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唐翼明 本章:第十一章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與魏晉文學

    一講到傳統文學,大家就會想到唐詩宋詞,想到唐宋八大家,對於魏晉文學則不大熟悉,其實這是很不應該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傳統文學史上非常輝煌的時期,一點都不亞於唐宋。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學中,魏晉文學占有一個特別的重要位置,可以是一個分水嶺。如果用哲學術語來講,魏晉之前的文學是一種“自在”的文學,而魏晉以後的文學則是一種“自為”的文學。所謂“自在”就是雖然存在而不自覺,所謂“自為”就是有了自覺的意識。魏晉以前的文學沒有獨立成科,基本上處於一種附庸的狀態,是為別的學科(例如政治教化)服務的。“文學”這個詞雖然早已出現,《論語》當中就有,孔門四科(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中有一科就是文學,但那個文學指的是文獻和學術,和今講的文學含義不同。魏晉以後文學一詞才逐漸取得今的文學的含義,用英文講就是lieraure。劉宋時國子學分成四個學院:玄學、儒學、史學、文學。直到這個時候,文學才算真正被人們看成可以同玄學、儒學、史學並列的學科,取得了自己的獨立地位。

    魏晉以後文學獨立成科,人們對文學的重要性和文學的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也才開始有了文學理論的研究,有了格律和聲韻的講究。唐朝的時候把講究格律聲韻的詩(主要是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而把不講究格律聲韻的詩稱為古體詩,這個近體、古體的分水嶺也在魏晉。對格律和聲韻的講究不是從唐朝才開始的,而是從魏晉就已經開始了,隻是到唐朝才成熟固定了而已。

    講魏晉文學通常從建安文學談起。建安其實是漢末的年號,就是曹操當丞相的那個時期。那時國家的實權已經落在曹氏手上,雖然魏國的建立要遲到曹丕當朝的時候,但社會的格局和風氣從曹操就開始變了,所以把建安算在魏晉麵也是有道理的。那個時候最著名的文學人物自然是三曹,其次是七子,這當中又以曹植成就最大,“七步成詩”“才高八鬥”都是講的曹植。魏國建立以後,最有名的文學人物要算嵇康和阮籍,並稱嵇阮,論文是嵇康最好,論詩則是阮籍最佳。到西晉就有所謂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其中最有名、在文學發展中起了關鍵作用的是陸機,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較為完整的文學理論著作。東晉的文學家最有名的是陶淵明,他也是中國傳統文學中一流的詩人、一流的文學家。南北朝以後還出過一些不錯的文學家、詩人,如謝靈運,謝朓、庾信、鮑照等,但都沒法跟陶淵明相提並論。所以講到魏晉南北朝文學,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四個人:曹植、阮籍、陸機、陶淵明。其中成就最大、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陶淵明。

    下麵就來講講這四個人,重點是陶淵明。

    先曹植(19—年)。漢末建安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樞紐,文學第一次被提到“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的高度,開始獨立成為一個門類,在此以前,文學頂多是政治與經學的附庸。也是在建安時期,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文人集團,即以“三曹七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這當中才華最高、著作最多的是曹植,他是這個集團真正的靈魂人物。東晉末年的詩人謝靈運自視甚高,卻對曹植佩服得五體投地,:“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曹子建就是曹植,字子建。我們今還用“才高八鬥”這個成語,就是從這來的。《世新語·文學》中有一個關於曹植的故事: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也許隻是一個傳,不一定真實可靠,卻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曹氏兄弟的關係和曹植的捷才,“七步成詩”也永遠留在了中國人的文學記憶。

    曹植的詩感情充沛,辭藻華美,讀起來“流轉如彈丸”,開啟了魏晉“尚情”“唯美”的詩風,也成為中國抒情詩的典範。

    阮籍(10—6年),字嗣宗,是“建安七子”阮瑀的兒子,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詠懷詩》八十二首。《詠懷詩》不像是一時一地之作,很可能是阮籍把平生詩作集結在一起,給它一個“詠懷”的總名。《詠懷詩》八十二首雖不是一氣成,內涵卻是首尾貫穿、通體一致。詩人反反複複表達的無非對混亂時局的感懷和對自我生命的焦慮,所謂“傷時閔亂”“憂生之嗟”,其精神靈魂上接屈原的《離騷》,藝術風格則繼承漢末的《古詩十九首》。經過曹植和阮籍,五言詩這種藝術形式就完全成熟了。讀《詠懷詩》,你隻覺得它痛苦糾結、呼號輾轉,卻沒辦法指出它具體講些什,或影射些什。前人它,“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鍾嶸《詩品》),“雖誌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李善注《文選》)。這正如阮籍的為人,雖然對司馬氏集團滿肚子的憎厭,卻從不正麵違抗,從不臧否人物,連司馬昭都稱讚他是“下之至慎”。不妨引兩首看看:第三首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

    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

    凝霜被野草,歲暮亦雲已。

    第三十三首

    一日複一夕,一夕複一朝。

    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

    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

    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多恐怖。聯係阮籍所處的時代,司馬氏瘋狂地屠殺異己,“名士少有全者”,大概就可以猜想到阮籍的意思。但具體指什呢?指哪一件事,指什人呢?作者卻沒有,你盡管去猜吧,但把柄是抓不住的。這就是阮籍。

    陸機(61—0年),字士衡,出身將門,是吳國大將陸遜的孫子,父親陸抗也是吳國的大司馬。陸機的文學成就後世評價不太高,趕不上曹植、阮籍,也趕不上後來的陶淵明,但是陸機在他那個時代可是大名鼎鼎,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選了他的作品一百零一首,是所有入選作家中數量最多的,自然也超過上述三人。其實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陸機是一個相當關鍵的人物,他的影響不見得比曹植、阮籍低。

    陸機的一大功勞是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較為完整的談創作理論的作品,就是《文賦》。在《文賦》中,陸機總結了文學創作的許多規律性的東西,也提出了自己的許多文學主張,預示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文風傾向。就算陸機一輩子隻寫一篇《文賦》,也足夠讓他在文學史上名垂不朽了,何況他還創作了大量的詩、文、賦,其中不乏可以流傳後世的作品。

    陸機的另外一大功勞是他為中國傳統的“文”創造了另外一種文體,就是後世所稱的駢文,尤其是號稱“四六”的正規駢文。駢文在建安時代就有了,但多半是駢散兼行,以散運駢,到陸機手上才固定下來,逐漸演化成“四六”體,這種文體後來有很大的發展,幾乎占了“文”的半壁江山。這之前“文”沒有駢散之分,陸機以後駢文和散文則分道揚鑣,成了兩體。中國古文單音詞居多,本來就很容易產生駢對現象,“雲從龍,風從虎”“謙受益,滿招損”,這樣的句子在《五經》中就有了,但是有意識的駢對、大量的駢對、格式固定的“四六”駢對,是從陸機開始的。在聲律上,後來齊梁時永明體講究的四聲平仄也是發軔於陸機。陸機在《文賦》中就提出了這樣的主張:“或托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其會意也尚巧,其遺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反對“偏弦之獨張”“清唱而靡應”,就是主張駢對;提倡“音聲之迭代”“五色之相宣”,就是主張調平仄。所以陸機是正規駢文的始創者,後世詩文平仄對仗的發軔者,是促使中國傳統詩文從古體轉為近體的關鍵人物,是非常了不起的。

    陶淵明本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後人一般都喜歡叫他陶淵明(約65—47年)。他生於東晉末年,死的時候已經到劉宋朝了,大概活了六十來歲。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初年的名將、大臣,曾任荊州刺史,後又都督八州,位極人臣。但陶侃出身寒素,並不屬於當時的門閥士族階層,子孫也不發達,陶侃時富貴了一陣子,到陶淵明這一代又相當清貧了。陶淵明這個人生性耿介,看不慣東晉末年的腐敗官場,所以一直不想出去做官。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他也曾經勉強自己出去做官,但始終不能適應,每次都是做了幾官就辭職不幹了。最長的一次是當江西彭澤縣的縣令,做了八十一,最後還是做不下去。傳當時郡派了個督郵(官名)要來彭澤縣巡視,此人不學無術,陶淵明根本瞧不起他,想到自己居然要彎腰鞠躬迎接這樣一個人,就覺得很窩囊,越想越生氣,摘下烏紗帽摔在辦公桌上,:“我怎能夠為了一點區區的官俸去向這種人點頭哈腰呢?”於是揚長而去。陶淵明的原話是:“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兒!”(見蕭統《陶淵明傳》)今我們還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

    陶淵明從此下決心不再做官,寧可在鄉下跟農民一樣種地為生。下了這個決心以後,陶淵明便覺渾身輕鬆,寫了一首聞名古今的《歸去來辭》(或作《歸去來兮辭》),很多朋友都讀過。“歸去來”就是“歸去吧”,“來”是一個語末助詞。《歸去來辭》寫的其實是對回到家鄉以後的田園生活的展望,表達自己辭官不做、回歸真實自我的決心,所以全文都是設想之詞,並非實景描寫,不過大家向來把這篇文章讀錯了,以為是陶淵明回到家鄉之後寫的。這篇文章用的是賦體,句式整齊而押韻,很多漂亮而富含哲理的句子一直傳誦到今,仍然給我們以哲理的啟迪和美感的愉悅。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命複奚疑!

    回到家鄉以後,陶淵明還寫了許多詩,記錄了自己回歸田園的快樂心情。如《歸園田居五首》就很有名,其第一首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方便以後閱讀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第十一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第十一章並對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