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督的收入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華聲(2013年第9期) 本章:正文 總督的收入

    總督的收入

    清官之所以稀缺,不是因為廣大幹部缺乏憂患意識、公仆意識和節儉意識,也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政治學習,而是因為製度上出了大問題,逼著官員不得不貪。

    ●李開周/文

    清朝常設八個總督,計有:直隸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陝甘總督、兩湖總督、兩江總督和兩廣總督。

    清朝的地方官當中,要講烏紗帽最大,還得數總督。總督這個官職,比巡撫還要大,巡撫是各個行省的行政長官,類似現在的省長,而總督呢,一般管著好幾個省,而且一手抓民政,一手抓軍政,相當於幾個省的“共同省長”兼大軍區司令員。雖然他們是最大的地方官,可是他們的工資卻並不高。

    總督的開銷很大

    從康熙年間到光緒年間,總督的年薪都一直是120兩銀子。清朝一兩是37克,120兩就是4440克,按照現在的白銀牌價,折合人民幣不過幾萬塊錢,還沒有現在一般的白領中產掙得多。

    不過別忙,120兩隻是總督的基本工資,除了這一項收入,他們每年還有各種固定補貼,光餐飲補貼(當時叫做“蔬菜薪炭銀”)就有180兩,此外還有辦公補貼(“心紅紙張銀”)288兩,服裝補貼(“案衣什物銀”)60兩。三項補貼湊一塊兒,總共是528兩,是基本工資的四五倍。

    另外,身為級別最高的地方官,總督們還大多封有爵位,有爵位就有爵位工資。清朝定例,公爵當中的一等公,每年能領爵位工資700兩,糧食補貼350石;伯爵當中的一等伯,每年能領爵位工資510兩,糧食補貼255石。像雍正年間的陝甘總督年羹堯就是一等公,乾隆年間的兩廣總督孫士毅也是一等公,他們倆每年都有700兩的爵位工資和350石的糧食補貼。清朝中後期的正常年月,一石糧食跟一兩銀子是等價的,所以350石的糧食補貼可以視為是350兩銀子。

    那好,120兩的基本工資,加上528兩的固定補貼,再加上700兩的爵位工資,再加上350兩銀子,一個擁有一等公封爵的總督每年就能領到1698兩了。

    每年收入1698兩銀子,擱普通人身上,絕對是高薪,花起來絕對綽綽有餘。

    因為在乾隆年間,小商販、私塾教師、能工巧匠和富裕農民這四個行當的平均年收入都隻有四五十兩銀子。可是對總督來說,每年1698兩銀子根本不夠塞牙縫兒的———他們的開銷太大。

    這先說一項開銷:聘用師爺。從晉朝到清朝,雇師爺一直是官場定例,能力再強的官員,也得雇上一個或者多個師爺,讓他們幫著記賬、斷案、草擬奏章、代寫詩文、出謀劃策、迎來送往和處理日常通信。師爺不是國家幹部,也不能算普通公務員,他們沒有編製,不吃財政飯,其薪水統統由雇請他們的官員掏腰包發放,而且薪水還都不低。所以光在雇師爺一項上,一年不花幾千兩銀子是不可能的。

    總督最大兩項收入:火耗和養廉銀

    年收入不到兩千兩,雇師爺就得花幾千兩,難道總督竟然是個賠本買賣嗎?當然不是,咱們還有兩項大收入沒給總督們算進去,那就是火耗和養廉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聲(2013年第9期)》,方便以後閱讀華聲(2013年第9期)正文 總督的收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聲(2013年第9期)正文 總督的收入並對華聲(2013年第9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