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嘲笑鳥的魚 本章:17

    除開上諸賢學,我們重點來看儒家仁義治世之,仁義是中國禮儀之邦幾千年來的傳統,然而以道為至高,且來看《馬蹄》如何評價:“吾意善治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備注:該至德之世正是曆史學家眼中的野蠻社會。“一而不黨,命曰放”,這個時代的人民被上放養,每個人都是上的子民,神明的子民,人類與自然毫無隔閡,與萬物皆為朋友。而恰恰是人類自以為傲的開化與發明,讓自己遠離了自然,遠離了神明,遠離了萬物。)

    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備注:1、該段闡述了人類是如何從“至一”的社會進入的“一分為二”社會(即看待事物出現對立的思想),而聖人其罪難逃。

    、講明了仁義出現的原因。

    、闡述了仁義對於“道”與“一”的破壞,下文則繼續闡述了對於人民性的擾亂。)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踢。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已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備注:該段告訴我們,仁義是治國之大罪,因為其妨害人民的自然性而顯人民之能,人民顯能則起爭鬥,後世則亂矣,聖人亦其罪難逃。)

    仁義之道失道而非道,令下之人迷惑而不得返,且看《地》所言:“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辭聚眾也,是終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於耳,折楊、皇侉,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鍾惑,予雖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備注:該段闡述了下人迷惑而失道的原因,我們想之話皆在其中,故僅做翻譯: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諂媚他的君主,這是做忠臣和孝子的最高品德。凡是父母所的就是對的,所做的都認為是行善,那就是世人所的不肖之子;凡是君王所的都認為正確,君王所做的都當做善舉,那就是世人所的不肖之臣。可是人們卻不了解,世人的看法就一定正確嗎?世人所謂正確的便把它當作是正確的,世俗人所謂好的便把它當作是好的,卻不稱他們是諂諛之人。難道世俗之人就一定比父親更威嚴,比君主更尊貴嗎?如果有人自己是諂媚之人,就一定會生氣變了臉色;自己是溜須巴結之人,就一定會發怒變臉。可是一輩子諂媚的人,一輩子奉承的人,隻不過看作是用巧妙的比喻和華麗的辭藻以博取眾人的歡心,這是始與終、本與末不一致的。穿上講究的衣裳,裝飾著美麗的色彩,隨機變化容態,迎合整個世俗,卻不認為自己是阿諛;跟世俗人為伍,通曉是非,卻又不把自己看作是世俗之人,真是愚昧到了極點。知道自己愚昧者,並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並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輩子也不會醒悟;最愚昧的人,一輩子也不會明自。

    三個人同行而有一個人迷惑,所要前往的目的地仍可到達,因為迷惑的人少;如有兩個人迷惑,就會徒勞而不能到達,因為迷惑的人多了。如今下人全都迷惑不解,我即使祈求導向,也不可做到。這不令人可悲嗎!俗人欣常不了高雅的音樂,俗人隻為那些《折楊》、《皇荂》之類的民間曲,聽了之後就哈哈大笑起來。所以世俗人的心留不住至高言論,至高言論不出現,則流俗的言談便勝出了。讓其中兩個人迷惑而弄錯方向,我即使尋求導向,怎可能到達呢!明明知道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還非要勉強去做,這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放棄而不去推究。不去推究,誰又與你一起憂愁呢!醜惡之人半夜生了兒子,趕緊取燈照看,心情緊張地唯恐孩子像自己一樣。(所以,世人多願把時間浪費在相生、品、電視、話劇、舞蹈等,隻為哈哈一笑,也不願意讀聖賢書,不願去深入思考和觀察自然,這算是一個病態的社會嗎!))

    可見,儒家仁義學雖然影響了中國曆史兩千多年,然而究其根本,與諸子百家之除受眾較多之外,並無重大不同,都是失道多而得道少。

    時間繼續流逝,這個時代過後,中國曆史便進入秦的統治。子無德,單靠德行已然不能統率下,於是武力代替了德行,刑法代替了德化,郡縣製代替了分封製,中央集權代替了子德被蒼生。《左轉》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就是活生生的反例吧!

    古時候打仗,未戰而君子知其勝,有德者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尚書》明示:商湯罰夏,以桀荒淫無道,尚不敢貪己之功,而言代之命;武王伐紂,以紂殘暴虐施,尚不敢言己之德,以其勝歸先祖完德,以其敗歸己無德。後世無德者多,有德者少,同是無德,則多計謀者勝出。大國間的博弈,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不如此。於是,權謀、兵法開始興勝。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迎接紫薇聖人》,方便以後閱讀迎接紫薇聖人17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迎接紫薇聖人17並對迎接紫薇聖人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