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媒體背景下我國獨立影像的嬗變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4年10期) 本章:正文 全媒體背景下我國獨立影像的嬗變

    全媒體背景下我國獨立影像的嬗變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鄭向陽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1年蘭州交通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微時代語境下獨立影像研究”(2011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鄭向陽,男,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影像設計研究。

    摘 要: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國的獨立影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多元化的技術環境也給我國獨立影像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關注與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回顧我國獨立影像的發展,結合當下“三網融合”的現狀與趨勢,本文對我國獨立影像的內容選題和媒介傳播發生的一些變化進行探討,並在探討的基礎上對其帶來的影響進行思考,促進我國獨立影像的發展。

    關鍵詞:全媒體;獨立影像;內容選題;媒介傳播;嬗變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086-02

    “全媒體”是近年來中國傳媒業界十分關注並在傳媒實踐中積極應用的核心概念,對它的一般描述是指采用文字、圖形、圖像、動畫、網頁、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多媒體),通過廣播、影視、音像、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為用戶提供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體內容[1]。

    在這樣的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由傳統的單一的信息傳播轉向了比較複雜的、多媒體之間的競爭時代[2]。麵對新情況,我國的獨立影像也出現了不同的現象,既有優秀的電影代表作品備受大眾矚目,同時也有一些陰暗麵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了大眾的關注。因此,在新的獨立影像生態環境下,就需要對其內容選題和媒介傳播進行分析。

    一、我國獨立影像的概念嬗變

    在談到獨立影像時,對其的概念定義還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表示。在過去經常把那些在好萊塢的製片廠獨立之外製作完成的影片,同時也基本上不受外界的控製,稱作是獨立電影。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聖丹斯為代表的獨立電影節開始興起,人們也開始關注獨立電影,同時獨立電影也逐漸進入了好萊塢的視野,與此同時,大量的好萊塢資金也開始投入到美國的獨立電影界。過去對獨立電影進行評判的唯一的標準就是資金的籌資渠道,但是現在一部獨立電影的資金來源渠道很複雜,和主流的製片商就很難劃清界限,所以在現代情況下獨立電影已經不能在單純的以資金籌資渠道來判斷其身份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人指出來,獨立電影的最大特征就是導演的絕對個人控製權,是淋漓的表現某個人的藝術秉性的基地,而不同於好萊塢電影委員會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製定大片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在我國,從操作層麵來說,在過去很長的時間,我國的影視行業都是一個體製封閉、完全國營而又高度計劃的壟斷性行業[3]。獨立影像指的是沒有進入到這種體製審批之內或者是沒有在這種體製內主流媒介來播映的一些影像作品。根據這個概念,在獨立影像中還包含了一種意識形態下的想象和期待,這種期待同時又指向了一種精神,但是文本內容是否包含這種精神以及包含多少這種精神,都是不確定的。但是這種精神在影像經常被賦予了一種對抗性以及拒絕粉飾現實的特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的電影行業也逐漸對社會和民間大眾開放,尤其是家用非線性編輯軟件與DV的普及更促進了影像生產向著多元化和大眾化方向發展[4]。這樣看來,獨立影像本身其實是一種影像的生產與傳播方式,並非一定要趨向於主流或者是非主流。另外,在當今環境下新媒體的出現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獨立影像已經超越了過去對影像體裁、內容以及類型的限製,而現在我國的獨立影像更是包含了多種訴求多種種類的影像內容,所以以往的“獨立電影”就可以被現代的“獨立影像”取代,例如在當下那些像《李獻計曆險記》之類的電影,用“獨立影像”就比“獨立電影”的稱呼更準確,而且涵蓋的方麵也很全。

    二、我國獨立影像的內容嬗變

    在我國的獨立影像發展中,其實很難確定一個具體的時間點,而通常是把在1990年由吳文光拍攝的獨立紀念片《流浪北京》看作是我國獨立影像的重要基礎。這部70分鍾長的紀錄片描述了北京的一群藝術家的北漂生活現狀,在形式風格上開啟了我國的獨立影像新時代,其中的精神內核在之後很長時間都被大多數作品來接納並傳承。這種與生俱來的知識分子的立場,對社會底層與邊緣群體的特別關注,對社會現實進行的批判精神,都是我國的獨立影像在日後繼承的基調和難以舍掉的一種秉性[5]。在影視中由於經濟和技術的限製和對影像的本土敘事情懷,在我國的獨立影像中紀錄片始終是其中的重要的構成部分。因此我國的獨立影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寫實性的文化、社會、政治類的小眾化的作品。而在選擇題材上,大多數都是以社會的邊緣群體以及普通人為主,用人道情懷來關注這些人的生存環境,或者是在一種困境來展示這種人性堅韌的因素。在影像的美學風格上也偏重於寫實。但是在觀賞情緒上卻相對來說比較壓抑。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獨立影像,其具有的認識價值要遠遠高於其娛樂的價值,其具有的批判功能也遠遠大於一般的教化功能,很多的作品也接近於一種社會學的文本。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4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4年10期)正文 全媒體背景下我國獨立影像的嬗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4年10期)正文 全媒體背景下我國獨立影像的嬗變並對今傳媒(2014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