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10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王英廉 本章: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10

    第二卷下篇 第7章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就是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熟悉常用食物的性能特點,全麵均衡合理的攝取食物。掌握飲食原則和飲食忌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求補養精氣,防治疾病,益壽延年。

    1.飲食養生的原則

    飲食養生總的原則是要遵循全麵均衡、合理有序、衛生潔淨的原則。具體要做到飲食種類多種多樣、營養豐富、結構全麵均衡,這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原則。

    1.1氣味調和,品種多樣,五味兼顧

    食物性能的四氣、五味與藥物一樣,不同氣味有不同的作用,飲食得當,五味兼顧,有益健康,且可長壽。反之偏嗜或多食則傷髒腑,損害健康,即多食鹹傷心、多食苦傷肺、多食辛傷肝、多食酸傷脾、多食甘傷腎。

    1.2飲食有節製,量食得當

    飲食有節,食量適中,七八分飽,定時進餐。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是說早飯要營養多一些,品質精一些;午飯吃飽,充足一些,豐盛一些,補充上午的消耗又為午後的活動提供能量;晚飯吃少,不宜多食,更不宜飽食,過飽胃腸不適,還會影響睡眠,民間有諺雲:“少吃一口,舒服一宵”,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

    1.3講究食品衛生和飲食衛生

    講究食品衛生,采購無毒無害的新鮮食品以及飲食衛生(包括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如洗手、分餐,把好“病從口入”關。

    1.4因時擇食

    隨四季時令的變遷,人體氣血陰陽也相應發生消長變化,中醫養生學強調天人合一,從飲食養生來講就要四時有別,因時擇食。(可參閱四時養生內容)

    1.5因人用餐

    飲食養生還要考慮不同人群在體型、年齡、口味、地域方麵的差異,以及個體體質特點,做到因人用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就是分別采用不同的養生方法,因人而異。一般來講,體胖的人屬痰濕血淤之體,宜食冬瓜、蘿卜、茄子、油菜、柑桔、桃仁、杏仁、山楂等祛濕化痰、行淤之品,不宜油膩炙烤之物。體瘦之人為脾虛胃弱之體,宜食山藥、扁豆、大棗、胡蘿卜、元白菜等補脾健胃之品,不宜苦寒粘膩之物。體寒之人為陰盛陽虛之體,宜食生薑、小茴香、辣椒等溫中助陽之品,不宜寒涼生冷之物。體熱之人為陽盛陰虛之體,宜食綠豆、赤小豆、西瓜、冬瓜、苦瓜、黃瓜、芹菜、綠茶等甘涼清熱之品,不宜辛辣溫熱之物。年幼者宜食營養豐富、健腦益智之品,不宜刺激性食物。年長者宜食易消化、抗衰防老之品,不宜食粘膩鹹硬食物。體質虛弱之人用羊肉、狗肉、幹薑、肉桂溫熱食品補助陽氣,溫祛寒。陰虛內熱之人選甲魚、銀耳、梨等食品滋陰清熱。又有枸杞羊腎粥、羊骨靈芝湯、山藥蓮子大棗粥等,更適宜老年人養生頤年。

    1.6進食宜忌

    好的飲食習慣和進食方式,有益於養生群體,如進食宜緩不宜急,從容和緩細嚼慢咽。進食宜樂不宜怒,保持樂觀良好的進食心態,而不能在盛怒之時用餐。進食宜暖不宜寒,食物在溫熱時軟綿,口感也好、少刺激,但不能發燙,也不宜進食生冷,寒涼太過易發生胃腸疾病,過燙燙傷食道,均需進食酌情而定。

    1.7食後保健

    食後保健方麵要有保持消化、吸收等調理措施。如食後潔齒、早午飯後漱口,晚餐後及時刷牙,結合叩齒進行,有利堅固牙齒和口腔保健。食後摩腹,雙手勞宮穴相對,搓至發熱進行摩腹,增強腹腔的血液循環,促進胃腸消化吸收,起到健脾養胃的效果。食後緩行,不要立即靜坐,更不要臥床休息,也不要立即緊張工作。常言道:“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說明飯後散步緩行,有助健康長壽,也可將散步與摩腹結合進行,養生效果更好。

    2.飲食的作用

    2.1飲食是維持精氣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食物中的營養素轉化為機體的熱量、能量以維持生命運動,這是飲食最基本的濡養功能。《黃帝內經》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食物是供給機體的營養物質來源,為人類生存繁衍所必需的重要保障。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就是通過飲食調配,糾正髒腑陰陽之偏、之缺,從而恢複平衡、和諧,增進健康。因此“攝生”與“治病”的關係極為密切,例如缺鈣可引起佝僂病;碘不足可致甲狀腺腫;缺乏維生素又可引起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等。若食用海帶、海產品可防治甲狀腺腫;食用動物肝髒可防治夜盲症;多吃水果和新鮮蔬菜可防治壞血病等等。都是通過合理的飲食以補益精氣,補缺糾偏,達到治療和恢複健康。故中華古代醫家扁鵲稱:“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2.2食物、營養與養生

    食物是營養物質的載體,它能向人類提供充足、均衡的營養和熱量,以維持生命。人類的食物種類繁多,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後,在消化時被釋放出來,供人體所需。現在營養學研究食物中含有人體細胞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水等。蛋白質是人體生長和自我修複所必需物質,富含於肉、魚、乳和豆類中;糖類物質也叫“碳水化合物”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它能為我們身體提供熱量,主要存在於米、麵、穀、薯類中;脂肪能提供較多的能量,有助於產生化學“信使”,例如激素,肉中含有的油脂和植物中的油脂類等等;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如鐵、鋅、鈣、鎂、硒等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維生素有助於調節人體新陳代謝,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纖維是水果、蔬菜、米飯、麵包等食品中的不可消化的那一部分,有助於大腸的蠕動和排便,又是機體排泄有毒有害物質和糟粕所必需。人體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食物——大量的營養物,產生能量。這些能量的需求用於人體,一是維持新陳代謝的需要,二是維持人體活動的需要,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四是進食過程中的需要,五是補充排泄過程散失的熱量。以上五部分的總和便是人體對能量的總需求量,大約是每天2000-3000千卡。

    西方營養學從微觀分子水平認識食物的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隻是說了一半,因為它不知道食物之性的寒、熱、溫、涼、平,不知道五味酸、苦、甘、辛、鹹與五髒的關係,更不知道食物與人的體質類型,如熱體、寒體、濕體、燥體等的宜忌。隻講共性,所有的人都是七大營養素,都是如此的吃,一視同仁。隻是對太過與不及略有認識。熱衷研究的是食物中含有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和水分的多少。

    中華的飲食文化,從曆史上看,上溯幾千年,食物與藥品是一脈相承“藥食同源的”,沒有嚴格的界限,很多食用藥物既是食物又是藥物,沒有根本區別。用藥物可以治病,用食物同樣可以治病,同理,誤用藥物可以中毒致病,誤用食物同樣可以中毒致病。而那些宣傳中草藥與天然食物無害論者,都有誤導大眾之嫌!因此,由傳統的食療轉為食養,是將治病轉為養生,由治已病的中工升為治未病的上工,由求醫轉為求已。結果將食物的性味與飲食的個性化結合起來,進行飲食養生學方麵的宏觀調控。這樣一來宏觀包涵了微觀,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學與西方營養學相結合,能對人體發揮更大、更完善(完美)的養生作用,從而推進人類生存發展這一新的學科出現。

    2.3健康飲水

    現代營養學研究食物中含有人體細胞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有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水等。每天必須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量進行補充。雖然老、幼、青壯年、腦力、體力勞動的不同需求而有所差異,但這些都是人類健康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水為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是人體生命之水,人體細胞中80%是水,血漿中92%是水,水在構成人體結構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兒的嚴重脫水,救治不及或可出現夭亡的結局。又有研究指出:人每天若飲2000毫升以上分子團最小的水,則可提高自然免疫力與自然抗病力。(百度快照/台灣水質專家傳玄博士2012.5)

    對於健康飲水主要包括三個方麵:

    首先是飲用水要健康。人的健康首先要從水開始,食物可減少,甚至幾天不進食,但水卻不能缺少,斷了水,生命危已。然而喝水要喝健康的水,所以最先考慮的是保證水質的健康,不能有很多的雜質,更不能含有任何有毒有害人體的物質,或是環境汙染的水源。

    其次是注意飲水的方法。保證每天的飲水量,每個成年人的飲水量至少要在6杯以上,8杯為好,不能覺得渴了再喝水。因為人隻要是覺得渴了,就已經是處於生理脫水的狀態了。所以應該養成“主動飲水”的好習慣。

    列一個健康飲水時間表供參考:

    上午:06:30起床後喝第一杯水,幫助身體排毒,促進血液循環;

    09:00工作前喝一杯水,鎖定和提升精神,努力工作;

    11:00工作間隙喝一杯水,放鬆情緒,補充水份;

    中午:12:30午餐後半小時飲一杯水,促進消化,保持身材;

    下午:15:00喝一杯水,消除疲勞,振奮精神;

    18:00下班前喝一杯水,增加飽足感,適量進食晚餐;

    19:30晚餐後半小時再喝一杯水,幫助消化吸收;

    21:30睡前一小時喝杯水,補充一夜需要的水份。

    另外對當前飲水的設備,是人們關注的問題。近日高檔白酒中含塑化劑的問題,是因塑料材質所導致。百姓家經過含PVC合金膜的淨水器是否有害於人體?在此提醒人們,一定要在選購淨水器時擦亮眼睛,注意兩個許可證,一是家用電器3C認證(要到實體店購買,不能網購便宜貨,售後無保障);二是符合安全衛生的衛生許可認證。通過了NSF(美國國家基金會NSF權威認證標誌)認證書者也是安全的。

    2.4滋補健身、防衰防老

    飲食是人體獲取營養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來源,它與人體生長發育、髒腑功能活動,體質強弱等休戚相關。核桃、山藥、百合、蓮子、葡萄、荔枝、桂圓、菠蘿、大棗、黑芝麻、胡蘿卜、白蘿卜、山楂、柑桔等有消食健胃作用,可以促進食欲,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栗子、榛子、核桃等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可以增強骨骼、肌肉的活動能力,抵禦疲勞。總之合理調配飲食有利機體生長發育,保障髒腑功能活動,增強體質提高生命質量。

    衰老是人體髒腑器官老化和功能活動下降的體現。如呼吸短促、倦怠乏力、腰膝酸軟、行走遲緩、消化不良、皮膚皺褶、須發早白、脫發、頭暈耳鳴、健忘癡呆、牙齒鬆動或脫落、小便頻數或失禁、陽痿早泄等等,均是衰老的征兆。脾腎不足,特別是腎氣虛弱是衰老的最重要原因,補脾益腎食物一般具有一定的抗衰老效果。如蓮子、山藥、荸薺、蒲菜、枸杞子、菊花等有聰耳明目功效。桑椹、黑芝麻、枸杞子、核桃仁、大麥等有烏發生發功效。枸杞子、薏苡仁、山藥、鬆子仁、櫻桃、荔枝、蘋果、黃瓜、牛奶、豆漿、玫瑰花、月季花等有美容養顏功效。牡蠣、花椒、蒲菜、萵筍、榛子、栗子等有固齒增白功效。菱角、榧子、荷葉、茶葉、燕麥、蕎麥、大麥等有輕身增力功效,蓮子、百合、山藥、荔枝、桂圓、大棗等有安神益智功效。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緩或推遲衰老的進程。

    2.5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

    飲食預防疾病可以從三個層麵得以體現。一是宏觀層麵,亦稱整體層麵,是針對食物整體而言。通過食物的滋補健身作用,人體氣血得以充盈,髒腑功能活動得以提高,抵禦外邪能力得以增強,自然可以起到預防疾病效果,這即是中醫學強調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二是食物類別層麵,如適當食用蔬菜、水果類食物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減少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發生,還可預防血管壁硬化。又如多食粗糧可以預防腳氣病和胃腸癌,多食海產品可預防甲狀腺腫大。三是具體食物層麵,即某一種食物有針對性地預防某些疾病,如生薑煎湯可預防風寒感冒;櫻桃生食或榨汁服可預防麻疹;綠豆煎湯可以預防中暑;白蘿卜煎湯可預防白喉;紅蘿卜煎湯可預防頭暈。食物預防疾病的作用是行之有效、不容忽視的。

    治療疾病有飲食療法。飲食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國醫藥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早在西周時代就有食醫的分科;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有食治篇;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載的食用藥也不下400餘種,可見“藥食同源”。在傳統中醫藥學中,食物與藥物的產生與應用是一脈相承的,這有別於現代營養學中,食品與藥品有著非常明確的、嚴格的界限,現代醫家更有創見,並已達到能對人體微量營養元素進行飲食調控水平,在21世紀中,食品科學、營養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所以說食物、營養、醫學、保健等學科對人類健康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食治、食療、食養、食補、藥膳均是為飲食療法,這些食療方法是將食物的營養成分和藥物的有效成分巧妙配合互相補充、互相加強,所謂食借藥力,藥助食功,藥食結合,有效地提高了營養和藥效水平,在防病治療、滋補強身、抗衰老等方麵顯示出獨特而顯著的醫療保健功能。當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也希望提高,特別是老年人應有針對性地適當服用補品。無病者可根據情況選用人參、西洋參、枸杞子、刺五加、何首烏、冬蟲夏草、熟地、阿膠、黃、山藥、龍眼、大棗、蓮子、百合、兔肉、銀耳、黑木耳、冬菇、核桃、芝麻、蜂蜜、蜂乳、鵪鶉蛋等。當然在進補時,應當分清受補者體質的虛實,如果是虛證,是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是單獨出現還是多種虛合並出現等等。通常一般采用滋陰補陽的配伍方法,還要注意扶正祛邪,並根據天時物候,夏季不宜用過熱的藥物,冬季不宜用過寒的藥物,適當選擇補品。總之無病的食補為主;有病以藥補為主,食補輔佐之。通過進補和適當的體育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錢學森教授所論:“人體科學的體係結構,中醫理論、營養學,它們同屬基礎科學範疇”,是講通過飲食與營養來改善人的生命功能態。食品不僅是被看作能量和修複物質的來源,而應看作是更複雜的具有藥理作用的複合物。作為具有養生保健作用的膳食,是中國醫藥學文化和膳食文化融合的結晶,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獨有的文化現象。我們說過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黃帝內經》指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向服之,以補益精氣”,可見這一膳食結構理論總不離自然科學的特性範疇。

    2.5.1飲食療法的原理

    人是由天之氣地之味“和合”而成的,《黃帝內經》“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類與食物同氣相求。根據“類同則召,氣同則合”的原理,聚成人之氣與聚成物之氣必需類同。因為類同,所以類同的動物、植物作為食物可以養人,保證人體的生成、生長與發育。凡與人體之氣不類同的動、植物則不能成為食物,甚至可成為人的毒物。例如誤食河豚、毒蕈而中毒;個體致敏食物的嚴重過敏性疾病;嗜食過量、偏食過量,酗酒;烹調不當產生的致癌物質;以及體質與食物之氣不相符合,熱體進熱性食物,寒體進寒性食物出現的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夭亡。《黃帝內經》稱“氣(不合之氣)增而久,夭(早死夭折)之由也”,“久而增氣(同類氣和),物化之常(養人)也”,這就是食治、食養就是飲食療法的根本原理。

    天地,大自然的奧秘真是很奇妙!《大自然探索》2011年12月期一篇文章報道說:“地球生命幾乎都是左旋的!”“右旋分子是人體生命的克星,因為人是由左旋氨基酸組成的生命體,不能很好的代謝右旋分子,所以用右旋分子的藥物就會成為負擔,甚至造成對生命體的損害。”文章還說:“歐洲醫生給孕婦服用一種叫做‘反應停’(穀氨酸衍生物,又名沙立度膠等)的藥作鎮痛或止吐藥,結果很多孕婦服用後,生出無頭或缺腿先天畸形兒。僅4年間全世界超過1.2萬名畸形的‘海豹嬰兒’,這就是著名的‘反應停事件’。正是20世紀60年代的這個教訓,新藥嚴檢毒性試驗,以避免其中的另一種手性(指生物化學分子的實物與其鏡像不能完全相同的現象,就像一雙手套,但左右又不完全一樣,不過從鏡子看,左手套就變成了右手套,是許多生物分子所共有的一個特征)分子對人體造成的危害。”科學家的新發現,是否可以佐證“類同則召,氣同則合”這條古老的顛簸不破的真理呢!因為食物與藥物的性味學一樣,五氣寒、熱、溫、涼、平,五味酸、甘、苦、辛、鹹,對五髒六腑各有所好,各有所歸的歸經及升、降、浮、沉、毒性等等。藥食同源,同性,同理,同效在原理上都是共通的,所以平衡飲食,首先就是人體體質類型與食物性味之間的平衡,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體溫養之,熱體涼泄之。說明該食物與該個體相匹配就可以食之。飲食養生就是調整髒腑陰陽平衡,以平為期。使機體寒熱陰陽平衡,五行有序,才能達到健康一生,才能益壽延年。

    2.5.2、飲食療法的功能分類

    飲食療法有食治、食療、食補、食養、食瀉、食調等,其實均為中醫術語,都與正常的飲食密切相關,是用食物中的營養即水穀精微物質的氣、性、味作為藥膳,調理陰陽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食治、食療:是在人體功能失常導致疾病的非健康情況下,配合藥物施用或把藥物作為食品應用,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療法,例如枸杞、羊肝治療目疾;槐花、槐角配大腸治療痔瘡;《傷寒論》載當歸生薑羊肉湯溫補益氣補虛,養顏美膚還可以治療虛羸病;生羊脛骨兩根敲碎與大棗糯米同煮提高造血功能治療血小板減少和再生不良性貧血病。

    食補、食養:是在人體髒腑功能低下,組織器官有損傷,即“正氣虛”或“體弱”的非健康或亞健康狀態時,用藥食同源的藥物或食物,來補益髒腑虛損,養血填精,生髓補腦,益智安神。例如首烏當歸雞補血;黨參黃雞補氣;杜仲鹿腎補腎壯骨;黃精山藥蓮子百合粥健脾養心。

    食瀉:是瀉實驅邪。指外邪治病因素,侵襲人體而致髒腑功能紊亂使人生病。如果邪盛表現出“實證”可用食物來瀉實驅邪,例如用薏苡仁祛濕除痺;用赤小豆冬瓜利尿消腫;用山楂消食化積;用榧子、檳榔、南瓜子驅蟲等等。許多食物還有多方麵的治療作用,如生薑既有健胃作用又可祛風寒發汗;黑豆既有補腎作用又可利尿消腫;雞子黃即有養胃作用又有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虛實並治。

    食調:是用藥膳調理人體營養,用於在陰陽失於調和有所偏勝或偏衰導致健康欠佳或處亞健康狀態時,增進健康都可應用的方法。

    3.藥膳

    藥膳在飲食療法的功能上是調理陰陽增進健康和加強營養增進健康。常用的種類有藥酒、藥茶、藥粥和藥菜、藥湯等幾種,廣泛應用於健康欠佳或亞健康狀態下的人群。

    3.1藥酒

    藥酒是用藥材飲片加入白酒或黃酒浸泡而成。大多選用滋補強壯之品,或活血祛風濕止痛之品。酒作為常用飲料,既是食品,也是藥品,浸泡了藥材之後,藥借酒力,酒助藥功,既增強了療效,又減少用藥劑量,適宜各種慢性疾病和體質虛弱者較長期的飲用,以達保健康複。

    介紹幾種可以自行製作的藥酒:

    3.1.1延年益壽酒

    藥物組成:生曬參30g,炙黃30g,炙首烏50g,熟地50g,黃精50g,枸杞50g,生山楂50g,水紅花籽20g

    製作方法用量:將以上藥物裝入瓷壇或玻璃瓶中,加入白灑1000g,浸泡10日後即可飲用

    每服20ml,日服2次。不喜歡飲酒者可兌入溫開水稀釋後飲服。

    功用:補益腎精,聰耳明目,活血降脂,養顏美容之功效。

    3.1.2補腎壯腰酒

    藥物組成:熟地黃20g、肉蓯蓉20g,懷牛膝40g,牡仲40g,續斷40g,當歸40g

    製作方法用量:同上

    功用:補益肝腎,強健腰膝。

    3.1.3補脾健胃酒

    藥物組成:黨參50g,黃50g,白術50g,茯苓40g,甘草40g,神曲40g,木香15g,砂仁15g

    製作方法用量:同上

    功用:補脾益氣,健胃消食。

    3.1.4補氣養血酒

    藥物組成:黃50g,黨參50g,熟地50g,白術40g,甘草40g,白芍40g,甘草30g

    製作方法用量:同上

    功用:補氣養血,調經止痛。

    3.1.5益智安神酒

    藥物組成:酸棗仁50g,五味子50g,丹參50g,龜板50g,人參40g,茯苓40g,石菖蒲30g,遠誌30g

    製作方法用量:同上

    功用:補氣養血,健腦益智,寧心安神。

    3.1.6降脂減肥酒

    藥物組成:生首烏60g,生山楂60g,決明子60g,澤瀉50g,茯苓50g,丹參50g。

    製作方法用量:同上

    功用:活血利濕、降脂減肥。

    3.1.7行痹止痛酒

    藥物組成:羌活50g,獨活50g,秦艽50g,防風50g,威靈仙50g,懷牛夕50g,杜仲50g,當歸50g。

    製作方法用量:同上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活血通絡。

    3.2藥茶

    藥茶是取中藥材與茶葉共同加工配製而成。茶既是食品,也是藥品。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其為“茗”,配以中藥材後更增加了新的保健與治療作用,可謂藥茶互濟,相得益彰。而且飲用方便,色澤鮮明清澈,氣味芳香,口感醇和,深受世人青睞。

    藥茶的製備:花葉類藥材及某些果實類藥材,例如菊花、銀花、茉莉花、扁豆花、玫瑰花、月季花、厚撲花、代代花、番紅花、桑葉、竹葉、紫蘇、薄荷、藿香、青果、枸杞、百合、麥冬、大海、烏梅等可直接作茶飲服。某些精製藥材飲片,例如西洋參片、耳環石斛宜單獨泡茶飲服。那些屬於粗大的根莖類及質地堅硬的藥材,例如人參、黨參、山藥、葛根、木瓜、何首烏、決明子、山楂、黃、澤瀉、甘草等,需搗碎或切成薄片後再作茶與茶葉用開水或熱水泡茶小口飲,視需要一日可更換數杯,具有醫療和保健作用。

    介紹幾種可自行泡水飲服的藥茶:

    3.2.1薑棗溫胃茶

    藥物組成:生薑5片,大棗5枚,紅茶5g,沸水衝泡。

    功用:溫中散寒止痛、暖胃止嘔。

    3.2.2山楂消食茶

    藥物組成:炒山楂10g,炒神曲10g,陳皮5g,沸水衝泡。

    功用:消食化滯,健胃和中。

    3.2.3棗仁安神茶

    藥物組成:酸棗仁20g,茯苓6g,合歡花6g,沸水衝泡。

    功用:養心安神、鎮靜催眠。

    3.2.4玫瑰養顏茶

    藥物組成:玫瑰花10g,益母草6g,白芷6g,沸水衝泡。

    功用:活血化淤、養顏祛斑。

    3.2.5銀花解暑茶

    藥物組成:銀花10g,竹葉10g,薄荷3g,沸水衝泡。

    功用:清熱利暑、生津止渴,宜夏季飲服。

    3.2.6參斛生津茶

    藥物組成:西洋參片6g,耳環石斛6g,沸水衝泡。

    功用:補氣養陰、生津止渴、清音潤喉,宜用嗓過多人士。

    3.2.7杞菊明目茶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方便以後閱讀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10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10並對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