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蕭條易代不同時”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書屋(2013年10期) 本章:正文 “蕭條易代不同時”

    “蕭條易代不同時”

    前言後語

    作者:王學斌

    嚐讀陳寅恪先生《俞曲園先生病中囈語跋》一文,其慨歎“蓋今日神州之世局,三十年前已成定而不可移易”,“吾徒今日處身於不夷不惠之間,托命於非驢非馬之國”,頗有今不如昔、無可奈何之意味。“不夷不惠”引自《孟子·公孫醜上》“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或暗喻此際前朝覆亡,新朝不盡如人意;“非驢非馬”語出《漢書·西域傳》“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也”,或借指彼時西風勁吹,中學遂分崩離析。要之,陳氏意在評騭清末民初這一大時代。

    魯迅曾言所謂“大時代”,“並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不是死,就是生,這才是大時代”。若依此標準,那煌煌五千年中國史,唯有先秦、魏晉、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堪入圍其中。然清末民初之際,既有西力東侵,又有西學東漸,中西碰撞不已,亦融匯不休。如此時代語境之下,國人深感外患似亟於內憂,內憂又似重於外患,傳統似敵不過西學,西學又不全適於華夏。於是內外逼仄擠迫之結果,便是曆代循環的王朝模式宣告失效,銷聲匿跡,自西徂東的共和樣板異軍突起,取而代之。從此,帝國朝廷淡出,民族國家登場。短短七十餘載,中國即完成翻天覆地之巨變,難怪連學問淵雅會通的陳寅恪也頗有望“洋”興歎之感,自謂“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可見,與之前三時代相較,清末民初確迥然不同。

    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認為:“並非所有的人都存在於同一個現在。他們存在於同一個現在也隻是外在狀態,是通過我們現在能看到他們這一事實來實現的……他們身上攜帶著以前的成分,這就是區別。”簡言之,這種不同代的並存姑且可稱之為“同時異代”。而此現象,恰是清末民初這一大時代風貌之絕佳摹寫。1912年3月5日,上海《時報》一則題為《新陳代謝》的社論,借助通俗歌謠的形式,來描述民國肇造後的美好願景:

    共和政體成,專製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製成,舊官製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陽曆興,陰曆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卡片興,大名刺滅;馬路興,城垣欄柵滅;律師興,訟師滅;槍斃興,斬絞滅;舞台名詞興,茶園名詞滅;旅館名詞興,客棧名詞滅。

    然像在中國傳統“家底”異常豐厚的國度,江山易手、人心遞嬗豈真如快刀斬亂麻般幹脆爽利、一蹴可幾?幾乎同時,前清官僚於式枚(一說是王闓運)便私撰一聯,儼然與主流話語立異:“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書屋(2013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書屋(2013年10期)正文 “蕭條易代不同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書屋(2013年10期)正文 “蕭條易代不同時”並對書屋(2013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