族國家秦的國土,隸屬長沙郡。冷水江一帶在宋以前屬“梅山蠻”地,宋以後長期屬新化縣地

    1977年9月,國務院批準建立漣源地區,1982年12月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1月改為地級婁底市。現下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新化縣和雙峰縣。

    婁底市,位於湖南省中部。2007年,評為中國十大宜居城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2年“全國園林城市”稱號。

    世界銻都

    有人說,婁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

    主要是指4A級風景名勝景區紫鵲界8萬畝秦人梯田、龍山、湄江自然風光、冷水江波月洞及大熊山、九峰山等省級森林公園風光秀麗,景觀奇特。

    位於婁底市郊的水府廟水庫、勝仙洞等勝景,更是別具一格的旅遊佳境。

    雙峰洛陽灣古建築群,九峰山古庵;新化北塔、洋溪文昌閣、漣源龍山藥王殿等名勝古跡各具特色,為優美的自然風光抹上了濃厚的曆史文化色彩,廣袤的婁底土地到處閃耀著中華古文明的輝煌。

    新化縣是婁底境內最早的建製縣。新化在宋代隸屬邵陽郡,元代屬寶慶路,明清屬寶慶府。

    婁底境內的其他縣市,雙峰一帶,秦時屬長沙郡的湘南縣,漢代以後長期屬湘鄉縣地。

    漣源一帶,秦至東晉時大部分地域分屬湘南、連道、湘鄉、昭陵等縣,北宋以後,其全部地域便長期分屬湘鄉、邵陽、安化、新化四縣。婁星區一帶從漢代開始,就一直為湘鄉轄地。

    婁底礦產資源豐富。素有“世界銻都”、“百煤海”和“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已探明可供開采的礦藏達48種,且儲量大,品位高。其中銻礦儲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儲量居湖南全省第一,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屬礦藏在湖南乃至全國名列前茅。

    人文薈萃

    鍾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楊昌浚,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等大批誌士仁人,在婁底悠久的曆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光輝的篇章。

    采擷主要名單,有利增強感性認識。自清代以來,婁底名人輩出,其中雙峰籍的有清代軍機大學士、中興名臣曾國藩,兩江總督曾國荃,外交官曾紀澤(曾國藩之子),清朝將領、湘軍創始人羅澤南,湘軍將領劉蓉、羅澤甫;安徽巡撫李續賓(漣源),廣東巡撫遊智開(新化),清太子太保、陝甘總督楊昌浚(婁星區)。

    舊民主主義革命先驅禹之謨(雙峰)、中國同盟會書記陳天華(新化),還有當代台灣地區國民黨“立法委員”宋宜山。近現代,婁底俊傑,如群星璀璨。

    眾所周知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和森,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蔡暢,湖南省委書記、書畫家熊清泉,中共廣東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肖誌,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龔佳禾,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中國作協副主席譚談,中國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局長吳奇修。

    尤其在教學科研上,具有建樹和重大影響的婁底人,有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成仿吾、複旦大學教授吳宇平;中山大學副校長顏光美、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校長李平、中央黨校副校長、經濟學家劉海藩、新華社副社長李普、南京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曾昭橘、清華大學工藝美院教授、美學專家王魯湘;廣州大學副校長禹奇才、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朱堅真、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謝建新、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湘潭大學副校長王繼平、女航空教育家王燦芝、中國醫科大學校長李亭植、國際係統遺傳學與WABSE等奠基人曾邦哲。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信威、謝和平、劉筠、劉耕陶、曾蘇民;中國科學院院士有鄧起東、曾昭倫、曾益新;美國科學院院士邱任。

    還有企業家,如彭年實業董事長餘彭年、三一集團董事梁穩根。

    在文化藝術界,有中國作家協會湖南分會主席蔣牧良、湖南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楊衡鍾(弘征)、現代女作家謝冰瑩、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彭利銘、湖北省歌劇團一級作曲家歐陽謙叔、國畫家(一級美術師)曹明求、“烙畫怪才”謝禹堯,西泠印社及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理事,著名美術史論家、篆刻家、書畫家羅子,著名演員、歌手謝常清,韓國人氣組合missa成員孟佳,湘菜大師譚添三,等等。

    在婁底藝人中,有幾個人形成了特色。於浩宸,婁底雙峰人。全能型歌手、音樂製作人、曾國藩第六代外孫、別名:栗子,製作過國內最熱門的組合之一“水木年華”的第二、三張專輯(包括《在他鄉》編曲,龍梅子《下輩子做你的女人》詞曲等熱門歌曲。

    謝常清,婁底漣源人。全能藝人,西部著名男模特,歌手、演員,23歲。主要作品有歌曲《塵封的街》,有西部美男和小容中爾甲之稱,獲得過新人獎等獎項和政府獎,四川省表演獎。

    伍天宇,婁底新化人。他是廣州坤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實力派創作型歌手,創作了很多,如《他會像我這樣愛你嗎》、《愛錯了你》、《大雨》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被稱為情歌王子。

    蘇泉,婁底冷水江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基層村支書、村主任,在2011年連續推出三首原創單曲《我愛的姑娘》、《堅強》和《與你相隨》而聲名遠播,成為華語草根樂壇又一代表人物。

    在體育界,有新化人,世界橋牌冠軍楊小燕,舉重世界冠軍伍湘梅、曾星玲。

    還有榮獲國際主義戰士的羅盛教,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等功臣陳佑甫等,也是新化人。

    新時期,為了擴大旅遊文化影響,曾國藩故居風光帶,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曆史文化名鎮楊市鎮、毛澤東遊學伏口遺址和開國上將李聚奎故居,以及成仿吾、湘中八女傑等曆史名人,更增添了婁底文化的厚重與神奇。

    采擷重點,走讀曾國藩、蔡和森故居,令人沉醉,令人感動。

    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國藩的侯府。

    坐落在位於湖南婁底市雙峰縣東部的荷葉鎮富托村,與湘鄉市、湘潭縣、衡山縣、衡陽縣毗鄰,總占地麵積四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近一萬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軸線對稱的明清回廊式建築群體。富厚堂坐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鼇魚山從東南西三麵把富厚堂圍住。從遠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張圍椅中。周圍自然環境優美,後山上樹木茂密,古樹參天。

    門前是一片較開闊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東流去。平地四周峰巒疊嶂,群山環抱。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曆史人物,曾國藩故居已被有關部門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

    他是晚清重臣,湘軍之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戰略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他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毛澤東曾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以說,表達出對這位已故鄉人的推崇之情。

    梁啟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

    正如辛亥革命先驅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

    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偶。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

    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走讀毛澤東韶山紀念館,可以看到現藏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之珍藏”。

    毛澤東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他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澤東建立紅軍之初,便製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劄”,“曾文正家書及書劄……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

    在黃埔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蔣經國從蘇聯回國,在浙江奉化溪口,學習的就是《曾文正公文集》。人們參觀經國先生故居,可以看到陳列室中當年先生讀過的書。

    蔣介石自己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挽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曾國藩被後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複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

    讀書當如曾國藩

    “買書不可不多”,是曾國藩的觀點。道光十六年,自京師“貸百金,南歸過金陵,盡以購書”。歸家後,“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幾一年”。

    “看書不可不知所擇”,是他的另一觀點。他最終所擇者,於四書五經之外,就是《史記》《漢書》《莊子》及韓愈等人的文章。曾國藩買書、看書,自然就有藏書。

    走讀曾氏的藏書樓,人們無不驚歎。采擷資料,方知一二。

    曾氏藏書樓,又稱藏書堂“求缺齋”,與袁芳瑛的“臥雪廬”是湖南當時最大的藏書樓,其長女嫁給袁芳瑛的兒子袁秉楨。袁芳瑛是版本目錄大家,同時他又與莫友芝關係密切,都是道光、同治年間著名藏書家和版本目錄學者。藏書中有宋版《莊子》及《施注蘇詩》,乃罕見之書。

    “富厚堂”原稱“八本堂”,自取“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條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忘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的家訓。

    曾紀澤據《後漢書》“富厚如之”而改現名。“富厚堂”內的藏書,曾達30餘萬卷,超過近代史上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山東聊城海源閣、江蘇常熟鐵琴銅劍樓、浙江宋樓、杭州八千卷樓,是近代私人藏書第一樓。

    藏書樓建於同治六年(1867),分“公記”、“樸記”、“芳記”三部分。“公記”收藏的是曾國藩讀過、批示過的書籍,以經、史、子、集、地方誌、家藏史料及宋元舊槧為主。“樸記”收藏的是曾國藩長子曾紀澤常用書籍。“芳記”為其次子曾紀鴻(1848-1881)夫婦藏書。

    曾氏藏書獨到之處,是由於曾氏家族本身與中國近代史的關係,從而保存了豐富的奏稿、書信、日記等家藏史料。《李秀成供詞》副本,就藏於富厚堂“公記”書樓。

    管窺“巨蟒轉世”

    相傳,國藩出生時,祖父曾玉屏(星岡公)(1774-1849),曾經夢到有一隻巨蟒纏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他認為曾國藩是巨蟒轉世。

    曾國藩出生後,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樹,竟然重新煥發出了生命,這讓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轉世這一夢語。湊巧的是,曾國藩患有類似“牛皮癬”一類的皮膚病(有一說“火蟒蘚”),渾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所以曾國藩也相信了巨蟒轉世這一夢語。

    在嶽麓書院學習時,曾國藩因為怕別人看到身上的鱗片,所以夏天燥熱時還穿戴整齊的讀書,讓先生大加讚賞。少年時,曾國藩在家“審雞蛋案”,彰顯了他的智慧。

    一天,天氣晴朗,年幼的曾國藩從學校回到了家。剛放下書包,其父曾麟書就焦急地說:“我明明煮了五個雞蛋,怎隻有四個?”

    於是,就把曾國藩叫來,對他說:“煮熟的雞蛋是分給你們吃的,現在少了一個,不知是那個偷吃了,快幫你母親查一查。”曾國藩思索了一下,答道:“這個很容易,我有辦法查出來。”

    說罷,曾國藩端出一個臉盆,倒了幾杯茶,把家的人都喊攏來,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他站在旁邊觀察,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茶水夾有雞蛋黃粉。

    曾麟書高興極了,覺得兒子聰明,將來能當官審案子。

    曾國藩的確聰明智慧,他沒有辜負長輩的厚愛和期盼。他以自己的勤奮和修持,練達成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完人,被後人稱為“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當之無愧。他的確是中國曆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了近代製造業的先河。

    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他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但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可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

    他克己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致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完人”。

    從政處世之道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曆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

    他熟讀中國曆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他被稱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曆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

    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當中,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可謂“知人善任”,“知人善用”。他被稱為“網羅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識人、相人,並從理論上進行闡述,著《冰鑒》。

    《冰鑒》是一部縱橫中外的人才學教科書,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文獻。它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它因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鑒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

    《冰鑒》為讀者打造一條走近曾國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獨到的識人、用人策略。世人皆知,一部真正的智慧經典,不僅可以跨越他所屬的領域,而且可以跨越時空!

    《冰鑒》是晚清中興之臣曾國藩著述的一部關於相人識人的作品。分7章。古代盛冰之器。《周禮·天官·淩人》:“祭祀共(供)冰鑒。”

    鑒,鏡子。言鏡潔如冰,比喻明察。江淹《謝開府辟召表》:“臣謬讚國機,職宜冰鑒。”

    借月作喻。元稹《月》:“絳河冰鑒朗,黃道玉輪”。

    古往今來,人,都要走向社會,自然都是社會之人。

    曾國藩對人的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

    處世方麵,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孝悌傳家之道

    世人皆稱,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他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他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曾國藩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誌向遠大、性格倔強、意誌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誌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

    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

    這些,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他是深刻影響數代人的精神偶像。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

    《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

    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

    曾國藩通過對家庭成員的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兒女,盡管是侯門大族,100多年來未見出過紈子弟,這不能不說是曾國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曾國藩家教理論體係為:以八本為經,以八寶為緯,以四字要訣、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經緯連貫,脈絡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師的理論體係。

    他的這套理論,不同中國傳統的關於教育後代的核心理念,反對孔孟朱子顏氏等著名家訓所一貫堅持的學而優則仕的學說,並付諸實施。

    它對當今社會幾乎每個家庭所麵對的教育困惑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學雄奇瑰瑋

    曾國藩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讚。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複、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

    曾國藩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訓》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

    曾國藩對於書法理論的闡述見其《日記》、《家書》及一些文章中。他對當時阮元拋出的南北書派論有獨到的認識,他既讚成又提出批評,主張南北兼而有之。

    他對書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說。從乾道——陽剛美——著力——雄奇——大氣,從坤道——陰柔美——不著力——淡遠——韻勝,形成了他一個係統的書法理論觀。曾國藩一生勤勉於書法創作,走過了一條由泛而專,由繼承古典到創新時尚的曲折探索道路。

    他留下的近130萬字《日記》,是中國古代罕見的一部巨型書法作品。曾國藩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為他曆史上的重大影響所掩蓋。他的楷書,勁健剛拔,豎起了一麵承唐繼宋明而剛柔相濟的正書旗幟。他的行書,勁健遒俊而華美。他的小楷與小行書,是整個清代的典範。

    他應是與同代包世臣、何紹基齊名的大書家。

    曾國藩創立湘軍

    鹹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克漢陽。

    鹹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創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綠營的三倍左右,全軍隻服從曾國藩一人。

    鹹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嶽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仗,曾國藩欲跳水自盡。

    他在上書時,隻能以“屢敗屢戰”自嘲。後來,他沉靜自省,重整旗鼓,複占嶽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鹹豐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氣勢如虹;鹹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紮硬寨,打死仗”聞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軍抵抗湘軍,曾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餘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

    曾國藩入南京後,信守對將士們的諾言,“……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李圭:《思痛記》)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明,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

    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後人亦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俗稱“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他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曾國藩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他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

    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化。

    他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

    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紮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製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製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治國安邦重民生

    曾國藩馳騁疆場,在競鬥中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

    他不愧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曾國藩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

    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

    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

    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麵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

    另一方麵,又不盲目排外。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撚,可以勤遠略。

    文正人格修煉

    人格修煉,對人的事業有幫助。曾國藩認為:一是誠,為人表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二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三是靜,心、氣、神、體都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四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五是,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國藩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

    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有的認為修身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

    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他還製訂了日課十三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應事時,專一不雜。)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複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欲、節勞、節飲食。)

    九、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身過、心過、口過,皆一一記出,終身不間斷。)

    十、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蔡和森紀念館

    蔡和森紀念館位於雙峰縣城複興路與書院路交匯處,1987年7月1日建成開館。

    走讀紀念館,隻見正門上方是聶榮臻元帥題寫的“蔡和森同誌紀念館”館額。館前為蔡和森廣場,豎立9米高的紀念碑,碑文由陳雲親筆題寫,頂層為蔡和森立身塑像。

    館內陳列有蔡和森從青少年時代勤奮學習到為中國革命奮鬥終生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1995年3月30日,蔡和森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館前蔡和森、向警予、蔡暢、葛健豪四人群塑破土奠基。同年,該館被確定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明目張膽成立黨

    回眸曆史,蔡和森在1920年7月6日-10日的留法新民學會會員蒙達尼會議上說:

    我以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

    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以中國現在的情形看來,須先組織他,然後工團,合作社,才能發生有力的組織。革命運動,勞動運動,才有神經中樞……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據丁守和載(《人民日報》1980.06.27)資料,蔡和森是最早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的人。早在90多年前,蔡和森就指出“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主張明目張膽地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並且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英勇奮鬥,最後壯烈地犧牲於敵人的屠刀之下。

    管窺蔡和森

    蔡和森,字潤寰,號澤膺,他本複姓蔡林,學名彬,祖籍湖南湘鄉永豐鎮(今屬雙峰縣管轄)。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誕生在上海江南機械製造總局的一個小官員家。

    1899年的春天,蔡和森跟隨母親葛健豪,回到了家鄉(現雙峰縣永豐鎮),不久父親也從上海回故鄉,並買下位於雙峰縣井字鎮楊球的光甲堂定居下來。幼時,和森讀私塾。

    1908年全家又遷回了永豐鎮。為了謀生,年僅13歲的和森進了蔡廣祥辣醬店當學徒。飽嚐了階級壓迫的苦楚。三年學徒期滿後,他不願經商而立誌讀書,16歲時,他進入了永豐國民小學讀三年級。因年齡大,被周圍嘲笑稱為“太學生”。由於他學習刻苦用功,隻用了一個學期,就越級考入了雙峰高等小學。

    1913年,蔡和森來到長沙,考入鐵路專門學校,後轉入第一師範學校。在校內他讀書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以才學出眾著稱。

    湖南學界名流、曾留學日本和英國十年的楊昌濟教授的弟子滿三湘認為,最好的學生是毛澤東、蔡和森二人,並說過:“二子海內人才,前途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1913年秋天,蔡和森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第二年春,毛澤東由第四師範並入第一師範,他們同在一個年級學習。由於共同的誌向,毛蔡倆人結成了誌同道合的學友。從此,他們開始了“恰同學少年”的生活。

    學校有個君子亭,蔡和森、毛澤東經常來到這討論治學、做人等問題。兩個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就這樣走到一起了。

    在一師學習時,通過閱讀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蔡和森逐步樹立了革命誌向。

    1915年4月,湖南高等師範學校設立了專科文學部,楊懷中、徐特立等老師轉到了文學部任教。蔡和森曆來愛好文史。他在一師讀了二年後,於1915年秋天,跳級考進了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專科。畢業後,他曾與毛澤東到湘陰等八個縣了解農民經濟政治狀況。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曾受業於楊昌濟(楊開慧之父),並且從事學生運動。

    蔡和森在青年時代熱烈追求革命的真理,立誌拯救國家,改造社會。

    1917年秋,蔡和森動員母親,把全家遷到嶽麓山灣鎮劉家台子住下來。從此,這成了蔡和森和一師的同學毛澤東、羅學瓚、張昆弟等青年暢談理想,探討人生觀的場所。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他們共同得出一個結論:要改造社會,光靠幾個人的力量不行,必須集合很多誌同道合的同誌,結成堅強有力的團體。

    於是,在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的家,他與毛澤東等一起正式成立了新民學會。這是五四運動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團體之一。

    蔡和森認為,所謂“新民”二字就包含著進步與革命的意義。會上,還通過了《新民學會章程》,會後又出了《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這三集共收集了書信47封,其中蔡和森寫給毛澤東等會友的信就有11封。他們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會員們大多是奮發有為的青年,他們不滿舊社會和一切舊的東西,充滿著改造社會的雄心壯誌。

    蔡和森提出,要“時時與惡戰”,要將萬惡的舊社會“搗之碎之”,“燒之熔之”,“演而進之”。隨後他又提出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新民學會活動方針。毛澤東及當時在國內外的會員均表讚成。會內同仁當時評價說:“林彬是思想家,潤之是實踐家。”

    潤寰猛看猛譯

    蔡和森,字潤寰,自然有“寰宇天下”之意。為了尋找中國革命的道路,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來到北京,組織留法勤工儉學事宜。

    這時,楊懷中先生已應聘到了北京大學當教授,經楊老師介紹,蔡和森來到留法儉學會,與李石曾等人取得了聯係。他會見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李大釗,特別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響,思想矍然猛覺。

    他寫信給毛澤東說:“隻計大體之功利,不計小己之利害,墨翟倡之,近來俄之列寧頗能行之,弟願則而效之。”可以說,蔡和森是新民學會會友中第一個吹響——歡迎“十月革命”號角的人。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瀏陽潭灣夢》,方便以後閱讀瀏陽潭灣夢瀏陽潭灣夢29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瀏陽潭灣夢瀏陽潭灣夢29並對瀏陽潭灣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