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4年10期) 本章:正文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新視野專欄展台

    作者:丁豔霞 朱尉

    作者簡介:丁豔霞,女,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編輯出版研究;朱尉,男,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文章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入手,探討了大眾傳媒、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環境下如何借大眾傳播媒介之力傳播民俗文化,並提出傳播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民俗文化;大眾文化;大眾傳播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75-02

    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有著獨特的意義特征和價值內涵。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一些樸素的民俗技藝和觀念也在不斷消逝,大眾文化與媒介變遷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傳承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民俗文化如何傳播、發展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一、民俗的內涵及分類

    何為民俗?目前尚未有標準的定義。一般來說,民俗是民間民眾的風俗和文化生活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它是在普通民眾的生產生活活動中所形成的一係列物質、精神的文化現象。也有觀點認為民俗即風俗,是一定人群在一定地理環境中生存、發展所形成的生活習慣。

    在仲富蘭教授的定義當中民俗是一種積澱,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與發展而形成的,民眾世世代代生活的習慣是民俗,民眾世代生活的地域是民俗,節日、信仰、禮儀皆是民俗。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群體性、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等特征。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談及的民俗涉及內容頗多,其分類也一直難有定論,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遊藝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宗教及巫術、婚喪嫁娶。

    民俗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與習慣,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民俗文化是曆史積澱的產物,是地方生活的縮影,它曆經歲月,不斷發展,有些民俗甚至沿襲了幾千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是借以窺國人精神風貌的一麵鏡子。然而隨著近代工業社會的到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快節奏、機械化的現代大眾文化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原有的思維模式以及生活習慣。現代大眾文化與傳統民俗文化到底有何區別,各自對人們有怎樣的影響力?它們之間的矛盾是否不可調和?

    二、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分析

    (一)大眾文化與民俗文化的差異化

    大眾文化是利用現代傳媒為工具和平台,大批量的生產、複製,以大量、迅速地傳播信息,對受眾施以影響。作為一種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具有由文化產業機構生產供現代大眾消費的商品屬性,它常常以商品的形式出現,以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來衡量成敗。但是也因其製作方式的標準化以及批量生產、複製,而帶有鮮明的標準化、齊一化的特征,所以缺乏真正的文化藝術品的獨一無二的個性特征。而今的大眾文化逐漸變成了一種消費,注重經濟效益,越來越形式化、娛樂化。而民俗文化由於是在曆史發展中不斷變遷的,它更多的表現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帶有一種規範、約束和教化的功能,注重倫理道德等,較之大眾文化的輕鬆娛樂,則稍顯理性和莊重。因民俗文化的地域性製約,它的傳播方式也多為人際之間的口耳相傳,以典型民俗文化形成區域為圓心向外擴散傳播,它的影響範圍並不如大眾文化般廣大,且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較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而民俗文化多以一定的繁複的儀式或形式呈現,因而不易複製,不易操作,例如一些民俗技藝,雖有很大的文化價值,但因學習技藝的困難及繁複,瀕臨失傳的困境。

    (二)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正反兩方麵作用

    大眾文化以現代商業模式運行,采用現代傳媒進行大眾傳播,其影響力巨大,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的主導文化。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但較之大眾文化,影響力甚微,已呈現出逐漸被大眾文化弱化和消解的趨勢。而相對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的複製,民俗文化又因其獨特性而備受喜愛。究竟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發展有何影響作用呢?筆者從正反兩個方麵來進行分析。

    1.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弱化和消解作用。大眾文化憑借靈活的傳播方式,已經延伸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尋常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電視、廣播、報紙、書籍等大眾媒介的強勢不間歇影響,使得電視、網絡等已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娛樂方式,也是人民接觸最多的方式。人們的空閑時間有限,當大眾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用於民俗活動的時間也會相應的被擠占,以至於越來越少,對民俗文化的發展不利。現代生活追求快節奏、簡單的生活,所以民俗活動的儀式觀在大眾文化中成為一種累贅,民俗活動對於服飾、工具器械、禮儀的要求,帶給人們一種繁複的心理感受,而去偏向選擇對此要求甚少、簡單通俗的大眾文化。以我國婚喪嫁娶風俗中的婚嫁儀式為例,有抬轎娶親、合髻(結發)的活動形式,嫁娶民俗以其莊重的儀式彰顯婚姻關係確立。隨著大眾文化的發展,簡單的西方婚嫁儀式逐漸受到歡迎,甚少有人舉行傳統的中式婚禮,轎車迎親代替了抬轎娶親,婚紗代替了喜服,宣誓代替了三拜,髻發的形式被取消了,而交換戒指則成為結婚的必要儀式。在大眾文化的社會環境下,民俗文化的存活空間大大縮小,影響力也日漸微弱,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弱化和消解作用。

    2.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推動作用。大眾文化的大眾媒介傳播形式對民俗文化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民俗文化的傳播範圍較小,且日益受到大眾文化的衝擊,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民俗活動是有限的,因此民俗文化需要更為寬廣的傳播平台,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傳承。大眾傳播媒介正是這樣一個極佳的平台。電視節目中對社戲、踩高蹺、扭秧歌等等民俗活動的播報,讓沒有參加過這些活動的人也能對此民俗略知一二。一些旅遊頻道對於各地特色建築、飲食、服飾等等的介紹,網絡上各種旅遊攻略中的特色美食推薦、好玩項目、當地民俗風情的帖子,也對民俗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大眾文化憑借大眾傳播方式為民俗的傳播提供了龐大受眾群體。更多的時候,民俗文化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依托於大眾文化的傳播方式,成為大眾文化傳播的內容。我們越來越發現,清明踏春、端午劃龍舟等民俗活動的舉辦已不僅是自發的行為,背後是有組織的企業或者讚助商,漸漸出現了廣告的身影。各種傳統工藝品販賣處會有製作技藝的展示,如泥塑、布藝等。各種民俗文化依托商業化的模式在大眾媒介中頻頻展現。

    三、民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啟示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4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4年10期)正文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4年10期)正文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並對今傳媒(2014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