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嘲笑鳥的魚 本章:18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翻譯:百姓的饑荒,由於居上位者吞吃賦稅多,所以成為饑荒。百姓難於治理,是由於居上位者有所作為,所以難於治理。百姓輕視死亡,是由於居上位者求生過於豐厚,因此輕視死亡。唯有不因為生存有所作為者,要比以生為貴者賢明。

    百姓不畏懼死亡,為何用死來恐嚇他們。假如使百姓經常畏懼死亡,而成為獨裁者,我就抓起來殺死,誰敢呢?本有司殺者殺伐。代替司殺者殺伐,就叫做代替高明匠人去砍削。代替高明匠人去砍削者,很少有不傷到他手的。)

    (備注:1、本段由七十四章與七十五章兩張組成,本不必分段,前段講“大道廢,有仁義”,道本無為,該段緊接講上位者有為治世對人民的影響。

    、地雖大,其化也均,上位者求其多則in得少,有為治世終將亂世,中國曆史幾千年的進程無不如此。如《下》篇對墨子的評論,治世者再賢能勤勉,然而過高的要求縱使其能達到,下人也無法跟隨。例子再簡單不過,一貧如洗而矢誌不渝者曆來有之,而下之人無不是衣食足而後知榮辱。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人活著,並非為了夢想和家人,隻有一個,就是活下去。無為自然自可長生,越努力長生越適得其反。《漁父》曰:“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的就是這個道理。

    4、何謂自然,何謂人為?《秋水》有言:曰:“何謂?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可知,自然就是生地長,人為即在智慧的輔助下有所作為。

    5、“奇”有獨裁者之意,假如使百姓經常畏懼死亡,而成為獨裁者,我就抓起來殺死,誰敢呢?唯有司殺者!“司殺者”即掌管殺伐者,也就是道,世間沒有人能夠逃脫陰陽之道,世界對所有人真的都是公平的,絕對不存在偏愛。你道為何佛能夠無生無滅,不入六道輪回,就是因為佛抱一守靜,在“二”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而在“一”的世界一切都混沌著。

    6、“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壞事做盡,自有司殺者殺,世界上不存在替行道這種事,沒有人能替行道。所有的悲劇都是罪有應得,所有的喜事都是理應所得,勉強作為隻會自食惡果。有這樣一個笑話:航船將翻,一船人麵臨落水,有人跪地禱告上帝,訴有無辜者在船上,上帝回答‘我湊齊這一船人容易嗎’。往日聽聞笑笑也就罷了,但現在你知道,這是一個事實。

    7、所謂上位者,不但指君王,也包括臣子,君王治世會擾亂下,臣子同樣如此,《人間世》曰:“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

    “且苟為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幹,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

    這暫不翻譯,請大家自行查閱資料。臣子有為外不能治理下,內不能保全自身。倘若不得又該如何呢?《人間世》後文提供了臣子之道: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而問於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屈原的故事眾人皆知,屈原中正耿直,不願隨波逐流,可結果又能怎樣呢?僅僅多了一條亡魂罷了。所謂的骨氣、名聲,才是真正可怕的東西,它讓人的淳樸性情一去不返,至亡身,大至亡國,更甚者至生靈塗炭遍野哀鴻。)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翻譯:杜絕聖明拋棄智慧,百姓得利百倍。杜絕仁拋棄義,百姓恢複孝慈。杜絕巧詐拋棄貨利,盜賊不會存在。這三者,作為文飾不足夠。所以使百姓有所歸屬:展現素抱守樸,減少私心和欲望,杜絕學習沒有憂患。使國家使百姓少,讓百姓有各種器具而不使用,讓百姓重視死亡而不向遠處遷徙。即使有船車,沒有乘坐到達之地,即使有武器,沒有地方去布陣。讓百姓再回到結繩而用。以其食物甘美,以其衣服漂亮,以其居所安適,以其風俗和樂。毗鄰之國相互望見,雞犬之聲相互聽到,百姓到老死不相互往來。)

    (備注:1、上段講居上位者有為會擾亂民生,該段則給出了真正的治世之方,即反其道而行之。該段為十九章與八十章兩章的結合,本不必分段。

    、該段講述的方法,即我們所謂盛大的複古,回到人類最初的家園,回到至德之世。事實上,《山海經》中描述的上古社會,確實是國家眾多且區域狹而民眾較少的,完全符合該段的描述(直到東周時期仍然如此,隻要去《詩經》和《春秋》中數一數便知道了)。這種社會,如《湯問》所言:“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遊,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數,有喜樂,亡衰老哀苦。其俗好聲,相攜而迭謠,終日不輟音。”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堂吧,再對比一下現在:食物健康的問題成為一大隱患,人們無法甘其食;人們皆追求個性華麗,互相攀比,無法美其服;房價高的離譜,甚至成為人一生的累贅,無法安其居;欺詐,拜金,歧視等現象多不可數,人們做好事都要掂量一下後果,更無法樂其俗。所以,你向往生活在什樣的環境呢?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迎接紫薇聖人》,方便以後閱讀迎接紫薇聖人18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迎接紫薇聖人18並對迎接紫薇聖人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