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促進公民參與決策的“有限性”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4年10期) 本章:正文 互聯網促進公民參與決策的“有限性”

    互聯網促進公民參與決策的“有限性”

    傳媒調查報告

    作者:陳春彥

    作者簡介:陳春彥,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媒體經營與管理研究。

    摘 要:任何一種媒體都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網絡媒體因其空間無限性及顯著的交互性,被賦予更多想象。以2014年我國節假日安排的決策過程為例,就網絡媒體對我國公民參與決策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 “四個有限性”觀點,有助於人們客觀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促進作用,及其所需機製。缺乏溝通與反饋機製的網絡政治參與活動,使得任何一種新技術淪為投票的機器,其“有限性”更為突出。

    關鍵詞:互聯網;公民參與;政治;決策;有限性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035-03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除夕不放假”成為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建議,應該恢複除夕放假。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假日研究權威專家蔡繼明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不但要恢複,還要再加兩天[1]。其實,類似建議,公眾早已在2014年放假安排的意見調查時充分表達。令人不解的是,有關部門兩次主動聽取公眾意見後,卻出了“除夕不放假”的“意外”決定,以致引起代表和委員們的關注。

    本文以人民網“2014年節假日安排公眾意見調查”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公眾參與決策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探究公眾通過網絡參與決策的作用路徑和效果。選擇該案例主要基於以下考慮[1]:事件具有代表性。2014年放假安排事關全體公民[2];網絡媒體作為本案例中公民參與決策的唯一渠道,不必擔心參與方式的幹擾,數據容易獲取[3];本案例中公眾參與涉及兩個階段,且有最終結果體現,是一個完整的參與過程,有利於對參與效果的評判[4];本次參與方式包括了投票和留言,體現了公民參與的兩種基本表達方式,參與表達的機會充分,具有典型意義。

    一、公民參與決策的完整樣本

    (一)人民網首次調查:對2013版放假方案不滿意者是滿意者的3倍

    2013年10月10日到12日的17:00,有關部門通過人民網征集《關於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公眾意見》。結果顯示:在 “您對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是否滿意”的調查中,滿意者有21055人,不滿意者有78311人,無所謂者有7529人;在“是否應保留7天長假”的調查中,48207人認為“應該”,53391人認為“不應該”,5207人“無所謂”。無所謂者可以視同應該保留,那滿意和無所謂之和為53414人,略多於認為不應該保留;關於“1天的法定假期是否應調休成3天”的調查結果列難分左右,認為“有必要”和“無必要”者各為50312和50243,幾無差距。

    (二)“網友版”方案獲“讚”聲一片,公眾自主參與倒逼決策部門反饋

    第一次調查結束後,有關部門並未馬上發布調查結果,也未對2014年的放假做出安排。一個月後,即2013年11月13日傍晚起,多家媒體客戶端以及官方微博發布了據稱來自“中國政府網”的“2014年放假安排時間表”,引發熱議。後經新華社記者核實,此“表”不實。

    “網友版”方案紅極一時,獲得“讚”聲一片,主要原因在於,它是對公眾意見的一次“大滿足”,不但增加了元宵節假期,總放假天數還多出10天。《檢察日報》為此發表文章,提出“假日辦不妨與公眾來一次深度互動交流,變公眾‘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即假日辦拿出一個放假安排草案在網上公布,公開征求公眾意見,然後在意見基礎之上再做修改,最終作出正式決定。相信通過公眾參與方式作出的安排,將會是一個更加符合各方需求,更加完美的方案,也將贏得更多掌聲。[2]”

    (三)再征意見,“三選一”方案六家網站同時調查

    不知是否受上述文章的啟發,2013年11月27日,有關部門提出3個調休方案,再次公開征求意見,表明其傾聽民意的誠意,進一步鼓勵公民參與決策。

    本次公眾參與的平台擴展到六家網站,它們是人民網、鳳凰網、新浪網、騰訊網、網易網、搜狐網等。三個方案中有兩個方案取消十一七天長假,一個方案保留;有的方案提出不再調休,固定放假;有的方案提出十一放五天小長假。但實質上仍然圍繞第一次調查的三個核心問題,即假期總天數不變、取消或保留或縮短小長假或者不做任何調假,並未回應第一次調查中公眾的核心關注,如增加天數、調整春節假期、恢複五一長假等。因此,不少參與者表示,三選一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隻能是劣中選優。最後,C方案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

    (四)正式安排出台,“除夕不放假”引公眾爭議一片

    2013年12月底,有關部門正式發布2014年全國放假安排,基本采用方案C,但將春節假期調整為初一到初七,除夕因此再次成為工作日。一時間,“除夕不放假”成為網絡熱詞,遭遇各種犀利吐槽。“除夕不放假,怎辦年貨,誰來準備年夜飯?”“媽,如果我除夕回不去,請將我告上法庭,兒不能回家過年看您了。”

    對此,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取消除夕放假”引起公眾廣泛熱議,既表明了春節在中國人生活中的至關重要,也表達了人們對自己生活和文化權利的關切[3]。新浪網關於“如何看待2014年放假安排”的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12月12日上午9點,88.4%的調查者不滿意除夕不再是法定節假日,支持者僅為8.1%。接近6萬人參與了這項調查[4]。

    (五)公眾留言分析:“春節”、“五一”是焦點

    本案例中,不少參與者留下了具體意見。第一階段,組織者設計的第四個問題是關於假期的建議。據此,選擇有話要說者有46049人,無話可說者有45909人,基本持平。第二階段未設此類開放式問題,但一些珍惜參與機會的公眾仍然以留言方式表達了意見。截止2014年1月5日17:00,人民網留言共有7857條。其中,有主貼7651條,跟帖206條,總共383頁。第一階段留言272頁,第二階段有111頁。顯然,盡管選擇“有話要說”者達到46049人,真正留言的比例相當低。更多參與者欲說還休。

    為了便於研究,本文分別以兩次調查的最後一頁為樣本,進行內容分析。

    分析發現,兩次留言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都集中在“延長春節假期”、“增加五一假期”、“保留7天長假”等方麵。相比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觀點更加多元。兩個階段的公眾參與都比較理性,其建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有人建議取消元旦假期,增加其他民俗節日。畢竟,元旦對於中國人而言節日感較弱,尤其在農村,很少有人在意元旦,如果取消該假期,恢複或增加其他的民俗節日,未嚐不可。試想,端午節放1天假也許更有節日氛圍。本研究抽樣調查的結果與相關的報道完全一致。2013年10月13日人民網北京電稱,“70%左右的網友對現行的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不滿意。……大多網友都希望增加全年假期總天數、延長春節假期,適當給予假期安排自主權、反對硬湊假期等意見也較為集中。[5]”但兩次征求意見的內容和備選三個方案中,除夕都應休假的。

    二、公民參與決策的樣本分析

    (一)參與者的數量與組成

    1.投票人數。第一階段參與人民網意見調查的有10萬餘人。第二階段調查擴大到6家網站,共收到了312.71萬份問卷[6]。參與調查者數量龐大,參與渠道(網站)能夠覆蓋不同層次受眾。其中,人民網是國家級主流新聞網站,鳳凰網屬於相對獨立的新聞網站,其他幾家則是目前國內的主要商業門戶網站。

    2.留言人數。以人民網為例,有近5萬人選擇“有話要說”,但真正留言者不足8千,隻占10%左右。因此,真正行使發言權的人與表示要行使發言權的人相比,少得多,態度與行為不一致,屬於非典型性參與。

    3.參與者年齡構成。兩次參與者中,2040歲的公眾占比都最高,分別為60.57%和53.8%;4060歲者次之,兩次分別占35.34%和23.5%;20歲以下和60歲以上參與者人數兩次雖有不同,但所占比例相近。它反映了公民參與的利益動因是第一位——真正為放假而操心的正是2060歲的工薪階層和打工者。

    4.參與者職業構成。兩次調查中,企事業單位參與者最多的,分別為54.71%和43.1%;其次是黨政機關公務人員,兩次分別為14.82%和13.4%;第三是“其他”職業者。兩次調查中學生和工商個體戶的位置發生前後順序互換,第一次調查時,學生少於個體工商戶,第二次正相反。離退休、農民、無業者等兩次參與比例都較小。

    (二)參與者意見表達的方式

    本案例中,公眾意見表達有三種方式。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4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4年10期)正文 互聯網促進公民參與決策的“有限性”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4年10期)正文 互聯網促進公民參與決策的“有限性”並對今傳媒(2014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