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腳犁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文史雜誌(2014年3期) 本章:正文 腳犁

    腳犁

    文史雜談

    作者:彭元江

    瓦屋山平均海拔2830米,屬高山台地,突兀在四川西南部青衣江流域的群山之中,與雅安市接壤,屬眉山市洪雅縣所轄。山下有麵積達14 平方公的高山湖泊——雅女胡。環湖地帶海拔近1200米左右,湖光瀲灩,林海莽莽,氣候涼爽,民風淳樸,是休閑旅遊的好去處。不過,這還有一件事情值得關注——那就是居住在雅女湖周圍的農民使用著一種外觀很特殊的農具,讓人頗感訝異。這曾是古蜀“青衣羌國”屬地,至今還有羌人遺裔,他們稱這種農具為腳犁或腳犁子。

    腳犁的結構與使用方法

    腳犁(腳犁子)不用牛拉,僅靠單個人力就可用來犁地翻土,男女均能使用。這種農具可分為犁身、犁柄、犁頭三大部分,外形大體與“於”字近似。

    腳犁的犁身通長(從頂端到鐵犁尖)135 厘米,由長條形木料做成,犁身在距頂端82厘米處向前約呈50度翹成犁頭。犁頭為尖頭形,前端套一鑄鐵製造的鏵口,當地人稱鐵鏵。鐵鏵底邊長12厘米,等腰各長18厘米,鏵尖朝下約有40度。犁柄有手柄、腳柄之分,兩柄平行,皆木質。手柄長56厘米,安置在犁身頂端。腳柄長30厘米,橫穿式安置在犁身翹彎的部位。

    使用時將犁身豎起,用力踏腳柄令鏵口深插土內,雙手用力下壓同時手柄向右掰扭,用杠杆原理產生的力矩和扭矩將土層翻起並傾於側旁。連續這種動作,地塊就被翻耕得如牛犁耕過的一般。

    據悉,腳犁最適合用於高山小塊土地——山高坡陡牛牽不上去,用鐵鍬翻地效率太低;若遇到石塊多的地塊,鐵鍬、鋤頭都不好用,唯腳犁可大顯身手,故而自古以來腳犁就與瓦屋山人相伴,幾乎一個勞力一架。1998年開始退耕還林,腳犁用途有所減少,但基本上每家每戶還在用,有的一家還持有好幾架。

    腳犁是古農具“耒”的延續

    從結構和使用狀況看,腳犁應歸入犁類,即單純依靠人力耕地的犁,介乎於一般的牛犁和鐵鍬之間,是遠古農具“耒耜(音壘四)”中“耒”的延續,或曰“耒”的現代版。

    “耒耜”之義,《易·係辭下》曰:“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當泛指上古的農具。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屬舊石器時代末期的母係氏族社會,此時已經出現石質、木質農具。“到新石器時代農業發展,農具用途才有了初步分工。”[1]據載,“耜”的前端為寬鏟形便於取土、培土,“耒”的前端則為尖頭形便於破土翻地。從認識規律看,應該先有“耒”後有“耜”。“耒”有單齒耒、雙齒耒之分。

    瓦屋山的這類腳犁也應是逐漸演變而來的——最初始階段很可能就是一根尖頭木棒,可翻土也可挖掘植物塊根、塊莖;後來在下端捆紮一根小橫木作腳柄以方便踏腳用力減輕手臂負擔;再後來就如今天看到的腳犁一樣,在頂端加一橫木手柄,並讓腳柄橫穿犁身以增加穩定性;後又在下端尖頭處套上鐵質鏵口,古稱“耒冠”,以加大翻動泥土的力量和提高犁頭的強度。單齒耒從尖頭木棒發展到今天的瓦屋山腳犁形態,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也算達到了工程設計的極致。

    腳犁與耒在甲骨文字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文史雜誌(2014年3期)》,方便以後閱讀文史雜誌(2014年3期)正文 腳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文史雜誌(2014年3期)正文 腳犁並對文史雜誌(2014年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