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13章 大師談繪畫(4)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李叔同 本章:正文卷 第13章 大師談繪畫(4)

    此人一生性情直爽、好學不倦,擅長仕女畫。初學張萱,後取長而自創;其繪畫多為貴族婦女,所畫人物多優遊閑佚、容貌豐滿、衣褶勁簡,且色彩柔和豔麗,為當時宮廷貴族、士大夫之所重。後來,唐德宗李適聞其名,詔至章明寺繪畫,經月餘始成,德宗推為“第一”。他所繪製的、具有華麗優美的“水月觀音”像頗具特色,雕塑者多仿效之,世稱“周家樣”。

    其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

    《簪花仕女圖》以四位貴婦人為表現,分“戲犬”“漫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而中間穿插一持扇侍女;侍女形象較小以示其身份,與貴婦人形成身份對比;其中人物發型、眉毛及體態都以豐腴肥碩為主,故能體現唐代之審美風尚;勾線流暢、筆畫有力,色彩也很豔麗豐富,突顯出肌膚之質感和服飾的輕薄感。

    《簪花仕女圖》,刻畫精致,描繪了幾個身披輕紗、高髻臨風的貴族婦女在庭院中閑步、賞花、戲犬等情景。她們容貌華貴、步履從容,但眉宇間卻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情態。畫家用圓渾流暢的線條和豔麗豐富的色彩,出色地表現出“綺羅纖縷見肌膚”的絕妙效果。這幅畫是以四位貴族婦女為主體,全畫共分“戲犬”“漫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

    (4)李思訓

    李思訓,成紀(今甘肅天水)人氏,是唐朝皇親宗室,後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封“彭國公”。

    他是唐代傑出的書畫家,工書法、繪畫,尤擅長繪畫山水樹石,其筆力遒勁、格調細密,喜寫“雲霞縹緲”之景色,鳥獸草木皆能窮其姿態,亦愛用神仙故事點綴幽曲、寂靜之岩嶺。他喜以青綠為質、金泥為紋的山水畫,作品多富裝飾性。

    他的繪法技巧源於隋代的展子虔,並繼承和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形式,玄宗皇帝曾評其畫作為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更推他為“北宗”山水畫之祖。唐代張彥遠總結說“山水之變始於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稱其父子為“大、小李將軍”。其傳世的畫作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群峰茂林圖》等,收錄入《宣和畫譜》。

    《江帆樓閣圖》所繪長鬆秀嶺,翠竹掩映,群山層迭,朱廊碧殿,江天闊渺,風帆近流;有著唐朝衣冠者四人;此畫融山水樹木與人物,既自然又交相輝映,一派春光景象;畫中山石用墨線勾勒輪廓,後以綠色渲染,不作皴擦;所畫鬆樹以交叉取形,整體則勢態蔥鬱;他用筆工整,山石膏綠,著色豔麗,安歧評之為“傅色古豔,筆墨超軼”,表明山水畫到這一時代已趨成熟。

    (5)王維

    王維,自幼聰穎,據載他九歲即能作詩寫文,後成為唐開元、天寶間的著名詩人;其人書法工於草書、隸書,亦熟嫻絲竹音律,擅長繪畫,乃多才多藝之才子;其青年時便已名享京師,甚得皇族王公之敬重。唐人薛用弱《集異記》就有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遊曆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

    王維對於繪畫的貢獻有二:一是融詩情於畫中,開創了繪畫新篇章,延至宋代,形成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風格。二是突破“金碧山水”之局限,初步奠定我國“水墨山水畫”之基礎,而至元、明、清三代發展為最重要之繪畫形式,故他被後人尊為“文人畫南宗之祖”。

    此幅《伏生授經圖》卷,所繪為漢代的伏生授業的情景,亦是人物肖像畫。所繪人物形象逼真、清臒蒼老,所用筆法清勁有務。此畫無畫家之自款,但畫上有南宋高宗所題“王維寫濟南伏生”般字樣。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而采取了“焚書坑儒”的手段以統治人心,諸多寶貴之書籍頓遭損毀。

    伏生,濟南人,原為秦博士。據說當時焚書時,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書),漢文帝為求能治《尚書》之人而知伏生,其時年已九十餘,不便行使,故漢文帝遣晁錯前往受教,得文二十八篇。此畫上有南宋高宗題的“王維寫濟南伏生”字樣。

    王維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詩多以山水、田園為內容,所繪物景頗為傳神,筆法精深入微;晚年隱居藍田輞川,過著吟詩作畫、談禪說佛的隱逸生活。此人兼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之景致,喜以“破墨”手法繪製山水鬆石,北宋蘇軾讚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有“不衣文采”之創作理論對後世文人的畫影響甚大。

    (6)李昭道

    李昭道,甘肅天水人,字希俊,唐代著名畫家。曾任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等官職,後官至太子中舍。

    李昭道繼承其父李思訓之長,亦擅長“青綠山水”的繪畫創作,世稱“小李將軍”。亦擅繪畫鳥獸、樓台、人物,並創“海景圖”。其畫風巧妙精致,雖“豆人寸馬”,也畫得“須眉畢現”。由於畫麵繁複,線條纖細,論者亦有“筆力不及思訓”之評。主要畫作有《海岸圖》《摘瓜圖》等作品,收錄入《宣和畫譜》。

    《明皇幸蜀圖》描繪了“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逃往四川避難的情形。畫家有意加強了春天山嶺間之詩意,於層巒疊嶂描繪飄浮白雲,樹木亦秀麗動人;此畫之妙處在於,人物雖小卻分毫可辨,能使觀者輕易分辨人物之身份。

    我國國畫之類別和技法,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其中,人物畫是曆史上最早形成的畫科,早於山水與花鳥。大家皆知西洋畫注重造型,而國畫注重傳神,可謂不注意精確之造型“由來已久”。我國最早創作的人物畫,多重人物之刻畫,力求逼真、傳神,講求氣韻之靈動,形神要兼備,故古代論畫著作中稱其為“傳神論”。

    而分門別類中,人物畫又分為道釋畫(宗教畫)、仕女畫、肖像畫、曆史故事畫等。曆代之著名代表畫家,有東晉的顧愷之;五代的顧閎中;宋代的李唐;明代的仇英、唐寅;清代的費丹旭等大師。

    2.宋元時期

    (1)夏圭

    夏圭,南宋畫家,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初學人物畫,後改繪山水;他將範寬、李唐的斧劈皴進一步發展,創立了“拖泥帶水皴”;其創作時除師法李唐而講求陽剛之風外,更講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與馬遠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傑出代表。寧宗時為畫院待詔,賜金帶。畫人物醞釀墨色如傅粉之色,筆法蒼老,墨汁淋漓;所畫雪景,全學範寬。畫院中人凡畫山水的,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與當時大畫家馬遠齊名,故稱“馬夏”。

    他喜以長卷橫幅表現情景,而畫麵變化亦十分複雜,多以線、麵或幹、濕等手法互用,皴法也十分豐富,故藝術效果極強。其創立的“拖泥帶水皴”法,在當時不僅對南宋繪畫有所影響,而尤其對後世的“文人畫”的表現形式影響更大,且後人在繼承其法的基礎上,不單用在人物畫上,花鳥畫中亦被廣泛運用。

    夏圭的畫法多受佛教禪宗影響,故他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的效果。充分表現出了虛實和空氣感,用筆清勁,簡練概括,簡勁蒼老而墨氣明潤,給人渾厚樸實、明朗俊秀的印象。明代王履曾讚曰:“粗而不流於俗,細而不流於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塵之鄙格。”明代大畫家董其昌雖對“北宗”山水頗懷偏見,卻對夏圭十分折服,說“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之所謂減塑者”。

    夏圭更善於表現煙雨朦朧的江濱湖岸景色,其點景人物亦簡括生動,樓台等建築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極為精練。亦喜用一角半邊的構圖,故有“夏半邊”之說。山水構圖喜歡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南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曾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

    代表作有《溪山清遠圖》《山水十二景》《江山佳勝圖》《西湖柳艇圖》《觀瀑圖》《梧竹溪堂圖》《煙岫林居圖》《鬆崖客話圖》《錢塘秋潮圖》等;其中《錢塘秋潮圖》,描繪的是錢塘江秋潮初至,浪濤翻滾奔騰之情景;左邊山上有座塔,當為觀潮的最佳地點;通過潮水和近山的比例,我們易於體會潮水之勢,給人來勢凶猛之感。而整幅畫麵色彩鮮麗、清秀明朗,圖中的樹、石、浪潮全用中鋒勾勒,視覺上明快剛勁,似有跳躍之感,就是“馬夏畫派”的典型風格。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方便以後閱讀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13章 大師談繪畫(4)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13章 大師談繪畫(4)並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