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事:感動心靈的影像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江蘇教育(2013年3期) 本章:正文 故事:感動心靈的影像

    故事:感動心靈的影像

    教海探航

    作者:金東旭

    【摘 要】在現行各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敘事類文章占了較大的比重。本文從“敘事類文章的主要特征”“敘事類文章的實施流程”“敘事類文章的實施要點”三方麵具體闡述挖掘和轉化“敘事類文章”獨特育人價值的路徑、方法,以幫助師生共同形成“類結構”的意識,使教師能以這類課型所獨具的路徑和獨特視角、發現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來重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一種唯有在這個學科、這種課型的學習中才可能獲得的經曆和體驗,提升其獨特學科美的發現、欣賞和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精讀 細節 人物形象 方法結構 讀寫遷移 文體知識

    在現行各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敘事類文章占了較大的比重。夏丏尊和劉薰宇的《文章作法》中提出了“敘事文”的概念:“記述人和物的動作、變化,或事實的推移的現象的文字,稱為敘事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敘事類文章”指的就是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的作品。而本文所說的“敘事類文章教學”則指教師在充分研讀教材育人價值的前提下,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重組,以師生和生生的多向、多維、多層互動為載體,分析、鑒賞、探究某篇具體的敘事類文章的教學活動。

    一、“敘事類文章”的主要特征

    1.人不離“事”,事不離“人”。

    敘事,就是講故事。敘述內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包括事件、情節、人物和場景等。在敘事類文章的教學中,我們究竟是強調人物,還是強調情節?這一方麵取決於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以塑造角色為目標,還是以描述行動為目標;另一方麵取決於閱讀的選擇——認為作品中的人物的功能主要是“行動中的人物”,還是“人物的行動”。因此,敘事類文章的教學應呈現出“人不離事,事不離人”的特征,在了解內容梗概的基礎上,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把握行文的思路和結構,明確人物和事情之間的關係。隻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經曆作品中“人物經曆”的同時,抓住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種種表現,在反複閱讀中逐漸走進人物的內心,揣摩人物的情感,並在此基礎上用整個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

    2.以“像”感人,以“情”動人。

    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用整個心靈和文本進行的一次深度對話。從人文的角度看,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對話則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課堂教學中的對話過程。這一過程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引導學生學會和文本對話,從而提升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使其獲得審美體驗。敘事類文章的閱讀教學對話過程則呈現出了典型的“以‘像’感人,以‘情’動人”的特征。這一方麵是由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決定的——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雖已有所發展,但基本還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習慣與文本中的豐滿而鮮活的形象進行對話,隻有這樣才能入境動情,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刻骨銘心的感受。另一方麵也是由我們的教學內容決定的——敘事性文章中大都提供具體可感的“形象”或“影像”,大都將細膩豐富的情感化於字行間。深入理解敘事類文章的內涵,深刻感受敘事類文章中的人物,就必須在敘事類文章的教學中借助文本中的這些“像”和“情”,讓閱讀教學對話過程成為一個情感場。

    3.既見“森林”,又見“樹木”。

    敘事類文章的教學,從理解其主旨出發,兼有欣賞一些精彩章節或詞句的要求,或者從文章的構思、情節安排等角度去做一些探索。隨著年級的升高,我們愈加要遵循這樣的一種基本規律。一方麵我們應該讓學生通過反複閱讀,抓住敘事類文本的線索或脈絡,了解故事的梗概,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另一方麵,我們也需要引導學生在學文的過程中,抓住事情的重點,揣摩重點語段或字詞表達的情感,了解敘事類文章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能從重點語段或字詞表達中加深對文章整體的理解,產生意義上的前後聯係,並感悟不同的表達方式所產生的不同表達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敘事類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組織、啟發、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把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轉化為學生的語感素質,應提倡先“入”後“出”。先引導學生一頭紮入,使學生完全沉浸於文章的境界,充分喚起學生頭腦中的相似經驗,迅速形成新的意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麵、全方位的整體把握,然後再帶“出”,逐一琢磨,細細咀嚼,難詞、難句便會迎刃而解。

    二、“敘事類文章”的實施流程

    1.節點一:定向話題,產生期待。

    從閱讀心理過程看,閱讀總是從一種主觀願望或客觀需要開始,因而興趣和注意是閱讀的開端。敘事類文章的教學也應符合閱讀教學的一般程序。在這個節點上,教師要善於根據文章的內容,創設恰當的話題情境,縮短他們在原有經驗和新授內容之間的距離,打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知識之間的壁壘,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和情感反差,使學生對即將閱讀的故事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當然,由於敘事類文章的類型頗多,因此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定向話題,以求實效。教師可以用同一主題作為定向話題,充分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和情感,使其主動進行相同認知和相似情感的遷移;也可以用作者或背景資料作為定向話題,充分交流相關資料,使其不僅能依據各自的知識、閱曆作出相近、相異的解讀,而且更加具備他人或曆史的眼光;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課題推測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中的主動探究精神。

    2.節點二:理文順脈,感知內容。

    敘事類文章內容的安排都有線索可尋。它把作品中的各個事件聯成一體,表現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展或某一貫穿始終的事物。讀敘事性文章時,抓住了線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結構,領會文章主旨。

    這個節點是學生感知事情發生、發展過程之初始階段。這個階段要求教師抓住每篇敘事類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線索安排,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在初感文章內容之時,提取出線索的相關標識(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人物的出沒等),通過分析與綜合等思維活動,對故事的來龍去脈進行“抽象”。這樣一個“抽象”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文章各部分內容產生意義上的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關係、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情感變化發展等也就清晰了,從而為聯係上下文的深讀細究奠定基礎。

    3.節點三:入情入境,說人解事。

    敘事類文章不僅具有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係列事件和具有豐富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的具體可感的人物,還有具體描寫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生活場景)。有些場景恰恰是我們走進人物內心、理解事件的關鍵。因為任何一篇敘事類文學作品在敘事時都必須有場景,有了場景,人物才有活動的空間,故事才得以向前發展。

    作為敘事類文章教學的核心環節,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借助於文本中的具體語句,通過對事件的還原和創造,人物形象的複原和豐富,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動背景的感悟和體驗等,讓學生結合生活的體驗、感悟,帶著個性和豐富性走入文本中的具體形象或影像,從而積極構建出閱讀的“意象”,讀出“言外之意”,深入領悟文本的內涵。

    4.節點四:讀寫遷移,活化積累。

    學生在閱讀敘事類文本的時候會本能地被曲折新鮮的故事情節、具體生動的故事場景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們一般不會主動地去關注學習材料本身對於他們寫作的“範例意義”。

    在教學時,教師應該遵循發展性閱讀的“雙向”心理過程。首先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文字中解讀作品的思想內容,這個過程側重於理解——理解事件和人物的典型意義。在此基礎上,要求教師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注意教材中的寫作因素,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實際,提供可資借鑒的表達方法,安排必要的時間和可能的語用實踐,活化學生的閱讀積累。這是一個從思想到內容的分析過程,這個過程側重於運用。

    5.節點五:拓展延伸,豐富體驗。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江蘇教育(2013年3期)》,方便以後閱讀江蘇教育(2013年3期)正文 故事:感動心靈的影像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江蘇教育(2013年3期)正文 故事:感動心靈的影像並對江蘇教育(2013年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