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回 太平年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神劍武林客 本章:第一百八十回 太平年

    權相天草時秀被縊身亡之後,安東隆盛立刻率軍前去接應大將軍孟慶楨的儀仗隊,並和他說明了前因後果,以及文惠王的旨意,孟慶楨了解情況之後,繼續他的巡視天下七軍之旅,安東隆盛則帶天草時秀的首級返回京師交旨,臨行前,他和小早川秀和說道,“先生奇謀妙計,短短幾個月就令天草時秀伏法,隆盛佩服不已,卻不知先生有無意願,為太平治世,千萬百姓盡心盡力,效忠朝廷,成就一代佳話?”小早川秀和笑著搖搖頭道,“兵部過謙了,秀和十八年前就心灰意冷,無意官場了,八年前,老相爺不知道怎找到秀和的草屋,一封書信說盡了人生百態,興衰哲理,秀和佩服老相爺的才華舉世無雙,所以用八年時間布局,幫老相爺除惡,了卻他一樁心事,僅此而已。”

    安東隆盛聽罷唏噓不已,師父一生果然算無遺策,就是歸隱下野,尚不忘布局,計殺天草時秀,為國家除害,這般蓋世名相的離開,真百姓損失也,安東隆盛謝過小早川秀和後,問道,“先生既然無意官場,隆盛也不敢多勸,卻不知這一去,先生有何打算?可有隆盛能幫忙的地方?”小早川秀和抬手一指東方道,“秀和自幼時讀書,從來向往三位英雄,一位是特立獨行,行事出人意料,豪氣震懾群雄的信長公,一位是仁義無雙,先禮後兵,征戰一生未嚐一敗的謙信公,還有一位就是咱們興慶王,昭德公了,謙信公的後人,秀和幾年來領教過數次,定勝乃輔弼良材,可惜性子外忍內烈,恐雖有善名,難得善終,實在不免磋跎,至於先王之後,幾個公子秀和也耳聞過,卻無緣一見,聽說東北方向,還有一位三公子在,小少爺今年算來也有八九歲了,卻不知能否一敘,秀和就是打算此間事了之後,往那去,既然兵部大人提到,通關文牒還請幫忙一二。”

    安東隆盛聞言,趕緊取出腰牌,寫下一封特通令,把腰牌沾上紅泥,在紙上一摁,從此小早川秀和拿著這張紙,隻要安東隆盛還在京師為官一日,便可天下通行無阻,小早川秀和謝過安東隆盛後,便把特通令小心揣好,告辭離去,安東隆盛不敢上馬,立於馬旁目送,直到小早川秀和去的遠了,方才整軍動身。

    回到京師之後,安東隆盛交旨麵聖,呈上天草時秀的屍首,文惠王和一班大臣這時候又想起天草時秀的一生功過,有他在的時候,言官真乃第一利器,出口傷人從無目標可以幸免,官員人人自危,修德正身,勤於政務,自他登頂宰輔之首後,雖然阪崎直盛也乃賢良之輩,可惜卻始終沒達到過天草時秀那般的高度,一些地方和八省的低級官員,又開始出現了懶散,無禮,貪贓等現象,於是有人上書文惠王,要求嚴懲天草氏一族,並將其子嗣和兄弟全數押入京師處死時,文惠王拒絕了這一提議,並傳旨九州,天草氏無罪,所存族人絕不牽連,甚至聽說天草時人打算撫養哥哥的孤兒寡母時(撤職了是避免不了的),文惠王還特賜了五萬貫錢和一處民房幾畝田地供其生活。

    文惠王這樣寬宏的表現,大司馬藤堂高虎和一些對天草時秀很不滿的人也隻好停止進一步打擊天草氏的打算,尤其是在三月中旬,文惠王特意召見時任中書掌印大臣的土岐俊豐,細致的過問了興慶王本紀的修纂情況,並重點提出,興慶王時代被錯殺的山下政文,被他王旨追斬的天草時秀等人的曆史功績,不可以抹滅,要照實記錄,不能因為其結局而忽視其為幕府做出的貢獻,隻有如實記錄,才能更好的給後人留下一麵鏡子,用來三省吾身,看清楚為臣子者狂妄自大,所帶來的後果。

    天草時秀事件的後遺症被文惠王幾次三番的表態,總算最終安撫下來,朝堂之上,政治就是如此,一個新聞起的快散的更快,前些天還因為投靠天草時秀,恐怕被當做天草氏一黨而遭到驅逐或者處斬的人,臉上的陰雲已經散去,此時的他們,更加有興趣討論的是關於新任中書宰輔的人選,國之次相中書掌印大臣,在岡山憲法假意投靠天草時秀,乘其離開京師,中書政權交托到自己手中,利用這個唯一機會徹底打垮了天草時秀之後,他便掛印離去,恢複本名黑田孝信,往各地講學,從此未再涉足官場,文惠王則乘機將嫡係,一直悉心培養的土岐俊豐拔擢起來,擔任了中書掌印大臣。

    可中書執筆大臣,這個國之首相,相權的直接掌管者,就沒有辦法那輕鬆的做出決定,找到合適的人選了,自從老相爺阿倍秀明離開之後,文惠王時期因為中書執筆大臣之位,發生的爭權事件此起彼伏,多少人受到波及,或死或免,可見隻有孟昭德親自任命的,確實才華天下無雙的第一任國相阿倍秀明這樣素質的人,不然真的難以在此位坐鎮,讓天下群臣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文惠王和大司馬藤堂高虎師徒二人,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究竟誰來做一國之相,才能讓這個最難做的位置穩當一段時間,最起碼善始善終,不要被人擠走,被人彈劾,甚至被王爵怒斬了(如果看看大明,換內閣首輔的速度,孟憲文就不必有這種苦惱了,這個位置本來就不是一個人能長坐的)。

    在斟酌合適人選的期間,大司馬藤堂高虎和次相土岐俊豐實際成為了帝國的掌權者,由其是一直互相扶持,走過多少個風風雨雨的藤堂高虎和孟憲文師徒,經過奪印事件的打擊,雖然這是天草時秀一手操作,並非孟憲文的本意,可畢竟給藤堂高虎提了個醒,大司馬和掌印二職看似威風,實際是毫無根基的職務,通過一個正常的合理的要求,就會立刻被罷免,現在大將軍府的印信就已經回到孟慶楨的手中,雖然軍事上,王京以及京師的防務還是藤堂高虎說了算,可發布命令的時候,總要往大將軍府去“請印”,多了這一道手續,變化的何止是不自在的感覺,還有其他很多很多滋味。

    人世間的事情就是如此,愛與恨,情與仇,往往都是被一個微小的細節,一個無意的舉動所徹底轉換的,藤堂高虎活了六十八歲,和孟憲文相處已經三十多年,可是直到今日,藤堂高虎才第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友誼,感情,恩義都是虛無的,隻有鐵一樣的權柄才是最實際的,不能把權柄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顧命大臣和征夷大將軍府司馬領天下軍務隻不過是兩個光輝的頭環,脆如玻璃一般,說碎就碎。

    有大司馬的底子,中書執筆大臣沒有藤堂高虎的份了,當了中書掌印大臣,在沒有決出中書執筆大臣之前,不論土岐俊豐幹的多好,他也不能被提升,畢竟文惠王不能授人以柄,不能讓人說他,是故意空著首相的位置,就等著給土岐俊豐去幹,所以兩個都認為自己的才華被埋沒了,目前的職位遠遠沒有彰顯自己的層次的人走到了一起,相權和帥權的相互理解,日本帝國的最高權力層,即將麵臨又一次變革,也是一個割據小領主製度快速過度到中央集權製度,所要經曆的最後一次動蕩,這之後,日本帝國的權力架構整整持續了二百五十三年,再未變動過。

    1624年(太平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大司馬藤堂高虎上書,稱讚了幾個月來,孟慶楨將軍在政務上的優良表現,提議征夷大將軍孟慶楨收回大將軍府權柄,正式完成過渡,和當年興慶王孟昭德教導將軍孟憲文一般,恢複直屬二元政治,由文惠王孟憲文親自督導將軍孟慶楨的政務和軍務能力,作為顧命大臣和大司馬,藤堂高虎的職責已經完成,當卸甲歸田,若國家有其他差事,也要最起碼的撤除顧命大臣這個特殊封號和大司馬這個職務。

    奏折上呈之後,滿朝轟動,雖然說藤堂高虎此時的權力已經被削弱,在做出決策之後還需要孟慶楨才能實施,可孟慶楨自掌印以來,從未有任何一件事反駁過藤堂高虎,按說藤堂高虎不該有所不滿,用以退為進的招數,向孟憲文宣戰,群臣猜測紛紛之際,文惠王孟憲文也表露出了惶恐,他親自書寫詔書,安撫藤堂高虎,並加封藤堂高虎為大司馬同大將軍事,賜車仗入王城,位極人臣,可藤堂高虎接到王旨之後,隻是謝恩封存,將車仗退回,並懇切的寫下一封千字文書,再次上呈,詳細的說明了大司馬和顧命大臣的職責,以及此時應該完成過渡,取消所謂顧命大臣這個特殊待遇的原因。

    文字中洋溢著對王室的尊重和忠誠,孟憲文雖然早知道藤堂高虎的忠誠,可讀罷上奏之後,還是感激的流下了淚水,師父真君子也!於是孟憲文下詔,藤堂高虎,真田幸村,竹中重門三人完成曆史使命,撤銷顧命大臣的封號,各自賞賜食邑一千戶,錢十萬貫,車仗入王城,朝服之上可鑲嵌家徽紋路,至於藤堂高虎,因為卸去大司馬職務後,便無官一身輕,所以孟憲文特意下旨詢問中書左府,當至藤堂高虎於何地,中書掌印大臣土岐俊豐和中書舍人上杉定勝,阪崎直盛,安東隆盛商議,若直接給予中書執筆大臣職務,三人反對,就連目標最高權柄的土岐俊豐也不願意,所以四人回奏文惠王,可請王上自己決定。

    如此答複讓文惠王哭笑不得,收回大司馬職務簡單,再給個同等重要的職務又沒有,自己又不敢像父親那樣設立職務,一時間也頭痛不已,最後隻能召藤堂高虎入東書房,擔當東書房研磨,暫時輔佐政務,日後再定職位。這般行事才有半個月時間,突然九州告急,真田幸村上書文惠王,島津氏和加藤氏餘孽已經鏟除幹淨,隻剩下琉球國當年因為和九州通好,所以互換人質留下的島津氏島津家久一脈男丁,及其後人,真田幸村作為虎神軍統帥,自然先期向琉球出使要人,沒想到的是,琉球國國主竟然斬使沉船,和日本決裂,真田幸村此時若要攻打琉球,就需要調動海軍輔佐,可淺井井賴為海軍總帥,官階相當於八省正官,真田幸村雖然實實在在的掌握軍權,卻所有頭銜都是副省級,比之淺井井賴,其實還是下屬的關係,所以調動不了,於是向朝廷上書。

    另外東北方麵,孟憲平代表東北北方邊防各縣的官員上書,蝦夷一帶目前局勢混亂,首先,本來已經被孟昭德征服的蝦夷騷動,和睦相處的二十四個部落,此時不知道因為什,再起紛爭,本來蝦夷全境土人,就是官稱阿伊努人,隻有十一萬五千上下,而且阿伊努人老齡人,小孩,女性很多,其中青壯隻有四萬不到,現在紛爭一起,互相攻伐,必將造成人口銳減,生產力下降,若是因為生存受到威脅,誰也不敢保證,阿伊努人會否再次襲擾內地,其中最最主要,也是當務之急必須解決的第一件事,是勢力最小,靠近東北邊防最近的一個部落,共一千九百多人,希望馬上搬遷,歸順日本國,可據了解,他們和其他部族之間,還有血債沒有清還,萬一同意搬遷,會否遭致敵對部族尾隨而來,若不同意搬遷,是否就因此斷送了日後蝦夷向幕府投誠的一切道路!東北地方雖然有都東北全州查辦,可當年孟昭德設立職務,都查辦所管轄,隻有民政民生,還有負責監督各縣征繳稅務等皮毛小事,不似中華之封疆大吏一般,這些大事都沒有自主裁決權,隻能上奏朝廷定奪。

    兩件大事擺在孟憲文麵前,孟憲文隻好召集群臣商議,這一吵,就直接吵了五個晝夜,最後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高高在上,坐的端端正正的文惠王低頭俯瞰群臣,他似乎從中悟到了什,又一時間想不通,究竟是什,百思不得其解的他把疑問說給了師父,藤堂高虎微笑著聽完了徒弟的苦惱,心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了,二十天的時間,該發生的都發生了,該醒悟的都醒悟了,他放棄大司馬,不催促孟憲文選取一個合適的中書執筆大臣,為了的都是今天,拉著徒弟的手,藤堂高虎說出了引發高層政治結構變革的那段話。

    “國之大事,不外乎內外二字也,外侮不抵,內中必亂,內中不寧,外侮必至,治世太平,八省各司其職,看似有條不紊,然一旦內憂外患齊至,誰可當斷則斷?今東西生事,西麵外敵辱我,斬殺使者,陳兵國門,若用兵,七軍都督誰人出征誰人留守,七軍同級,誰人淩駕誰人,渡海作戰需海軍輔助,總將乃三位之官,七都督誰人可以調度,難道大小戰事皆須王駕統兵乎?東麵友鄰有難,遣使欲投效而來,強敵尾隨,似謀似兵,治部當決之?兵部當決之?軍政分離分權,遇外事,中書可替將軍決之?將軍可替中書決之?”

    文惠王聽罷如醍醐灌頂,起身大聲道,“各司其責看似穩妥,實際難有決策之人,今日之事,麵臨兩難,若收編土人,引來敵軍報複,治部的麻煩就要兵部解決,自然心中氣憤難平,所以數日來朝堂上,治部以為當可行,兵部便說不可行,陸軍以為該進,海軍便說不該進,孤王坐視臣工中隻有師父和次相一樣不發,也是不想相權幹預帥權,帥權幹預相權,如此相互謙讓,相互顧忌,實則耽誤了國之大事!拖拖踏踏,數日不能決,孤王明白緣由了,請師父如實相告,當如何麵對此間之局,難道先王苦心製定平衡之策,卻終不能阻止相權和帥權合二為一?”

    藤堂高虎笑道,“王上不必多慮,若相權和帥權合一,則天下必亂,位高權重,隻靠德行約束,一任兩任後總不免其中許之與錯人,一旦如此,萬劫不複,依老臣之見,可效仿舊日之大名家,除了有在內為政的文官,在外領兵的將帥之外,還當有一路人馬,陪伴在主君身邊,提供意見,擔任軍師,協調文武之間的關係,從全局出發,搭建八省互助的橋梁,則治部省處理之事引發兵部之責任,兵部隻需處理即可,功過都由軍師承擔,好似先王在時,老相爺便是如此,身為軍師,可直接指揮文官調度軍需,又可直接安排軍隊上陣殺敵,但實際沒有官位,不是家老,不是部將,若先王一朝罷免,即可不複存在。”

    孟憲文深以為然,點點頭道,“那孤王立刻頒旨,建設軍師一職,卻不知誰人可以出任,師父是否有意?”藤堂高虎自然樂意,可是此番引出權力架構的改革,是他和土岐俊豐形成的默契,他不敢落下此人,其實西麵和東麵發生的事情,遠不是藤堂高虎解釋的那離奇,根本上就一個毛病,沒有明確設立帥權的對應官位,幕府第一次改革,征夷大將軍被從幕府掌權者的位置上搬下來,變成了王儲的標誌,名義上是王儲兼天下各軍指揮,可有孟昭德本人在,誰敢大喇喇的繞過孟昭德去指揮軍隊呢?而孟昭德去世後,第二任幕府的帥權,又讓孟昭德以顧命大臣的名義,匆忙設立一個將軍府司馬兼掌印拿去,自半月前還是藤堂高虎在署理,藤堂高虎卸任後,根本問題這才爆發出來,到底誰是幕府第一帥權掌握者,當年新設各級官職,究竟哪一個是對應帥權的,七軍平起平坐,海軍總帥還高出七軍半級,互不服氣,互相不能指揮對方,就全亂套了!而造成今日之局麵,根源就在於孟昭德期待幕府日後不要有大的戰事,至於地方暴亂,七軍各有管轄,出事了去征討就是了,沒想到這個美好的願望持續六年就破滅了,東西兩麵同時需要軍事最高決策人出來說話,可惜幕府就沒有這樣一個官位,慌亂之中,藤堂高虎用他天生的口才,把簡單的一個設立最高軍事長官就能解決的問題,換成了一個更加複雜卻能為更多人躋身最高殿堂提供機會的辦法。

    所以藤堂高虎耐心的和文惠王解釋道,“王上,唯今之計可以如此,軍師既然在國遇大事的時候可以臨機決斷,統領文武兩廂,則絕不能是一個人,必須保證平衡,當選擇三五人為好,這三五人的選拔標準,需要曾經至少署理過兩省,能夠明白至少兩省運作的機製,若是單單提拔兵部省正官和治部省正官擔當軍師,那不過是兩省換了個地方吵架而已,另外,雖然國遇大事的時候才可召集軍師,控製在少人數範圍內提供決策,但平時也不能解散,不然臨機有變,先用十餘日甚至個把月決定誰擔任軍師的職務,那一切要緊事都耽誤了。所以老臣以為,必須當成一個部門設立,但不必立於八省之內,可以在王城左右選擇一處,類似內廷學一樣,有直接遞交文書給王駕的權力,對朝臣的上奏,先行代為批示,對王上的詔令,給出對應的意見,互通有無,兩方意見統一後,立刻發下執行,不給八省推諉的時間!”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太政大臣傳之昭德將軍》,方便以後閱讀太政大臣傳之昭德將軍第一百八十回 太平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太政大臣傳之昭德將軍第一百八十回 太平年並對太政大臣傳之昭德將軍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