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教進課堂: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江蘇教育(2013年3期) 本章:正文 詩教進課堂: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詩教進課堂: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教海探航

    作者:劉友開

    【摘 要】中國的語文教育素有重視詩教的悠久曆史和優良傳統:既教“讀詩”,又教“寫詩”。但是,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課堂卻早已見不到完整意義上“既教讀又教寫”的詩教的影子,而是“隻教讀不教寫”的“半拉子工程”的詩教。這既不利於詩教質量的提高,又阻礙了詩學人才幼苗的培養,也嚴重地影響著我國詩教傳統的繼承和弘揚。那,在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有沒有既可“教讀”又可“教寫”的詩教新途徑可以探尋和開辟呢?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關鍵詞】詩教 課堂 新古詩

    中國是“詩國”,中國的語文教育素有重視詩教的悠久曆史和優良傳統:既教“讀詩”,又教“寫詩”。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對傳統詩教本位認識的逐步深入,詩教進課堂的呼聲不斷,聲浪漸起。

    然而,“詩教”是什呢?《禮記·經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其意思是說,詩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寫詩的人不僅品德不會壞到哪去,也不會愚笨到哪去。

    在我看來,詩教就是用詩來育人,用詩來進行教育,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詩教”就應該是既教“讀詩”,又教“寫詩”的“讀寫結合”才對。

    那,現行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沒有“詩教”呢?回答是:有!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有相當數量的古詩和新詩。教材中有,教師就得教,學生就得學。這也是“詩教”。但事實上,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課堂卻不是完整意義上“既教讀又教寫”的詩教,而是“隻教讀不教寫”的“半拉子工程”的詩教。因為,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實際都是隻在教“讀詩”,不教“寫詩”。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為古詩雖短小精悍、易於記誦流傳,但形式拘謹且深奧難懂難寫,隻易於“讀”而不易於“寫”。又因為新詩雖形式自由,易讀且易寫,卻“與中國詩學之根關係疏遠﹐又不易記誦,不易流傳”(楊小亮,《國學經典·詩》)。那,在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有沒有既可“教讀”又可“教寫”的“詩教進課堂”的新途徑可以探尋和開辟呢?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一、何謂“新古詩”?

    “新古詩”,也稱新古體詩,就是以新詩寫古詩,也就是現代化之中國古詩。《新古詩·百科名片》中指出:“新古詩使得古詩不必拘平仄,詩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韻,但韻有自然之音樂感即可,不必拘於古韻,新古詩同時用新詩的現代感來寫,保留中國古詩優點,但不必套用古人陳語陳詞,難字僻字。”“新古詩原則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詩形式,也是新古詩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慣了以後,就可以更上層樓地加以變化,如成一個六行,或兩個四行聯詩,三個四行聯詩,並無不可。進而把其中一行變成多個字之變體亦無不可,再進而形成新古詞、新古曲均可,變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的“新古詩”:“碧荷,紅花。屋小,我家。”此詩隻有八個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韻,其語句現代化、口語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個字的“新古詩”:“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時。若不勤撒網,潮去悔已遲。”此詩之形式原則如古詩,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時”、“遲”有韻律感,其所使用文字與觀念,均現代化、口語化、大眾化、通俗化。

    這樣的“新古詩”學說,是我國台灣地區學者、“新古詩”創始人範光陵先生首創的。國際名人陳香梅女士說:“‘新古詩’是中華文學的一大突破﹐使詩詞大眾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讓人人愛讀詩﹐人人可以寫詩。”熊西平先生在給我的信中說:“其實,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傳統蒙學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古代的普及讀物,它們都是用詩寫成的,都是韻文,都是‘新古詩’。”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江蘇教育(2013年3期)》,方便以後閱讀江蘇教育(2013年3期)正文 詩教進課堂: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江蘇教育(2013年3期)正文 詩教進課堂: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並對江蘇教育(2013年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