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索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係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前線(2015年9期) 本章:正文 探索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係

    探索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係

    實踐思考

    作者:盧新

    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收入以及人均GDP與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不小差距。按照60歲老人占比達到10%的人口老齡化國際標準衡量,我國早已步入老齡化社會,並且老齡化趨勢越發嚴重。“未富先老”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新常態下必須要麵對的嚴峻形勢和重大課題。

    首都北京早在1990年就步入人口老齡化隊伍,比全國早了近9年時間,成為全國僅次於上海的人口老齡化城市。數據顯示,近年來北京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呈現老齡化程度高、增長速度快,高齡化和空巢化等現象凸顯的發展態勢,對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體係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

    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體係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

    老年人口規模大以及老齡化加速,對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體係提出了迫切需求。近年來,北京市人口年齡結構正經曆快速的改變,加之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入,對全市老齡化呈現“削峰填穀”效應,老年人口規模逐漸擴大。“單獨”二胎政策雖然放開,但由於生活成本、生活理念等問題,對緩解北京市人口老齡化作用有限。老年人口規模快速增大給養老服務體係帶來巨大挑戰,預計2020年、2030年養老金支出將增加至2000億元和6700億元,帶來巨大財政壓力。

    養老服務社會化需求凸顯,迫切需要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係。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四位老人、一對夫婦和一個子女構成的“421”結構家庭大量出現,家庭結構日趨微型化。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範圍擴大,人們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住房條件改善和居住觀念改變,年輕人的居住和工作地點與父母居住地距離增大,甚至有大量年輕人出國工作定居。由於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老年“空巢”家庭越來越多,這使得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遭到削弱,更多的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加。

    養老需求全方位轉變,推動養老服務的多元化和高品質發展。按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準來衡量,北京已達到中上等國家水平,越來越多老年人養老需求由“經濟供養為主”向“身心健康為主”轉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養老製度的保障,促使養老服務需求向全方位轉變,不僅追求醫療護理、生活照料等常規養老服務,還對養生保健、休閑娛樂等方麵提出更多要求,這將推動養老服務鏈條向多元化和高端延伸。

    完善北京養老服務體係的思路與舉措

    近年來,北京市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創新力度,建立了城鄉一體的養老保障製度,確立了“9064”養老服務模式,初步形成了廣覆蓋、多層次的養老服務保障製度,養老社會化專業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仍存在機構養老缺口大與空置率高並存、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不高、產業化和社會化進程緩慢等問題。未來應統籌考慮常住老年人口的養老服務,激發市場活力,逐步使社會力量充當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同時要發揮社區、機構、家庭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重要作用,構建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政策保障為主導、社會化運作為方向的居家養老服務體係。

    創新養老模式,加快完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係。當前,機構養老得到重點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集中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而社區居家養老發展滯後,造成了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三者分割發展。下一步應明確“抓中間、帶兩頭”的發展新思路,將工作重心轉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同時,創新和完善養老服務模式,促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三者融合發展,形成養老服務的強大合力。

    一是加快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區(或街鄉鎮)在整個養老服務體係中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是應對老年人養老需求的關鍵舉措。首先,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居住區要根據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老舊小區要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使得每個社區(或街鄉鎮)擁有養老照料中心,輻射居家養老,補充機構養老。其次,鼓勵社會力量建立一批小型社區養老機構,扶持有專業規模的養老服務商開展連鎖經營,就近提供全托和居家養老服務,促進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資源共享、融合發展。再次,調動社區各項資源,倡導鄰相助、結對幫扶、組建居家養老流動服務隊等形式,組織義工、青少年和低齡老人提供誌願服務、互助服務,使社區老人能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得就餐、活動、護理、救援等多種服務。

    二是加強養老機構建設管理。目前,北京市養老床位在總量上嚴重不足,並且養老床位使用率整體不高。因此,要完善機構養老服務,使其更加符合社會需求。首先,增加機構養老床位總量,每個街道(鄉鎮)應至少設置1所養老機構,按照全市4%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的規模,實現到2020年,床位總量達16萬張,千名老人擁有床位達40張,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其次,優化空間布局,中心城區以發展中小型養老機構為主,郊區適度發展大型養老機構。最後,加強標準化管理,如在新審批建設的養老機構和政府投資建設的養老機構中,規定80%以上應具有護養功能。同時,實行星級與收費標準掛鉤,規範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及服務水平,以滿足不同經濟收入水平的家庭對機構養老服務的差異化需求,使機構養老服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是推廣醫養結合模式。養老和醫療相結合是國外發展養老服務的一個成功經驗。推動養老機構中設立醫療機構,並使其具有定點資質,滿足入住老人就近拿藥、費用報銷等需要。可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部分醫療機構,轉型為老年康複院、老年護理院等服務機構。

    加強政策扶持,推動養老服務產業化、社會化發展。人口老齡化在給北京市帶來一係列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將為養老服務的產業化帶來發展機遇。預計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消費市場規模將達到每年1000億元,約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養老服務業的潛在就業需求將近200萬人。未來應加強政策扶持,推動養老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成為首都服務業的新增長點。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前線(2015年9期)》,方便以後閱讀前線(2015年9期)正文 探索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前線(2015年9期)正文 探索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係並對前線(2015年9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