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嘲笑鳥的魚 本章:12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翻譯:大道荒廢,才有仁義。智慧出現,才有大偽。六親不和,才有孝慈。國家昏亂,才有忠臣。)

    (備注:1、上段講大道不廢,世人渾然處事;大製不割,聖人無為處事。該段承接上文,講大道廢,則世道不再渾然一體,有清明必有黑暗,有仁義必有不仁,則世人不再無為處事,則智慧出,奸詐現。善惡美醜共存於世,故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為何會荒廢?且讓我們從《莊子》中尋找答案:

    1《知北遊》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此為原因一。“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相同;“知形形之不形乎”,與“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嚐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嚐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嚐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嚐顯;味之所味者嚐矣,而味味者未嚐呈”其意亦相同。

    《人間世》曰:“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原因二:道不欲雜。清淨無為可近道,《地》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故《繕性》曰:“繕性於俗學,以求複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所以,離世俗越近離道就越遠,越造作就越不能得道,佛家人講“佛就在心中”,繕性於世俗而求道如同緣木求魚。好名則道德喪失,爭奪則智慧突顯,智慧與名聲看似人間至寶,是行走下之利器,實則為凶器,不可盡行與下。所以,正人先正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者絕非好人,那些父母過世不去守孝而忍痛留下搞科研者,妻子生產不去床前守護而堅守崗位擰螺絲釘者絕非善類,這類人可存於世間,不可顯於下。

    《繕性》曰:“樂全之謂得誌。古之所謂得誌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誌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嚐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原因三:本末倒置。本段也可歸為原因二,此處單獨拿出。“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即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利金錢權利是謂也。世俗之人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玩人喪德玩物喪誌,倒置之民一言以蔽之。

    4《知北遊》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無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是以不過乎昆侖,不遊乎太虛。”

    意思是:有人問道而應允的人,他不知“道”。即使是詢問“道”的人,也沒聽聞“道”。大“道”無問,發問無回應。無問卻去發問,發問就沒有窮盡;無應卻去回應,是沒有內應。以無內應對待無止境的發問,外則不能觀察宇宙,內則不知大初,所以不能越過昆侖,也不能逍遙於太虛之境。

    無內即內心與道沒有呼應。“道無問”,道為最大,無所不包,但凡一發問,便受到限製,但凡一回應,就有失全麵;道又為最,無所包含,既然無所包含也就談不上任何回應,故“道無問,問無應”。《秋水》曰:“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西方名言曰: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智慧是人與外物相接而來,有相爭則智慧出,智慧出則詐偽現,智慧讓人類離內心離清淨越來越遠,人類越思考,就越迷亂,而宇宙不可窮盡,生命則有終結,以有窮問無窮,終身不得。故後文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而今人妄圖以科學盡道,更如後文言:“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用錐指地也,不亦乎?”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迎接紫薇聖人》,方便以後閱讀迎接紫薇聖人1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迎接紫薇聖人12並對迎接紫薇聖人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