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觀察的角度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洪山詩人 本章:第五百九十章 觀察的角度

    佛教理論的整體性與特殊性,在哲學上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了。但在指導具體實踐中,我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

    比如來了妄念怎辦?情緒波動怎辦?身體衝動怎辦?選擇困難怎辦?

    所有的觀察,都要確定一個角度。比如在繪畫中,有一種成角透視原理,造成遠小近大的效果,這是西方繪畫的基礎理論。但在中國畫中,普遍使用的山水畫,大多使用散點透視原理,仿佛作者在好多個點觀看風景,最後得出綜合的繪畫作品。

    散點透視,給每個部分的景色平等的感覺,都公平地表現出來了,比如富春山居圖,比如千江山圖。但是,這種貌似全麵的多視角圖景,出現在一張畫上,給欣賞帶來了困難。

    因為欣賞者是用他的一個角度來看世界的,來看這幅畫的,他不可能站在這方寸的圖畫前,像作者那樣去想象,黃山跟長江在一個平麵上,居然比例一樣大。這是典型的作者主導型繪畫,沒有親近觀賞者。所以,中國畫最常用的功能是文人之間意境的互認,甚至是互嗨,而不是麵向普通欣賞者的。

    貌似四麵出擊,實則一盤散沙。我原來有個老師最愛引用這句話。

    但西方繪畫就不同,按遠小近大的原理,選定了距離。按光線與陰影的互襯,給予了角度,欣賞者完全可以理解此時作者的真實角度,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在佛教理論中,就有散點透視的特點,各個理論範疇都有涉及,還彼此交叉,讓人理不清頭緒,不是過來人,肯定不好明白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對此,我與阿秋師兄閑談時,也說過類似的話題。阿秋師兄說:“我不是研究理論的,我注重實踐,據過來人說,隻要實踐到了,理論就一通百通。”

    這話我聽過好多遍,但始終不明白,理論與實踐,難道可以脫節?

    上師又上了一課,基本解決了我的疑問。他這個課的主題是關於修法過程中,理解世界的角度,以及在修法時如何觀察與處理各種實踐上的關係。

    上師從一開始就說:“如果你想理解空性這樣大的主題,不如先理解無常,因為貼近我們的體驗。”他說完這句話後,最開始解釋的方式,居然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的,這讓我一方麵感到驚喜,另一方麵,又覺得上師真的是太厲害了。

    無論五蘊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有相的法,通過觀察,最後都歸到了萬法的那性上,那性的觀修可以讓我們慢慢去掉對常有的執著,從而契入空性。

    我們凡夫無量劫來的經驗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有它各自的自性本自不變的性質,從而執著萬物的這種相對穩定、相對不變的相對自性,而非絕對的自性。如果你說世間萬物都是空的、沒有自性的,這對科學家們來說是無法想象的,隻有釋迦牟尼佛通過修證,以他的禪定力、智慧力才能觀照到萬事萬物的無常性,也就是無自性。

    比如水,我們總是執著水有水的自性,它到海麵是海水,蒸發後到天上降落是雨水,到地下被樹吸收又成了樹體內的水份,遇冷結冰成了固態的水,轉來轉去還是水,好像常不變,但事實上,這個水的狀態一直在變,水混合物的內部成分也在變,甚至一個水分子內部的一個氧原子、兩個氫原子,時刻都在變。然而,我們一直顛倒的認為這個水一直都沒有變,前麵提到的是水的物理變化,在化學反應中,當它跟生石灰一起發生化學反應時,就變成了熟石灰;當它被加熱到一定時候,在高溫高壓下就會分解成氧原子、氫原子,這些原子在合適的條件下又會進一步的進行聚變和裂變反應,釋放巨大的能量,此外,兩個氧原子構成氧氣分子,眾多氧氣分子構成氧氣,同樣的道理,眾多氫氣分子構成了氫氣。

    再看金子,我們總是顛倒的認為它千年不變、萬年不朽,是穩定的、常存的,有自性的,卻不知道表麵看上去穩定、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金分子、原子、電子、質子每一那都在運動、都在變化,在1064攝氏度以上,金子能被溶化,當溫度達到2807攝氏度時,這些金液就會像水一樣沸騰,金能溶解於王水硝基鹽酸,發生化學反應,這就說明金子變了。再比如同樣是碳原子,當無數個碳原子聚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晶體,就形成堅硬的金剛鑽,當這些原子是以層狀結構排列,就成了石墨,所以組合方式、排列方式不一樣,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化學性質和表現方式。這樣就可以理解從柔軟如水到堅硬如鑽,這萬事萬物真的沒有穩定性和自性。

    再看地、水、火、風,古印度人認為地、水、火、風這四種性質是實有存在的,認為萬事萬物可能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其實現代科學一看,都是無稽之談,哪有地、水、火、風?

    水在高溫下可以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火在燃燒物消失後也隨著消失了,它的本質隻不過是化學反應中能量釋放出來的一種現象地是各種各樣的物質組合起來的,可以通過化學反應變成別的東西風大根本就沒有,隻是空氣在流動,哪有什風呢

    所以說,沒有學過科學的人,以他的智慧很難想象到物質是可以變的,因此,法執很難破而學過科學的人觀察世界的無常就相對容易的多,法執也相對容易破。通過科學的角度可以觀察到: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組成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麵有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質子又是由誇克組成的誇克是一些不穩定的物質,科學家也不確定是什。

    總之,一切萬法歸根結底都是無常的,沒有什東西是永不變的,隻要是會變的,那它就是那性的。那性的東西,有自性嗎?有實體可得嗎?

    那本身就是有時間,在這個時間相它不變,那,下一個那它也應該不變,有一那不變就會有兩那不變,所以說從時間上說,說它那生滅還是不對的,還是一個相對說。為什呢?

    因為阿羅漢的智慧觀察不到比那更短的時間的物質變化,他就說不變,所以說那生滅。在那上生了又滅,還是歸空了,這個地方是契入空性的一個關鍵點。

    凡夫很少能夠理解到萬事萬物都是那生滅的道理,但至少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一點很重要,利用這一點深入無常觀,就不會執著任何事物。

    我們執著一個事物的時候,比如買一輛車子,會分別這個車子是我的、是新的,執著它是常有的,等開了十來年後,在這段時間才慢慢地發現它在變老、變舊、變壞了,發現了它的無常性。但是今天買一輛車,明天開著也是一模一樣,還是嶄新的,絕對不會想象到它是無常的。廠家說過三五天,甚至一個月,如果有什問題還可以換,為什呢?就是因為它沒有多大的變化,還是新的。

    我們凡夫就是執著萬法的相對穩定性、相對不變性、相對自性。當其性質相對不變的時候就貪愛它,然後就執著有自性,有自性就有我了,就開始顛倒、開始造業。

    事實上它的本質是無自性的,每一那都在生滅,甚至沒有生滅,連生滅相都是幻相,根本就沒有生過,隻是緣起顯現,這個是大乘龍樹菩薩的思想:

    “因緣所生法,吾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萬法是空性的。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萬法本來沒有生過,是幻生,所以沒有真的產生過。

    我們認為生就是有,生出來了又死了,認為有然後又空了,這樣還是有生有滅,大乘空性直接告訴你沒有生過,它是幻相、假有、假現、假名。

    “因緣所說法我說即是空”,直接就是空性。如果連諸行無常都理解不了,那要理解諸法無我那是不可能的,這兩句話要按次第來理解,首先要理解諸行無常。

    雖然道理我們懂了,但是沒有去實修,沒有觀無常,就貪著這個貪著那個,失去了就痛苦,起煩惱。如果無常觀好了,觀身心世界當下就觀到它的無常性,心安住在無常上,對任何物體都不會貪愛、執著,就能斷除煩惱。

    當上師說完這一段後,我頓時升起一種崇拜感。一個地處西南偏遠山區的僧人,一個從生下來就是活佛的人,怎可以懂得這多現代科學的內容?他的知道是從哪學到的呢?

    上師的講課進入第二部分:日常生活。他說:“前麵講了大道理,講了物質世界,也就是所謂有法世界。下麵,講我們的身心,我們把前麵的法無我理解為粗無常,也就可以把心無我,理解為細無常。”

    這就更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了,因為身心的問題,涉及自我的問題,不僅每天遇到,而且,心無常,也是佛法最基礎的理論之一。所謂四念處,上師今天就講了兩個,最深奧的道理,他講了一半。

    諸行無常講前一那和後一那的身心不是同一個法,前一那顯現的身體滅了,然後下一那生起的身體也滅去了,跟前一那是不同身體。心相續一樣也是不同的,相似相續,前一那和後一那的執著是不一樣的。從這可以看出根本沒有一個俱生的我存在,如果有的話不可能這樣前一那和後一那是不同的法。

    觀無常悟到無自性是很容易的,前一那和後一那的身體已經不一樣了,那哪個是“我”呢?這是從時間上那生滅破我執。從空間上就是多體法,身體是多體支分的,這個身體可以分為地、水、火、風,也找不到“我”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多體法,每一個法都是獨立的,都是各有各的種子,各生各的法,沒有絕對的關係。雖然有一定的互為緣起,但不是一個整體。

    放電影也是這樣,一秒鍾放了24張照片,並不是有同一個東西在這一秒鍾走過去,而是一秒鍾放了24張不一樣的照片,顯現上好像有一個東西移動做了什事。

    世間萬法也是這樣,並沒有不變的我從這走到那,而是這個法當下在它的位置上生滅,第二那又在另外一個地方生滅,第三那又在另個地方生滅。這一那在一個空間即生即滅了,下一個那在另外一個空間即生即滅。但是他們之間有一個緣起關係,有一個增上緣的關係,也要靠前麵事物的生滅來引起後麵事物的生滅。每一個都是即生即滅,也是新的事物的生滅。並不是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從這移到那,沒有移動。萬事萬物都是這樣這一那就已經生滅,滅了等於這個事物消失了,第二那重新生出來,重新滅掉,這個才叫細無常。這叫相似相續,因為前一那的生滅和後一那的生滅很相似,這個事物的相狀很相似。凡夫把這個相似相續當做不變的“我”來執著,因此就有了貪著、嗔恨、造業、受報、痛苦。

    一切萬法是我們心顯現的,都是八識的顯現,並不是真的有萬法。境就是指一切萬法,萬法在外境上好像有生有滅。從唯識的角度來說一切萬法心外沒有境,也可以說心境不二,境就是我們的心,所以說心外無境。外麵我們認為有境界,實際上是我們心識變現的,眼前所顯現的一切是我們的眼識的變現聽到的一切聲音是耳識的變現聞到的一切氣味是鼻識的變現嚐到的一切味道是舌識的變現各種身體的覺受是身識的變現。第八識變現山河大地,事實上都是我們心識在動,然後顯現一切幻境。就像我們夢一樣有人物、家庭、衣食住行、山河大地,但事實上是我們心的顯現,是八識的顯現。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方便以後閱讀一名隱士的前半生第五百九十章 觀察的角度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一名隱士的前半生第五百九十章 觀察的角度並對一名隱士的前半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