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比較及思考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商業會計(2014年20期) 本章:正文 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比較及思考

    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比較及思考

    會計改革與創新

    作者:朱穎

    摘要:目前的會計收益仍然是以曆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基礎、以權責發生製為確認基礎,將一定時期內的收入與費用相配比的結果。會計收益從財務資本保全觀念出發,強調已實現收入與相關曆史成本的配比,體現的是“收入費用觀”。經濟收益以資本保全為基礎,是剔除追加投資和利潤分配等企業與投資人交易之後,淨資產的增加額。“全麵收益”是一個新概念,其定義為:企業在報告期內,除與所有者之間的交易以外,由於其他一切原因所導致的淨資產的變動。

    關鍵詞:會計收益 經濟收益 對比

    目前企業財務報告框架下,會計收益難以全麵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收益水平。為此,有必要以提高會計收益質量為目標,借鑒經濟收益概念,通過比較會計收益和經濟收益的區別,深入認識會計收益理論的不足,探討解決辦法,以增強會計收益的預測價值。

    一、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內涵

    (一)會計收益

    目前的會計收益仍然是以曆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基礎、以權責發生製為確認基礎,將一定時期內的收入與費用相配比的結果。會計收益從財務資本保全觀念出發,強調已實現收入與相關曆史成本的配比,體現的是“收入費用觀”(交易觀)的要求。現行會計實務遵循的原則仍然是:收益必須能夠客觀計量,並且還必須通過交易予以證實。會計收益具有以下特征:

    1.會計收益以交易觀為基礎。根據交易觀,隻有經過交易檢驗的收益才能予以認定。在這一觀念之下,會計收益的確認要遵循實現原則,企業收益被劃分為營業收益和持產收益。營業收益的確定必須在商品或勞務銷售等關鍵性事項發生以後,才能予以確認,而持產收益因為沒有經過交易的檢驗,隻能作為未實現收益而不予確認。

    2.會計收益以分期假設為前提。會計收益是以會計分期假設為前提的,它是某一特定期間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所以,會計收益是以權責發生製為確認基礎,將當期收入與費用配比的結果。受權利和義務的約束,收入和費用的確認便逐步與現金失去了直接聯係。

    (二)經濟收益

    經濟收益是從實物資本保全觀念出發,所體現的是以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為基礎的全麵收益觀,因此又被稱為“真實收益”。最早提出經濟收益概念的當屬亞當·斯密,他在《國富論》中將經濟收益解釋為:在總收入中減去維持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費用。約翰·希克斯從經濟學的角度將收益進一步表述為:一個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前提下可能消費的最大金額。希克斯的收益概念建立在資本保全的基礎上,得到了廣泛認可,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占支配地位,並對會計收益理論產生很大的影響。一般認為經濟收益以資本保全為基礎,是剔除追加投資和利潤分配等企業與投資人交易之後淨資產的增加額。

    二、會計收益和經濟收益的確認和計量模式比較

    會計期間損益的確認和計量,應分析該期間實際發生的交易,確認和計量各種收入和費用,根據會計等式“收入-費用=利潤”來計算。收入、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必須遵循收入實現、應計製、曆史成本、配比、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等原則。對於資產或負債價值的波動,如無客觀事實認定,不予確認。會計收益隻確認已實現收益,不確認未實現收益。

    根據經濟收益觀,期間損益的確認和計量應比較該會計期間期末和期初的淨資產,在扣除投資人追加投資,加回已對投資人所分配利潤後,即為該期間的損益。若期末和期初淨資產相等,資本得到保全;若期末淨資產小於期初,資本就沒有得到保全,差額為資本虧損;若期末淨資產大於期初,資本不僅得到保全,而且產生盈餘,差額即為利潤。人們按資本計量屬性的不同,又將資本保全分為財務資本保全和實物資本保全。前者強調名義貨幣資本的保全,後者強調企業實際生產經營能力的保全。在資本保全觀下,損益的確認和計量還可能包括未實現收益,如接受的捐贈、重估增值、外幣折算差額等。

    根據亞當·斯密的財富增加論,引入經濟學中的增值觀念,企業收益應為財富的增加,所增加的財富不僅包括支付給股東的股利和企業的留存收益,還包括支付給員工的薪金、上繳的各種稅金(不包括增值稅)、對外捐贈等。按照這一觀念,經濟收益可根據“收益-折舊-外購商品或勞務的成本=本期增值額”的等式計算,企業經營不應單一地追求利潤,而應謀求參與企業活動的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謀求企業財富的增加。財富增值的受益者不僅是股東、管理層,也包括一般員工、貸款人、政府部門、其他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

    具體可以總結為下麵五點:

    1.經濟收益可以較準確地反映企業收益的本質——財富的增加;會計收益更多地依賴人為設計的確認和計量模式,包含很多選擇、分析、判斷和估計程序,較多地關注形式和名義,強調符合特定的會計標準。

    2.經濟收益不僅包括已實現收益,還包括未實現收益,可以完整反映企業收益信息的全貌;會計收益更強調經營活動,強調實現、應計、配比、曆史等概念,不確認未實現收益。

    3.經濟收益更強調資本保全,原資本(期初資本)必須得到保全,成本耗費得到充分補償後,超過期初資本的部分,才能確認為收益;在通貨膨脹較為嚴重時,會計收益雖然可使財務資本得到保全,但卻不能體現實物資本的保全。

    4.經濟收益的計量按照“期末淨資產-期初淨資產”的模式進行,隻與資產、負債的計量屬性有關,不會因為會計核算模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會計收益的計量則根據“收入-費用”的模式進行,因采用會計方法和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5.經濟收益的計量結果從屬於期初、期末的資產、負債計價,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人為選擇和判斷的空間很小;會計收益在確認和計量過程中包含大量不確定因素,很多地方需要估計和判斷,從而使會計收益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成分,調整的彈性較大。

    三、對傳統會計收益確認和計量模式的反思

    (一)會計假設可能扭曲會計收益的確認和計量

    1.通貨膨脹嚴重時,以曆史成本為基礎的計量模式會造成費用低估,補償不足,按現行價值計量的收入和按曆史成本轉化的費用在邏輯上不能配比,從而使會計收益虛計。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商業會計(2014年20期)》,方便以後閱讀商業會計(2014年20期)正文 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比較及思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商業會計(2014年20期)正文 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比較及思考並對商業會計(2014年2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