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嘲笑鳥的魚 本章:16

    《莊子》是最早論述中國學術概況的書籍,《下》篇介紹和評判了春秋戰國時代各家學派的論著與其思想成果,且來看原文,(一):

    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不離於宗,謂之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地,育萬物,和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下裂。

    (備注:1、該段為總論,闡明道術的根源,指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並以得道之境界高低分為“人”、“神人”、“至人”、“聖人”及“君子”,並予以解。上古道術是完備的,而後世學者則各執己見,偏於一,將道之一隅作為最高學問,以一方之術、一管之見而沾沾自喜,於是道術被割裂破壞了。雖然如此,百家之中,仍然有許多學派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道術的某些特征和內容。後文便就墨翟、禽滑釐、宋鈃、尹文、彭蒙、田駢、慎到、關伊、老聃、莊周、惠施等各家觀點一一進行評述。

    、古代道術明顯表現在禮法度數方麵的,舊的法令和世傳史書中多有記載,記載在《詩經》《尚書》《禮記》《樂記》中的,鄒魯之士大多能明白其中道理。《詩經》用來表述情誌,《尚書》用來表述世事,《禮記》用來講述行為規範,《樂記》用來調和情緒,《易經》用來講述陰陽之道,《春秋》用來講述名位職守。這些學問散布於下而施行在中原的,百家之學中時有稱引和講述。

    值得注意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都是在禮法度數上對於道的體現,所以這些書於研究道術而言是很好的資料(當然也是研究中華曆史不可多得的資料)。而《山海經》《黃帝內經》等是上古之時流傳至今,我們大多所引用便是《山海經》《黃帝內經》《周易》,以及得道者老子所著《道德經》,繼承老子之道者莊周所著《莊子》,另外有《列子》等,這些都對道有很好的闡述(而且他們的內容可互相驗證,比如《內經》與《周易》、《道德經》、《莊子》等甚至有相同的段落),再後則失道久遠,人們在不同的流派所獲甚少,鮮有集大成者,再者所著書籍內容龐雜而真假莫辯,我們精力有限,故不予選用。當然後文,還有一本記敘陰陽交接之道的書籍,我們也會大量引用,就是《素女經》。)

    (二):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之。為之大過,已之大循。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黃帝有《鹹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未敗墨子道。

    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下之心,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下何!離於下,其去王也遠矣!

    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下之川。腓無跋,脛無a,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相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跋、脛無a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備注:這是對於墨子、禽滑厘之的點評。請大家格外注意最後一段點評之語,“亂之上也,治之下也”是禍亂之本在於上位,治理卻自下位,非緣木而求魚若何。墨子雖為下難得之才,而下人並不能如他一般能堪大任,必定使後人疲於勞碌而不能得道。清靜無為則以近道,疲憊勞碌故不可取,而近代有許多教徒以苦修方式而求道,亦同於緣木求魚。)

    (三):

    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願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宋鈃、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歡,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為主。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下,上下教。雖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雖然 ,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為無益於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內,其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止。

    (備注:這是對於宋鈃、尹文之的點評。以禁攻息兵為外在活動,以清心寡欲為內在修養,他們懷抱這種主張周遊下,對上遊君主,對下教示人民,即使下人不願接受仍然強勸,故而遭到厭棄。用今的話就是理想主義,與現實有所脫節。)

    (四)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

    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謑髁無任,而笑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嚐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

    田駢亦然,學於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窢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於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於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 概乎皆嚐有聞者也。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迎接紫薇聖人》,方便以後閱讀迎接紫薇聖人16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迎接紫薇聖人16並對迎接紫薇聖人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