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鄭君 本章:《孫子兵法》

    導讀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瑰寶,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雋永,邏輯嚴謹縝密。本書大約成於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還要早00多年。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出生於公元前55年。後人尊稱為孫子、孫武子。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打仗的將領,他從就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與後來孫武軍事方麵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在公元前517年前後,正值18歲的孫武,毅然決定離開齊國,投奔吳國而去,孫武一生的事業就在吳國展開。他在吳都郊外隱居之時,一邊澆園耕種,一邊著述兵法,最終著成兵法1篇。這1篇兵法,講的全都是如何克敵製勝的戰場謀略,全書的構成嚴謹縝密。書中有著豐富的辯證思想,如敵我、主客、強弱、眾寡、勝敗、攻守、得失等。《孫子兵法》就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總結其戰略戰術的。這中間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談戰論兵,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曆代軍事家廣為推崇,書中的很多謀略、典故,在中國都是婦孺皆知。《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理論體係、變化莫測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思想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來的兵家書籍大多受到它的影響。該書被翻譯成英、法、俄、德、日等9種語言在全世界出版發行,很多國家的軍校還把它列為必學教材。據報道,在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曾多次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中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本書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國人不可不讀的一部經典著作。

    目錄

    始計篇

    作戰篇

    謀攻篇

    軍形篇

    兵勢篇

    虛實篇

    軍爭篇

    九變篇

    行軍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間篇

    始計篇

    【原文】

    孫子曰:兵1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4,二曰,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令民與上同意者也5,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6。者,陰陽7寒暑、時製8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9、死生也10。將者,智、信、仁、勇、嚴(11)也。法者,曲製(1)、官道(1)、主用(14)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15)。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6)?將孰有能(17)?地孰得(18)?法令孰行?兵眾孰強(19)?士卒孰練(0)?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1)。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4),乃為之勢(5),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6)。

    【注釋】

    1兵:本義為兵械。《文》:“兵,械也。”後逐漸引中為兵士、軍隊、戰爭等。這作戰爭解。

    經之以五事:經,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地、將、法”。此句意謂要從五方麵分析、預測。

    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較。計,指籌劃。索,探索。情,情勢,這指敵我雙萬的實情,戰爭勝負的情勢。全句意思為:通過比較雙方的謀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

    4道:本義為道路、途徑、引申為政治主張。

    5令民與上問意者也:令,使、讓的意思。民,普通民眾。上,君主、國君。意,意願,意誌。令民與上同意,意為使民眾與國君統一意誌,擁護君主的意願。

    6民弗詭也:不害怕危險。意為民眾樂於為君主出生入死而絲毫不畏懼危險7陰陽:指晝夜、晴雨等不同的氣象變化。

    8時製:指春、夏、秋、冬四季時令的更替。

    9廣狹:指作戰地域的廣闊或狹窄。

    10死生:指地形條件是否利於攻守進退。死,即死地,進退兩難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1)智、信、仁、勇、嚴:智,智謀才能。信,賞罰有信。仁,愛撫士卒。勇,勇敢果斷。嚴,軍紀嚴明。此句是孫子提出的作為優秀將帥所必須具備的五德。

    (1)曲製:有關軍隊的組織、編製、通信聯絡等具體製度。

    (1)官道:指各級將吏的管理製度。

    (14)主用:指各類軍需物資的後勤保障製度。主,掌管。 用,物資費用。

    (15)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知,知曉,這含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的意思。此句意思是,對五事(道、、地、將、法)有深刻地了解並掌握運用得好,就能勝,掌握得不好,則不勝。

    (16)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國君政治清明,擁有民眾的支持。孰,誰,這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

    (17)將孰有能: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

    (18)地孰得:哪一方擁有時、地利。

    (19)兵眾孰強:哪一方的兵械鋒利,士卒眾多。兵,此處指的是兵械。

    (0)士卒孰練:哪一方的軍隊訓練有素。 練,嫻熟。

    (1)吾以此知勝負矣:我根據這些情況來分析,即可預知勝負之歸屬了。

    ()將聽吾計:將,作助動詞,讀作“江”(jing),表示假設,意為假設,如果。此句意為如果能聽從、采納我的計謀。

    ()用之必勝:之,語助詞,無義。用,買行,即用兵。

    (4)計利以聽:計利,計謀有利。聽,聽從,采納。

    (5)乃為之勢:乃,於是、就的意思。為,創造、造就。之,虛詞。勢,態勢。此句意思是造成一種積極有利的軍事態勢。

    (6)因利而製權:因,根據,憑依。製,決定、采取之意。權,權變,靈活處置之意。意為根據利害關係采取靈活的對策。

    【譯文】

    孫子: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必須審度敵我五個方麵的情況,比較雙方的謀劃,來取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這五個方麵)一是政治,二是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製。所謂政治,就是要讓民眾認同、擁護君王的意願,使得他們能夠做到死為君而死,生為君而生,不害怕危險。所謂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酷熱、四時節候的變化 所謂地利,就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或弊端。所謂將領,就是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撫部屬,勇敢堅毅,樹立威嚴。所謂法製,就是措軍隊組織體製的建設,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以上五個方麵,作為將帥,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所以要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求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哪一方君王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堅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這一切,就可以判折誰勝誰負。

    若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就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就必敗無疑,我就離去。

    籌劃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納,於是就造成一種誌勢,輔助對外的軍事行動。所謂態勢,即是依憑有利於自己的原則,靈活機變,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原文】

    兵1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4,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5。利而誘之6,亂而取之7,實而備之8,強而避之9,怒而撓之10,卑而驕之(11),佚而勞之(1),親而離之(1)。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14),不可先傳也(15)。

    夫未戰而廟算(16)勝者,得算多也(17);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18)!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19)。

    【注釋】

    1兵:用兵打仗。

    詭道也:詭詐之術。詭,欺詐,詭詐。道,學。

    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能夠。示,顯示:即言能戰卻裝作不能戰的樣子。此句至“親而離之”的十二條作戰原則,即著名的“詭道十二法”:4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實際要打,卻裝作不想打。

    5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實際要進攻近處,卻裝作要進攻遠處;實際要進攻遠處,卻裝作要進攻近處,致使敵人無法防備。

    6利而誘之:利,此處作動詞用,貪利的意思。誘,引誘。意為敵人貪利,則以利來引誘,伺機打擊之。

    7亂而取之:亂,混亂。意謂對處於混亂狀態的敵人,要抓住時機進攻他。

    8實而備之:實,實力雄厚:指對待實力雄厚之敵,需嚴加防備。

    9強而避之:麵對強大的敵人,當避其鋒芒,不可硬拚。

    10怒而撓之:怒,易怒而脾氣暴躁,撓,挑逗、擾亂。言敵人易怒,就設法激怒他,使他喪失理智,臨陣指揮作出錯誤的抉擇,導致失敗。

    (11)卑而驕之:卑,,怯。言敵人卑怯謹慎,應設法使其驕傲自大,然後伺機破之。也有另一種解釋,是己方主動卑辭示弱,給對方造成錯覺,令其驕傲。

    (1)佚而勞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勞,作動詞,使之疲勞。此句敵方安逸,就設法使他疲勞。

    (1)親而離之:親,親近。離,離間,分化。此句意為如果敵人內部團結,則設計離間、分化他們。

    (14)兵家之勝:兵家,軍事家。勝,奧妙。這句上述“詭道十二法”乃軍事家指揮若定的奧妙之所在。

    (15)不可先傳也:先,預先,事先。傳,傳授,規定。此句意即在戰爭中應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決斷,不能事先呆板地作出規定。

    (16)廟算:古代興師作戰之前,通常要在廟堂商議謀劃,分析戰爭的利害得失,製定作戰方略。這一作戰準備程序,就叫做“廟算”。

    (17)得算多也:意為取得勝利的條件充分、眾多。算,計數用的籌碼。此處引申為取得勝利的條件。

    (18)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勝利條件具備多者可以獲勝,反之,則無擊取勝,更何況未曾具備任何取勝條件。而況,何況。

    (19)勝負見矣:見,同“現”,顯現。言勝負結果顯而易見。

    【譯文】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進攻,卻裝作要打遠處;即將進攻遠處,卻裝作要攻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勢強盛,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損他的銳氣;敵人卑怯,就設法使之驕橫;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團結,就設法離間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采取行動。所有這些,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規定的。

    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獲得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等劃不周,獲得勝刊的條件缺乏。籌劃周密、條件具備就能取勝,籌劃不周、條件缺乏就不能取勝,更何況不作籌劃、毫無條件呢?我們依據這些來觀察,那勝負的結果也就很明顯了。

    作戰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1,馳車千駟,革車4千乘5,帶甲十萬。千饋糧6,則內外7之費,賓客之用8,膠漆之材9,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注釋】

    1凡:慣例。法:此法指一般的出兵規模、基本陣勢。

    馳車:快車,而不是重輜之車。

    駟:一車套四匹馬。千駟,一千輛這樣的車。4革車:重車,專運糧草和軍需物資的大車。

    5乘:輛。

    6饋糧:送糧食到前方。曹操注:越境千。

    7內外:內為後方大本營,外為前方戰場。

    8賓客之用:各國諸侯使節來往的費用。

    9膠漆之材:膠漆用於修繕和保護兵器。材:材料。

    【譯文】

    孫子:出兵征戰的一般陣勢規模是:進攻用的輕型戰車一千輛,運衣糧等軍需用品的重型大車一千輛穿戴盔甲的士兵十萬人。如果是越境千去征戰,那從後方大本營到前方戰場的運輸費用、各經過國家諸侯之間的禮賓費用、用以維護修繕兵器的材料費用、供養馬匹和士兵的糧食,每日的消耗開支巨大隻有準備好這些,才能讓十萬士兵登上征程。

    【原文】

    其用戰也勝1,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4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5,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6矣。故兵聞拙速7,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注釋】

    1勝:短戰、速戰速決,如殲滅戰。

    鈍兵:使軍隊疲乏。挫銳:銳氣、激戰情緒受到挫傷,士兵沮喪。

    力屈:力量不夠。屈:窮盡。

    4暴師:在異國他鄉作戰。

    5殫貨:軍需糧草枯竭,經濟支持疲軟。

    6善其後:保衛後方,防止內亂和後患。

    7拙速:戰術上雖笨拙但追求速勝。

    【譯文】

    十萬之軍的征伐必須要求速勝。戰勢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乏而失去戰鬥的激情。攻打敵人堅守的城池會使軍隊的兵力很快耗盡,長期在千之外遠征會使國庫空虛。在兵力疲軟、戰鬥力低下而又缺乏軍需支援的情況下,各國就會乘機襲擊本土。國內雖有足智多謀的人,但因國家經濟枯竭,大量軍隊遠在千之外,國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所以,隻聽過雖然戰術笨拙但力求速戰速勝的戰例,卻沒有見過因為戰術精巧而故意延長戰爭時間的戰例。從來就沒有長期征戰而國家經濟仍不斷富強的先例。

    【原文】

    故不盡知1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注釋】

    1盡知:不完全、不全麵地了解。

    【譯文】

    所以,若不全麵了解長期用兵的害處,就不可能了解“兵貴神速”帶來的好處。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4,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5,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6,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7。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8。百姓之費,十去其七9;公家之費10,破車罷馬(11),甲胄矢弩(1),戟楯蔽櫓(1),丘牛大車(14),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15),當吾二十鍾;稈一石(16),當吾二十石。

    【注釋】

    1役:兵役。

    載:運輸。初戰載糧而至,以後應當取糧於敵。

    用:戰爭的支援,軍需。

    4因:依靠、憑借、糧食的出處。

    5貧於:窮於應付。遠輸:長途運輸或長期支援。遠,一是路遠,二是時間漫長。

    6近於師者:軍隊所在的當地。貴賣:物價上漲。

    7丘役:張預注為“國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賦,違常製也。”丘,十六井;甸,六十四井。井田製的古代奴隸社會,國家往往實行“十一賦稅”製,充實國庫亦用於軍備。此句指戰爭的緊急需求往往將增加百姓的成倍賦稅。“一井”為八戶人家,即“井”字的周邊八格。

    8中原:往往是一馬平川的戰場,逐鹿之地,這樣的地方家和家產都是空虛的,家園毀於戰火,糧草破敵軍掠奪或被國家征用。

    9去:損,喪失。十去其七:百姓私產僅存十分之三。

    10公家:國家。費:開銷。

    (11)破車罷馬:指戰車和馬匹的更新。罷(pi),通“疲”。

    (1)甲:護身鎧甲。胄:頭盔。矢:箭。弩:可以彈射石塊的機械裝置,一種兵械。

    (1)戟:古代尖部為矛、側麵為刀的兵器。楯:木製盾牌,防身的兵械。蔽櫓:古時連成一排如同籬柵的大型盾排,可藏數人於其背後,推進向前。後來兵家又稱之為“彭排”。

    (14)丘牛:可以越過丘陵的大牛,比如高原地帶生長的體格碩大的犛牛。這指因為戰爭需要而從遠方購買這種大牛。

    (15)鍾:古代容積單位,六斛四鬥為一鍾。

    (16):豆類植物。石(dn):古代重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譯文】

    善於用兵的指揮官,不再征第二次兵,不再多次向前方運送糧草;軍需武器由國內提供,糧草則由部隊在當地解決,所以部隊的糧食就充足了。國家一味追求遠征打仗就必然要源源不斷地長途支援,長期支援前方戰爭則後方的百姓將會貧困。戰場附近的地區將物價飛漲,而當地的百姓也會因為必須購買高價的生活用品而使積蓄枯竭,這樣就使百姓無法完成上繳國庫的稅賦。部隊戰鬥力下降、百姓資財耗盡,戰場附近百姓家園支離破碎而空虛。百姓的私產損失了十分之七,國家用於更換車馬,增添兵器,從遠處購買壯牛等等費用,耗去了國庫的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將領必須在敵人的國度充實自己的糧草。在敵國食用一鍾糧食,可以節省從國內運來二十鍾根食的費用。在敵國取用豆稈一石,可以節省從國內運來二十石豆稈的費用。

    【原文】

    故殺敵者,怒1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4,車雜而乘之5,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令6,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釋】

    1怒:軍威,士氣。

    貨:獎勵。

    已上:以上。

    4更其旌旗:將繳獲的敵方車輛編入我方的隊伍之中。

    5雜:分門別類。

    6生民:使人民生存下去,免遭亡國滅族之災。司命:命運的主宰,星名、幸運之星。

    【譯文】

    殺死敵人是為了發泄仇恨和憤怒;奪取敵人的軍需物品,是為了補充和獎勵軍士。所以在車戰中,凡是繳獲十輛戰車以上,就獎勵首先獲得的士兵,並且將我軍的戰旗插在繳獲的戰車上,分類編入我軍的隊伍。對於俘虜要優待並保證供給,這就是越是勝利就越是能夠擴大自己隊伍的做法。因此,打仗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宜曠日持久。所以,懂得怎樣對待下屬的將領,可以稱為保國安民的命運之神,可以主宰國家的安危。

    謀攻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1,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4,破卒次之;全伍為上5,破伍次之。

    【注釋】

    1全國:完整的領土。

    全軍:指使敵人全部投降。

    旅: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旅為500人。

    4卒: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卒為100人。

    5伍: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伍為5人。

    【譯文】

    孫子:大凡用兵的原則是,以能完整地占有敵國領土為上策,通過進攻使敵國受到破環,便稍差一些了。

    以能使敵國所有軍隊完整地降服為上策;通過交戰,擊潰敵國軍隊便略遜一籌了;以能使敵軍一旅之眾完整地降服為上策,通過交戰,擊潰敵軍一旅之眾便略遜一籌了;以能使敵軍一卒之眾完整地降服為上策,通過交戰擊潰敵軍一卒之眾便略遜一籌了;以能使敵軍一伍之眾完整地降服為上策,通過交戰擊潰敵軍一伍之眾便略遜一籌了。

    【原文】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1,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犨4,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5,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6,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注釋】

    1屈:屈服,意為使敵屈服。

    伐交:指運用外交手段戰勝敵國。

    伐兵:交戰。

    4櫓:大型盾牌。犨:大型攻城戰車5距堙:堙,土山。距堙:指驅使手下士卒堆築攻城用的土山。

    6蟻附:像螞蟻那樣一個接著一個。

    【譯文】

    從國家利益上講,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隻有不經過交戰而使得敵軍降服才是最好的。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取勝,又其次是以軍事手段取勝,最差的要算強攻敵國的城池了。采用攻城的方式應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製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大型戰車,準備好各種攻城器械,需要個月時間;堆築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費個月時間。然後,將領按摁不住憤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以至於死傷三分之一還是不能把城攻破,這便是強攻城池帶來的災禍!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1。必以全爭於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4,敵則能戰之5,少則能逃之6,不若則能避之。故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注釋】

    1久:持久。

    兵不頓:頓,通“鈍”。疲憊、挫折。兵不頓:軍隊不致疲憊,挫折。

    謀攻:用計謀去攻取。

    4分:分開、分割。

    5敵:匹敵、相當、相等。

    6少則能逃之:兵力數量比敵軍少就應設法逃避它。

    7堅:堅固,引申為硬拚。

    【譯文】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軍降服,卻不是通過交戰;奪取敵國的城池,卻不是經過強攻;能毀滅敵人的國家,卻無需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他們與下諸侯爭鬥務求取得完全的勝利。做到自己兵力不致折損而獲得完整的利益,這就是以謀略取勝的特點。

    因此,用兵打仗的原則應是:我軍的兵力十10倍於敵軍,便應把敵軍包圍起來加以全殲;我軍的兵力五倍於敵軍,便應對敵軍發起攻擊;我軍的兵力隻為敵軍的一倍,就應設法將敵軍分割開來再個個擊破;我軍的兵力與敵軍相當,便應奮力戰勝他們;我軍的兵力比敵軍少,便應設法退避;我軍的實力趕不上敵軍,也應避免與它交戰。所以:弱的軍隊如果與強敵硬拚,必定為其所俘獲。

    【原文】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1,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4,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5。是謂亂軍引勝6。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7;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8;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注釋】

    1謂:通“與”。

    縻(i)軍:縻,羈縻、束縛。縻軍:束縛軍隊的行動。

    三軍:指我圈占代作戰設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亦可泛指軍隊。

    4權:權變,機動。

    5難:危難。

    6引:招致。

    7寡:少。

    8虞:料想,這可引申為準備。

    【譯文】

    將帥是國君的助手,輔佐得周詳,國家就能強大;輔佐得不周詳,國家就必定會衰弱下來。

    國君對於軍隊作戰不利的做法有三: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前進,卻硬要命令軍隊前進;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後退,卻硬要命令軍隊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

    不了解軍隊的事情,卻要總攬軍隊的政務,以致使得將士們產生困惑;不懂得軍隊作戰的權宜機變,卻要幹涉軍隊的指揮,以致使得將士們產生疑慮;軍隊將士既困惑又疑慮,各諸侯國乘機進犯的危難就會到來,這叫做自擾軍心,招敵取勝。

    而預測勝利的方法有五種:知道在什情況下可以作戰,和在什情況下不可以作戰的人,會取得戰爭的勝利;懂得怎樣用眾多的兵力作戰,也懂得怎樣用少量兵力作戰的人,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全軍上下同心同德的,會取得戰爭的勝利;以有備之兵擊無備之敵,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的,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凡此五條,就是預測勝利的方法。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1;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注釋】

    1殆:危險、失敗。

    【譯文】

    所以:既了解敵情,也了解自我,便能百戰百勝而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情,隻了解自我,便會有時勝利,有時失敗。既不了解敵情,也不了解自我,就會每次用兵都會注定失敗。

    軍形篇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1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注釋】

    1必:一作之。

    九地、九:極深處,極高處。

    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殘筒作:不可勝,守;可勝,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故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動九之上。

    【譯文】

    孫子:往日善長作戰的人,先備戰好,使自己不可戰勝,以此等待敵人的削弱,可以被我打敗。使自己不可戰勝,主動權在我方。可以打敗敵人,這要看敵方的情況。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夠準備條件不被敵人戰勝,卻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我打敗。所以:勝利可以預見,但卻不能主觀決定行動。不可戰勝,就防守;可以戰勝,就進攻。防守,是兵力不足;進攻,是兵力有餘。善於防守的部隊,要隱藏在最深處。善於進攻的部隊,要從而降。這樣,防守必能自保,進攻必能全勝。

    【原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1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勝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4,故能為勝敗之政。

    【注釋】

    1秋毫:秋鳥類需要冬禦寒,新生羽毛很細。

    此句一作: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不忒():不過分,不突出。

    4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執行法令。

    【譯文】

    看待打勝仗,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解,這不能算是最好的。打了勝仗,所有的人都打得好,這也不能算是最好的。所以,舉得起一根羽毛,不能算力氣大;看得見太陽月亮,不能算是眼睛明亮;聽到雷霆之聲,不能算是耳朵靈。古時候所的善於作戰的人,是取勝於容易打敗的敵人。所以善於作戰的人打了勝仗,並沒有智慧的名聲,沒有勇敢的武功,他們打勝仗沒有突出之處。不突出,就是他們采取的措施保證了勝利,戰勝了那些注定要失敗的人。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又不讓敵人逃避失敗。故而勝利的軍隊是先有勝利的把握,再主動去作戰,失敗的軍隊是先開戰而後求勝。善於用兵的人,能夠修明政治,嚴格執行法令,這才能夠控製勝敗的局麵。

    【原文】

    兵法1:“一日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日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4也,若決積水於千仞5之溪者,形也。

    【注釋】

    1兵法:當時通行的兵法理論。

    度、量、數、稱、勝:度,丈量,土地麵積丈量出大。量,物產數量多少。數,兵員眾寡的數目。稱,對比,敵我雙方土地、物產、兵員等力量的對比。勝,勝利的可能性。

    鎰(yi)、銖(zhu):重量單位,一鎰,相當於二十四兩。一銖,相當於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4戰民:即士兵,隊伍。

    5仞:八尺為一仞,用於測量高度或深度。

    【譯文】

    兵法上:“一看土地麵積;二看土地出產數量;三看可供給的兵員眾寡;四看敵我雙方力量對比;五看戰爭勝負的可能性。土地需要丈量;知道土地麵積的大,就能推算物產的多少;物產的數量可以決定兵員的數目;兵員的數目能衡量雙方的實力:實力的對比可以判斷誰勝誰自。”因此,勝利的軍隊,好像用鎰來比銖,失敗的軍隊,好像用銖來比鎰。勝利者的隊伍,好像決開積水傾瀉於千仞深穀一樣,形成了必勝的局麵。

    兵勢篇

    【原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1,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4;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5者,奇正是也6;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7者,虛實8是也。

    【注釋】

    1治眾如治寡:治,治理,管理。眾,指人數眾多的部隊。寡,人數很少的部隊。

    分數是也:分,分類。數,數量。此處指軍隊的組織編製。

    鬥:使……戰鬥(使動用法)。

    4形名是也:形,旌旗。名,金鼓。指軍隊的指揮號令。

    5必受敵而無敗:必,“畢”的同音假借,意為完全、全部。

    6奇正是也:奇,特殊的。正,常規的。奇正,指軍隊作戰的特殊戰法和常用戰法。

    7以碫投卵:碫,磨刀石,泛指堅硬的石頭。以碫投卵,即以石頭砸雞蛋。

    8虛實:古兵法常用術語,指軍事實力上的強弱、優劣。

    【譯文】

    孫子:通常而言,管理大部隊如同管理部隊一樣,這是因為軍隊的組織編製得法;指揮大部隊作戰如同指揮部隊作戰一樣,這是由於指揮號令的得當;整個部隊遭到敢人的進攻卻沒有被打敗,這要歸功於戰略戰術的使用合宜。對敵軍所實施的打擊,如同以石擊卵一樣,這屬於“避實就虛”原則的正確運用問題。

    【原文】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1。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4,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5。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6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7,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8,如循環之無端9,孰能窮之10?

    【注釋】

    1以正合。此句意即以正兵合戰,以奇兵製勝。

    無窮如地,不竭如江河:窮,竭,均為完結、窮盡的意思。此句意為善於出奇兵的人,他的戰法變化多端,永遠沒有止境、盡頭。

    死而複生,四時是也:去而複來,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4聲不過五:聲,即音樂之最基本的音階。古代的基本音階為官、商、角、、羽五音。故此言聲不過五。

    5五聲之變,不可勝聽:即宮、商、角、、羽五聲的變化,聽之不盡。變,變化。勝,盡,窮盡之意。

    6五味:指甜、酸、苦、辣、成五種味道。

    7戰勢不過奇正:戰勢,指具體的兵力部署和作戰方式。

    8奇正相生:意為奇正的相互依存、轉化。

    9如循環之無端:循,順著。環,連環。端,頭,始。無端,無始無終。言奇正之變化無始無終,永無盡頭。

    10孰能窮之:孰,誰。窮,窮盡。之,指奇正的變化。

    【譯文】

    一般的作戰,總是以常規的方式交戰,用特殊的、出入意料的方式取勝。所以,善於出奇勝製的人,其戰法的變化如地運行那樣無窮無盡,像江河那樣奔流不息。周而複始,就像日月的運行;去而複來,如同四季的更替。樂音的基本音階不過宮、商、角、徵、羽五個,然而五個音階的配台變化,卻是一生也聽不完的;顏色,不過青、黃、赤、白、黑五種基本色素,然而五色的配合變化,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全部看全;滋味不過酸、甜、苦、辣、鹹五樣,然而五味的配合變化,卻是永遠也品嚐不盡的。作戰的方式方琺不過“奇”、“正”兩種,可是“奇”、“正”的變化,卻永遠沒有窮盡。“奇”、“正”之間的相互轉化,就像順著圓環旋繞似的無始無終,誰能夠窮盡它呢?

    【原文】

    激水之疾1,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4之疾,至於毀折5者,節6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礦弩7,節如發機8。

    紛紛紜紜9,鬥亂而不可亂10也;渾渾沌沌(11),形圓而不可敗也(1)。亂生於治(1),怯生於勇,弱生於強(14)。治亂,數也(15);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16)者,形之(17),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18)。

    【注釋】

    1激水之疾:激,湍急。疾,快,迅猛,急速。

    漂石:漂,使……漂移。漂石即衝走石頭。

    勢:這指事物本身態勢所形成的內在力量。

    4鷙(zhi)鳥:凶猛的鳥,如鷹、雕、鷲之類。

    5毀折:毀傷、捕殺。這指捕殺鳥、兔之類動物。

    6節:節奏。指動作既迅捷、猛烈,又恰到好處。

    7勢如彉(kung)弩:彉,拉開、張滿。弩:弩弓張滿的意思。

    8發機:即引發弩機的機鈕,將弩箭射出。

    9紛紛紜紜:指旌旗雜亂的樣子。

    10鬥亂:在紛亂狀態中指揮作戰。

    (11)渾渾沌沌:混亂迷蒙不清的樣子。

    (1)形圓而不可敗也:形圓,本義指將部隊布置成圓形,此處意指使部隊的兵力像圓形一樣首尾呼應、相應配合。不可敗:不致被擊敗。

    (1)亂生於治:示敵混亂,是由於有嚴整的組織。

    (14)弱生於強:示敵弱,是由於本身擁有強大的兵力。

    (15)治亂,數也:治,管理得好,嚴整有序;亂,管理混亂無序。數,指軍隊的組織編製。

    (16)動敵:調動敵人。

    (17)形之:形,示形、示敵以形。指用假相迷惑欺騙敵人,使其判斷失誤。

    (18)以卒待之:用重兵伺機破敵。卒,士卒,此處可理解為伏兵、重兵。

    【譯文】

    湍急的流水迅猛地奔流,以致能夠把巨石衝走,這是因為水流迅猛形成的“勢”造成的:鷙鳥高飛迅疾,以致能捕殺鳥雀,這是由於它的動作合“節”。因此,善於指揮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態勢險峻逼人,他進攻的節奏短促有力。險峻的態勢就像張滿的弓弩,迅疾的節奏猶似擊發弩機把箭突然射出。

    戰旗紛亂,人馬混雜,在混亂之中作戰要保持自己的軍隊整齊不亂。在兵如潮湧、混沌不清的情況下戰鬥,要布陣周密,保持態勢而不致失敗。敢於向敵詐示混亂,是由於已經有了嚴整周密的組織編製。敢於向敵詐示怯懦,是由於已經擁有了勇猛的士卒。敢於向敵詐示弱,強大的兵力。嚴整或者混亂,是由組織編製的好壞所決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戰態勢的優劣所造成的。強大或者弱,是由雙方實力大的對比所顯現的。所以如果要想調動敵人,就要用假相去迷惑欺騙敵人,敵人一定會聽從調動;用好處引誘敵人,敵人就會前來爭奪。總之是用利益引誘敵人上當,再預備重兵伺機打擊他。

    【原文】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1,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4,安5則靜,危6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注釋】

    1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求,求取。之:指戰爭的勝利。責:苛責、苛求。人:指部屬、部下。

    擇人而任勢:擇,選擇。任,任用、利用、掌握、駕馭。

    其戰人也:指揮士卒作戰。

    4性:性質、特性。

    5安:安穩,這指平坦的地勢。

    6危:高峻,此處指地勢高峻陡峭。

    【譯文】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努力創造有利的態勢,而不對部屬求全責備,所以他能夠選擇人才去利用和創造有利的態勢。善於利用態勢的人指揮軍隊作戰,就如同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和石頭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穩之處就靜止不動,置放在險峻陡峭之處就滾動。方的容易停止,圓的滾動靈活。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推滾下來那樣勢不可擋,這就是所謂的“勢”。

    虛實篇

    【原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1,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4,趨其所不意、行千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5。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注釋】

    1處:居止,這是到達、占據的意思。

    趨戰:倉猝應戰的意思。趨,疾行、奔赴。

    致人而不致於人:致,引來,這是調動的意思。致人,就是調動敵人,不致於人,就是不被敵人調動。

    4出其所不趨: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急救的地方,也就是擊其空虛的意思。漢簡《孫子兵法》此句怍“出於其所必趨”《太平卸覽》等此句作“出其所必趨’,均為“攻其必救”之意。

    5行千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行軍千而不疲勞的,是因為行進在敵沒有設防的地區。漢簡《孫子兵法》作:“行千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譯文】

    孫子:凡先到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戰地而倉猝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己來上鉤的,是以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以各種方法阻礙的結果。所以,敵人體整得好,能設法使它疲勞;敵人給養充分,能設法使它饑餓;敵軍駐紮安穩,能夠使它移動。

    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救援的地方,行動要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軍千而不疲困的,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人及其沒有設防的地區。進攻必然得手的,是因為攻擊敵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必然鞏固的,是因為扼守敵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原文】

    故善攻者,故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1,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適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4,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5。

    【注釋】

    1進而不叫禦者:進攻而敵人不可抵禦。漢簡《孫子兵法》作:“進而不可迎者。”

    高壘深溝:指很高的堡壘,很深的壕溝。

    攻其所必救:攻擊敵人必然要救援的要害之處,以便調動敵人。

    4畫地而守:指不設防就可守住,比喻非常容易。

    5乖其所之:即改變敵人的去向,把它引向別的地方去。乖,違背、背離,這是改變的意思。之,這作“往”字講。

    【譯文】

    所以,善於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怎樣防守;善於防禦的,敵人不知道怎樣進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點形跡;神奇呀!神奇到聽不出一點聲息。這樣,就能主宰敵人的命運。

    前進時,敵人無法抵禦的,是因為衝擊敵人空虛的地方;退卻時,敵人無法追及的,是因為退得迅速使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若求戰,敵人即使堅守深溝高壘,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由於進攻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進攻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無形1,則代專而故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近者數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是雖多4,亦奚益於性敗哉5?

    故曰:勝可為也6。故雖眾,可使無鬥7。

    故策8之而知礙失之計9,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10。

    【注釋】

    1形人而我無形:第一個“形’是動調,第二個“形”是名詞。形人,就是沒法把敵人的內部情況表現於外形上來,也就足用各種偵察手段察明敵情,或暴露敵人。我無形,就是隱蔽自已的行動和意圖,使敵人看不出我軍形跡,也就是使我軍不暴露。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兵力分散在十處。漢簡《孫子兵法》作:“我博而為壹,敵分而為十。”

    我眾而敵寡:我變為多數,敵人變為少數。

    4越人:即越國人。越,春秋時國名,亦稱於越,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

    5(i):疑問詞,何的意思。

    6勝可為:指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

    7可使無鬥:可以使敵人兵力分散而無法用全力與我交戰。

    8策:策度、籌算,這是根據情況分析判斷的意思。

    9得失之計:這坐指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

    10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角、角量、較量,這指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此句是,經過試探性進攻,就可了解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隋況。

    【譯文】

    所以,用示形的辦法欺騙敵人,誘使其暴露企圖,而自己不露形跡,使敵人捉摸不定,就能夠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敵人兵力分散;我軍兵力集中於一處,敵人兵力分散於十處,我就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我眾而敵寡的有利態勢;能做到以眾擊寡,那與我軍直接交戰的敵人就少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使敵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這樣,我所直接攻擊的敵人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備前麵,後麵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後麵,前麵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敵人兵力所以少,是由於處處防備的結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我的結果。

    能預料同敵人交戰的地點,能預料同敵人交戰的時間,就是跋涉千也可同敵人交戰。如果既不能預料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料交戰的日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到幾十,近的也有好幾呢!

    依我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對於決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補益呢?

    所以,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敵軍雖多,也可以使其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

    所以要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了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挑動敵人,以求了解其行動的規律;示形誘敵,以求摸清其所處地形的有利與不利;進行戰鬥偵察,以求探明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

    【原文】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1。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4,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5,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6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7。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8。

    故五行無常勝9,四時無常位10,日有短長(11),月有死生(1)。

    【注釋】

    1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深間,指打入我方很深的間諜。因我虛實不露,變化無窮,所以深間也無法窺測。深間,有人解釋為高明的間諜,可備一。

    智旨:聰明的人,這指狡猾的敵人。

    錯勝於眾:指將勝利擺在人們麵前。錯,放置的意思。

    4形:形態,這指作戰的方式方法。

    5戰勝不複:指作戰方法靈活多變,每次取勝的方法都不重複。

    6兵形:用兵的規律。形,方式方法,這有規律的意思。

    7避實而擊虛:指避開敵人堅實之處,攻擊其空虛薄弱的地方。

    8神:神奇、智謀高超,這是用兵如神的意思。

    9五行無常勝: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10四時無常位:指春、夏、秋、冬依次更替,循環往複,沒有哪個季節固定不變。

    (11)日有短長:指一年之中,白們時間有短有長,始終處於變化之中。

    (1)月有死生:指月亮有圓缺明暗的變化。農曆每月之日為晦,“晦,月盡也”,即是月死了。農曆每月初一為朔,“朔,初也”,即是月又生了。

    【譯文】

    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到極妙的程度,能使人們看不出一點形跡,看不出一點形跡,即使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很高明的敵人,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來。

    根椐敵情而取勝,把勝利擺在眾人麵前,眾人還是看不出來。人們隻知道我是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樣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所以每次戰勝,都不是重複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勢的高下而製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軍爭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1,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4,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5。舉軍而爭利則不及6,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7。是故卷甲而趨8,日夜不處9,倍道兼行10,百而爭利,則擒三將軍(11),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1);五十而爭利,則蹶上將軍(1),其法半至(14);三十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15)。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16)。

    【注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方便以後閱讀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孫子兵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孫子兵法》並對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