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鄭君 本章:《論語》

    導讀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孔子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是孔子死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曆史上被尊稱為聖人。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輯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內容,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此書中華民族的道德行為教育起到過重大影響。直至近代新文化運動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必讀書之一。

    東漢末年,學者鄭玄以《張候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現版《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0篇,49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談論之語48章。本稿汲取其精華部分予以闡述。

    通覽全書,其論述方式並不完整、規範,感想也隨事而起,顯得比較散亂。然而從另一方麵講,也顯示了語錄體著作的獨特的魁力,《論語》語言含蓄雋永,故事簡潔生動,常常能體現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達到的思想境界,也折射出一些長篇論述難以反映的人物個性和環境情趣。同時,《論語》靈活的編撰形式,也從多方位、多視解地體現出了孔了的思想、品行、才識、趣味、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利於讀者全麵係統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無論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魅力上講,《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國學經典。

    在《論語》簡短的語言中,體現了孔子深刻的思想內容,對後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西方人稱為中國人的《聖經》。了解《論語》,對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語言,加強自身思想品德修養,都是非常有益的。

    目 錄

    前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一

    八佾第三

    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學而第一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1之,不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4乎?

    【注釋】

    1習:複習《詩》、《書》,演習禮、樂。(yu月):同“悅”,高興。慍(yun運):惱怒,怨恨。4君子:“君子”和“人”在道德層麵上是相對的。“君子”指的是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譯文】

    孔子:“學習詩、書、禮、樂等知識和技藝,又經常 複習它,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嗎?有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高興的事情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4本,本立而道5生。孝弟也者,其為仁6之本與7!”

    【注釋】

    1有子:姓有,名若,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孝弟(i替):孝指子女孝敬父母。弟同“悌”,指弟弟尊重兄長。鮮(in顯):少。4務:努力地做。5道:本意是道路,這指做人治國之道。6仁:仁愛,即“愛人”,是孔子整個哲學思想體係的核心。7與(yu於)同“歟”,語氣詞 ,相當於“啊”。

    【譯文】

    有子:“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人,很少有喜好犯上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就領悟了做人治國的道理。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這是仁愛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鮮矣仁。”

    【注釋】

    1巧言令色:巧言,指美好的語言。令色,指惹人喜愛的麵色。鮮(in顯):少。

    【譯文】

    孔子:“花言巧語,表麵上悅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4不習乎?

    【注釋】

    1曾子:姓曾,名參(shn身),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三省(ing醒):三,約數。指多次省察。信:講信用。4傳:傳授,這指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

    【譯文】

    曾子:“我每都要所複省察自已: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沒有不忠實之處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是否都練習過了呢?”

    【原文】

    子曰:“道1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釋】

    1道:“同”“導”,引導治理的。乘(shng勝):古代兵車的計量單位。一車四馬為一乘。車上甲士三人,車下步卒七二十人,後勤人隻二十五人,共一百人。時:指農時。

    【譯文】

    孔子:“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恭敬謹慎而取信於民,要節約財用而施愛於民,征用勞力要不違農時而不誤於民。”

    【原文】

    子曰:“弟子入1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4,而親仁。行5有餘力,則以學文6。”

    【注釋】

    1入:在家。出:出門,指與人交往時泛:同“泛”,廣泛。4眾:眾人。5行:實行,踐行。6文:指《詩》、《書》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我的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為人恭敬而講信用,與眾人相友愛,並親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踐行了道德規範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詩》、《書》等文化知識。”

    【原文】

    子夏1曰:“賢賢易色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5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時期衛國人,孔子的學生。賢賢;第一個“賢”是動詞。尊重,向……看齊的意思。第二個“賢”是名詞,指的是賢人。易:改變,提高的意思。4色:本義是顏色,這取本義的引申義,即原先的道德素質。5致:獻出。

    【譯文】

    子夏:“以賢人為榜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孝敬父母,能竭盡其力;侍奉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話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詩》《書》,我也一定要他學習過了的。”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1;主忠信,無友4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1固:固陋不化。主:有三種解釋:一是意動用法,以……為主。二是投靠的意思。三是就其本意而言,是主動的意思,這是形容詞用作動詞,主動接近的意思。譯文取第三種釋義。無:同:“毋”,不要。4友;名詞用作動詞 結交。

    【譯文】

    孔子:“君子不莊重就會失去威嚴;學習了就不會淺陋頑固;主動接觸忠信之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1終,追遠4,民德歸5厚6矣。”

    【注釋】

    1慎:謹慎。終:人死為終,指父母壽終。追:追念。4遠:祖先。5歸:趨向或回歸某個地方。6厚:厚道,仁厚。

    【譯文】

    曾子:“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念祭祀遠離人世的祖先,這樣民眾的德行就會日益仁厚了。”

    【原文】

    子禽1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4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傳是孔子的學生 。子貢:姓端木 ,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有辯才,善經商,孔子的得意門生。邦:指諸候國家。4聞:聽聞,參與。5抑:文言連詞,“還是”的意思。6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譯文】

    子禽問子貢:“老師到了一個國家,一定聽聞參與該國的政事,這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人家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老師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所以得到這種禮遇。老師受到的這種禮遇可以是求來的,隻是他求得的方法與別人的方法不一樣吧?”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1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的。三年:三,虛指。多年。道:這指道德準則。

    【譯文】

    孔子:“評判一個人,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誌向;父親去世後,觀察他的行為,多年不改變父親指引的正道,這樣的人稱得上“孝”了。

    【原文】

    有子曰:“禮1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4為美。大由之5,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6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指禮節、禮儀等道德規範。和:和諧。先王:指堯、舜、禹、湯、文、武等古代的帝王。4斯:此,這個。5由之:順隨和諧。6節:調節。

    【譯文】

    有子:“禮的應用,貴在和諧。古代君主的治國政策,好就好在這。但是事無巨細都遷就和諧,有的地方就行不通。因為隻注重和諧而不知道用禮節調節,是行不通的。

    【原文】

    有子曰:“信1近於義,言可複4也。恭近於禮,遠5恥辱也。因6不失7其親,亦可宗8也。”

    【注釋】

    1信:誠信,信用。近:接近,符合。義:道義,正義,大義。4複:實踐,實行。5遠:遠離。6因:遵循。7失:背離。8宗;指因襲,代代相傳【譯文】有子:“講信用有符合於義,信義之言話才能賤行。恭敬要符合於禮,如此才能遠離恥辱。遵循義禮就不會背離自已的親人,這樣也就可代代相傳了。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1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4有道5而正6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求:追求,貪圖。居:閑居,生活。安:安逸,享樂。4就:接近。5有道:指有道德的人。6正:使動用法,使 ……端正。

    【譯文】

    孔子:“君子在飲食方麵不要貪圖吃喝,在生活方麵不要貪圖享樂;辦事勤快,言語謹慎;結交有道德的人並保持自己的行為端正,這樣就可以是好學的了。”

    【原文】

    子貢曰:“貪而無謅1,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4往而知來者。”

    【注釋】

    1謅:巴結,奉承,謅媚。驕:驕奢。《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奧》篇。切:把骨頭做成各種形狀;磋:把象牙做成各種形狀;琢:雕刻玉石;磨:打磨生光。原詩形容一個表年男子像切磋琢磨過的象牙玉石般美麗而有文彩。4諸:“之於”的合音。之:代詞,代“道理”。於:介司。把。

    【譯文】

    子貢:“貧窮而不謅媚,富裕而不驕奢,這樣的人如何呢?”孔子:“可以,但是不如貧窮而仍然快樂,富裕而喜好禮節的人。”子貢:“《詩經》上:‘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既切之又磋之,既琢之又磨之一樣,精益求精’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賜呀,現在可以談論《詩經》了,你已經可以通過學習前麵的知識而領悟後麵的內容了。

    【原文】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憂慮,擔心。知人:有兩種解釋:一是了解別人。一是被人家知道。譯文取後一種釋義。知:被動用法,“被……知道”。

    【譯文】

    孔子:“隻要德才兼備,出類撥萃,就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德才不備,沒有特長不被人家知道為政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4之。”

    【注釋】

    1為政以德:德治。

    北辰:北極星。

    所:處所,位置。

    4共:同拱,環繞的意思。

    【譯文】

    孔子:“推行德治,就會像上的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群星都會環繞在周圍。”

    【原文】

    子曰:“詩三百1,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注釋】

    1詩三百:詩,指《詩經》,有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

    蔽:概括。

    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指“不虛假”。

    【譯文】

    孔子:“《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精義,就是‘不虛假’。”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管理。

    齊:規範、約束。

    免:避免。

    4恥:羞恥之心、恥辱感。

    5格:遵守規矩。

    【譯文】

    孔子:“如果采取強製性的手段來理治百姓,使用嚴酷的刑法來管束他們,老百姓便會隻求免於遭受刑罰,失去恥辱感;如果用道德教化百姓,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就會從內心守規矩了。”

    【原文】

    子曰:“吾十有1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開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眾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釋】

    1有:同“又”。

    立:站得住,引申為自立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再迷惑。

    4命:指不能為人力的左右的事情,命運。

    5耳順:一般而言,指接受並正確對待批評意見。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禮製、規矩。

    【譯文】

    孔子:“我十歲便下決心學習;三十歲就能夠自立;四十歲就能夠不再迷惑;五十歲知道了命;六十歲能正確看待批評;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觸犯規矩。

    【原文】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4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

    無違:不違背。

    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

    4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是孝,孔子:“孝就是不違背禮。”年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是孝,我告訴他不要違背禮。”樊遲:“不要違背禮具體指什呢?”孔子:“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來敬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來埋葬、祭祀。”

    【原文】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

    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子。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何為孝。孔子:“對父母,要做到使他們隻為自己生病而操心。”

    【原文】

    子遊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人,孔子的學生。

    養:音 yng。

    【譯文】

    子遊問什是孝?孔子:“現在所謂的孝,隻是贍養父母。然而,即使犬馬也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不同呢?“【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1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臉色。

    服其勞:服,從事、擔負。服其即服侍。

    饌:zhun音,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是孝,孔子:“子女的孝敬是對父母始終和顏悅色。有事情時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這就可以稱作孝嗎?”

    【原文】

    子曰:“吾與回1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1回:姓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不違:不反對,不提相反的意見。

    退而省其私:考察顏回私下與他人討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我整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發表不同意見,像個笨蛋。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的,可見顏回並不愚笨。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由:原因。

    所安;心理寄托。

    4廋:su音。陷藏、藏匿。

    【譯文】

    孔子:“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舉止,考察他的由來,考察他心想什。這樣,他還能隱藏嗎?這個人如何能隱藏得了呢?”

    【原文】

    子曰:“溫故1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注釋】

    1故:已經學過的知識。

    【譯文】

    孔子:“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釋】

    1器:器具。

    【譯文】

    孔子:“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局限於某一方麵的功用。”

    【原文】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凡事要先做再。”

    【原文】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人比而不周。”

    【注釋】

    1周:與周圍人關係和睦。

    比:音bi,勾結。

    人:沒有道德修養的人。

    【譯文】

    孔子:“君子與周圍人友好相處,卻不與人勾結;人與人勾結卻不能與周圍和睦。”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

    【注釋】

    1罔:迷惑。

    殆:危險。

    【譯文】

    孔子:“隻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隻冥思空想而不讀書,就有可能會誤入思維的歧途。

    【原文】

    子曰:“攻1乎異端,斯害也已。”

    【注釋】

    1攻:攻擊。

    異端:不同於你的言論。

    【譯文】

    孔子:“攻擊那此意見與你不同的言論,是有害的。”

    【原文】

    子曰:“由1,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長期跟隨孔子。

    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由,我教給你求知的方法,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啊!”

    【原文】

    子張1學幹祿,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4;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的學生。

    幹祿:幹,求。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這代指官職。

    闕:缺。這指放置在一旁,保留。

    4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謀取官職的方法。孔子:“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保留不,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不做那些不太有把握的事,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自然有了。”

    【原文】

    哀公1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1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諡號,魯國國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提拔正直無私的人,不選用邪惡的人,老百姓就會服從統治;反之,老百姓不會服從統治。”

    【原文】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諡號,魯哀公在位時,最有權勢的權貴。

    以;連接詞。

    勸:勉勵。這是自勉的意思。

    4臨:對待。

    【譯文】

    季康子問道:“如何才能使老百姓愛戴我們,忠心而努力幹活,?”孔子:“你用莊重的太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敬重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教育能力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

    【原文】

    或1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4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1或:有人。

    奚:疑問詞,“為什”。

    《書》:指《尚書》。

    4施:施行。

    【譯文】

    有人問孔子:“你為什不從政呢?”孔子回答:“《尚書》上,‘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之禮施行於政,也就相當於從事政治了,還要怎樣才能算為政呢?”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i,古代牛車車轅前麵橫木上的木銷子。

    軏:音yu,古代車輛轅前麵橫森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一個人不講信用,根本不行。就好像大車沒有輗、車沒有軏一樣。如何行走呢?”

    【原文】

    子張問:“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1世:古時稱0年為一世,也有的人把“世”解釋為朝代。

    因:因襲,繼承。

    損益:減少和增加,引申為優化、變動。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製度可以預知嗎?”孔子回答:“商朝沿襲了複製,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製,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即使相隔百世,也可預知。”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1不為,無勇也。”

    【注釋】

    1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不是你就應該祭祀的鬼神,你卻去拜祭,這就是謅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就是怯懦。”

    八佾第三

    【原文】

    孔子謂季氏1人,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

    1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這指季平子,即季孫意如。一,指桓子。

    八佾:“佾”,行,列。特指古代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佾,是八個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個人。按周禮規定,子的樂舞,才可用八佾。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 用二佾。按季氏的官職,隻有用四佾的資格,但他擅自采用了子樂舞規格的八佾,這是不可饒恕的越軌行為。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他在家廟的庭院居然采用了八佾規格的樂舞,這種事如果都可容忍,那還有什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1?人而不仁,如樂何?”

    【注釋】

    1如禮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當中一般插入代詞、名詞或其它詞語,意思是“把(對)……怎樣(怎辦)”。

    【譯文】

    孔子:“一個人不講仁德,如何對待禮呢?一個人不講仁德,如何對待樂呢?”

    【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1。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4。”

    【注釋】

    1林放:姓林,名放,字子上,魯國人。一,孔子的弟子。

    與其:連詞。經常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的時候采用,“與其”用在放棄的一麵。後麵常用“毋寧”“不如”、“寧”相呼應。

    易:本義是把土地整治得平坦。在這指周到地治辦喪禮。

    4戚:心中悲哀。

    【譯文】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孔子:“你提的問題有重大意義。從禮節儀式來,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從治辦喪事來,與其舉行隆重完備的儀式,不如真正悲哀地悼念死者。”

    【原文】

    子曰:“君子無所爭,心也射乎1!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釋】

    1射:本是射箭。此指射禮——按周禮所規定的射箭比賽。有四種:一、大射(子,諸候,卿,大夫,選屬下善射之士而升進使用。)二、賓射(貴族之間,朝見聘會時用。)三、燕射(貴族平時娛樂之用。)四、鄉射(民間習射藝)。

    揖:作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譯文】

    孔子:“君子之間沒有可爭奪的事。如果有,那一定是射箭比賽吧!就算是射箭相爭,也是互相作揖,謙讓,然後登堂;比賽結束,走下堂來,又互相敬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1;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注釋】

    1杞:古國,現在河南省杞縣一帶。杞國的君主是夏朝大禹的後代。征:證明,引以為證。

    宋:古國,現在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帶。宋國的君主是商朝湯的後代。

    文:指曆史文字資料。獻:指賢人。古代,朝廷稱德才兼備的賢人為“獻臣”。

    【譯文】

    孔子:“夏朝的禮,我能出來,‘但是,夏的後代’杞國‘現在施行的禮儀’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殷代的禮,我能出來,‘但是,殷的後代’宋國‘現在施行的禮儀’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因為文字資料不足,熟悉夏禮、殷禮的賢人也不多。如果‘文、獻’足夠的話,我就能用它來作考證的證明了。”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1,如不祭。”

    【注釋】

    1與:參與。

    【譯文】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那,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孔子:“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

    【原文】

    子入太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1太廟:古代供奉祭祀君主祖先的廟。開國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廟叫太廟。因為周公(姬臣)魯國最初受封的君主,所以,當時魯國的太廟,就是周公廟。

    孰謂:誰。鄹:又寫為“陬”。春秋時魯國的邑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一帶。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陬邑做過大夫。“鄹人”指叔梁紇。“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譯文】

    孔子進入太廟協助祭祀,,對每件事都要詢問。有人:“誰鄹邑人的兒子知道禮呢?進入太廟,第件事都要問一問。”孔子聽到,:“這樣的做法,就是禮啊。”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釋】

    1射不主皮:“射”,射箭。周人儀禮製度中有專門為演習禮樂而舉行的射箭比賽。稱“射禮”。這的“射”即指此。“皮”,指用獸皮做成的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候”,用布做或用皮做。《儀禮·鄉射禮》:“禮射不主皮。”射禮比賽,射箭應當以是否“中的”為主, 而不在於用力去射,把皮靶子穿透。這與作戰比武的“軍射”不同。那是提倡用力射的,有“射甲徹長劄(穿透甲革七層)”之。

    【譯文】

    孔子:“在舉行射禮比賽時,射箭的重點不在於射穿那皮靶子,因為每個人的力氣大有所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1,人以為謅也。”

    【注釋】

    1事:侍奉,服務於。

    謅:謅媚,用卑賤的態度向人計好,奉承。

    【譯文】

    孔子;“完全按照周禮的規定來侍奉,別人卻認為這樣做是為了謅媚君主。

    【原文】

    定公問1:“君使巨,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

    1定公:魯國的君主,姓姬,名宋,諡號“定”。襄公之子,昭公之弟,繼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前495年)。魯定公時,孔子擔任過司寇,代理過宰相。魯定公的哥哥昭公,曾被貴族季氏趕出國外。因此,魯定公詢問孔子,如何正確處理君臣關係,以維持政權。

    如之何:如何,怎親。“之”是虛詞。

    【譯文】

    魯定公問:“君主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應當如何呢?”孔子回答:“君主任用臣子應當以禮相待,臣侍奉君主應當以以忠誠相待。

    【原文】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1,哀而不傷。”

    【注釋】

    1《關睢》:《詩經》的開篇。因它的首句是“關關睢鳩,在河之洲。”故名。“睢鳩”,是古代所的一種水鳥。“關關”,是睢鳩的鳴叫聲。這是一首愛情詩,古代也用首詩作為對婚禮的祝賀詞 。淫:放縱,放蕩,過分。

    【譯文】

    孔子:“《關睢》篇,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悲傷。”

    【原文】

    哀公問社於宰我1。宰我對曰:“夏後代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遂事不諫4,既往不咎5。”

    【注釋】

    1社:土地神。這指的是代表土地神的木頭牌位。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魯國人,孔子早期的弟子。

    夏後氏:本是部落名。後世指夏朝的人,就稱“夏後氏”。鬆:古人以為神要憑借某種東西稱為“神人”(木製的牌位)。夏代人用鬆木做土地神的神主。一,是指栽樹以作祭祀。

    戰栗:因害怕而發抖,戰栗。這,宰我“讓我老百姓戰栗”的解釋有牽強之處,孔子不滿。

    4遂:已經完成,成功。

    5咎:指責。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木料做牌位?宰我回答:“夏朝人用鬆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的意思是讓老百姓戰栗。”孔子聽聞以後,批評宰我:“已經做過的事不用再追究了,已經完成的事不必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不要再去責備了。”

    【原文】

    子謂《韶》1:“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4:“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釋】

    1韶:傳上古虞舜時的一組樂舞,也叫“太韶”。故舞樂中有一種太和之氣,可稱為“盡善”。

    美:指樂舞的藝術形式,音調聲音之盛美。

    善: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蘊藉內涵之美。

    4武:周代用於祭祀的“六舞”之一,是表現周武王戰勝殷紂王的一組音樂和舞蹈,也叫“大武”。孔子認為武王伐紂雖順應意民心,但畢竟經過征戰,故“未盡善。”

    【譯文】

    孔子談到《韶》這一組舞:“美極了啊,又好極了。”談到《武》這一組樂舞:“美極了啊,還不夠好。”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1,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1上:上位,高位,寬:待人寬厚,寬宏大量。

    敬:恭敬,鄭重,慎重。

    【譯文】

    孔子:“居上位,待人卻不寬厚,舉行儀式時不恭敬;對加喪禮時不表示哀悼,這讓我如何能看得下去呢?“仁第四

    【原文】

    子曰:“仁為美1。擇不處仁,焉得知?”

    【注釋】

    1仁為美:,住處,這借作動詞用,意思是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擇不處仁:處(hu),居住。擇,從上文看是指選擇住處,但也可解釋為選擇職業,選擇朋友等等。《孟子·公孫醜上》引本章,就是指擇業而言。

    【譯文】

    孔子:“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不選在有仁者的地方,還算什明智呢?”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

    安仁: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於已才去行仁,即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譯文】

    孔子:“不仁的人不能長久地處於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於安樂中。仁者是安於仁道,智者則是知道仁有利於已才去行仁。”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人。”

    【注釋】

    1好(h):喜愛。惡(u):憎恨。

    【譯文】

    孔子:“隻有仁者才能愛人,才能恨人。

    【原文】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1也。”

    【注釋】

    1惡:這有兩種解釋:一,善惡的惡,與上章惡字不同。二,好惡的惡,與上章惡字同義。

    【譯文】

    孔子:“如果立誌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於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1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注釋】

    1惡(u)乎:何;怎。造次:急速;倉卒。顛沛:跌倒,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蕩。

    【譯文】

    孔子:“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是按照道的途徑而獲得的富貴,就不去接受它;貧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是按照道的方式擺脫貧賤,就不去擺脫它。君子如果喪失了仁德,又怎能成就自身名聲呢?君子從沒有背離仁德,哪怕是一頓飯的時間,就是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一定按照仁道去做,就是在顛簸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遵守仁道。”

    【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1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注釋】

    1尚:通上,用作動詞,超過的意思。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疑詞 ,大概的意思。對“有之”二字不兩種解釋:一,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二,是指有肯一日用力於仁者。

    【譯文】

    孔子:“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之所以行仁德,是避免不仁的東西加到自已身上。有人能把他一的力量都用在仁上嗎?我沒有見力量不夠的。大概力量不足的人還是有的,隻是我沒有見過罷了。”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1。”

    【注釋】

    1觀過,斯知仁矣:隻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現還不能判斷他是否真有仁心。而過錯是人人力求避免,從一個人的錯誤最能看出他的內心真情。所以“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的同類相類似。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仁與不仁了。”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早晨聽了,即便當晚上就死去,也可以無憾了。”

    【原文】

    子曰:“士1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注釋】

    1士:古時稱士農工商為四民,“凡學文武者為士”。

    【譯文】

    孔子:“一個有誌於道,而又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為恥辱的士子,是不值得與他討論道的。”

    【原文】

    子曰:“君子之於下也,無適也,無莫1也,義之與比。”

    【注釋】

    1適(di)、莫:適,專注;莫,不肯。無適、無莫就是無可無不可的意思。義:古人解釋:義,宜也。凡是適宜的言行,就是符合於義的。比(bi):有兩種解釋:一,親近,相近;二,從,聽從。

    【譯文】

    孔子:“君子對下的事,沒有非這樣做不可的理由,也沒有一定不能這樣做的規定,隻是按照義去做。”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人懷土;君子懷刑,人懷惠。”

    【注釋】

    1懷:有兩種解釋,一,思念;二,安於。土:鄉土。刑:法製。

    【譯文】

    孔子:“君子總想著道德,人總想著鄉土;君子總想著法製,人總想著實惠。”

    【原文】

    子曰:“放1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

    1放:有兩種解釋,一,放縱:二,依據。多怨:一般解釋為多被別人所怨恨。

    【譯文】

    孔子;“事事都根據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1?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注釋】

    1何有:何難之有,不難的意思。如禮何:把禮怎辦?意思是縱然有禮的形式,不以禮讓治國,這禮也是無用的。

    【譯文】

    孔子:“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嗎?那樣還會有什困難呢?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國,那禮又該怎辦呢?”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1;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注釋】

    1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學,或立於其位的才學。

    【譯文】

    孔子:“不愁沒有職位,隻愁自己沒有能夠勝任的才學本領;不愁沒有人知道自己,隻求自己有值得人們知道的真才實學。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1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釋】

    1貫:貫穿,貫通,統貫。如以繩穿物。忠恕:據朱熹注,盡自己的心去待人叫做忠,推已及叫做恕。

    【譯文】

    孔子:“參呀,我講的道理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穿起來的。”曾子:“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問曾子:“這是什意思?”曾子:“先生的道。就是忠恕。”

    【原文】

    子曰:“君子喻1於義,人喻於利。”

    【注釋】

    1喻:懂得。

    【譯文】

    孔子:“君子懂得的是義,人懂得的是利。”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1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注釋】

    1幾(ji):輕微,婉轉。勞:憂愁。

    【譯文】

    孔子:“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很委婉地勸戒。自已表達了意見,父母不聽從,還是恭恭敬敬,並不違抗,雖然憂慮,但不怨恨。”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1,遊必有方”

    【注釋】

    1遊:指遊學、遊宦,到外地去求學、做官。方:一定的地方。

    【譯文】

    孔子:“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遊,也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1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注釋】

    1知:這是常記在心的意思。

    【譯文】

    孔子:“父母的年齡應該時時記在心。一方麵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麵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憂懼。”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1也。”

    【注釋】

    1逮(di):及;到。

    【譯文】

    孔子:“古人從不輕易開口,是以自己的行為跟不上可言語為可恥呀!”

    【原文】

    子曰:“以約1失之者鮮矣。”

    【注釋】

    1約:約束

    【譯文】

    孔子:“因為約束自己而犯錯誤的是很少的。”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1於言而敏於行。”

    【注釋】

    1訥:遲鈍。敏:敏捷。

    【譯文】

    孔子:“君子總是要求自已言談遲鈍,而做事要敏捷。”

    【原文】

    子遊曰:“事君數1,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

    1數(shu):屢次,多次。引申為煩瑣的意思。

    【譯文】

    子遊:“事奉君主太煩瑣,就會遭受屈辱;對待朋友大煩瑣,就會被疏遠了。”

    公冶長第五

    【原文】

    子謂公冶長1“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釋】

    1公冶長:孔子弟子。齊國人,姓公冶,名長。縲絏:音(li i),繩索。古時候用以拘執罪人的工具,這借指監獄。子:子女。這是女兒的意思。

    【譯文】

    孔子談論公冶長時:“可以成為女子托付的人。雖然公治長曾經被關進監獄,但罪過並不在於他。”於是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原文】

    子謂南容1“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1南容:孔子弟子南宮適,魯人,字子容。

    【譯文】

    孔子評論南容時:“國家秩序井然有序的時候,他不被廢棄而有祿位;國家統治混亂的時候,他也能免於刑罰。”於是便將自己兄長的女兒嫁給他。

    【原文】

    子謂子賤1“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釋】

    1子賤:孔子弟子,姓宓名不齊,字子賤,魯人。

    【譯文】

    孔子評論子賤時:“這個人是君子啊!如果魯國沒有君子,那這個人的好品德是從哪來的呢?”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1也。”

    【注釋】

    1瑚璉:音hu lin,古代祭祀時用的盛黍稷的器皿。夏朝稱瑚,商朝稱璉。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樣啊?”孔子:“你像器皿一樣是有用之人。”問:“什器皿啊?”孔子:“宗廟中盛黍稷的瑚璉。”

    【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釋】

    1雍:孔子學生冉雍,字促弓。佞:有口才。口給:口才機敏,辯才無礙。

    【譯文】

    有人:“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沒有口才。”孔子:“有口才又有什用呢?即使是巧舌如簧,經常同人家爭辯,最後的結果是招致人家的反感。我雖不知道冉雍的仁德,然而哪用得上口才呢?

    【原文】

    子使漆開1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

    【注釋】

    1漆開:孔子弟子,姓漆,名開。:通“悅”,高興。

    【譯文】

    孔子讓漆開出仕。漆開回答:“我在這件事上沒有自信。”孔子聽了十分愉快。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1桴:fu ,林筏。無所取材:材通裁,裁定,裁奪。無所取材,就是不懂得裁奪事理。

    【譯文】

    孔子:“我的學不能被國君接受,我就要乘著林筏到海上漂流。能跟從我的,大約隻有子路吧。”子路聽了以後很高興。孔子:“子路好勇武,這點在我之上,但是不懂得裁奪事理。”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1賦:這指兵役。邑:古代黎民而姓居住之所。家:卿大夫的封地。4宰:家臣。5赤:公西華,孔子弟子。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仁’嗎?”孔子:“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子路這個人,在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可以負責兵役征募之事,至於他是不是‘仁’,我就不知道了。”“那冉有怎樣呢?”孔子:“冉有這個人,在有千戶人家的大邑,擁有百輛戰車的大夫封地,可以出任家臣,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公西華怎樣?”孔子:“公西華這個人,身穿朝服,可以與外來使臣往來交涉,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注釋】

    1愈:厲害。這是才德突出的意思。望:比。

    【譯文】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個更強一些?”子貢:“我怎能跟顏回相比?顏回能以一推十,而我隻能以一知二。”孔子:“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顏回啊。”

    【原文】

    宰予1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4?”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注釋】

    1宰予:名我,孔子弟子。杇音u,用以塗牆的工具。這意思是粉刷。與:語氣詞 。4誅:責備。

    【譯文】

    宰予白睡大覺。孔子:“朽爛的木頭不可以雕琢,糞土壘砌的牆不可以粉刷。宰予這種人,我有什好指責的呢?”

    孔子:“我早先對人的態度,是聽了他的話,更相信他的行為;而現在我對人的態度,是聽了他的話,然後觀察他的行為。我的態度是從宰予白睡覺這件事開始發生改變的。”

    【原文】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1。”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注釋】

    1申棖:棖音hng,魯國人。

    【譯文】

    孔子:“我沒有見到過剛正不阿的人。”有人回答:“申棖就是這樣的人啊。”孔子:“申棖這個人私欲太重,怎能算是剛正不阿呢?”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1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注釋】

    1加:這是勉強別人、強人所難的意思。

    【譯文】

    子貢:“我不願意別人強我所難,我也不強人所難。”孔子:“賜啊,這一點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道,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1文章:指古代的典籍文獻方麵的修養。性與道:性,人與生俱來的稟性;道,吉凶禍福的規律。這些都是深微奧妙的道理,所以孔子不去關心。

    【譯文】

    子貢:“先生在古代典籍文獻方麵的修養,我們可聆聽老人家的教誨;但是先生關於人的稟性、吉凶禍福方麵的論述,我們就無法聽到了。”

    【原文】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1聞。

    【注釋】

    1有:通“又”。

    【譯文】

    子路聽到了夫子的教導,沒能夠去做,就怕又聽到新的教誨。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諡號。

    【譯文】

    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為什諡號為‘文’呢?”孔子:“他聰明好學,不以向身份和學問比他低的人請教為恥辱,因此被諡為‘文’。”

    【原文】

    子謂子產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注釋】

    1子產:鄭國大夫公孫僑,襄公三十年執政,是當時著名的賢相。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他在四個方麵符合君子之道:行事恭敬謹慎,侍奉國君充滿虔敬,教養人民對他們有恩惠,使用民力能夠把握分寸。”

    【原文】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1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4齊尹,陳文子5有馬十乘,棄而違6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正得仁?”

    【注釋】

    1令尹子文:楚國稱宰相為令尹。三仕:仕,出仕,為官。三,這是虛數,言其多。已:罷免。4崔子:齊大夫崔杼。他於襄公二十一起殺掉了國君齊莊公。5陳文子:齊國大夫須無。6違:離開。

    【譯文】

    子張問孔子:“楚國的令尹子文曾多次任令尹之職,但是他從未因此流露出喜悅之色;曾多次被罷免,但從未因此顯現出慍怒之色。換任的時候必將自己也擔當令君時的政務,如實告訴新令尹。這個人怎樣啊?”孔子:“這個人懷有忠心。”問:“可算作仁嗎?”回答:“不知道。這如何能算作是仁呢?”“崔杼殺了他的國君齊莊公,陳文子有四十匹馬,但他丟下這些馬離開了崔杼。到了別的國家,就:‘和我的大夫崔杼一個樣啊。’就又離開了。到了一個國家,就又:‘和我的大夫崔杼一個樣啊。’就又離開了。這個人怎樣?”孔子:“他是一清明廉潔之人。”問:“他可以算作是仁嗎?”孔子:“不知道。這怎能算作是仁呢?”

    【原文】

    季文子1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注釋】

    1季文子:魯國的大夫季孫行父。三思:三,約數。思考多次。再:第二次。

    【譯文】

    季文子對一個問題經過反複的思量才去做。孔子聽到這件事後:“想兩次,也就夠了。”

    【原文】

    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釋】

    1寧武子:衛國大夫,姓寧,名俞。愚:昏聵。

    【譯文】

    孔子:“寧武子這個人,國家統治井然有序的時候,他很聰明;國家昏亂動蕩的時候,他就裝作懵懵懂懂的。他的聰明別人或許能夠達到,但是他的懵懂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

    【原文】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子狂簡1,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注釋】

    1狂簡:有遠大的誌向,但處事迂闊。斐然成章:文采華美的樣子。裁:裁奪,這是指導的意思。

    【譯文】

    孔子在陳國,:“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的年輕人努力進取,但是處事簡慢,妄加穿鑿以成文章,我不知道該怎指導他們。”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注釋】

    1伯夷叔齊:狐竹君的兩個兒子,狐竹君死後,他們弟兄兩個都不肯繼承父親的王位,雙雙投奔周文王。武王伐紂,他們勸諫不成,逃到首陽山,發誓不吃周栗,最後餓死。惡:嫌隙、仇恨。是用:因此。

    【譯文】

    孔子:“伯夷、叔齊不對已有的仇怨斤斤計較,所以別人對他們的怨憤自然也就少得多了。”

    【原文】

    子曰:“孰謂微生高1直?或乞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音i,醋【譯文】孔子:“誰微生高這個人行為正直?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拿自家的,)卻問鄰人那討一點給人家。”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1足恭:過分的恭敬,即謅媚。左丘明:魯國的太史。相傳他是《左傳》的作者,【譯文】孔子:“刻意雕飾語言,故意擺出和善的臉色,對人過分的恭敬,左丘明以此為恥辱,我也以此為恥辱;隱藏內心的怨恨反而同別人裝作友好,左丘明以之為恥,我也以之為恥。”

    【原文】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注釋】

    1侍:站在一旁。無施勞:施,表白。無施勞就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少者懷之:年輕人懷念我。

    【譯文】

    顏回、子路站在孔子身旁。孔子:“何不你們的誌向?”子路:“我願意把自已的車馬、輕便的衣服與朋友們共享,即使破舊了也沒有什遺憾。”顏回:“我願意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彰顯自己的功勞。”子路:“我們希望聽到您的誌向。”孔子:“使老人們有安定的居處,使朋友們坦誠相待,使年輕人懷念我。”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1者也。”

    【注釋】

    1訟:責備。

    【譯文】

    孔子:“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自已認識到錯誤,而自我責備的人呢。”

    雍也第六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麵1。”

    【注釋】

    1古時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正位。所以無論子、諸候、卿大夫,當他作為長官司出現時,總是麵南而坐的。

    【譯文】

    孔子:“冉雍呀,可以讓他擔任某一部門或某一地方的長官。”

    【原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簡。”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1子桑伯子:人名。有的學者認為,子桑伯子是魯國人,即《莊子》中所的“子桑戶”,與“琴張”為友;又有人以為是秦穆公時的“子桑”(公孫枝),但皆無確考。居:平時的做人,為人,居心。臨:麵對,麵臨,這含有治理的意思。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怎樣。孔子:“(他辦事)簡要不繁瑣。”仲弓:“以嚴肅的態度,簡要的行事,來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嗎?(如果)立足於簡約便利的立場而辦事一切求簡,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我得很對。”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1,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1顏淵死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年僅三十一歲。亡:通“無”。

    【譯文】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好學?”孔子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很好學,不拿別人出氣;也不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從此,再也沒聽過好學的人了。”

    【原文】

    原思為之宰1,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鄉黨乎!”

    【注釋】

    1原思:孔子弟子原憲,字子思;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鄰鄉黨:古代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譯文】

    原思擔任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米九百斛,他不肯接受。孔子道:“別推辭!多餘的就給你的鄰同鄉吧!”

    【原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1,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注釋】

    1犁牛:雜色的耕牛;騂(ing):赤色,周朝尚赤,祭祀時也用赤色性畜;角:形容詞,角長得端正。用:用作犧牲。據《史記·仲尼弟子傳》,仲弓的父親的賤人,孔子卻認為其子“可使南麵”。古代祭祀犧牲不用耕牛及耕牛之子。孔子這番慶的意思是:耕牛之子如果夠得上作犧牲,山川之神一定會接受這種祭享。那。仲弓這樣的人才,為什因他父親下賤而舍棄不用呢?

    【譯文】

    孔子談到冉雍,:“耕牛的兒子長著赤色的毛,整齊的角,雖然不想它作祭祀的犧牲,山川之神難道可以舍棄不用嗎?”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1,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釋】

    1三月、日月:這類詞語必須靈活理解,不要被字麵拘束;前者指長時間,後者指短時間。

    【譯文】

    孔子:“顏回呀,他的心能夠長久地持有仁德,別的學生,隻是偶然想起一下罷了。”

    【原文】

    季康子問1:“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注釋】

    1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公元前49年繼其父任魯國正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達:明曉事理。何有:有何困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可以讓仲由從政嗎?”孔子:“仲由呀,辦事果敢,從政有什困難呢?”

    又問:“端木賜能夠從政嗎?”孔子:“端木易呀,他通曉人情事理,從政有什困難呢?”

    又問:“冉求能讓他從政嗎?“孔子:“冉求呀,他多才多藝,從政有什困難呢?”

    【原文】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1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注釋】

    1閔子騫:孔子學生閔損,字子騫,費(bi)故城在今山東費縣。汶上:汶(n),水名,就是山東的大汶河。汶上,汶水之北,暗指齊國之地。

    【譯文】

    季氏叫閔子騫做他封地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人:“請好好地為我辭掉吧!如果再有人來找我,那我一定會逃到汶水以北(的齊國)去了。”

    【原文】

    伯牛有疾1,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孔子學生冉耕,,字伯牛。牖(yu):窗戶。

    【譯文】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慰問他,從窗子握著他的手,痛惜地道:“活不成了,這就是命吧!這樣的人,竟得這樣的病呀!這樣的人,竟得這樣的病呀!”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1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1簞(dn)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譯文】

    孔子:“顏回真是賢良呀!一竹籃飯,一瓢水, 住在狹破舊的巷子,別人都不堪那窮苦帶來的憂愁,顏回卻喪失他本來的快樂。顏回真是賢良呀!”

    【原文】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1!無為人儒!”

    【注釋】

    1女:通“汝”,你。君子儒:指通曉周禮典章製度,道德品質,人格高尚的儒者;反之,就是“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你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像君子一樣的學者,不要做缺少道德修養的像人一樣的學者。”

    【原文】

    子遊為武城宰1。子曰:“女得人焉其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嚐至於偃之室也。”

    【注釋】

    1武城:魯國城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南。澹台滅明:字子羽,孔子弟子,從子遊答話語氣來看,此時他還沒向孔子受業。

    【譯文】

    子遊做武城的長官,孔子道:“你在所管的轄區得到什人才沒有?”他道:“有個澹台滅明的,走路不挑道,捷徑,不是因為公事,從不到我屋來。”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1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1祝鮀:衛國大夫,字子魚,能言善辯,又會阿諛逢迎,受到衛靈公的重用。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記載了他因美貌而惹起亂子的事。

    【譯文】

    孔子:“假如沒有祝鮀的能言善辯,而僅有宋朝的美貌,在如今這年頭恐怕難逃禍害了。”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1,何莫由斯道也?”

    【注釋】

    1戶:門。

    【譯文】

    孔子:“誰能夠處出不經門戶,為什沒人從仁義的道上走呢?”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1,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注釋】

    1質:質地,質樸、樸實內容,內在的思想感情;文:文采,華麗的裝飾,外在的禮儀。史:本義是宗廟掌禮儀的祝官,官府掌文書的史官。這指像“史”那樣,言詞華麗,虛浮鋪陳,心並無誠意。含有浮誇虛偽的貶義。彬彬:文質兼備相稱,文與質互相融和、配合恰當。

    【譯文】

    孔子:“質樸勝過了文采,便像鄉下人顯得粗俗野蠻;文采超過了質樸,便像史官一樣顯得言辭浮誇。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像個君子。”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

    【注釋】

    1罔(ng)誣罔,虛妄,指不正直的人。

    【譯文】

    孔子:“人活在世上,憑借的是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得以存活下來,那是他僥幸免於禍害。”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注釋】

    1好(h):喜愛。

    【譯文】

    孔子:“(對於學問、道德)懂得它的人比不上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為樂趣的人。”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1;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注釋】

    1語(yu):,告,講。

    【譯文】

    孔子:“智力中等以上人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智力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講那些高深的學問。”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民之義1,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1務:從事於,致力於。

    遠:動詞 ,疏遠。

    【譯文】

    樊遲問怎樣才算聰明。孔子:“一心一意使人民走向‘義’,嚴肅地對待鬼神之事,卻並不接近,就可以算是聰明了。”又問怎樣才算有仁德。孔子:“仁人在付出努後才收獲,這就是所謂仁德。”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1知者樂水:水流動而不板滯,隨岸賦形,與智者相似,故有此。仁者樂山:山形巍然,屹立而不動搖,與仁者相似,故有此。

    【譯文】

    孔子;“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常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1。”

    【注釋】

    1“齊一變”的:“變”,進行政治改革,推行教化。

    【譯文】

    孔子:“齊國(的政治和教育)一經改革,便達到魯國的程度;魯國(的政治和教育)一經改革,便更進而合於先王之道了。”

    【原文】

    子曰:“觚不觚1,觚哉!觚哉!

    【注釋】

    1觚(gu):古代盛酒的器皿。這是孔子對當時事物名實不符發出的感慨。

    【譯文】

    孔子:“觚不像個觚,這算是觚嗎!這算是觚嗎!”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1’。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1仁:仁人。逝:一去不返。罔:誣罔,愚弄。

    【譯文】

    宰我問道:“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訴他,‘一位仁人掉到井啦。’他是不是會跟著下去呢?”孔子道:“怎能是這樣呢?君了可以讓他一去不返。卻不可以陷害他;可斯騙他,卻不可愚弄他。”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釋】

    1畔:通“叛”,背離,背叛。

    【譯文】

    孔子:“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吧!”

    【原文】

    子見南子1,子路不。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厭之!厭之!”

    【注釋】

    1南子:“宋國的美女,衛靈公的夫人,行為淫亂,名聲不好。當時,衛靈公年老昏庸,南子實際上操縱、左右著衛國的政權。她派人召見孔子,孔子起初辭謝不見,但因依禮當見,不得已才去見了南子。矢:通“誓”,發誓。予所否者:“所……者”,相當於“假如……的話”,古代用於誓言中。“否”,不是,不對,指做了什不正當的事情。

    【譯文】

    孔子會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假如我做了什不正當的事,上厭棄我!上厭棄我!”

    【原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1甚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1中庸: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中,折中,無過,也無不及,調和;庸,平常。其實就指折中的和平常的東西。

    【譯文】

    孔子:“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經喪失它已經很久了。”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也已。”

    【注釋】

    1堯、舜:傳是上古兩位賢明的君主,也是孔子心目中聖德典範。近取譬: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比喻,比方。就自身打比方,推已及人。

    【譯文】

    子貢:“如果一個人能夠廣泛地施惠於百姓,又能周濟眾人,這個人怎樣呢?可以是仁人嗎?”孔子:“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聖人了!堯、舜尚且因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作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幫助別人立身;自已想要通達,就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這是實行仁德的方法啊。”

    述而第七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1。”

    【注釋】

    1老彭:人名。有人變是商代的賢大夫, 有的認為指老子和彭祖兩個,有人是殷商時代的彭祖,還有人是孔子同時代的一個,眾紛紜,終無定論。

    【譯文】

    孔子:“傳授、闡述傳統文化而不創建新,信仰、熱愛古代文化,我私下將自己比作老彭。”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1徙(i):遷移。這有靠攏,“照著……做”的意思。

    【譯文】

    孔子:“不修養品德,不研究學問,聽了正確的道理不能照著去做,有了錯誤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1!”

    【注釋】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成王執政,製定了周代的禮樂製度。是孔子所崇仰的古代聖人。

    【譯文】

    孔子:“我衰老得厲害啊!很長很長時間,都沒有夢見周公了!”

    【原文】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1。”

    【注釋】

    藝:指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六種科目。

    【譯文】

    孔子;“立誌在‘道’上,據守在‘德’上,依憑在‘仁’上,遊樂在‘藝’中。”

    【原文】

    子曰:“自行束以上1,吾未嚐無誨焉。”

    【注釋】

    1束:一束幹肉(十條)。,幹肉。古人初次見麵時,帶著禮物贈給對方,十條幹肉是很薄的見麵禮。

    【譯文】

    孔子:“自願送我十條以上幹肉(作見麵禮)的,我從來沒有不給予教誨的。”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1,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心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

    1三軍:周製子六軍,諸候大國三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春秋時大國多設三軍,三軍之名稱,各國不同,有的稱中軍、上軍、下軍,有的稱中軍、左軍、右軍、這統成軍隊。

    暴虎馮(ping)河:暴虎,空手和老虎搏鬥;馮河,不借肋舟船涉河。

    【譯文】

    孔子對顏淵:“出仕就行道於民,否則就藏道於身,等待時機,隻有我和你能做到這點罷!

    子路:“(如果 )您統領軍隊,那同誰一起共事?”

    孔子:“空手鬥虎,涉水過河,即便丟了性命也不後悔,我不與這樣的人共事。我願意同遇事警覺、喜歡謀劃以求成功的人共事

    【原文】子之所慎:齊、戰、疾1。

    【注釋】

    1齊:同齋,即齋戒。古人在祭祀前,必先整潔身心,以示虔誠。其內容包括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居等項,這叫齋戒。

    【譯文】

    孔子慎重對待的事是:齋戒、戰爭、疾病。

    【原文】

    子在齊聞《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注釋】1《韶》:見《八佾篇》第二十五章注。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很長時間內連吃肉都覺得沒有味道,:“沒想到(古人)創作的音樂,美妙到這般程度。”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1”了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釋】

    1衛君:指衛出以蒯輒。他父親是衛靈公的太子蒯聵,曾因得罪靈公而避難到晉國。靈公死後,立蒯輒為國君;後來,晉國為了尋找機會侵略衛國,故意把蒯聵送回國去,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冉有所問即指此事。伯夷、叔齊;商紂時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臨終曾定叔齊繼位;父親死後,叔齊遵循長子繼位的慣例讓位給伯夷,而伯夷不肯違棄父親遺命,便逃走,叔齊也跟著一起逃走。

    【譯文】

    冉有問道:“老師會偏向衛君嗎?”子貢:“好的,我去問他。”

    走進孔子屋,(子貢)問;“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孔子)答 :“古代的賢人。”又問:“(後來)他們心怨恨嗎?”(孔子);“他們追求仁而且得到了仁,又怨恨什呢?”

    (子貢)出來後:“老師是不會向著衛君的。”

    【原文】

    子所雅言1,《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注釋】

    1雅言:春秋時代各地語言並不統一,但仍有較大範圍內通行的語言,即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官話”,當時稱為“雅言”。

    【譯文】

    孔子在有些場合用普通話,讀《詩經》、《書經》,主持行禮儀式時,都是用普通話。

    【原文】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1,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注釋】

    1葉公:楚國大夫沈諸梁,字子高,因在葉(sh)地當長官,故稱葉公。

    【譯文】

    葉公向子路子解孔子的為人,子貢沒有回答他。孔子(得知後):“你為什不,他的為人呀,發憤用功忘了吃飯,心境愉樂忘了憂愁,連暮年就要到了也不覺得,如此而已。”

    【原文】

    互鄉難與言1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已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注釋】

    1互鄉:地名,所在地已無可考證。

    【譯文】

    互鄉人難以同他們講理。但互鄉的一個少年得到了孔子接見,弟子們感到疑惑。孔子:“讚成人家進步,不讚成人家退步,何必做得過分呢?人家潔身自好以求進步,就應當讚成他這一點,不能老是計較他的過去。”

    【原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1?”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1陳司敗:陳國大夫。司敗,官名:一是齊人,姓陳,名司敗。昭公:即魯昭公,魯國國君。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弟子。古代禮法規定“同姓不婚”。魯國與吳國同為姬姓國家,按禮法魯君不能娶吳國女子為婚。又,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呼,一般是在她自已姓的前麵加上她自已國家的國名。魯昭公所娶的吳國女子,本當稱“吳姬”,魯昭公為掩飾自己違背“同姓不婚”的錯誤,便將這個女子改稱為吳孟子。

    【譯文】

    陳司敗問孔子:“昭公懂不懂禮?”孔子:“懂。”

    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揖,請他上前來,對他:“我聽君子不袒護人,(難道)君子也會袒護嗎?魯君從吳國娶妻,是和自己同姓,(於是改)稱她吳孟子。如果魯君也算懂禮,那還有誰不懂禮?”

    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我孔丘真幸運,隻要有過錯,別人就會讓我知道。”

    【原文】

    子疾病,子路請禱。了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1:‘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釋】

    1《誄》(li):向鬼神祈禱的文章。

    【譯文】

    孔子病重,子路請求(代老師)祈禱。孔子:“有這做的必要嗎?”子路回答:“有的。《誄》文上:‘替你向地之神祈禱。’”孔子:“我早就祈禱過了。”

    泰伯第八

    【原文】

    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注釋】

    1泰伯:周太王的長子。太王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曆。那時商勢日衰,周日強大;季曆又生子昌,有聖德,太王因有翦商的誌,而泰伯不從,太王遂欲傳位季曆以及昌;泰伯知道太王的意思,遂同仲雍逃至吳。

    【譯文】

    孔子:“泰伯可稱得上有極高的德行了,再三把下讓出去,百姓還沒有尋出他推讓的痕跡來稱讚他呢。”

    【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1,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注釋】

    1葸:是畏怯。絞:急切,焦慮。

    【譯文】

    孔子:“謙恭而無禮,反而勞苦;謹慎而無禮,反而畏怯;勇往而無禮,就生出禍亂;爽直而無禮,就覺得急切。”

    【原文】

    君子1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4,則民不偷5。

    【注釋】

    1君子:指在上的。篤:厚。興:起。4遺:忘。5偷:薄。

    【譯文】

    君子厚待至親,民眾就興起仁愛之心;君子不遺忘從前相交,民眾就不做偷薄之事。

    【原文】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1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4,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子5!”

    【注釋】

    1啟:是開,曾子平日以為身體受於父母,不敢毀傷,所以叫學生開了被一看。《詩》:《詩經·旻篇》。戰戰兢兢:戰戰,是恐懼;兢兢,是戒謹。4淵:是潭。5子:是對學生的稱呼。

    【譯文】

    曾子生了病,差人召門下弟子都來到床前,吩咐道:“打開被,看看我的腳,打開被,看看我的手,《詩經》上:“‘戰戰兢兢,如同站在深潭邊的怕墜落,如同踏在薄冰上的怕沉陷。’從今以後,我才曉得可免損傷呢!你們學生聽著呀!”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4,斯遠鄙倍5矣。籩豆6之事,則有司7存。”

    【注釋】

    1孟敬子:是魯大夫,名捷。貴:是重。暴慢:暴,是暴躁;慢,是傲慢。4辭氣:辭,是言語;氣,是聲氣。5鄙倍:鄙,是粗陋;倍,同背。是背謬。6籩豆:籩,是竹編的祭器;是林編的祭器。7有司:有職務的官。

    【譯文】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來慰問。曾子道:“鳥到將死時,它的鳴聲就哀; 人到將死時,他話就善。上位的君子,所貴重的道理有三件:一動容貌,就離開暴躁傲慢了;端正顏色,就接近誠信了;發出言語聲氣,就離開粗陋背謬了。至於籩豆瑣屑的事情,自有專管的人在那照料呢。”

    【原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注釋】

    1校:是計較。友:指顏淵。

    【譯文】

    曾子:“自己能的,不自以為能,還要去問那不能的;自已本領多,不自以為多,還要去問那本領少的;有了學問,像沒有學問似的;學問充實,像學問空虛似的;有人觸犯,卻不和他計較;從前我的好友,曾在這些方麵用功。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注釋】

    1六尺之孤:六尺,是身材幼;孤,是孤兒。六尺之孤,指一國幼主命:是政令。

    【譯文】

    曾子:“可以屬托他六尺的孤兒,可以委托他百的政令;關鍵時刻不能改變他的誌向:可算得君子?可以算得君子了。”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

    1弘毅:弘,是寬廣;毅,是堅強。任:是擔當。道:是路。

    【譯文】

    曾子:“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誌堅強,提當很重,路途又很遙遠。以仁為自已的責任,不也很重的擔當?直做到死才罷休,不也很遠?”

    【原文】

    子曰:“興1於《詩》;立於禮;成於樂4。”

    【注釋】

    1興:是起。《詩》:古人作《詩》,觸景生情,都是眼前道理;而且音韻悠楊,百人吟詠,最易感人。禮:禮以恭敬為本,而且事事都立個規矩,可以固人肌膚的會,筋骸的束。4樂:古人作樂,取法地陰陽,造成律呂;而律呂音節都應合陰陽和氣;最能養人性情,消融人欲的渣滓的。

    【譯文】

    孔子:“興起向善的誌氣在《詩》上;立定做事的腳跟在禮上;成就然的工夫在樂上。”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1,不可使知之。”

    【注釋】

    1之:指理。

    【譯文】

    孔子:“對於民眾,隻能引導他到人人應該走的道路上,卻不能叫他懂得其中所以然的理。”

    【原文】

    子曰:“好勇疾1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注釋】

    1疾:是恨。

    【譯文】

    孔子:“好力鬥勇,厭恨貧窮,必致作亂了。人如若不仁,厭恨太過,必然致亂了。”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注釋】

    1才美:智能技藝的美。驕:矜誇。吝:鄙嗇。

    【譯文】

    孔子:“如有周公的那樣精湛的才藝,但使他矜誇自大而且鄙嗇,其餘的才藝,也都不足看了。”

    【原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1於穀,不易得也。”

    【注釋】

    1至:朱注疑當作誌。穀:是祿。

    【譯文】

    孔子:“學習三年,卻無誌向在俸祿上,這種人是不容易得到的。”

    【原文】

    子曰:“篤1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注釋】

    1篤:是真切。見:是出仕。隱:是隱居。

    【譯文】

    孔子:“真切的信這道理,又須專心好學;拚死去守這道理,又須謀劃妥善。危險的國家不進去,混亂的國家不居住。下若是有道,就出仕;若是無道,就隱居。遇著國家有道,如果貧窮而且卑賤,是可恥的;遇著國家無道,如果富足而且尊貴,也是可恥的。”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1其政。”

    【注釋】

    1謀:非泛論,乃商度可否,條陳利害,有參與意。若君大夫虛心下問,理應直言相告,此外都不必代謀。

    【譯文】

    孔子:“不在他的職位,不可參與他的政事。”

    【原文】

    子曰:“師摯1之始,《關睢》之亂,洋洋4乎盈5耳哉!”

    【注釋】

    1師摯:是魯國樂師,名摯,又名乙。始:摯初做樂師。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時,適師摯在官之初。亂:樂的末章。4洋洋:美盛的意思。5盈:是滿。

    【譯文】

    孔子:“師摯初做樂師的時候,從初奏到《關睢》那首詩的末章,極盛極好的聲音啊!竟充滿了耳朵啊!”

    【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1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釋】

    1侗:音通,是無知。願:是謹厚。悾悾:音空,是無能。

    【譯文】

    孔子:“疏狂而不直爽; 無知而不謹厚;無能而誠信,我不知他是何等人呢。”

    【原文】

    子曰:“學1如不及,猶恐失之。”

    【注釋】

    1學:兼知行作一頓,貫下七字。

    【譯文】

    孔子:“人的為學,不僅像趕路一樣總是覺得趕不上,還恐怕落後失誤。”

    【原文】

    子曰:“巍巍1乎,舜、禹之有下也而不與焉!”

    【注釋】

    1巍巍:是高大的樣子。不與:是不相關。是不以位為樂。

    【譯文】

    孔子:“高大啊!舜、禹有了下,竟不以為意呢。”

    【原文】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1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5乎其有文章6!”

    【注釋】

    1唯:是獨。則:是準。蕩蕩:是廣遠。4名:是稱。5煥:光明的樣子。6文章:像禮樂製度等。

    【譯文】

    孔子:“大的很啊!堯的做君上呢!高大啊!隻有是大的,隻有堯能夠與相匹,遠得很啊!民眾直無從能夠稱揚他呢。高大啊!他有作成的功業呢;光明得很啊!他有德量中發出的文章。”

    【原文】

    舜有臣五人1而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4之際5,於斯6為盛7;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下有其二8以服侍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注釋】

    1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予有句:見《書經·泰誓中》。亂,是治:址人,是周公旦、召公爽、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公適,還有一人是王後薑氏。才難:是古語。4唐虞:堯舜有下的號。5際:交會之間。6斯:指十亂。7盛:貼唐虞諡。8三分句:文王率領商朝的畔國去服事紂,那時下歸文王的有六州,是荊、梁、雍、豫、徐、揚;隻有青、燕、冀三州尚屬紂。

    【譯文】

    舜有五個臣,那下就太平。武王:“我有治下的十個臣子”孔子論到這事,道:“古人常人才的難得,不是誠然的!唐虞兩朝交接的時候,比周的十人算是盛;但十人內有一婦人,其實隻有九個了。文王在位時候,三分下,有了二分,還服侍殷朝;周朝的德,可得極上的德呢。”

    【原文】

    子曰:“禹,吾無間1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4而致美利黻冕5,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6。禹,無吾間然矣。”

    【注釋】

    1間:是漏縫。菲:音匪。是薄。致孝鬼神:是享禮豐潔。4衣服:常服。5黻冕:黻,音弗。是蔽膝。冕,麵上是冠。都是祭服。6溝洫:是田間水道。

    【譯文】

    孔子:“大禹,我找不出他的紕漏呢。飲食極菲薄,到祭祀鬼神時,卻極孝順;衣服極粗惡,到祭祀時所用的黻冕,卻極華美;宮室極卑陋,對民間田間溝洫,卻盡力開通。大禹,我找不出他的紕漏呢。”

    子罕第九

    【原文】

    子罕1言利與命,與4仁。

    【注釋】

    1罕:少。與:連詞,和。命:命,上的意誌和命令。4與:動詞 ,讚許。

    【譯文】

    孔子很少談到功得和命,卻稱讚仁德。

    【原文】

    達巷1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注釋】

    1達巷:地名。黨:五百戶人家居住的地方。執:掌握,指掌握專門的技能。

    【譯文】

    達巷鄉有人:“孔子真偉大啊!學問淵博,但是沒有什可出名的專長。”孔子聽了這話便對學生們:“我幹什呢?駕車嗎?射箭嗎?我駕車好了。”

    【原文】

    子曰:“麻冕1,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4,禮也;今拜乎上5,泰6也。雖違眾,吾從下。”

    【注釋】

    1麻冕:麻布製成的禮帽。純:絲綢。儉:儉省。當時做麻冕的麻布,規定要用二千四百根訂線織成二尺二寸寬(約合現在的一盡五寸),很費工,反不如用絲線儉省。4拜下:臣見君,先在堂下拜(磕頭),君打招呼後才到堂上拜。5拜乎上:臣見君,不先在堂下拜,而直接到堂上拜。6泰:過,這指不夠尊重。

    【譯文】

    孔子:“用麻布製成禮帽,是符合禮儀的。現在大家都用絲綢來做,這樣比較節儉,我讚同大家的做法。臣見君主先在堂下叩拜然後再到堂上叩拜,這同樣是符合禮儀的。而現在直接在堂上叩拜,就顯得不夠尊重了。盡管有違背大家普通的做法,我還是要先在堂下叩拜的。”

    【原文】

    子絕1四。毋意,毋必,毋固4,毋我。

    【注釋】

    1絕:斷絕,杜絕。意:同“臆”,臆測,主觀地推測。必:必定,必然,這指絕對化,妄下斷語。4固:固執,堅持已見,不肯改變,即固執已見。

    【譯文】

    孔子在杜絕了四種弊病。提倡:思考不要憑空臆測,話不要妄下斷語,為人不要固執已見。處事不要我行我素。

    【原文】

    子畏於匡1。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釋】

    1子畏於匡:畏:拘禁。匡:地名。孔子支陳時經過匡地,被匡地的人周困。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沒:同“歿”,死去。4後死者;孔子自稱。5與:這同“舉”,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樣。

    【譯文】

    孔子被拘禁在匡地,:“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是我在整理嗎?社會要想毀滅這些文化遺產,那我就不能掌握它了。社會要是不想毀滅這些文化遺產,那匡人又把我怎樣呢?”

    【原文】

    太宰1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縱之將聖,雙多能也。”子屬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4。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注釋】

    1太宰:官名,掌管國君宮延事務的官。縱:讓,使。賤:地位低微。4鄙事:鄙:謙辭,如鄙人,鄙見,這的“鄙”可不譯。事:技藝。另外,鄙還有“卑賤”的意思,“卑賤”舊時指出身或地位低微,並無卑鄙下賤之意。

    【譯文】

    太宰問子貢:“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這本是上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的。”孔子聽到這件事:“太宰怎會了解我呢?我少年時位低微,所以學了一些謀生的支藝。擁有這些技藝的君子多嗎?是不會多的。”

    【原文】

    牢1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注釋】

    1牢:姓琴,名牢,字子開,一字子張,春秋時期衛國人,孔子的學生。試:被任用,即做官。藝:技藝。

    【譯文】

    子牢:“孔子過:‘我年輕的時候沒有被任用,所以才學了一些技藝’。”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1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4而竭5焉。”

    【注釋】

    1鄙夫:鄙人,知識淺陋的。空空如也:形容什也沒有的樣子。這指無知的樣子,叩(ku扣):叩問。探究。4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本末、一下等兩方麵。5竭:窮盡,盡力探究。

    【譯文】

    孔子:“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個知識淺陋的人問我,我對於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但我抓住問題的正反兩麵竭力探究。”

    【原文】

    子曰:“鳳鳥1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注釋】

    1鳳鳥:即鳳凰,雄性叫作鳳,雌性叫作凰,古代傳中的一種神鳥。傳鳳凰在舜做子時飛來過,文王時在歧山鳴叫過。它的出現象征著“聖王”將要出現,預示著聖明之世的到來。河不出圖:傳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八卦圖而出。它的出現象征著“聖王”將要出現,預示著文明之祥。

    【譯文】

    孔子:“鳳凰不來了,黃河也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到此為止了吧?“【原文】子見齊衰1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4,必作5;過之,必趨6。

    【注釋】

    1齊衰(ziui崔):喪服。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這指禮帽、禮服。瞽(gu古)者:盲人,這指樂師。4少:少年。5作:站起來,表示敬意。6趨:快樂走,表示敬意。

    【譯文】

    孔子遇見治喪的人、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時,盡管對方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在這些人麵前走過時,一定加快步伐。

    【原文】

    顏淵喟然1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4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5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6。雖欲從之,末由7也已。”

    【注釋】

    1喟(kui潰)然:歎息的樣子。彌(i迷):更加,越發。鑽:鑽研。4瞻(zhn沾):視,看。5循循然:有次序的樣子。6卓爾:高大的樣子。7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這是辦法的意思。

    【譯文】

    顏淵感歎道:“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看著好像在前麵,忽然又像在後麵,簡直叫人難以捉摸。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教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引導我的行動,使我想停止前進也不可能,直到竭盡了我的才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前麵,雖然想要攀登上去,卻沒有辦法。”

    【原文】

    子疾病1,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閑,曰:“久矣哉,由之行詐4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乎?且予縱不得大葬5,予死於道路乎?”

    【注釋】

    1病:這指重病。為臣:臣,指家臣。孔子當時已不是大夫,沒有家臣,但子路叫門人充當孔子的家臣,準備以大夫之禮安葬孔子。閑(jin見):同“間”間隙,這指病勢轉輕。4詐:弄虛作假,欺詐。5大葬:奴隸主貴族死後舉行的隆重葬禮,這指大夫的葬禮。

    【譯文】

    孔子病重,子路派自己的學生去做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一些,便:“很久了吧!仲由很久以來就幹這種騙人的勾當了!我明明沒有家臣卻一定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騙老爺嗎?況且我與其死在家臣手,還不如死在你們這些學生的手。再,我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我就會死在道路上嗎?”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1而藏諸?求善賈?”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注釋】

    1韞(yun) 櫝(du):韞,收藏。櫝,匣子。韞櫝:即收藏在匣了。

    【譯文】

    子貢:“這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匣子,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賣掉吧!賣掉吧!我正等侍識貨之人呢!”

    【原文】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釋】

    1九夷(yi移):是對我國東部地區兄弟民族的總稱。陋:陋俗,不好的風俗。

    【譯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個地方去居住。有人:“那風俗鄙陋,怎辦呢?”孔子:“君子住在那,還有什陋俗呢?”

    【原文】

    子曰:“吾自衛反魯1,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注釋】

    1自衛反魯:孔子魯哀公十一年冬從衛國回魯國,結束了十四年的遊生活。《雅》、《頌》:《雅》指《詩經》中的《大雅》、《雅》,《頌》指《詩經》中的《周頌》、《魯頌》、《商頌》。

    【譯文】

    孔子:“我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後對樂曲進行了校正,《雅》和《頌》都得到相應改善。

    【原文】

    子曰:“出則事公卿1,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注釋】

    1公卿:指國君和大臣。勉:努力去辦。

    【譯文】

    孔子:“在外侍奉國君大臣,在家孝敬父母兄長,對喪事不敢不努力置辦,喝酒不醉倒,我對這些事會有什困難呢?”

    【原文】

    子在川上1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注釋】

    1川上:河邊。夫(fu扶):語氣詞。舍:止,停留。

    【譯文】

    孔子在河邊上:“消逝一切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晝夜不息啊。”

    【原文】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注釋】

    1色:女色,美色。

    【譯文】

    孔子:“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像愛好美色那樣的人。”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注釋】

    1簣(kui潰)裝土的筐。

    【譯文】

    孔子:“譬如用土堆山,隻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停止,是自已要停止的。譬如用土平地,即使倒了一筐土 ,前進,也是自己要前進的。”

    【原文】

    子曰:“語之而不惰1者,其回也與!”

    【注釋】

    1惰:懶惰。與:同“歟”語氣詞。

    【譯文】

    孔子(談到顏淵時):“聽我講話而不懶惰,這個人就是顏回吧!”

    【原文】

    子謂顏淵曰:“惜1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注釋】

    1惜:可惜,為品德高尚的學生顏淵早逝而感到惋惜。

    【譯文】

    孔子在談到顏淵時:“可惜這個人死了!我隻看見他不斷進步,從沒有見他停止過。”

    【原文】

    子曰:“苗1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注釋】

    1苗:出苗。秀:植物吐穗開花。夫(扶fu):語氣詞。

    【譯文】

    孔子:“出苗而不吐穗揚花的莊稼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灌漿結果的莊稼也是有的!”

    【原文】

    子曰:“後生1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注釋】

    1後生:指青少年。畏:敬畏。

    【譯文】

    孔子:“後生是可敬畏的,怎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然而如果他到了四五十歲還是默默無聞,那也就沒有什可敬畏的了。”

    【原文】

    子曰:“法語之言1,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乎?繹之為貴。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之何也已矣。”

    【注釋】

    1法語之言:“法”指禮儀規則。“法語之言”指合乎禮的話。巽(un遜)與之言:巽:謙遜。與:稱許。“巽與之言”指順耳好聽的言詞。繹(yi亦):本指抽絲,這指分析鑒別。

    【譯文】

    孔子:“符合禮的話,能不聽從嗎?既然聽從,那,隻有按禮的要求改正自己的行為才是可貴的。順耳好聽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隻有分析辨伍才是可貴的。隻是高興不去分析,隻是聽從而不去改正,我拿這種人實在沒有辦法。”

    【原文】

    子曰:“主1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4改。”

    【注釋】

    1主:主動接近。毋:不要。過:過失,過錯。4憚(dn)但:害怕。

    【譯文】

    孔子:“主動接近忠信的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有了過錯就不怕改正。”

    【原文】

    子曰:“三軍1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注釋】

    1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擁有的軍隊,每軍一萬二千五百個人。匹夫:一個人。誌:誌向,意誌。

    【譯文】

    孔子:“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意誌是不能強加改變的。”

    【原文】

    子曰:“衣敝縕袍1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釋】

    1衣(yi藝)敝縕袍:衣:動詞,穿。敝:壞。縕(yun孕):舊的絲棉絮。敝縕袍:指破舊的絲棉袍子。衣狐貉(h禾)者:穿狐貉皮袍的人。不忮(zhi誌)不求,何用有臧(zng勝):見《詩經·邶風·雄雉》篇。怯:嫉妒。求:貪求。臧:善,好。

    【譯文】

    孔子:“穿著破舊絲棉袍子和穿著狐貉皮袍的人一起站著,而不認為恥辱的,大概隻有仲由吧?《詩經》上:“‘不嫉妒,不貪求,有什不好呢?’”子路聽後,終日誦讀這兩句詩。孔子又:“這一點道理,哪夠得上好呢?”

    【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譯文】

    孔子:“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看得出鬆柏是最後凋零的。”

    【原文】

    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注釋】

    1知:同“智”。

    【譯文】

    孔子:“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原文】

    子曰:“可與1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釋】

    1與:與之,介實結構作狀語,賓語省略。適:往,這是達到、學到的意思。唐棣(di弟)之華四句:出處現已無法查考。唐棣又寫做棠棣、常棣,是一種果樹。華:花。一般樹木開花都是先合後開,唐棣開花卻先開後合,違反常規,故“反而”。

    【譯文】

    孔子:“可以同他一起學習,未必可同他一起學道;可以同他一起學道,未必可以同他一起守道;可以同他一起守道,未必可以同他一起權衡輕重。古侍:‘唐棣樹的花,搖擺著先開後合。難道我不思念你?你住得太遠了。’”孔子又:“沒有思考前麵的道理吧,要不怎會以為權衡輕重,克已奉以離道太遠了呢?”

    鄉黨第十

    【原文】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1,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延,便便言,唯謹爾。

    【注釋】

    1恂恂(un):信實謙卑,溫和恭順,而鄭重謹慎的樣子。便便(pin):擅長談論,善辨。

    【譯文】

    孔子在家鄉,非常誠信謙卑、溫和恭順,似乎是不善於講話的人。(但是)在宗廟祭祀、在朝延會見君臣的場合,他非常善於言談,辨論詳明,隻是比較謹慎罷了。

    【原文】

    朝,與下大夫言1,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如也。君在,踧禦了,與與如也4。

    【注釋】

    1下大夫:周代,諸候以下是大夫。孔子當時的地位,屬下大夫。(yin):和顏悅色,而能中正誠懇,盡言相諍。踧禦(u ji):恭敬而又不安的樣子。4與與:慢步行走,非常心謹慎的樣子。

    【譯文】

    上朝時,同下大夫交談,露出和氣愉快的樣子;與上大夫交談,顯出恭敬溫和的樣子。君主臨朝時,顯出恭敬謹慎、威儀適中的樣子。

    【原文】

    君召使擯1,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4。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

    【注釋】

    1擯(bin):通“儐”,古代稱接此招待賓客的負責官員。這用作動詞,指國君下令,使孔子去接待外賓。勃如:心情興奮緊張,臉表現得莊重矜詩。躩(ju):快步前進,腳旋轉而表敬意。4襜(hn):衣服整齊飄動。

    【譯文】

    國君下令使孔子接待外賓,孔子的臉色立刻莊重起來,向同他站在一道的人作揖時,時而向左拱手,時而向右拱手,衣服前後擺動,都很整齊。他快步向前時,姿態像要展翅飛翔的鳥。賓客走了以後,一定向國君回報:“賓客已經不回頭看了。”

    【原文】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1。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

    【注釋】

    1閾(yu):門限,門檻。過位:按照古代禮節,君王上朝與群臣相見時,前殿正中門屏之間的位置是君王所立之位。到議論政事進入內殿時,群臣都要經過前殿君王所立的位子,這時君王並不在,隻是一虛位,但大夫們“過位”時,為了尊重君王,態度仍必須恭敬嚴肅。攝齊:攝,提起,摳起。齊(zi),衣服的下襟、下擺、下縫。朝臣升堂時,一般要雙手提起官服的下襟,離地一盡左右,以恐前後踩著衣襟導致傾跌失禮這種動作稱為“攝齊”。4降一等:從台階走下一級。

    【譯文】

    孔子進入朝延大門時,總是恭敬謹慎的樣子,好像不容自己進去似的。不停立有門的中間,步行不踩門檻。經過國君空著的座位時,臉色頓時莊重起來,步子加快,話音放低,像話力氣不足似的。提起衣擺上堂,謹慎心的樣子 斂身憋氣,像停住了呼吸一般。從堂上退出,走下了一級台階,臉色才舒展開來,顯得輕鬆愉快。走完台階,快步向前走,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座位,依然顯出恭敬謹慎的樣子。

    【原文】

    執圭1,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4,愉愉如也。

    【注釋】

    1圭(gui):一種上圓下方的長條形玉器。舉行聘、祭祀、喪葬等禮儀大典時,帝王、諸候、大夫手都要拿著這種玉器。依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的圭也各有不同。這指大夫出使到別的諸候國去,手拿著代表本國君主的圭,作為信物。蹜蹜(su):形容腳步細碎緊密,一種步快走的樣子。享禮:向對方貢獻禮品的儀式。享,獻。4覿(di):見麵,會見,以禮相見。

    【譯文】

    孔子奉命出使到別的諸候國,舉著圭,心謹慎,好像舉不動的樣子。向上舉好像作揖,放下來好像遞給別人東西。臉色莊重而昂揚,好像戰戰兢兢;邁步又又快,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贈送禮品的儀式上,顯出和顏悅色。(以個人身份)私下會見時,滿臉笑容。

    【原文】

    齊1,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4。

    【注釋】

    1齊:通“齋”,齋戒。明衣:指齋戒期間沐浴後所換穿的貼身衣服。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特指不飲酒,不吃葷,不吃蔥蒜韭等有異味的東西。4居必遷坐:住處要從內室(平時的臥室)遷到外室,不與妻妾同房。

    【譯文】

    齋戒時,一定要有洗澡後換穿的幹淨內衣,要用布做的。齋戒時,一定要改變飲食,一定要另居一室,不與妻妾同房。

    【原文】

    食不厭精1,膾不厭細。食饐而鍻,魚餒麵肉敗4,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 不食。不時5,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6,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注釋】

    1不厭:不厭煩,不排斥,不以為不對。膾(kui):細切的魚肉。饐(yi):食物長久存放,陳舊了,黴爛變質了;鍻(i):食物放久變了味,餿了。4餒(ni):魚類不新鮮了,腐爛了;敗:肉類不新鮮了,腐爛了。5不時:不到該吃的時候,指吃飯要定時。一,不吃過了時的、不新鮮的蔬菜。另,不到成熟期的糧食、果、菜,不能吃,吃了會傷人。6氣:通“餼(i)”,糧食。

    【譯文】

    飲食不怕作得精,魚肉不怕切得細。糧食陳舊變味了,魚不新鮮了,肉腐爛了,就不再食用。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有難聞的味道了,不吃。烹煮的不得當,不吃。不到該吃的時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醬、醋和料放得不適當,不吃。每逢宴席肉雖然多,卻不要超過主食的數量。唯獨酒無限量,但不能喝到昏醉的程度。買來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幹不吃。 不去掉薑。不要多吃。

    【原文】

    鄉人飲酒1,杖者出,斯出矣。

    【注釋】

    1鄉人飲酒:此指鄉飲酒禮,古代在鄉舉行的一種禮儀,這種禮儀突出敬老的主題。杖者:拄拐杖的人,即老人。

    【譯文】

    行鄉飲酒禮後,(孔子)等老年人先離席了,自己才出去。

    【原文】

    鄉人儺1,朝服而立於阼階。

    【注釋】

    1儺( nu):古代在臘月舉行的迎神賽會、驅疫逐鬼的一種儀式。阼(zu):大堂前麵靠東麵的台階。這是主人站立以歡迎客人的地方。

    【譯文】

    本鄉的人們舉行迎神賽會驅疫逐鬼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立在家廟東麵的台階上,以免驚嚇到先祖。

    【原文】

    問人於他邦1,再拜而送之。

    【注釋】

    1問:問候,問好。這指托別人代為致意。

    【譯文】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方便以後閱讀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論語》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論語》並對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